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16排螺旋CT與1.5 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肝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在南豐縣人民醫(yī)院接受治療的60例疑似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采用16排螺旋CT與1.5 T MRI進行檢查,將病理檢查結(jié)果作為診斷金標準,對比分析2種檢查結(jié)果的診斷效能(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和診斷符合率)及對不同大小病灶的檢出率。結(jié)果 病理檢查結(jié)果顯示,60例患者中,陽性50例,陰性10例。16排螺旋CT檢查顯示,真陽性42例、真陰性4例;1.5 T MRI檢查顯示,真陽性48例、真陰性9例。與16排螺旋CT檢查比較,1.5 T MRI檢查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和診斷符合率明顯更高(P<0.05);與16排螺旋CT檢查比較,1.5 T MRI檢查對<2 cm病灶檢出率明顯更高(P<0.05)。結(jié)論 1.5 T MRI相比16排螺旋CT在肝癌診斷中具有更高的診斷效能,可減少誤診、漏診情況,能準確鑒別診斷微小病灶,有助于為后續(xù)臨床治療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jù)。
【關鍵詞】 肝癌;16排螺旋CT;1.5 T磁共振成像
文章編號:1672-1721(2024)04-0112-03? ? ?文獻標志碼:A? ? ?中國圖書分類號:R735.7
肝癌主要因肝細胞或肝內(nèi)膽管細胞癌所致,發(fā)病后多表現(xiàn)為肝區(qū)疼痛、腹脹、消瘦等,癥狀無典型性,部分患者確診時病情已進展至中晚期。由于肝癌病情進展速度較快,若未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穩(wěn)定病情,患者生存期將會隨著病情的進展而縮短,增加死亡風險[1]。因此,及時對肝癌進行鑒別診斷,并盡早開展針對性治療十分有必要[2]。雖然傳統(tǒng)病理檢查具有較高的準確性,但對人體造成的傷害較大,通常不會作為首次篩查方式,故而近幾年臨床逐漸通過影像學檢查的方式對該病進行診斷[3]。其中以多層螺旋CT和MRI最為多見,2種檢查方法均能為肝癌患者提供高質(zhì)量的圖像,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目前2種檢查方法應用價值在臨床中的爭議較大[4]。為進一步明確16排螺旋CT與1.5 T MRI檢查方式的應用價值,本研究將采用16排螺旋CT與1.5 T MRI對肝癌患者進行檢查,并對其診斷效能進行對比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南豐縣人民醫(yī)院在2020年8月—2022年8月收治的60例疑似肝癌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22~77歲,平均(48.65±5.64)歲;病程3~48個月,平均(24.36±2.65)個月。本研究已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符合《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2017年版)》[5]相關診斷標準;存在食欲減退、疲倦乏力、肝硬化腹水等癥狀。
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代謝異常;患有傳染性疾??;存在精神障礙;合并周圍神經(jīng)病變。
1.2 方法
采用飛利浦16排螺旋CT對患者進行檢查,檢查開始前6 h囑患者禁食禁水,檢查時讓患者采取仰臥位,于患者上腹部開展常規(guī)CT平掃,管電壓、管電流、掃描厚層分別為120 kV、220 mAs、5 mm,于膈上3 cm開始掃描至腎臟下緣。隨后將碘佛醇(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027,規(guī)格100 mL∶74.1 g)作為對比劑,為患者外周靜脈團注70 mL,速率保持在4 mL/s,并采用30 mL質(zhì)量分數(shù)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液沖管,于動脈期(20~25 s)、靜脈期(65~70 s)和延遲期(120~180 s)進行動態(tài)增強掃描,檢查結(jié)束后將數(shù)據(jù)傳輸至工作站,并采用多層螺旋CT自帶的后處理技術重建圖像,隨后讓同一組經(jīng)驗豐富的影像學醫(yī)師對形態(tài)、病灶大小、病灶數(shù)目等進行觀察。
采用GE Signa Creator 1.5 T MRI檢測儀為患者檢查,囑咐患者禁食禁水6 h,檢查時讓患者采取仰臥位,發(fā)射線圈選擇多通道表面波相控線圈,于劍突下定位,進行全肝掃描。水平軸位快速自旋回波(fast spin echo,F(xiàn)SE)T1WI序列相關參數(shù)設置,重復時間(repetition time,TR)190 ms,回波時間(echo time,TE)4.7 ms,反轉(zhuǎn)角80°,矩陣256×128,厚層6.0 mm,層間距2.2 mm,層數(shù)20層,掃描時間36 s;T2WI序列相關參數(shù)設置,TR 300 ms,TE 93.1 ms、反轉(zhuǎn)角90°,矩陣320×224,厚層6.0 mm,層間距2.2 mm,層數(shù)20層,掃描時間265 s;彌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相關參數(shù)設置,TR 30 ms,TE 77.2 ms,反轉(zhuǎn)角90°,矩陣128×128,厚層6 mm,層間距2.2 mm,層數(shù)20層,掃描時間95 s。隨后為患者注射釓噴酸葡胺注射液(gadopentetic acid dimeglumine salt injection,Gd-DTPA),對患者進行增強掃描,注射速率保持在2.5 mL/s,注射后25 s、60 s、90 s和3.5 min囑咐患者屏氣,并開展抑脂2D Flash掃描,設置TR 255 ms 、TE 2.45 ms、矩陣212×256。所有檢查均由同一組經(jīng)驗豐富的影像學醫(yī)師進行,并且由2名中級以上職稱的影像學醫(yī)師對超聲圖像和MRI圖像進行分析。一旦出現(xiàn)不同意見,需以共同討論得出最終結(jié)果。
1.3 觀察指標
檢查過程中,主要觀察指標如下。(1)以病理檢查為診斷金標準,分析16排螺旋CT與1.5 T MRI在肝癌中的檢查結(jié)果,比較2種檢查方式診斷效能(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診斷符合率);(2)比較16排螺旋CT與1.5 T MRI對檢查為真陽性患者的不同大小病灶(<2 cm、2~3 cm、>3 cm)檢出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16排螺旋CT檢查與1.5 T MRI檢查診斷肝癌的結(jié)果比較
病理檢查結(jié)果顯示,60例患者中,50例陽性,10例陰性;16排螺旋CT檢查結(jié)果顯示,42例真陽性,4例真陰性;1.5 T MRI檢查結(jié)果顯示,48例真陽性,9例真陰性,見表1、表2。
2.2 16排螺旋CT檢查與1.5 T MRI檢查對肝癌的診斷效能比較
1.5 T MRI檢查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診斷符合率相較于16排螺旋CT檢查均明顯更高(P<0.05),見表3。
2.3 16排螺旋CT檢查與1.5 T MRI檢查對不同大小病灶的檢出率比較
比較2種檢查方法對2~3 cm、>3 cm病灶檢出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5 T MRI檢查對<2 cm病灶檢出率相較于16排螺旋CT檢查明顯更高(P<0.05),見表4。
3 討論
肝癌的發(fā)病機制復雜多樣,臨床目前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丙型、乙型肝炎病毒、肝硬化或肝臟感染等因素有關。手術是肝癌治療的首選方法,在緩解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均具有顯著效果。由于該病早期無典型性癥狀,多數(shù)患者確診時病情已進展至中晚期,無法采用手術根治,只能通過化療的方式穩(wěn)定病情[6]。因此,只有盡早確診,并針對病情開展合適的治療方式,幫助患者完全清除病灶,才能保障預后恢復。既往臨床主要通過病理活檢的方式對該類患者進行診斷,其診斷準確性較高,診斷結(jié)果可作為金標準存在,但病理活檢存在較大的創(chuàng)傷性,部分患者接受程度較低,通常情況下不作為首次診斷方式[7]。如何在減小傷害的前提下提高肝癌診斷效能,逐漸成為臨床重點研究課題之一。
近幾年,我國影像學技術在內(nèi)臟疾病檢查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常見檢查方法有16排螺旋CT和MRI[8]。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1.5 T MRI在肝癌診斷中的診斷效能均優(yōu)于16排螺旋CT,提示1.5 T MRI在肝癌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分析原因為16排螺旋CT掃描速度較快,操作較為簡單,可快速獲取病灶信息,高速掃描可保障對比劑的團注效果,使血管與正常組織之間的密度差拉開,在提高軟組織分辨率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9],但16排螺旋CT掃描時極易受到運動偽影的影響,導致成像清晰度降低,且該檢查還存在一定的輻射性,檢查過程中會對人體造成損害,在對微小病灶進行檢查時,也容易受到病變部位的影響,在掃描后還需要其他影像學技術輔助進行檢查,才能進一步提升診斷結(jié)果的真實性。MRI檢查具有多參數(shù)成像、分辨率高等特點,同時能多方向、多參數(shù)掃描,其中T2WI檢查可清晰顯示病灶情況,T1WI檢查可對病灶解剖結(jié)構進行觀察,在觀察腫瘤邊緣、形態(tài)等方面可提供較大幫助[10]。MRI檢查具有層厚與層間距較小的特點,掃描之后即可清晰地觀察到微小病灶位置、形態(tài)等,同時還能夠通過高速掃描獲得對比劑團注效果,準確分辨出正常組織與血管密度差,獲得較高的軟組織分辨率,有助于降低誤診、漏診的概率,對早期確診肝癌尤為關鍵[11]。本研究結(jié)果還顯示,1.5 T MRI檢查對<2 cm病灶檢出率明顯比16排螺旋CT檢查高,提示1.5 T MRI對肝癌微小病灶的診斷價值較高。分析原因為1.5 T MRI設備在各大醫(yī)院的普及率較高,用于肝癌篩查的可行性也更高,再加上1.5 T MRI主要通過獲取電磁信號的方式,經(jīng)重組后將電磁信號顯示于圖像中,分辨率高,更能細致地觀察到腫瘤結(jié)構,方便閱片醫(yī)生準確評估病灶大小,并且通過對比劑可準確分辨出正常組織與病灶組織,能夠更直觀地觀察到微小病灶,對于早期診斷肝癌有著重要價值[12]。值得注意的是,1.5 T MRI在肝癌檢查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價格高昂、檢查速度慢等,且無法對體內(nèi)有金屬物質(zhì)的患者進行檢查,存在一定局限性。本次研究樣本量較少,診斷結(jié)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臨床若想進一步保障診斷結(jié)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還需不斷加大研究的樣本量,并與多中心研究結(jié)果進行比較。還需要采用16排螺旋CT與1.5 T MRI聯(lián)合對肝癌患者進行檢查,避免單一檢查存在局限性而影響診斷結(jié)果,為后續(xù)治療提供更準確合理的參考依據(jù)。
綜上所述,16排螺旋CT和1.5 T MRI檢查對肝癌診斷均具有一定價值,但1.5 T MRI檢查的診斷效能更優(yōu)越,尤其在診斷微小病灶方面,有助于為臨床醫(yī)師制定治療方案提供可靠依據(jù),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楊帆,曹毛毛,李賀,等.1990—2019年中國人群肝癌流行病學趨勢分析及預測[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22,21(1):106-113.
[2] 楊艷萍,任旭,麻偉.常規(guī)超聲與16排螺旋CT檢查在肝癌及肝臟局灶性結(jié)節(jié)增生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貴州醫(yī)藥,2021,45(12):1972-1973.
[3] 賀全富.MSCT灌注成像聯(lián)合DCE-MRI在肝硬化結(jié)節(jié)與小肝癌鑒別診斷中的應用[J].醫(yī)藥論壇雜志,2021,42(6):126-129.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醫(yī)政醫(yī)管局.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2017年版)[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7,16(7):635-647.
[5] 展翔.16排CT多期動態(tài)掃描在肝癌診斷中的價值[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20,4(12):218-219.
[6] 陳亦晨,曲曉濱,孫良紅,等.2002—2019年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居民肝癌死亡特征及減壽率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21,24(12):1517-1522.
[7] 張曉俊,郭莉莉,朱潔,等.CT聯(lián)合MRI在早期肝癌診斷臨床價值分析[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20,20(22):4327-4330,4360.
[8] 張嘉進,崔瑤吉.多排螺旋CT與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對原發(fā)性肝細胞肝癌的診斷價值比較[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20,4(16):49-50.
[9] ZHAO F,YANG Q,MENG C,et al.Comparison of the practicability of ultrasound and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colon cancer:a protocol fo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Medicine(Baltimore)2020,99(50):e23381.
[10] 陳志剛,莊丁山,陳澤明.超聲造影聯(lián)合CT和磁共振成像在肝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20,27(12):1487-1490.
[11] 薛琴.采用磁共振成像診斷與螺旋CT診斷在小細胞肝癌診斷中的對比應用[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20,4(4):61-62.
[12] 吳英寧,黃莉娜,馬德智,等.CT增強與MRI特異性對比劑增強在肝癌診斷中的價值比較[J].右江醫(yī)學,2020,48(10):745-750.
(編輯:郭曉添)
作者簡介:何文秀,女,本科,主管技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