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 郭夢宇
【摘要】海南島是我國最南端的茶葉產區(qū),獨有的熱帶季風氣候與島內復雜的環(huán)形層狀地貌使其擁有了其他產茶區(qū)所難以比擬的自然稟賦。作為我國唯一的黎族聚居區(qū),海南黎族茶藥之俗與漢人移民的飲茶文化在長期的交融與碰撞后,衍生了別具一格的海南茶文化,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經歷了許多變化與演替,內涵也隨之豐富。今日,海南茶產業(yè)方興未艾,文化內涵歷久彌新,回顧海南茶葉的千年發(fā)展史,提煉其獨特精神文化內核,可以為海南茶產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文化軟實力支持,進而服務國家需求,為當今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國家重大戰(zhàn)略決策貢獻力量。
【關鍵詞】海南;茶葉;茶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14-013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4.040
現(xiàn)代我國的茶葉種植主要有江南、江北、西南、華南四個產區(qū),海南島即位于最南端的華南茶區(qū),是我國境內唯一擁有熱帶季風氣候的茶區(qū),全年暖熱、長夏無冬、降水充沛的優(yōu)越氣候條件與島內山地、丘陵、臺地、平原組成的環(huán)形層狀地貌使其成為茶樹生長的天賜寶地,同時也賦予了海南茶葉品味的不可復制性。當代海南茶產業(yè)發(fā)展方興未艾,學界對海南茶葉的研究成果亦顯豐碩,然而多聚焦于當代的茶葉經濟產業(yè)與農業(yè)科技方面。本文承前人研究之余蔭,對海南茶葉開發(fā)利用歷史的整體發(fā)展過程進行重新回顧和總結,并對海南各茶葉品種進行考源,并分析其文化內涵與當代價值。
一、海南茶葉的發(fā)展:從野生到種植
海南島自唐虞三代就被視為荒蠻之地,有“南服荒徼”“越郡外境”之名,開發(fā)進程緩慢,生態(tài)環(huán)境長期維持原始狀態(tài)。黎族先民作為當?shù)卦季用?,為適應濕熱多雨、瘴氣蔽日、毒蟲滋生的惡劣生存環(huán)境,逐漸有意識地采摘野生茶葉并煮飲以防治疾疫。但因黎族居處山區(qū)腹地,且無文字之習,因而其對野生茶葉的藥用之俗長期囿于聚落之內,地方文獻中也未出現(xiàn)過涉及“茶”的記述。直至唐宋,海南島逐漸成為中原謫官的流放之所,李德裕、蘇軾等中原士人被貶瓊崖,帶來了漢人飲茶的生活逸趣,他們寄情山水,品茗讀書,留下了諸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明清以降,伴隨著島外人口的大量遷入,海南的原始生境得到進一步開發(fā),飲茶之俗也逐漸普及開來,當?shù)匾吧枞~名聲漸噪并成為上貢朝廷的佳品。近代以來,海南在國家政策的驅動下得到大規(guī)模墾殖,茶樹終于開始被人工種植,海南茶葉自此也迎來了新生。
以茶入藥的記載最早見于唐代,茶圣陸羽在《茶經》點明茶的藥用價值:“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卑拙右滓嘤性娧裕骸安杷庂浂嘁虿【?,衣裳寄早及寒初?!辈贿^海南島氣候濕熱、山多瘴氣、毒蟲滋生,居處山區(qū)的黎民為適應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治療疫癘,以野茶入藥之俗當比文獻記載更早,因此黎族早期的神話傳說與民間故事中,不乏有以茶治病之語。后世所記文獻有載:“黎茶產黎中,客民在山中摘取炮炙之,性寒能解熱,不宜多飲。”“鷓鴣茶,生黎母山中,五月采之,蒸熟曬干,芳馥異常,可消食?!笨梢?,黎族先民久居深山之中,已對野茶藥理作用有了較為深刻的了解。飲用茶藥已經成為其特色習俗。直至唐宋,野茶入藥之法亦為謫貶至海南的中原官僚所知曉。唐后期名相李德裕在黨爭失敗后,被貶崖州,他致書表弟言其遭貶后窮困臥病之境遇,即語及海南茶藥:“天地窮人,物情所棄……閣老智仁念舊,再降專人,兼賜衣服器物,茶藥至多”。
明代與島外交流日益頻繁,是其開發(fā)的高峰時期,當?shù)夭枞~更為時人交口稱譽,成為上貢明廷的珍品?!稑窌h志》《儋州志》等縣志中零散記載著各地區(qū)上貢數(shù)額:“芽茶一十七斤”“茶芽四十五斤,茶葉一十五斤(以上俱出州,今派人均平)”。明代正德六年《瓊臺志》卷九記載:“茶,東路佳。又‘出瓊山、文昌者佳。俗老嫗雜烹以茱萸、?、芎、八角、茱莉花,缽乘吹末飲之。”可見,海南已有茶飲品質的評判標準飲茶與專門茶具,但只存有簡單“吃茶”之法,尚提及規(guī)范化的制茶流程。清承明制,延續(xù)了明時對海南地區(qū)茶葉的征貢,且數(shù)額更多:“芽茶,本縣一百二十八斤四兩,每斤價銀二分。葉茶,本縣三十六斤八分五厘,俱出于都圖辦?!鼻逯衅谝詠?,海南飲茶技藝日益精熟,島民對茶葉的采摘時間、煎泡方式與水質等都有一定要求,嘉慶《澄邁縣志》有載:“新村井在城東半里許。泉水清冽甘甜”,“南閭嶺茶味清甘。每年清明前后十日采。采時有數(shù)百余人,日采夜宿。以香氣占茶葉老嫩。早時聞香,茶葉嫩;午候聞香茶葉得中;日哺聞香茶葉老。名日甜茶,味匹武夷,甚堪?!辈贿^此時的海南仍稱地廣人稀,原始生態(tài)開發(fā)程度有限,且本地物產豐饒,所產茶葉基本可以滿足日常飲用之需,島民從事茶葉生產貿易的積極性不高,因此仍無人種茶,僅僅依靠自然賜予。
清中期以來隨著人口增殖,海南原始生態(tài)開發(fā)速度加快,大量野生森林資源被砍伐,環(huán)島開發(fā)區(qū)的野生茶樹大量消失,不過黎區(qū)深處的野生茶樹只有少部分被漢人利用,直至民國早期,這一區(qū)域的野生茶樹才被大量發(fā)現(xiàn)。此時的海南的飲茶仍然依賴野生茶葉采集,仍未有人工種植:“本島向無人工種茶,一般所飲之茶多仰給于外。本島所產茶葉,皆采自野生茶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海南島依舊保留著相當數(shù)量的野生茶樹,島民制茶仍以野生茶葉為主,廣東省外貿局開發(fā)海南島茶葉勘察小組對海南島進行了摸底調查,印證了海南島此前并無人工種植茶樹的史實。自此,對海南島茶樹資源的開發(fā)被提上了議程。1954年10月,華南墾殖局做出了《關于發(fā)展墾殖場副業(yè)生產的決定》,其中提出“以橡膠生產為主,結合其他經營,大力開發(fā)熱帶、亞熱帶的農林特產”的生產方針。同年12月,中央農業(yè)農村部在全國國有農場會議上,決定熱帶、亞熱帶地區(qū)“應以種植價值較高的熱帶及亞熱帶作物為主(如劍麻、椰子、油棕、咖啡、香茅等),并發(fā)展畜牧,種植糧食、油料?!睆拇耍瑝▍^(qū)除橡膠以外的多種種養(yǎng)業(yè)開始提上議事日程。1958年,國家對外貿易部和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支持海南行政公署對外貿易局和海南茶葉出口公司引進云南阿薩姆大葉良種和廣東英德的制茶設備,建立海南紅茶出口貨源基地,創(chuàng)辦了通什、嶺頭、白馬嶺三個國有農場;后來又相繼扶持發(fā)展了紅衛(wèi)、白沙、東興、東泰紅明、東和、中坤、嶺腳、中瑞、龍門、演豐等30多個茶場。1974年定安縣南海國有農場把種植油棕改為茶葉農場,后多家農場相繼效仿,彼時海南擴大茶葉種植規(guī)模與開展茶葉加工并行,茶業(yè)發(fā)展蓬勃向上,數(shù)據(jù)顯示,1986年,海南茶葉種植面積突破10萬畝;1989年,海南茶的年產量達7620噸;1990年,種茶農場已達40個。
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全國茶葉市場的開放,茶葉統(tǒng)購統(tǒng)銷時代結束,各口岸公司為搶占市場導致茶價大跌;加之國際市場進口、消費國從中國進口紅茶減少,以制造紅茶為主的海南生產出口全面受到影響。海南茶業(yè)受到巨大沖擊,市場嚴重萎縮,茶葉生產、種植一度停止,一時間茶廠紛紛倒閉,黯然退出茶葉市場。21世紀后,隨著海南自貿港的建立以及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實施,茶業(yè)被列為海南支柱產業(yè)之一,國家對茶企業(yè)的資產、生產、經營等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同時加大對新產品的投入開發(fā),增加新品的科技含量,使海南茶業(yè)煥發(fā)新的生機。
二、海南茶葉的文化價值:茶語與茶禮
海南島的飲茶習俗源遠流長,并在歷史的不同階段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和發(fā)展。漢代以前,古代越族從內陸渡海而來,成為海南島的首批移民,即后世的黎族,黎民茶藥之俗與移民飲茶之風相交融,成為海南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東漢以后,海南開發(fā)程度逐漸加深,并且日益成為島外流民和中原朝廷士人的徙居之所、流放之地,黎族的茶藥之俗與移民的飲茶文化在長期的交融與碰撞后,衍生了別具一格的海南茶文化。
茶文化的形成與文人騷客的吟風弄月密不可分。文人們在飲茶品茗中既可滿足口腹之欲,又可從杯中悟道,將寧靜、悠閑之心境擬于文字,傳之后世,其茶道之中展現(xiàn)出了豐富的精神內涵。島內外的歷史文化名人即與海南野茶產生了交集,在品味海島茗茶之香的同時,也基于自己的生活際遇,在詩句中展現(xiàn)了不同的心境與情操。
海南文人的飲茶品茗之風最早可追溯到北宋,蘇軾被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他在被貶儋州后,并沒有自暴自棄,而是隨遇而安,自我寬慰:“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寂寞三冬至,飄然瘴海中。不嫌羈寓遠,屢感歲華窮。父老憐匏系,肴蔬盛簋饛。一歡為子壽,百福與君同。……藷芋人人送,囷庖日日豐。瘴收黎母谷……檳榔代茗飲,吉內禦霜風?!保≒10)詩中雖包含羈旅他鄉(xiāng)的酸澀之情,但因著海南人的熱情好客使得蘇軾感受到了異鄉(xiāng)的溫暖,他也逐漸適應了海南的風俗人情,以“檳榔代茗飲”,身著木棉以御寒風。蘇軾對海南當?shù)厮a茶葉也多有偏愛,蘇軾居儋佳作無數(shù),多記錄其居儋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和陶和劉柴?!罚骸叭f劫互起滅……黃櫞出舊枿,紫茗抽新畬……無妻老相如?!痹娭杏涗浟颂K軾居儋時,在畬田上自己種茶品用之事,其詩《汲江煎茶》反映了其烹茶品茗的積極生活狀態(tài):“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痹娭性敿毥榻B了制茶、烹茶的工序,雅俗相和,為后世所流傳。北宋末靖康之變以來,諸多南方漢人此時南遷入瓊,為海南帶去了中原飲茶之風,然而由于島內原無種茶之俗,漢人所飲茶葉也多來自島外。蘇軾描述了制茶、飲茶全過程的《汲江煎茶》一詩在海南廣為流傳,卻未能帶動飲茶之俗在海南的大范圍傳播不過其樂觀、積極的處世態(tài)度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海南人。時代更迭,“東坡故居”依舊佇立在海島之崖,成為海南世代游子的精神寄托。
以茶待客、以茶會友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質樸、熱情的海南人民更是將這種文化內涵豐富并傳承至今。以品質出名的便是自明代起作為貢品的水滿茶,但是制法比較復雜,一般為家族秘傳,只有少數(shù)人掌握并出售茶葉以獲利,“父在馮子材軍中,得梅縣幕客授以制茶方法,謂五指山多野茶,制出可獲厚利,由是遂世其業(yè),往來山中者有年?!薄拔逯干疆a一種黎茶……惟價至昂,外人不易得。”也正是由于尋常人家極難接觸并掌握優(yōu)質茶葉的制法,才有“本島所產茶葉,皆采自野生茶樹,而制法粗惡,色味不佳”(P338)的結果。正因此導致了黎族地區(qū)日常茶葉口味不佳、優(yōu)質茶葉價格過高難以負擔,所以當?shù)夭⑽雌占帮嫴柚L,平常人家多以代茶植物充當茶飲,“蕓香科,儋縣及各地。野生喬木或小喬木,春夏間采葉充茶葉用”?!疤锫榭啤驴h,陵水,昌江……野生灌木或小喬木,夏采葉曬干做茶葉用”由于茶葉這種珍貴的屬性,所以常被作為贈禮,或在比較重要的場合才會出現(xiàn),例如“有親戚至,亦以‘飯湯飲之,惟欸貴客始烹茶,且亦中上之家為然。如逢婚喪大節(jié),則取‘山茶葉少許置鍋內,和水煮之,茶色深紅而乏味,蓋僅為解渴而用。故余以為若謂粵人皆飲茶,則瓊崖為例外矣。”此外,夏壽華在其考察中有提及當?shù)鼐用裼杷枞~作為外來賓客贈禮,“龐揖五以五指山茶心二包、薏仁一包贈予”足以說明近代以來,茶葉在海南人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海南茶業(yè)體制改革開始推進,國營茶館增多,加之海南地區(qū)的茶葉種植面積擴大,稀缺屬性不再,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家庭中的日常飲料,西式茶館出現(xiàn)“大眾化、平民化”走向,也為老爸茶文化內涵的進一步豐富奠定了基礎。改革開放后,個體經營的茶館又逐漸替代了國營西式茶館,為吸引更多的消費者,茶點開始發(fā)生變化,增加了一些本地人喜歡的湯面、粉、豬雜等,使其更加貼近大眾口味。也正因此,“吃茶”的人群多以老年人為主,“老爸茶”這一稱謂才逐漸流行起來,但是多以口頭為主,并未落實到招牌、店名上。市井隨處可見市民攜三五個好友在茶攤暢聊,人情世故,盡融于其中。1988年經濟特區(qū)建立后,老爸茶的主力軍徹底轉移為退休老人、待業(yè)青年以及經個體戶這種需要消磨時間的人群。老爸茶作為海南市井生活的縮影,描繪了海南人閑暇舒適的生活狀態(tài),見證了海南城市發(fā)展的變遷,是海南地區(qū)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其平民化、大眾化的特點,更是成為海南市井文化的主要標志,其背后薪火相傳的“茶禮”承載了千年來海南人民的待客之儀,人生之道。
三、結語
海南島獨有的熱帶資源為茶樹生長提供了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但畢竟地處九州之外,與內陸交流較少,在中古以前,海南的資源環(huán)境的開發(fā)利用水平長期徘徊不前,黎民使用茶藥之俗傳播范圍有限,上層文人的飲茶之舉也沒有帶動平民的飲茶之風盛行。而唐宋以后,隨著人口徙入,謫官增多,海南山區(qū)腹地逐漸得到開發(fā)程度,野生茶葉隨之走出高山深坳,進入尋常百姓之家。在長期的黎漢交融后,別具一格的茶文化開始在瓊崖海島“大行其道”,其內涵不斷豐富,成為海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仡櫤D喜枞~的千年發(fā)展史,我們可以看出,邊疆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遷與開發(fā)實際上與中原王朝的盛衰隆窳狀況緊密結合,因貶謫、遷徙而來的中原士人即對海南文化的形成與變遷施加了重要影響。海南茶葉的豐厚歷史底蘊與文化交融賦予了其獨特的人文內涵,且隨著時代變遷而愈加豐富,歷久彌新,回味甘甜??荚礆v代方志所載茶種,理清其歷史發(fā)展脈絡,對現(xiàn)代海南茶葉品種進行歸納分類,可起到“摸清家底”的作用,有助于為海南茶葉種植與產業(yè)發(fā)展提供理論指導,貢獻靈感源泉,進而做出更加合理的規(guī)劃,助推海南茶葉邁向新生。
參考文獻:
[1]謝萍,倪根金,魏露苓.從采集到栽培:海南茶葉發(fā)展史論[J].農業(yè)考古,2022,(05).
[2](唐)陸羽.茶經[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3]周振甫.唐詩宋詞元曲全集 全唐詩 第9冊[M].合肥:黃山書社,1999.
[4]周文海.民國感恩縣志[M].??冢汉D铣霭嫔纾?004.
[5](宋)洪邁.容齋隨筆·續(xù)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78.
[6](清)衙晞駿.陵水縣志[Z].清乾隆五十七年刻本.
[7](明)唐胄.正德瓊臺志 下[M].??冢汉D铣霭嫔?, 2006.
[8](元)脫脫.簡體字本二十六史宋史卷367卷431[M].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9](明)唐胄.正德瓊臺志 上[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