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世界上現(xiàn)存的最瀕危植物之一。 100 多年前, 它經過德國探險家的手,藏于世界藏品最多的植物園,又毀于二戰(zhàn)盟軍的炸彈。 那次戰(zhàn)火后,它就消失在人們視野中,所有人都以為滅絕了。 而同時,它在故國的山野逸居百年, 卻無人識得。 它的根從來沒有離開“家”, 但它與人重逢的路卻漫漫悠長——它就是陜西羽葉報春。
陜西羽葉報春第一次被發(fā)現(xiàn)就是在陜西秦嶺,這是一個與探險家有關的故事。
1904 年早春,德國探險家威廉·費爾西納和同伴塔費爾來中國旅游。他們的足跡從西藏一直遍布關中,一天,在被灌木蔭蔽的陡峭碎石山坡上,費爾西納采集到第一個標本,它花萼膨大呈小燈籠狀,花朵格外美麗。后來,植物學家制作好的標本連同線條圖一并被收藏于柏林植物園。但誰也沒想到,1943 年3 月1 日,盟軍展開了對柏林的轟炸,柏林75%的建筑被炸毀,其中就包括柏林植物園。
柏林植物園是世界三大植物園之一,也是世界上收藏品種最豐富的植物園之一,有22000 余種植物和花卉。爆炸幾乎將標本館夷為平地,火焰吞噬了大部分標本,來自陜西的羽葉報春的模式標本也未能幸免。
自第一次發(fā)現(xiàn),在此后長達100 多年的時間里,沒有人在野外發(fā)現(xiàn)過陜西羽葉報春。
當《中國植物志》在編寫陜西羽葉報春的物種描述信息時,只能根據1905 年植物學教授Knuth 發(fā)表該物種時的文字進行轉譯。
值得慶幸的是2006 年4 月,被贊為“我國在野外發(fā)現(xiàn)該植物的第一人”的甘啟良等人,在湖北省竹溪縣和竹山縣先后再次發(fā)現(xiàn)該物種,標本經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鑒定后,確定是陜西羽葉報春。至此,這一在山野流浪多年的植物,才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
2015 年3 月下旬,陜西師范大學的張建強博士在模式標本原產地秦嶺南部也發(fā)現(xiàn)該物種。
2015 年9 月,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植物資源收集人員,在湖北省竹溪縣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進行野外植物調查時,對保護區(qū)苗圃中繁育的陜西羽葉報春幼苗進行考查和標本采集,植物長勢良好,很多都已經結了種子。
2016 年3 月再次回訪該保護區(qū)苗圃,此時陜西羽葉報春正在開花,一派勃勃生機。
作為消失數(shù)百年后重新發(fā)現(xiàn)的物種,陜西羽葉報春花無疑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驚喜。它的美麗和開花能力讓人著迷,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思考。它的重生不僅是大自然的奇跡,也是人類努力和關注生物多樣性的結果。
希望小讀者們能在未來的探索中,更加深入地了解陜西羽葉報春花,保護這一珍貴物種,也為其他瀕臨滅絕的生物提供更多的希望和機會。
安徽羽葉報春為安徽特有種,在黃山、歙縣等地亦有分布,常分布于山谷、溝邊草叢中及海拔800~1100 米處,是典型的暖溫帶植物, 絕大多數(shù)種類喜氣候溫涼、濕潤的環(huán)境和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土壤,不耐高溫和強烈的直射陽光,多數(shù)亦不耐嚴寒;繁殖方式一般為種子繁殖、扦插繁殖。
安徽羽葉報春在《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屬于易危(VU)等級。
安徽羽葉報春是報春里花朵最小也是最有“仙氣”的花朵,開花就如天上繁星一般,綴滿花盆,有時甚至能做到見花不見葉。其顏色淡雅,花瓣圓潤,花型精致小巧,給人一種小精靈在草間舞蹈的感覺,一躍就成了花園里最靚的存在。
與陜西羽葉報春不同,它沒有長長的花莖,一根花莖上也只綻放一朵小花,但是它的花開得更分散,如星羅棋布。葉片也更加細致,如果陜西羽葉報春是天鵝羽毛,那它就是喜鵲毛。
安徽羽葉報春
陜西羽葉報春
細辛葉報春
球花報春
鞘柄掌葉報春
雜色鐘報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