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曉星,楊 瑩,李 群,楊賞賞,周鑫偉,周 穎,張家春, 5*
白及主要有效成分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黎曉星1, 2,楊 瑩3,李 群4,楊賞賞1, 2,周鑫偉2,周 穎2,張家春1, 2, 5*
1. 貴州中醫(yī)藥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2. 貴州省植物園,貴州 貴陽 550004 3. 遵義市種植業(yè)發(fā)展服務中心,貴州 遵義 563000 4. 貴陽生產(chǎn)力促進中心,貴州 貴陽 550004 5. 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西南喀斯特山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實驗室,貴州 貴陽 550004
白及為蘭科多年生植物白及的干燥塊莖,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我國許多省份加大了對白及的人工種植,而人工種植白及的品質(zhì)是我國白及產(chǎn)業(yè)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基本保障。白及的品質(zhì)主要由白及多糖、白及苷、總酚等有效成分決定。通過對白及塊莖中白及多糖、白及苷、總酚在不同省份、種植年限、年齡的分布特征進行綜述,討論白及塊莖中主要有效成分的影響因素。并探討白及地上部分和須根的藥用潛力,及對白及地上部分、塊莖、須根下一步在品質(zhì)、種植方面的研究內(nèi)容進行展望,為白及地上部分、塊莖、須根的資源合理開發(fā)利用提供參考依據(jù)。
白及;白及多糖;白及苷;總酚;影響因素;土壤特性;氣候特性
白及為蘭科白及屬白及(Thunb.) Reichb. f.的干燥塊莖,其味苦、甘、澀,微寒,歸肺、肝、胃經(jīng),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的作用,可用于咯血、吐血、外傷出血、瘡瘍腫毒、皮膚皸裂[1]。隨著市場對白及的需求量增加,人工采挖導致野生資源越來越少,為了滿足白及市場需求量的不斷增加,人工種植成為白及商品的主要來源,而人工種植白及品質(zhì)受土壤、氣候和人為活動的影響。研究表明,白及多糖(白及膠)、白及苷可作為白及品質(zhì)的質(zhì)量標志物[2]。酚類物質(zhì)具有強抗氧化作用,是白及抗氧化的藥效成分之一[3]。因此,本文選擇白及多糖、白及苷、總酚作為白及品質(zhì)評價的主要藥效成分,對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進行綜述,梳理與分析白及品質(zhì)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并對下一步研究進行展望,為白及種植行業(yè)和提升白及品質(zhì)提供參考。
白及多糖在止血、促進造血、促進傷口愈合、提高免疫及抗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同時白及多糖可以作為藥物載體,是一種潛在醫(yī)用生物支架材料[5],在日化、食品、化工等多個領域應用。白及的主要藥用部位為塊莖,其主要藥效成分為白及多糖。隨著對白及研究的逐漸深入,除了主要研究白及塊莖外,已有大量研究對白及須根、地上部位中白及多糖進行了分析,對白及不同部位中白及多糖含量進行統(tǒng)計分析[3,6-20],結(jié)果見表1。發(fā)現(xiàn)白及多糖在白及中以塊莖中含量最為豐富,地上部分次之,須根最低,且塊莖中的含量是須根中的2.94倍,是地上部分的2.04倍。目前,人工種植過程中,采收時只采收白及塊莖,而從白及多糖含量來看,須根和地上部分也可作為白及多糖的提取原料,為白及在藥物載體和醫(yī)療器械領域的應用提供大量原材料,減輕白及塊莖供不應求的行情。
塊莖作為白及多糖含量最為豐富的部位,其來源主要依靠人工種植。白及的人工種植分布較廣,在全國10多個省均有人工種植白及,主要集中在
表1 白及不同部位白及多糖含量的分布特征
貴州和云南。對各產(chǎn)地白及塊莖中多糖進行收集與整理[3,6-13,15-20],結(jié)果見表2。各產(chǎn)地白及塊莖中多糖含量存在差異,其中湖南的含量最高,云南的含量最低,且湖南的白及多糖含量是貴州和云南的2倍左右,白及多糖含量的大小表現(xiàn)為湖南>陜西>安徽>四川>貴州>云南。從不同產(chǎn)地白及塊莖中白及多糖含量來看,湖南、陜西和安徽白及較好,然而臨床用藥和古籍記載表明,貴州的白及為道地藥材[21],品質(zhì)和臨床療效均為最佳,說明白及多糖不是白及道地藥材品質(zhì)評判的唯一指標,道地藥材品質(zhì)可能與其成分組成比例有關[22]。
表2 不同產(chǎn)地白及塊莖中白及多糖的分布特征
白及為多年生中藥材,適宜的采收期為種植3年或4年后的8~10月,種植年限為3年或4年的白及具有1~3齡的塊莖,帶芽頭的白及塊莖分為1齡白及塊莖,從1齡白及塊莖順著“過橋桿”向內(nèi)依次為2齡和3齡白及塊莖。白及品質(zhì)不僅受到土壤肥力、氣候等的影響,種植年限及生長年齡對白及的品質(zhì)也有影響,收集和整理不同種植年限和不同生長年齡白及塊莖中的白及多糖[6,8-12,17],結(jié)果見圖1。隨著種植年限的增長,塊莖中白及多糖的含量呈現(xiàn)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種植3年后白及多糖含量最高,說明白及適宜在種植3年后采挖。隨著生長年齡的增長,塊莖中白及多糖也是呈現(xiàn)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其中2齡白及塊莖中多糖含量最高。說明白及種植3年后,塊莖中多糖含量最高,其中又以2齡塊莖多糖含量最高,這與白及適合種植3年采收相互佐證。白及多糖在白及的地上部分、塊莖和須根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塊莖;產(chǎn)地也會影響塊莖中白及多糖的含量,湖南塊莖中的白及多糖含量最高;種植年限和生長年齡均會影響塊莖中白及多糖的含量,種植3年后塊莖中白及多糖含量最高,生長年齡為2齡的白及塊莖多糖含量最高。
圖1 不同種植年限和不同生長年齡白及塊莖中的白及多糖分布特征
2002年韓廣軒等[23]首次在白及塊莖中檢測出白及苷,其質(zhì)量分數(shù)高達2.0%~3.0%,之后被用于白及藥材及相關中成藥質(zhì)量控制的特征指標?!吨袊幍洹?020年版規(guī)定[1],白及苷的質(zhì)量分數(shù)在白及藥材中不得少于2.0%,在白及飲片中不得少于1.5%。同時規(guī)定白及以塊莖入藥,導致白及須根和地上部分在采挖過程中被丟棄,造成了大量的浪費和環(huán)境污染。為了減少浪費和環(huán)境污染及擴大白及藥用部位,對白及不同部位中白及苷進行統(tǒng)計分析[13-14,24-32],結(jié)果見表3。須根中白及苷含量最高,塊莖次之,地上部分最少,且須根和塊莖中白及苷含量是地上部分的22.07倍和18.86倍,提示白及塊莖和須根可能是白及苷合成與累積的主要部位。須根中白及苷的含量為3.09%,超過《中國藥典》2020年版對白及中白及苷的規(guī)定,說明可以將白及須根作為資源進行利用,減輕白及市場供不應求的現(xiàn)狀。
中藥種植的品質(zhì)除了受種植技術影響外,還易受到地理位置的影響,收集并整理各產(chǎn)地白及塊莖中白及苷含量[13,24,26-32],結(jié)果見表4。白及塊莖中白及苷含量前3分別是江西、陜西和貴州,且含量均超過3.00%;白及塊莖中白及苷含量大小順序為江西>陜西>貴州>浙江>云南>湖北>四川>廣西>河南>安徽>河北,其中江西產(chǎn)白及塊莖中白及苷含量是河北的2.31倍。從不同產(chǎn)地的地理位置來看,江西、貴州、浙江和云南處于相近的緯度范圍,且白及苷含量接近;湖北、河南和河北緯度呈現(xiàn)逐漸上升的趨勢,而白及苷含量呈現(xiàn)逐漸降低的趨勢,揭示白及塊莖中白及苷含量可能與緯度呈負相關。
表3 不同部位白及苷的分布特征
表4 不同產(chǎn)地白及塊莖中白及苷的分布特征
白及苷作為白及的主要藥效成分,研究表明白及苷對神經(jīng)有保護作用[33]、可減輕大鼠慢性低灌注模型的白質(zhì)損傷和認知功能損傷[33]、血管舒張作用[34]。白及塊莖中的白及苷含量變化會影響其品質(zhì)和臨床療效,朱新焰等[32]研究了種植年限對白及苷的積累影響,結(jié)果表明,隨著白及種植年限的增長白及塊莖中白及苷含量呈現(xiàn)逐漸增加趨勢,其中種植4年的白及塊莖中白及苷含量最高,是種植2年的1.57倍,說明種植2~4年是白及塊莖中白及苷累積的主要時期。白及苷在白及的地上部分、塊莖、須根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塊莖和須根;產(chǎn)地會影響塊莖中白及苷含量,其中以江西產(chǎn)白及塊莖中白及苷含量最高;種植年限會促進塊莖中白及苷含量,以種植4年后塊莖中白及苷含量最高。
酚類物質(zhì)在自然界主要包括酚酸、黃酮、芪氏化合物、香豆素類和鞣質(zhì)類化合物,且主要來源于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植物次生代謝產(chǎn)物,與植物防御紫外線輻射功能緊密相關[35]。白及不同部位受到紫外輻射的情況不同,其總酚含量可能存在差異,對白及不同部位總酚進行收集和整理[2,6,8,13,25,36-38],結(jié)果如表5所示。地上部分總酚的含量最高,塊莖中次之,須根含量最低,且地上部分的總酚含量是須根的1.54倍,可能是因為地上部分一直存在紫外輻射,從而導致總酚在白及地上部分大量合成與累積,表明白及中的總酚可能主要是在地上部分進行合成和積累。
表5 不同部位總酚的分布特征
隨著緯度逐漸上升,到達地面的紫外強度也可能會發(fā)生變化,總酚的含量也可能會出現(xiàn)變化。對各省白及塊莖中總酚進行統(tǒng)計分析[6,8,13,36-38],結(jié)果如表6所示。湖北產(chǎn)白及塊莖中總酚含量最高,安徽產(chǎn)塊莖中總酚含量最低,2個產(chǎn)地的塊莖中總酚含量相差6.72%;白及塊莖中總酚的含量大小依次為湖北>四川>貴州>浙江>安徽。從各省份的緯度變化趨勢來看,湖北和四川與貴州間存在緯度降低的趨勢,同時白及塊莖中總酚的含量也存在降低的趨勢,可能是緯度降低導致的,也可能因為紫外輻射逐漸增強導致總酚含量降低,表明白及塊莖中總酚含量可能與緯度呈正相關,與紫外輻射強度呈負相關。
表6 不同產(chǎn)地白及塊莖中總酚的分布特征
酚類成分被認為具有較高的抗氧化能力和自由基清除能力。因此,酚類化合物作為預防和治療許多氧化應激相關疾病的潛在藥物[35],受到廣泛關注??偡幼鳛榘准翱寡趸闹饕镔|(zhì)之一,其在白及塊莖中的含量變化規(guī)律也備受關注,收集與整理不同種植年限和不同生長年齡的白及塊莖中總酚[6,8],結(jié)果見圖2。隨著種植年限的增長,白及塊莖中總酚含量呈現(xiàn)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種植2年后白及塊莖中總酚含量最高,種植3年后白及塊莖中總酚含量最低;隨著生長年齡的增長,白及塊莖中總酚含量呈現(xiàn)逐漸降低的趨勢,1齡白及塊莖中總酚含量最高,是3齡白及塊莖的1.52倍。1齡白及塊莖包含地上部分,而2齡和3齡白及塊莖沒有地上部分,同時2齡和3齡塊莖中總酚含量逐漸降低,表明地上部分可能是總酚合成與積累的主要部位,與總酚在白及不同部位分布結(jié)論一致??偡釉诎准暗牡厣喜糠帧K莖、須根中均有分布,以地上部分中的總酚含量最高;產(chǎn)地會影響塊莖中總酚含量,其中湖北省塊莖中總酚含量高達7.06%;種植年限和生長年齡也會影響塊莖中總酚含量,種植2年后塊莖中總酚含量最高,生長年齡為1齡的塊莖中總酚含量最高。
圖2 不同種植年限和不同生長年齡白及塊莖中總酚的分布特征
土壤是中藥材生長環(huán)境中的關鍵因子,供給和協(xié)調(diào)中藥材生長發(fā)育所需要的水、肥、氣、熱,對中藥材的產(chǎn)量和品質(zhì)具有重要作用。研究顯示在與生長環(huán)境相適應的過程中,土壤因子使中藥材的產(chǎn)量、品質(zhì)和臨床療效產(chǎn)生較大差異。土壤養(yǎng)分狀況能夠影響白及多糖含量變化[6],土壤微生物作為土壤養(yǎng)分循環(huán)的重要因素,根際土壤真菌群落與白及產(chǎn)量和多糖變化關系密切[39]。土壤質(zhì)地能夠影響土壤水分、空氣和熱量及養(yǎng)分的轉(zhuǎn)化,同時對土壤結(jié)構(gòu)有影響,進而影響塊莖類中藥材的產(chǎn)量和品質(zhì)。研究表明白及次生代謝產(chǎn)物的積累在砂質(zhì)黏土中顯著高于砂壤土,砂質(zhì)黏土中的微生物組可以促進白及塊莖中白及苷累積,砂壤土中的微生物組則抑制白及塊莖中白及苷的積累[40]。權(quán)雪等[41]研究表明,水分對白及多糖的積累有顯著的影響。另外,土壤pH值在作物生長中影響土壤環(huán)境質(zhì)量,進而影響中藥材的生長和品質(zhì)形成。土壤酶活性也與中藥材生長和品質(zhì)密切相關。張家春等[6]研究認為白及總酚與土壤多酚氧化酶、土壤磷酸酶及土壤pH值間呈顯著負相關。邱浩等[39]認為白及多糖與莖點霉屬、青霉菌屬、鐮刀菌屬豐度、Na+呈負相關,與Zn2+、Al3+、Ca2+、木拉克酵母屬、梭孢殼屬含量正相關。土壤有機質(zhì)含有作物生長所需的幾乎所有營養(yǎng)元素,與中藥材的品質(zhì)密切相關。研究表明,白及總酚與土壤有機質(zhì)呈顯著正相關[6]。綜上,土壤的質(zhì)地、含水量、pH、有機質(zhì)、微生物和無機元素等,可直接影響白及品質(zhì)形成和累積。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局部極端氣候的發(fā)生呈現(xiàn)遞增的趨勢,藥用植物的品質(zhì)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黃芩[42]和紫花苜蓿[43]中黃酮的合成會受到干旱脅迫的抑制;土壤水分含量為100%時,白菊花中綠原酸及黃酮的合成與積累受到抑制[44];長春花受到低溫脅迫時,C6C、C6C3和C6C3C6型化合物的合成和累積受到嚴重抑制[45];低溫和高光強可以促進銀杏葉中黃酮類化合物的積累[46]。目前已有研究表明氣候可影響白及葉片的生理作用,而少有報道表明氣候?qū)Π准捌焚|(zhì)的影響。白及作為喜陰植物,在50%和70%遮光條件下保持較高的凈光合速率、蒸騰速率、氣孔導度,說明白及的適宜遮光范圍是50%~70%[47]。適當?shù)恼陉幙梢蕴岣甙准叭~片的光合面積和提高光合效率[48]。黃珊等[49]研究表明,60%遮陰處理白及凈光合速率最大,白及多糖得率最大。除了光照強度可影響藥用植物的生長和品質(zhì)外,光質(zhì)與藥用植物的發(fā)育和次生代謝產(chǎn)物也有密切聯(lián)系。白及在藍光成分照射下,對地上部分的生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增加了白及塊莖中總酚和白及苷含量,而不影響白及多糖的積累[50]。
當藥用植物受到適當?shù)沫h(huán)境脅迫時,會產(chǎn)生次生代謝產(chǎn)物用于抵御環(huán)境脅迫,從而形成藥用植物特定的品質(zhì)。劉成才等[51]研究表明,當白及受到適宜的光脅迫時,白及多糖質(zhì)量分數(shù)最高,達到(39.31±0.28)%;無遮陰處理的白及苷質(zhì)量分數(shù)最高,達到(7.61±0.83)%。藥用植物受到嚴重的環(huán)境脅迫時,藥用植物的生理和品質(zhì)均會受到抑制。白及受到水澇脅迫時,白及葉片的光合速率、氣孔導度及胞間CO2濃度隨著水澇脅迫的加重呈現(xiàn)先上升后下降的變化趨勢;白及受到干旱脅迫時,白及葉片的光合速率、氣孔導度都隨著干旱脅迫的加重而下降、蒸騰速率升高、胞間CO2濃度先上升后下降[52]。白及受到低溫脅迫時,白及葉片凈光合速率、氣孔導度和蒸騰速率顯著下降[53]。高溫、干旱和高溫干旱復合脅迫發(fā)生時,白及葉片凈光合速率、氣孔導度、蒸騰速率等光合參數(shù)降低明顯[54]。總體上,白及適宜的遮光范圍為50%~70%,具有較高的凈光合速率、蒸騰速率、氣孔導度值;藍光成分會促進總酚和白及苷的累積;適當?shù)墓饷{迫會促進白及多糖的合成與累積;白及受到嚴重的水澇和干旱脅迫會抑制白及的光合作用。
目前,白及市場主要以人工種植白及為商品的主要來源。然而,由于土壤、氣候及人工種植技術的差異,造成人工種植白及的品質(zhì)和產(chǎn)量不穩(wěn)定。Deng等[55]研究了不同間作系統(tǒng)下白及塊莖的產(chǎn)量和品質(zhì)變化,結(jié)果表明,淺根間作與單作相比,淺根間作顯著降低了白及塊莖產(chǎn)量,顯著提升了總酚和黃酮含量。劉成才等[51]研究表明,采用覆膜種植時,塊莖多糖含量(39.04%)與白及苷含量(7.72%)均達到最高。夏科等[56]研究認為,當白及與樂昌含笑套種時,白及多糖含量豐富。
植物生長過程中,施肥方式、施肥量和施肥種類均會影響植物的產(chǎn)量和品質(zhì)[57-58]。張金霞等[59]研究表明,施蚯蚓糞和施蚯蚓糞的方式均能顯著的影響白及多糖含量。肖廣達[60]研究發(fā)現(xiàn)蚯蚓糞配合化肥處理能顯著提高白及總酚和多糖含量,較不施肥處理分別高出116.37%和72.54%。夏科等[56]研究認為以羊糞為基肥配合生長期追施復合肥處理可顯著提升白及多糖含量,較不施肥提高了33.8%。張光強等[61]研究認為當谷糠用量1 050 kg/hm2、煮熟黃豆用量1 050 kg/hm2、油枯用量750 kg/hm2、腐熟農(nóng)家肥22 500 kg/hm2時,白及多糖含量最高且達到了36.25%。
李姣紅[62]研究發(fā)現(xiàn),施加180 kg/hm2N、105.0~157.5 kg/hm2P2O5、45~135 kg/hm2K2O可顯著提高白及塊莖中多糖的累積。馬菁華等[63]通過研究氮素營養(yǎng)對白及生長與多糖積累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施氮處理下總多糖差異顯著,銨硝混合處理較硝態(tài)氮和銨態(tài)氮同樣有顯著差異,分別高出40.64%和47.88%。張秀玥等[64]研究了4種不同量微肥的施用對白及產(chǎn)量和品質(zhì)的影響,當鋅肥、硼肥、鉬酸銨、氮肥用量分別為15.0、15.0、1.5、75.0 kg/hm2時,白及多糖質(zhì)量分數(shù)高達36.69%。商靚婷[65]研究了硼、鉬肥的施用量對白及多糖累積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當硼肥和鉬肥用量分別為36.0、0.6 kg/hm2時,林下種植和露地種植的白及多糖含量均是最高。綜上,套種模式、施肥的方式、種類和施肥量對白及品質(zhì)均有影響;在種植白及時,施加氮肥、磷肥、鉀肥能提升白及品質(zhì),且銨硝混合態(tài)氮肥能最大限度的提高白及多糖含量;微肥是白及生長和品質(zhì)形成不可或缺一部分,適當?shù)氖┘优稹\、鉬肥均能促進白及多糖的累積。
白及多糖作為白及質(zhì)量標志物之一,并且主要集中在塊莖,一方面是因為塊莖中含有大量的白及多糖合成代謝物[66],另一方面,土壤性質(zhì)、氣候及種植技術差異會影響塊莖中白及多糖的累積,生長年齡和種植年限也會影響塊莖中白及多糖的含量。在白及不同齡和年限中,1齡白及和種植年限為1年的白及均是新生白及塊莖,然而其白及多糖含量存在明顯差距,可能是因為1齡白及塊莖通過“過橋桿”連接了2齡白及塊莖,2齡塊莖可能促進1齡塊莖合成和累積白及多糖。隨著生長年齡延長,塊莖中可用的營養(yǎng)物質(zhì)通過“過橋桿”向新生塊莖轉(zhuǎn)移[67];也可能是多糖為初生代謝產(chǎn)物[11],種植2年后多糖逐漸轉(zhuǎn)化為次生代謝產(chǎn)物,以滿足白及生長、發(fā)育和防御等生理需要,從而促進1齡塊莖合成和累積白及多糖。后續(xù)可進一步研究2齡白及塊莖品質(zhì)對1齡白及塊莖品質(zhì)的影響及其機制,從而為1齡白及生長發(fā)育和品質(zhì)提供充足保障。
白及苷作為白及的另一個質(zhì)量標志物,其在白及各部位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須根,同時須根中還含有白及多糖和總酚,從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來看,白及須根可以資源化利用,擴大白及的藥用部位,從而緩解白及市場的緊缺。白及塊莖作為用藥部位,塊莖中白及苷含量在種植4年時最高,從白及苷含量來看白及適合種植4年后采收。中藥采收時間主要是以藥效成分含量和產(chǎn)量最大化來判定,現(xiàn)在白及種植密度的行株距主要為20 cm×25 cm,種植3年后白及產(chǎn)量最大,白及多糖含量最高,故白及主要是種植3年后采收。白及的主要藥效成分是白及多糖、白及苷、總酚,從單一成分含量最大化來看,白及適合種植1年后采收,也適合種植3年或4年后采收,然而白及品質(zhì)是多成分共存的綜合品質(zhì),而不是以單一成分含量來判定。后續(xù)可以針對不同種植密度,同時將須根、塊莖和地上部分做綜合品質(zhì)分析,進一步研究不同種植密度下白及塊莖適宜的采收年限。
總酚作為白及主要藥效成分之一,主要集中在白及的地上部分,同時地上部分還含白及多糖,從白及多糖和總酚含量來看,白及的地上部分可以資源化利用,提高白及的利用率。每年收集白及地上部分作為總酚和白及多糖的提取原料,或可減輕白及供不應求的現(xiàn)狀。塊莖作為白及的主要用藥部位,白及塊莖中也含有總酚,并且塊莖中總酚含量可能跟緯度呈正相關;另外白及塊中白及苷含量可能與緯度呈負相關。目前有研究表明中藥的品質(zhì)和藥理活性與緯度存在相關性,如吳萍等[68]認為緯度是影響姜黃揮發(fā)油的主要因素;楊耀文等[69]則認為,草果群居緯度的升高會抑制揮發(fā)油累積;而曾燕等[70]研究認為,黃芩抑菌活性的差異與緯度跨越有關。因此可進一步研究緯度對白及中白及苷和總酚的影響,并揭示緯度跟塊莖中白及苷和總酚的關系,為白及的適宜種植規(guī)律提供依據(jù)。
利益沖突 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1] 中國藥典[S]. 一部. 2020: 106.
[2] 劉金梅, 安蘭蘭, 劉剛, 等. 白及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與質(zhì)量標志物預測分析 [J]. 中華中醫(yī)藥學刊, 2021, 39(6): 28-37.
[3] 彭焱. 栽培白及品質(zhì)評價與總酚提取及抗氧化性研究 [D]. 吉首: 吉首大學, 2019.
[4] Posocco B, Dreussi E, de Santa J,. Polysaccharides for the delivery of antitumor drugs [J]., 2015, 8(5): 2569-2615.
[5] 朱峻霄, 林亞蒙, 楊野, 等. 白及多糖在生物醫(yī)藥材料領域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J]. 中藥材, 2018, 41(4): 1011-1014.
[6] 張家春, 孫超, 李朝楨, 等. 不同種植年限白及土壤有機質(zhì)、酶活性與白及有效成分研究[J]. 中藥材, 2020, 43(1): 1-4.
[7] 吳詩惠, 王劍波, 開拓, 等. 白及多糖超聲提取工藝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J]. 世界中醫(yī)藥, 2020, 15(17): 2556-2560.
[8] 何曉梅, 朱富成, 張珍林, 等. 不同年生栽培白及各成分含量及對ABTS+·的清除作用 [J]. 棗莊學院學報, 2020, 37(5): 83-89.
[9] 王芳, 張碩, 蘭進, 等. 種植年限對栽培白及不同部位多糖和多酚的影響 [J]. 山東化工, 2022, 51(19): 8-10.
[10] 張家春, 戚燕強, 韓見宇, 等. 不同齡白及塊莖無機元素與藥效成分分布特征及相關性研究 [J]. 中藥材, 2019, 42(2): 285-288.
[11] 張新秦, 周濤, 肖承鴻, 等. 種植年限對白及表型性狀及土壤理化性質(zhì)的影響研究 [J]. 中藥材, 2020, 43(11): 2619-2623.
[12] 楊平飛, 宋智琴, 劉海, 等. 不同生長年限白及生長旺盛期農(nóng)藝性狀與質(zhì)量 [J]. 北方園藝, 2017(10): 140-144.
[13] 張新秦, 周濤, 肖承鴻, 等. 貴州不同產(chǎn)地白及品質(zhì)綜合評價 [J]. 中藥材, 2020, 43(2): 368-373.
[14] 周海婷, 陳志敏, 趙永峰, 等. 不同產(chǎn)地白及野生品與栽培品質(zhì)量比較研究 [J]. 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 2019, 15(3): 50-54.
[15] 韓雪, 曾慶鴻, 牛敏敏, 等. 不同產(chǎn)地鮮品白及的多糖含量測定 [J]. 農(nóng)技服務, 2020, 37(12): 34-35.
[16] 龍小琴, 戴應和. 蒽酮-硫酸顯色法測定白及塊莖與非藥用部位中白及多糖含量的比較研究 [J]. 農(nóng)業(yè)與技術, 2021, 41(13): 30-32.
[17] 吳鳳云, 邱麗莎, 崔秀明, 等. 白及品質(zhì)特征影響因素研究 [J]. 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 2016, 36(21): 1838-1844.
[18] 周斌, 朱艷, 舒童, 等. 銅仁市白及藥材野生品與栽培品中白及多糖含量對比研究 [J]. 山東化工, 2021, 50(24): 106-108.
[19] 朱富成, 羅書嵐, 鄭宣, 等. 大別山白及多糖酶法輔助提取及活性研究 [J]. 天然產(chǎn)物研究與開發(fā), 2020, 32(8): 1389-1395.
[20] 周美, 萬科, 馬風偉, 等. 響應面法優(yōu)化白及多糖酶解工藝及其抗氧化、免疫活性研究 [J]. 食品研究與開發(fā), 2020, 41(10): 128-135.
[21] 龔小川, 羅鵬, 李征, 等. 白及的黏膜保護作用研究進展 [J]. 中國處方藥, 2023, 21(4): 174-176.
[22] 孟祥才, 鄧代千, 杜虹韋, 等. 高品質(zhì)道地藥材的科學內(nèi)涵 [J]. 中草藥, 2023, 54(3): 939-947.
[23] 韓廣軒, 王立新, 張衛(wèi)東, 等. 中藥白及化學成分研究(II) [J]. 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 2002, 23(9): 1029-1031.
[24] 秦亞東, 汪榮斌, 方鳳滿, 等. 化學模式識別分析白及不同采收期次生代謝產(chǎn)物動態(tài)變化特征 [J]. 天然產(chǎn)物研究與開發(fā), 2020, 32(1): 11-17.
[25] 陳默然. 白及苦味改善加工工藝及根militarine提取純化研究 [D]. 吉首: 吉首大學, 2022.
[26] 吳梅, 田守征, 鄭永仁, 等. 白及苦味成分的分離、鑒定及抗炎藥效學初研 [J]. 時珍國醫(yī)國藥, 2019, 30(2): 372-374.
[27] 朱環(huán), 張麗萍, 王江聰, 等. 人工栽培與野生白及化學成分差異的多元統(tǒng)計分析 [J]. 藥物分析雜志, 2020, 40(6): 1045-1049.
[28] 段營輝, 黃瀾, 朱樵蘇, 等. 基于液質(zhì)聯(lián)用法對白及中2-異丁基蘋果酸葡萄糖氧基芐酯類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 [J]. 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 2020, 40(9): 1009-1013.
[29] 何迅, 王愛民, 李勇軍, 等. HPLC測定白及中militarine含量 [J]. 中國中藥雜志, 2009, 34(16): 2076-2078.
[30] 黃良永, 毛閃閃, 陳黎. HPLC測定不同產(chǎn)地白及藥材中1,4-二[4-(葡萄糖氧)芐基]-2-異丁基蘋果酸酯的含量 [J]. 現(xiàn)代中藥研究與實踐, 2013, 27(5): 16-19.
[31] 劉娜, 袁金鳳, 彭詩濤, 等. 基于militarine含量結(jié)合UPLC指紋圖譜的不同產(chǎn)地白及飲片質(zhì)量分析 [J]. 天津中醫(yī)藥, 2020, 37(5): 583-589.
[32] 朱新焰, 王小慶, 馮人和, 等. 基于生長年限對白及類藥材militarine成分的積累影響研究[J]. 中華中醫(yī)藥學刊, 2023, 41(9): 71-74.
[33] 王耀, 趙香玉, 李新婭, 等. Militarine改善慢性腦缺血大鼠認知功能障礙及白質(zhì)損傷的研究 [J]. 藥學學報, 2016, 51(5): 738-742.
[34] 徐曉雪, 徐廣濤, 李小鵬, 等. Militarine對離體大鼠胸主動脈環(huán)的舒張作用及機制研究 [J]. 中華中醫(yī)藥學刊, 2015, 33(3): 617-620.
[35] 劉夢, 畢金峰, 劉璇, 等. 浸脹與干燥過程對桃膠色澤及總酚含量的影響 [J]. 中國食品學報, 2021, 21(11): 105-111.
[36] 何曉梅, 陳存武, 宋程, 等. 大別山栽培白及不同部位總酚含量測定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J]. 中成藥, 2022, 44(2): 656-660.
[37] 周云凱, 李偉平, 田莎莎, 等. 白及須根和塊莖總酚含量的測定 [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2, 18(10): 161-164.
[38] 陳黎, 楚亞琴, 王啟斌, 等. 鄂西北地區(qū)白及中總酚含量的測定 [J]. 中國藥師, 2013, 16(11): 1679-1682.
[39] 邱浩, 郭倩, 崔浪軍, 等. 根際土壤理化因子與真菌群落對白及產(chǎn)量和質(zhì)量的影響 [J]. 陜西農(nóng)業(yè)科學, 2022, 68(6): 64-70.
[40] Xiao C H, Xu C Y, Zhang J Q,.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affect the growth and secondary metabolite accumulation in(Thunb.) Rchb. f [J]., 2022, 13: 916418.
[41] 權(quán)雪, 張石寶. 水分對藥用蘭科植物白及生理和形態(tài)結(jié)構(gòu)的影響 [J]. 植物科學學報, 2018, 36(3): 370-380.
[42] 管仁偉, 郭瑞齊, 林慧彬, 等. 基于植物代謝組學技術的干旱及鹽脅迫對黃芩中黃酮類成分影響的研究 [J]. 中草藥, 2022, 53(5): 1504-1511.
[43] 李丹丹. 干旱脅迫對紫花苜蓿生理生化和黃酮類化合物含量的影響 [D]. 楊凌: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2020.
[44] 楊云富, 郭巧生, 張守棟, 等. 水分脅迫對藥用白菊花抗干旱生理及藥材內(nèi)在品質(zhì)的影響 [J]. 中國中藥雜志, 2009, 34(4): 486-487.
[45] 高春燕. 基于代謝組學研究海藻糖促進長春花拮抗低溫脅迫機制 [D]. 哈爾濱: 東北林業(yè)大學, 2021.
[46] 徐友. 溫度和光強對銀杏生長和次生代謝產(chǎn)物合成的影響[D]. 南京: 南京林業(yè)大學, 2016.
[47] 崔波, 周一冉, 王喜蒙, 等. 不同光照強度下白及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 [J]. 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20, 54(2): 276-284.
[48] 袁秀云, 許申平, 周一冉, 等. 遮蔭對白及形態(tài)及葉片結(jié)構(gòu)的影響 [J]. 植物研究, 2021, 41(6): 974-981.
[49] 黃珊, 武文軍, 孫亞東, 等. 白及對光的生物學響應研究 [J]. 中藥材, 2020, 43(8): 1801-1805.
[50] Zhang M, Luo D, Fang H L,. Effect of light quality on the growth and main chemical composition of[J]., 2022, 272: 153690.
[51] 劉成才, 饒春梅, 宋昌俊, 等. 種植方式與栽培措施對白及產(chǎn)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響研究 [J]. 中草藥, 2021, 52(21): 6669-6676.
[52] 田鑫, 鐘程, 李性苑. 干旱及水澇脅迫處理和恢復后白及的光合特性差異 [J]. 中藥材, 2019, 42(4): 715-719.
[53] 崔波, 程邵麗, 袁秀云, 等. 低溫脅迫對白及光合作用及葉綠素熒光參數(shù)的影響 [J]. 熱帶作物學報, 2019, 40(5): 891-897.
[54] 王瑩博, 許申平, 馬杰, 等. 高溫干旱脅迫對白及光合特性及葉綠素熒光參數(shù)的影響 [J]. 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18, 52(2): 199-205.
[55] Deng P F, Yin R Y, Wang H L,.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functional traits based on metabolome and economic traits variation of: Contribution of intercropping [J]., 2023, 14: 1147076.
[56] 夏科, 吳巧芬, 馬曉雅, 等. 施肥措施與植物凋落葉基質(zhì)及林下套種對白及產(chǎn)質(zhì)量的影響 [J]. 貴州農(nóng)業(yè)科學, 2023, 51(1): 91-97.
[57] 趙仁全, 鄭穎, 吳剛, 等. 氮肥、鉀肥不同用量和施用時期配比對玉米產(chǎn)量的影響[J]. 山地農(nóng)業(yè)生物學報, 2017, 36(1): 67-70.
[58] 楊敬之, 尹顯慧, 龍友華, 等. 不同施肥處理對甘藍的農(nóng)藝性狀及產(chǎn)量影響 [J]. 山地農(nóng)業(yè)生物學報, 2021, 40(1): 50-55.
[59] 張金霞, 楊平飛, 楊琳, 等. 蚯蚓糞不同施肥方式對白及產(chǎn)量、品質(zhì)產(chǎn)生的影響[J]. 中藥材, 2019, 42(12): 2764-2766.
[60] 肖廣達. 不同施肥處理對白及藥材產(chǎn)量和品質(zhì)的影響 [D]. 南寧: 廣西大學, 2021.
[61] 張光強, 羅光瓊, 周奇, 等. 不同有機底肥及其數(shù)量對白及產(chǎn)量的影響 [J]. 醫(yī)學信息, 2015, 28(10): 259-260.
[62] 李姣紅. 白芨營養(yǎng)特性與施肥效應研究 [D]. 貴陽: 貴州大學, 2007.
[63] 馬菁華, 戚燕強, 任啟飛, 等. 氮素營養(yǎng)對白及生長與多糖積累的影響 [J]. 植物生理學報, 2022, 58(2): 331-338.
[64] 張秀玥, 李明榮, 張啟東, 等. 不同微肥施用量對白芨產(chǎn)量及品質(zhì)的影響 [J]. 貴州農(nóng)業(yè)科學, 2009, 37(2): 31-32.
[65] 商靚婷. 硼、鉬添加對白芨生長及多糖累積的影響[D]. 南昌: 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 2020.
[66] Ma X X, Tang K H, Tang Z H,. Organ-specific, integrated omics data-based study on the metabolic pathways of the medicinal plant(Orchidaceae) [J]., 2021, 21(1): 504.
[67] 張普照, 王俊儒, 龔月樺, 等. 多年生黃精不同齡節(jié)物質(zhì)累積和多糖分布特征 [J]. 西北植物學報, 2007, 27(2): 384-387.
[68] 吳萍, 郭俊霞, 王曉宇, 等. 環(huán)境因子對姜黃產(chǎn)量及品質(zhì)相關成分的影響 [J]. 中藥材, 2019, 42(9): 1969-1972.
[69] 楊耀文, 錢子剛, 黎勇坤. 草果種子揮發(fā)油含量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 [J]. 中藥材, 2014, 37(3): 388-392.
[70] 曾燕, 郭蘭萍, 王繼永, 等. 基于微量量熱法的不同來源黃芩抑菌活性對比研究 [J]. 中國現(xiàn)代中藥, 2017, 19(9): 1262-1269.
Research progress 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ain active ingredients in
LI Xiaoxing1, 2, YANG Ying3, LI Qun4, YANG Shangshang1, 2, ZHOU Xinwei2, ZHOU Ying2, ZHANG Jiachun1, 2, 5
1. Gui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iyang 550025, China 2. Guizhou Botanical Garden, Guiyang 550004, China 3. Zunyi Plantation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 Zunyi 563000, China 4. Guiyang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 Guiyang 550004, China 5. Key Laboratory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Karst Mountain Area of Southwestern China, National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Guiyang 550004, China
Baiji () is the dried tuber of, a perennial plant in the Orchidaceae family, has great medicinal potential. In order to meet market demand, the artificial cultivation ofhas been increasing in many province and regions of China, the quality of the artificially plantedis the basic guarante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industry. The quality ofis mainly determined by effective ingredients such aspolysaccharide, militarine, and total phenol. By reviewing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components intuber from different provinces, planting years, and ages to discus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main effective ingredients. Additionally, the medicinal potential of?s above-ground parts and roots was discussed, and future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and cultivation ofabove-ground parts, tuber, and roots was propos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wis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se resources.
;polysaccharide; militarine; total phenol; influence factor; soil properties; climate properties
R282
A
0253 - 2670(2024)08 - 2820 - 08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8.031
2023-09-26
貴陽市科技計劃項目(筑科合同[2021] 3-11號);貴州省科技計劃項目(黔科合支撐[2017] 2827);貴州省高層次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項目(黔科合平臺人才[2016] 5666)
黎曉星(1999—),男,貴州銅仁,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藥學。E-mail: 15885782061@163.com
通信作者:張家春(1988—),男,正高級工程師,從事藥用植物栽培研究。E-mail: zhangjiachun198806@163.com
[責任編輯 趙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