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高源?胡晶晶
摘 要|近年來,關于父親教育缺失而引發(fā)的問題不斷顯現(xiàn),父親教育的重要性也不斷為人們所認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是一個不可替代的角色,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人際交往等方面都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本文分析了父親角色的重要性、父親教育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幾點對策。
關鍵詞|父親教育缺失;父親角色;心理健康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發(fā)生的,以親子關系為中心、以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人為目的的教育活動[1]。家庭教育是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接受的最初的教育,可以說是人生中的第一課堂,對人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以及三觀形成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在家庭教育中,父親和母親負有不同的責任與義務,各自在孩子的健康成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傳統(tǒng)家庭中,母親一般承擔著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提供孩子的情感支持、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培養(yǎng)孩子良好習慣的責任;而父親則負責為家庭提供存在的物質保障和基礎、為孩子提供人生規(guī)劃指導等。傳統(tǒng)的中國家庭分工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內”,且仍然是目前中國社會家庭的主流分工模式[2]。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女性意識的覺醒,有越來越多的女性投身職場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因此,社會與家庭都需要父親轉變身份,承擔起更多陪伴和教育孩子的責任。父親和母親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有所差異,但是均對孩子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中父母協(xié)同育兒既符合社會發(fā)展變化的需要,也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近年來,隨著父親教育缺失而引發(fā)的問題更多地進入人們的視野,人們開始關注父親教育缺失這一現(xiàn)象以及其衍生的問題,同時對于父親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也不斷加深。父親教育缺失的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父親參與孩子的教育少、與孩子溝通交流少、與孩子之間存在隔膜等,父親教育的缺失則會對孩子成長的方方面產(chǎn)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1 家庭教育中父親教育缺失的影響
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父親教育對于孩子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在許多方面都對孩子有重要影響,其中在認知水平、心理健康、人際交往方面的影響尤為顯著。
首先,父親教育對于孩子認知水平的提升具有較大幫助。父親在理性思維認知、邏輯推理、判斷能力和操作能力等方面具有優(yōu)勢,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可以促進孩子孩子想象力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意識的萌芽等[3]。耶魯大學曾對上千名兒童進行了一項長達2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由父親帶大的小孩更加聰明、更加富有創(chuàng)造力。父親的陪伴能夠促進孩子大腦神經(jīng)元的生長、使智力得到較好的開發(fā)、激發(fā)孩子的潛能,對孩子的認知水平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根據(jù)認知發(fā)展理論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概念,若在兒童的認知發(fā)展關鍵期缺乏父親的陪伴與教育,其相應的能力無法得到良好完善的發(fā)展,且無法在日后的教育中彌補。因此,父親教育的缺失會導致兒童的某些能力無法得到及時的培養(yǎng),而使認知水平受到影響。
其次,父親教育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chǎn)生影響。缺少父親的陪伴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變得敏感脆弱,且容易在情感上產(chǎn)生障礙,具體表現(xiàn)有行為古怪、性格乖張、內向膽小、易受挫、自尊心低下、壓抑焦慮等。上述表現(xiàn)被稱之為“父愛缺乏綜合征”,即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父愛或父親沒有參與子女的教育而導致子女在生理、心理上產(chǎn)生的不良狀況[4]。長此以往,甚至會間接導致孩子出現(xiàn)自殘、抑郁、厭學等癥狀和行為。相比之下,在成長過程中有父親陪伴的孩子通常表現(xiàn)為更具有自信心、能夠正確抒發(fā)自己的情感、擁有較高的自尊與自我認同、擁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總體而言,在父親充分陪伴下成長的孩子情緒穩(wěn)定、能夠及時排解消極情緒;能夠正確認識自己、不自傲也不自卑;同時擁有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尊重和理解他人、與他人和諧融洽相處的能力。
最后,父親教育的缺失還會導致孩子對性別角色的認同出現(xiàn)偏差。Biller的研究表明,父親教育對孩子的性別角色定位有顯著影響:相比父親教育缺失的男孩,在完整家庭中成長的男孩表現(xiàn)出更多的男子氣概;同時他還發(fā)現(xiàn),如果兒童在四歲前就缺失父親教育,其性別角色定位的發(fā)展表現(xiàn)出更為顯著的不良[5]。此外,父親作為榜樣,對于孩子的性別意識形成具有獨特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形象就是兒童最初性別意識形成的來源,如果缺少了父親的陪伴,就缺少了認同和模仿的榜樣。研究表明,5歲之后缺少父親教育的女性,難以了解男性的特征與兩性差異,并且在青春期與異性交往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焦慮,在選取交往對象的時候也會傾向于選取年長的男性以尋求安全感;12歲之后缺少父親教育的男性,由于缺少榜樣的引導,會缺少陽剛之氣、變得敏感軟弱、缺少責任心和擔當[6]。上述研究均表明,父親教育會對孩子的性別認同產(chǎn)生重要影響。
2 在家庭教育中父親教育缺失的現(xiàn)狀
父親教育缺失主要包括完整家庭的父親教育缺失、單親家庭的父親教育缺失和留守家庭的父親教育缺失。第一種在當今中國的社會中表現(xiàn)最為普遍,父親明明是存在的,但是并未發(fā)揮出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作用。有調查顯示,有一半以上的家庭父親在子女教育中缺位[7],且有相當?shù)母赣H在日常生活中陪伴孩子極度不足[8,9]。第二種是由于離婚率上升而出現(xiàn)的,近年我國離婚率一直呈現(xiàn)上升的趨勢,從2000年的0.96%上升到2020年的3.1%[10]。第三種在農(nóng)村家庭比較常見,是由于我國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而導致的,2021年我國小學、初中階段農(nóng)村留守兒童共計1198.65萬人[11]。
有調查顯示,50%的父親每周陪孩子的平均時間不足5小時,每天跟孩子的有效溝通時間不超過6分鐘。父親每周與孩子的交流時間不足,那么父親對孩子的生活情況會了解不足,會逐漸導致親子關系不好。參與孩子的教育不夠充分,對孩子的學習情況了解不充分,會導致父親這一角色逐漸淡出孩子的視野。由于母親一直在承擔者教育孩子的責任,父親幾乎沒有教育孩子的機會,這會使得父親在需要以身作則或者進行教育的時候會失去威信,對孩子的教導不能起到理想的作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05年發(fā)布的《當代中國少年兒童發(fā)展狀況調查》的數(shù)據(jù)表明,在少年兒童心中,父親在情感、尊重、陪伴、親密等多個方面的地位不如母親[12]。
3 父親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缺位的原因既有來自社會觀念層面的影響,也有來自個體自身認識的限制,下文將主要從社會、個體和現(xiàn)實因素三個方面來具體展開論述。
從社會角度來看,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是男性負責賺錢養(yǎng)家,女性則留守家中負責家務和教養(yǎng)子女,導致“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仍在中國家庭中占據(jù)主導。現(xiàn)今社會,很多女性回歸職場、追求自身價值的實現(xiàn),但男性的角色分工與定位依然是工作掙錢,而不是承擔家庭內部責任。社會對于男性的期望和要求也仍舊側重于社會責任而非家庭責任,由此導致許多男性家庭教育責任意識淡薄。因此,在這樣的社會影響下,父親在孩子教育中的缺位就不難理解了。
父親教育的缺失同樣也包含一些個體因素。一部分男性并沒有做好當父親的準備,在身份轉變上并沒有將自己視為一個父親,缺少教育意識與責任意識,并不會主動承擔起教育孩子的義務而是將其丟給母親或者是隔代長輩[13]。有些父親個人素質不高,缺少正確的教養(yǎng)方法,在教育過程中碰壁之后于是放棄對孩子進行繼續(xù)教育。此外,也存在某些母親在家庭中過于強勢,剝奪了父親教育孩子的權利的情況存在。
從現(xiàn)實因素來看,當今社會隨著離婚率升高,由于夫妻離異造成的家庭教育缺位現(xiàn)象變得更為普遍。此外,一些丈夫因為工作原因和妻兒分居,因此無法教育孩子,或者是因為父親工作壓力大,平時抽不出時間陪伴孩子也會導致父親教育的缺席[14]。
4 建議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這一角色的重要程度并不亞于母親。若想要改善當前父親教育缺失這一現(xiàn)象,需要社會各方和個體的共同努力。
首先,國家層面可以參考國外一些發(fā)達國家的做法,通過立法來使父親的責任得到履行。瑞典于1995年通過了《父親法》,其中有規(guī)定父親在新生兒出生后必須請一個月的假,在家中幫助妻子照顧嬰兒;如果不履行這個義務,將不能享受政府給予的補助。同樣,挪威也實行了《父親法》,規(guī)定父親必須請假照顧嬰兒。這都是在提倡父親應該參與到家庭教育當中去,共同承擔家庭責任[15]。我國于2021年10月23日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會議上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規(guī)定在家庭教育中父親和母親承擔同等重要的責任。其中還有父愛教育內容指引,明確了父親應該承擔的義務,如何正確引導孩子成長,以及父職的具體內涵等。
在社會層面,應改變固有的“男主外,女主內”傳統(tǒng)觀念,教育孩子不應當只成為母親一個人的責任,而是需要父親與母親共同參與的過程。社會對于男性的要求也應該改變,一個成功的男人不一定要擁有多么成功的事業(yè),能夠教育出優(yōu)秀的孩子同樣也可以被定義為成功。同時,社會機構和學校、社區(qū)可以定期開展教育課程或者邀請專家開設講座等,對父親傳授科學的育兒觀念和育兒方法;或者是開展親子活動,來拉進父子之間的距離[16]。
在個人層面,父親要完成意識上的轉變,要有責任意識和教育意識,認識到自己對于孩子的重要性。父親這個角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不可代替的,作為父親不能只是給孩子提供物質保障,還應該在孩子的身心健康方面給予關心、陪伴孩子健康成長。作為父親,平時應該注意做好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平衡,確保抽出一定的時間來教育孩子。同時,父親也可以通過多樣化途徑學習教育方法,可以通過上網(wǎng)課、閱讀書籍資料、參加育兒講座等渠道,了解有關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學習如何正確教導孩子,以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念和提高父親教育的質量。
改善父親教育缺失的情況絕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讓父親教育回歸家庭,讓孩子的臉上重新露出笑臉”仍然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和社會意識的轉變,這二者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父親個人的轉變則是可以著手開始的,可以從簡單的一句問候開始,讓家庭不再缺失父親教育,讓孩子得以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關穎.家庭教育方式與兒童社會化[J].天津社會科學,1994(4):107-110.
[2]張勛,楊紫,譚瑩.數(shù)字經(jīng)濟、家庭分工與性別平等[J].經(jīng)濟學(季刊),2023,23(1):125-141.
[3]王衛(wèi)紅,蘇慶華.父親“缺位”對家庭教育的影響探析[J].福建開放大學學報,2022(3):80-83.
[4]盧清,曾彬.對當前子女教育中“父親缺位”現(xiàn)象的思考[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78-80.
[5]金春寒.父親對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影響[J].基礎教育研究,2005(10):20-22.
[6]王玉萍.家庭教育中“父親教育缺位”的探析[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6(9):20-22.
[7]周潤?。?天津半數(shù)以上家庭子女教育父親“缺位”[N]. 新華每日電訊,2008-10-17(3).
[8]劉秀麗,趙娜.父親角色投入與兒童的成長[J].外國教育研究,2006(11):13-18.
[9]盧清,曾彬.對當前子女教育中“父親缺位”現(xiàn)象的思考[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78-80.
[10]張兆倩.單親家庭青少年自我認同感提升的個案工作介入研究[D].長春工業(yè)大學,2023.
[11]王興,李葉葉,周天宇,等.中國農(nóng)村留守兒童教育研究二十年——基于結構主題模型[J].農(nóng)業(yè)圖書情報學報,2023,35(9):43-56.
[12]全國少工委,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兒童的名字是今天:當代中國少年兒童發(fā)展狀況藍皮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13]溫召瑋,翟秀海.兒童家庭教育中“父親缺位”問題探析[J].現(xiàn)代商貿(mào)工業(yè),2019,40(34):132-134.
[14]米旭,楊廣柱,劉勇.父親缺位對家庭教育的影響探析[J].辦公室業(yè)務,2023(10):68-70.
[15]盧清,曾彬.對當前子女教育中“父親缺位”現(xiàn)象的思考[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78-80.
[16]王衛(wèi)紅,蘇慶華.父親“缺位”對家庭教育的影響探析[J].福建開放大學學報,2022(3):80-83.
Discussion on the Lack of Fathers Education in Family Education
Hu Gaoyuan Hu Jingji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chool of Education, 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Hangzhou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absence of father education are constantly emerging, the importance of father education has also been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As a child is growing up, the role of father is irreplaceable, which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childs mental healt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other aspect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role of the father, reasons for absence of father education and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 Absence of father education; Role of the father; Mental 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