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茶
“我還管不了你了,我是你老子!”
“你一年十個月在外頭打工,一沒管過我功課,二沒管過我吃喝,一回來就數(shù)落不休,你倒是有理了?”
就在父子倆用目光頂牛時,來家訪的老師推門而入。老師心平氣和地招呼學生:“我要跟你爸談一談,你先去做功課?!?/p>
老師和孩子的父母一起去了門廊上,一面散漫交談,一面將玉米棒子剝?nèi)グ拢粋€一個用繩子串聯(lián)起來。干著活兒,父親的情緒慢慢平復下來,老師才建議說:“孩子正在叛逆期,千萬不要跟他硬杠。你瞧,大家一同干活時,談話的氛圍才會變好。所以,我建議你可以拉著孩子做點吃食,最好是那種需要發(fā)酵或者沉淀的,費工費時的,讓他看到細心、耐心還有責任心,怎么從手上長出來。這比你跟他說一萬句大道理,可能都管用?!?/p>
父親陷入了沉思,隔了兩天,他主動跟兒子搭話:“你奶奶一直在為給你做夜宵的事頭疼,這次我回來,想多做一些橘香葛根粉,留著給你當夜宵?!备赣H強調(diào)說,“所有的材料都在山里面,要爬山采摘小青柑,再掘挖野生葛根才能做得成,明天周六,你跟我一起進山去?”兒子有點吃驚,父親竟沒有嘮叨他的功課和排名,猶豫片刻,終于點頭。
山里到處都是圓潤的鳥鳴,像一把把彩色玻璃彈珠一樣,被一雙無形之手一股腦兒拋向天空。四伯娘背著大竹簍在前面帶路,她解釋說人工太貴,自家個頭小點的青柑都沒人摘,“你們不來,多半這些果子也爛在山里了”。
回到家,父親削了趁手的小竹刀,示范給兒子看,怎樣在一壓一轉間,將小青柑的果肉旋掉。成籃的小青柑果殼,要在溪水中漂洗數(shù)遍,將柑汁淘盡,然后,瀝干水分,灌入綠豆。
所有這些活計做起來可都太解壓了,可以放空腦袋,什么都不想。父親淡淡地解釋了一句:“灌滿綠豆,可以保證小青柑的殼在晾曬的過程中不會變形?!?/p>
緊接著,父子倆再次出發(fā),上山挖葛根。兒子吃驚地發(fā)現(xiàn),每一枝葛根都要刨地九尺,才能挖出來。兒子與父親輪流使用镢頭,出了一身汗。
挖回來的葛根,洗凈表面的泥土,斬成小段,放入獨木舟般的舂槽里,父子倆輪流上陣,從下午搗到黃昏,才將葛根舂碎,獲得葛根的漿液與纖維。父親將它們一股腦兒舀入一個大水缸中,又在水缸中注入清水。父親將袖管挽起,反復在水中擠壓,讓葛根的粉漿從麻絲狀的粗纖維中洗出。接著,他在另一個大水缸上擱一個竹匾,竹匾上鋪白紗布,將葛根粉漿連同纖維一同舀入紗布中,他一絲不茍地擰轉紗布包,使出渾身的力氣,擠壓出其中的粉漿,最后,將白布袋里的纖維倒出來。此時,兒子發(fā)現(xiàn),葛根的纖維摸上去是刺手的,滑溜溜的黏漿不見了,這說明葛根粉已經(jīng)全部濾出,一點也沒有浪費。兒子不免感慨:“早知做葛根粉這么麻煩,不如上網(wǎng)去買?!?/p>
父親笑道:“網(wǎng)上買的葛根粉,哪如自家做的吃得放心,再說,這材料都是大山給的,咱們只是費了一點人工而已?!贝藭r,水缸里的葛根粉漿還是灰褐色,別急,父親說了,這是因為葛根粉漿中含有少量的纖維沒有析出,而山上有貫眾,這種藥性植物的根富含膠質(zhì)成分,可加速葛根纖維的析出。
果然,捶打并過濾出貫眾根的汁液,加入水缸里,攪拌,并沉淀一晚,缸底的葛根濕粉便脫胎換骨、雪白如玉,它再也不是從山里挖出來時,曲里拐彎、灰頭土臉的模樣。父親探身巨缸,手持鏟刀,把比豆腐還要絲光水滑的濕粉取出來,曬到七成干,準備裝填小青柑。
盛滿葛根粉的小青柑,在連續(xù)的晴日下充分曬干,父親也將返回城里的工地。臨行前,父親沒有再檢查兒子的作業(yè),也沒有對兒子的行為舉止進行打壓,他牢記老師的話:“如果教育孩子時,我們充滿了怒氣與質(zhì)問,那就相當于不停地去攪動那一缸渾水,孩子的心永遠定不下來。我們多給一點耐心,等他去沉淀,也許,某一天,孩子就脫胎換骨?!?/p>
家里的葛粉小青柑,收在兒子的書房抽屜里。小青柑中的芬芳物質(zhì)可預防葛根粉的氧化,同時使葛根粉擁有一種明亮的柑橘清香。父親相信,在自己離開的日子里,兒子沖飲葛根粉,就能解除煩躁,臉上紅腫的痘痘也能由此收斂。也許,在沸水沖粉的那一刻,兒子會回想起自己與他一起上山尋貫眾、摘青柑的日子,想起他一把推開兒子,將山上的蛇挑落在灌木叢中的場景,想起父子倆挖出半筐葛根,躺在大山深處,被清亮稠密的鳥鳴包圍的日子。
在那一刻,他們不再是管教與被管教、命令與反抗命令的關系,他們是兩個山野中的赤子,不著一言就能明白對方的部分心思,那是汗水澆灌出來的情誼,多年父子,在那一刻,終于有了兄弟般的默契。
(張曉瑪摘自2023年12月13日《北京青年報》,鄒曉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