一葉聞
我小時候生活在黑龍江,經(jīng)常跑到山林里玩,采野菜、野花,也采榛子、野果,當(dāng)然還有采蘑菇。后來在大城市生活了二十幾年,幾乎把小時候?qū)W到的本領(lǐng)忘記了。到了緬因,生活在森林中,我才有機會把小時候的愛好撿起來——主要是采蘑菇,順帶著采點野花、野菜和野果。
采蘑菇在這里是有規(guī)矩的。首先,要弄清楚在哪里采蘑菇是合法的。私人領(lǐng)地不能采,除非獲得主人的許可;國家公園也不能采,因為按照法律規(guī)定,國家公園里的任何東西都不可以帶走;印第安保留地,通常只允許印第安人采,其他人則不行。幸好,我是在森林覆蓋率接近90%的緬因,向公眾開放的、可以采蘑菇的林子到處都是。
然后,就要知道入林前的第一件事:查看路徑。起初我不懂,是我先生這個土生土長的緬因人教我的。原來在這里,每片林子入口處,都設(shè)有信息牌,上面有詳細的路徑圖。我先生教我:“路徑兩邊的每棵樹,都涂了黃色、藍色或白色。如果你偏離了路徑,想要返回原路,就找那個帶顏色的標記。每條路徑,都至少有兩個出口,其中一個是我們進來的地方?!庇辛诉@些路標,即使我們貪采蘑菇,偏離了路徑,也總能夠找回來。
除此之外,森林入口處還會有多種安全警告,比如“來訪者只許在日照時間入林”,這意味著不僅夜間不許入林,還要避開晨昏,因為那是野生動物出來覓食的時間,這既是為了保護人類的安全,也是為了避免打擾野生動物;再比如“狩獵季入林須著橙黃色衣帽”,這是為了避免被獵人誤傷——如果我們穿著黑色或棕色的衣服在森林中活動,很容易被獵人誤認作鹿、熊或者麋。
把以上這些都弄明白了,才能談怎么采和采什么。在緬因,采蘑菇的必備工具有三樣:籃子、刀子和刷子。在這邊采蘑菇的人,一般不建議清洗新鮮的蘑菇。他們的理由是:蘑菇是含水量極高的食材,再用水洗只會加重蘑菇的含水量,影響烹飪后的味道和口感。我自己試下來,也覺得刷比洗有效。漸漸地,我們也有了自己的經(jīng)驗:盡可能在采集的時候,只采干凈的蘑菇;如果一個或一片蘑菇看著不夠干凈,干脆放過算了。
至于采什么,一個基本原則是:只采你100%認識的蘑菇,哪怕是差0.01%都不行。我們來緬因的第一年,只認識松蘑和國王牛肝菌,所以就只采這兩種;第二年,我們又認識了龍蝦菌、雞油菌、金喇叭和刺猬牙等品種,所以我們就多了些口福;第三年,因為干旱,野生菌數(shù)量大為減少,可是藥用的靈芝和云芝很多,所以我們就采了很多,并且研究怎么切片、烘干、儲存、煮茶,還邀請鄰居一起品嘗。今年是第四年,到處都是雞油菌,我們采的吃不完,就決定烘干后冷凍,留到冬天再吃。
怎樣才能認識越來越多的野生菌呢?緬因的大學(xué)里、社區(qū)里都有很多采蘑菇俱樂部,時常有免費的課程和交流活動,這些都是結(jié)交采菌高手和認識野生菌的好機會。據(jù)我觀察,真正懂蘑菇的人,往往都是采了幾十年蘑菇的人。即使是他們,也有看走眼的時候。所以,越是明白人,就越是謙卑,遇到難以識別的蘑菇,就越不敢輕易下斷語。
我和我先生都是采蘑菇的初學(xué)者,我們每次進山林前,都有一個小小的儀式,閉上眼睛祈禱說:“宇宙啊,請向我們打開你的寶藏。我們感激你源源不斷的賜予。”真的,幾乎每一次,我們都能收獲意想不到的禮物。我想,這才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的真正福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