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艷艷
通過詩詞了解近代歷史,能深刻體悟歷史變遷中的人和事,能近距離現(xiàn)場般感受歷史與文化的通融感,如沐春風般感覺風雷激蕩中的家國情懷,深刻體會偉大人物在歷史十字關口的個人抉擇與其身上的時代精神。綜觀最近幾年全國各地的中考試題,對詩詞中蘊含的歷史信息做多角度考查的情況頻繁出現(xiàn),比如2023年新疆烏魯木齊中考歷史第4小題,以辛棄疾所作《南鄉(xiāng)子》中名句“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考查曹操的歷史貢獻;2023年海南省中考歷史第11題以藝術大師齊白石的事跡考查齊白石的高尚愛國情懷;2023年湖南衡陽中考歷史第7小題以“馬嘶人叫角號吹,萬面紅旗天際揮。赤水金沙輾轉渡,雪山草地等閑飛”為載體考查紅軍長征。這些試題往往通過營造合理的歷史場景,結合詩詞考查文學中的歷史和家國情懷。下面通過中國近代歷史的幾個瞬間的詩詞記憶,讓我們暢游歷史現(xiàn)場,緬懷文學視野下的歷史瞬間。
1.鴉片戰(zhàn)爭。
1839—1840年,林則徐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到廣東查禁鴉片。清朝晚期,統(tǒng)治者昏庸愚昧。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林則徐被誣陷,于1841年7月被發(fā)配到新疆伊犁。1842年,林則徐在古城西安與妻子離別赴伊犁時,在滿腔悲憤下寫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清)林則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yǎng)拙剛于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這首詩中,“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其一生忠貞愛國的光明寫照。這首詩體現(xiàn)了作者忘卻了自己遭貶謫的憤懣與屈辱,有種“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雄心。進一步解讀該詩歌,有利于我們重新認識虎門銷煙這段跌宕起伏的歷史,理解作為封建官員的林則徐面對世界潮流的深刻掙扎。詩歌多處用典,極具愛國畫面感。
2.甲午中日戰(zhàn)爭。
鄧世昌青少年時期目睹外國侵略者入侵,被列強罪惡的行徑深深刺痛,產(chǎn)生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1894年,在中日甲午黃海海戰(zhàn)中,鄧世昌表現(xiàn)出沉著冷靜、英勇無畏的犧牲獻身精神。當戰(zhàn)爭激戰(zhàn)正酣,致遠艦彈盡糧絕的時刻,鄧世昌毅然下令致遠艦開足馬力撞向敵軍主力艦“吉野號”,不幸被對方炮彈擊中,鄧世昌及船上200余名將士壯烈殉國。
鄧世昌犧牲以后,有人為他題詩。另外,聽聞鄧世昌壯烈殉國的事跡后,有人為他寫一挽聯(lián):“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鄧世昌的報國事跡是時代的贊歌,甲午屈辱的歷史由于他的存在,留下了厚重的嘆息感。
3.《馬關條約》的簽訂。
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是中國近代史的屈辱,彈丸小國日本上演了蛇吞大象的一幕,中國邊疆危機和主權危機進一步加重,士大夫一片嘩然,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在《馬關條約》的刺激下,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也由此掀起。
譚嗣同在《有感》詩中寫道:“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丘逢甲在條約簽訂的第二年寫下《春愁》:“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p>
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的簽訂,令人悲憤至極。譚嗣同的這首詩讓人感受到《馬關條約》簽訂后,民族危機的加劇,救亡圖存的焦慮,殖民化程度的大大加深,刺激更多的中國人尋求新的救國道路。
4.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
1927年,以蔣介石、汪精衛(wèi)為首的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共第一次合作失敗,整個國民革命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面對國民黨的屠殺政策,“農(nóng)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成為中國革命的必然選擇。
1927年8月,武漢八七會議結束后,毛澤東受中共中央委派,趕回湖南部署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面對已經(jīng)被點燃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怒火,毛澤東寫下了下面這首詞。
西江月·秋收起義
毛澤東
軍叫工農(nóng)革命,旗號鐮刀斧頭。
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農(nóng)民個個同仇。
秋收時節(jié)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
在大革命失敗的背景下,只有走工人階級和農(nóng)民階級聯(lián)合道路,進行土地改革,滿足農(nóng)民階級現(xiàn)實需求,才能使得革命走向康莊大道?!扒锸諘r節(jié)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揭示了這次起義發(fā)生在1927年的秋天。詞中表達了工農(nóng)革命軍行動迅速和勇往直前的豪邁氣概,并指出秋收起義的內在原因及動力,充分顯示起義的正義性,有力地鼓舞了廣大工農(nóng)群眾。
5.紅軍長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在王明、博古、李德錯誤路線的指引下走向失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再一次處于十字路口,前途命運充滿未知。面對紅色革命根據(jù)地不斷縮小的現(xiàn)實狀況,黨中央毅然決然實行戰(zhàn)略轉移。作為共產(chǎn)黨人的毛澤東用詩人的豪邁浪漫,描寫了萬里長征的艱難險阻,同時用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感懷心中對勝利的無限期待。
七律·長征
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長征縱橫十余省,長驅二萬五千里,同敵人進行了600余次戰(zhàn)役戰(zhàn)斗,跨越近百條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險峰……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黨領導紅軍,以非凡的智慧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戰(zhàn)勝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勝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冊的長征。毛澤東用詩筆謳歌了“紅軍不怕遠征難”的奮斗精神,謳歌了紅軍長征的偉大壯舉,彰顯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不畏艱難險阻、敢于沖鋒、敢于犧牲、敢于勝利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堅定的理想信念,經(jīng)過長征的“淬火”,成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永遠的精神之“鈣”。隨著時代發(fā)展,其思想內涵與時俱進,表達形式不斷創(chuàng)新,但其思想精髓則永放光芒。
6.人民解放戰(zhàn)爭。
1949年初,三大戰(zhàn)役之后,國民黨軍隊的主要力量被消滅殆盡。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一舉攻占國民黨政府所在地南京。毛澤東聞訊后,欣然寫下《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表達了解放全中國的必勝信心。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毛澤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詩中“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敘述的是2 000多年前楚漢之爭的歷史故事,蘊含的是“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深刻道理,褒揚的是“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渡江精神。其尾聯(lián)“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包含毛澤東對歷史的慨嘆和思考。上句借用唐代詩人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的成句,意思是天是自然之物,然而長期見證歷史變遷,也會對人類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產(chǎn)生某種情感反應;下句對人間正在行進著的歷史車輪無可阻擋的滄桑巨變,抒發(fā)無限感慨。
渡江戰(zhàn)役是國民黨統(tǒng)治在大陸覆滅的前奏。人民解放軍一鼓作氣,奪取了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并進軍華南、西南,以摧枯拉朽之勢完成了大陸及部分島嶼的解放,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從此徹底掌握在人民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