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輝
龍是潛入我們集體認知中的一個謎。人人都知道它,但它來自何方、真實形象如何、是否實存、怎樣成了我們民族的象征……這一切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本文參照學者施愛東的《中國龍的發(fā)明》一書,對龍神話的形成予以鉤沉。
劉邦最早稱“龍子”
中國龍的歷史可追溯到8000年前。1994年,在遼寧省阜新市查海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出土石塊堆塑的“查海龍”,長約19.7米,距今8000年。此前已在河南濮陽出土蚌殼堆塑龍、湖北黃梅焦墩出土河卵石堆塑龍??梢?,遼河流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都有龍崇拜。
龍長什么樣,說法頗多。據(jù)學者梅山瑛在《〈山海經(jīng)〉中的“龍”詞匯研究》鉤沉,可分四期:燭龍期、夔龍期、應龍期和黃龍期。
燭龍較早,傳說是鐘山之神,又稱燭陰、燭九陰等。據(jù)《山海經(jīng)》,它“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其源三說,即太陽說、火神祝融說和極光說。燭龍生于北方,極暗時才見,極光說較有說服力。夔龍自商周至秦漢,一足二爪,原型或是灣鱷或巨蜥。當時的青銅器上,夔龍紋呈“張口、卷尾的長條形”“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應龍最早見于商周,秦代被重視,漢代大盛,延續(xù)到隋唐。應龍有翅,足為三爪,被認為是掌管雨水的神物,曾助黃帝戰(zhàn)勝蚩尤,是大禹治水時的英雄,亦名黃龍。黃龍成為皇權(quán)象征,學者梅山瑛認為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宋代黃龍多三爪,自元代起,只有皇家可用五爪。其實,黃龍很可能是漢初塑造的。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出身低,遂編造神話:母親劉媼在大澤旁休息,夢遇神,雷電交加,劉父劉煓尋妻,見蛟龍伏在劉媼身上,后劉媼生下劉邦,相貌頗異,“隆準(高鼻梁)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從這以后,皇帝皆自稱“龍子”。
有鱗有角 統(tǒng)統(tǒng)是龍
從分期看,可知龍為何難溯源——它是多源的,或因戰(zhàn)爭、遷移、部落合并等,龍信仰幾度再闡釋,原始記錄被銷毀、篡改。
據(jù)學者陳昱宗《從唐宋筆記小說論龍的外形》,雖宋代畫家陳容《九龍圖》中的龍與今天的龍非常相似,但唐宋文人筆下的龍卻差異極大。
形狀怪異:柳宗元在《景州三頭龍》中稱:“開元四年(716年),景州水中見一龍三頭?!贝斯铸埳儆杏涗?,更似俄羅斯傳說中的“蛇妖”格里內(nèi)奇,雙翼、三頭、四腳,頭如蜥蜴,戴皇冠,會飛,可致火災、風暴等。
大小有別:在袁郊的《甘澤謠》中,龍“高二丈許”;張讀《宣室志》中,“見一小龍才寸許”;劉崇遠的《燕窠龍》中,燕子窩里居然“有一小赤龍子長尺余”;皇甫氏的《原化記》中的龍則“可長五六丈”。
能耐不大:據(jù)唐代韋絢記,資州(今屬四川?。┇I一龍,長丈余,百姓爭睹,“為煙所熏而死”。孫光憲在《北夢瑣言》中則稱,唐天復年間(901-904年),一龍“長且數(shù)百步”,竟被燒死。
品種多樣:北宋邵伯溫的《邵氏見聞錄》中,記有“貓面龍”,“一物自小池中出,龍形,面如貓”。
被人食用:在蔡絳(蔡京的四兒子)的《鐵圍山叢談》中記,宣和元年(1119年),開封縣茶肆早起的伙計見“若有大犬蹲其旁,明視之,龍也”,作坊中人“群取而食之”,這條倒霉的龍“驢首,而兩頰宛如魚,頭色正綠,頂有角座極長……其聲如?!?。
從記錄可見,只要有鱗有角,不論大小,統(tǒng)統(tǒng)被視為龍,雖與帝王有關(guān),但人們對它并不太敬畏。
到宋代才正式享受祭祀
龍在早期確實算不上狠角色。據(jù)施愛東的《中國龍的發(fā)明》,龍最初只是仙人坐騎,“它們都不會是被祭祀的對象”,只相當于今凱迪拉克之類豪車,彰顯神仙的等級而已。《韓非子》稱:“夫龍之為蟲也,可擾狎而騎也?!薄妒酚洝芬卜Q:“天用莫如龍,地用莫如馬。”
在上古祭祀中,龍從不是祭祀對象。漢《郊祀歌》稱:“靈之車,結(jié)玄云,駕飛龍,羽旄紛。靈之下,若風馬,左倉龍,右白虎。”龍只能列席。甚至“雩祭求雨”,需“設(shè)土龍以招雨”,也只為“龍與云相招,虎與風相致,故董仲舒雩祭之法,設(shè)土龍以為感也”,龍只是工具,真正受祭的是山川百源。求雨后,土龍立刻被拋棄,即“雨足,送龍水中”。
直到宋代雍熙四年(987年),龍才第一次被正式列為受祭者,到宋真宗時,五龍?zhí)?、九龍?zhí)貌排c城隍廟、浚溝廟平級。
為什么龍的地位越來越高?這與佛教龍王傳說有關(guān)。在印度文化中,那迦(大蛇)就是神。那迦被寫入佛經(jīng),傳入中國,譯成漢語時,誤寫作龍,或?qū)懽鼾埾螅ㄆ淞α开q如大象),與中國龍形成共振,一躍而成了“龍王”。
(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