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波 陳子馨
摘 要:本文以劉慈欣小說在海外平臺的擴散為研究對象,分別從接觸作品、關注作品、擴散作品和評價作品四個維度選擇不同的平臺為切入口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三體》在海外的擴散肇始于劉慈欣本人和《三體》所獲得的各種國際科幻文學獎項,受這些重要獎項的影響,“劉慈欣”和《三體》逐漸演變?yōu)橄笳髻Y本,吸引著出版機構、售書商、讀者,擴大了其在海外的影響力?!度w》成功走出去的案例具有三點啟示價值:在創(chuàng)作基調(diào)上善于將世界性與民族性相結合;在內(nèi)容風格上善于借鑒他國優(yōu)秀作品;在傳播技巧上重視作家表征資本的積累。
關鍵詞:劉慈欣;科幻文學;三體;文學作品的海外擴散
DOI: 10.3969/j.issn.2097-1869.2024.01.013 文獻標識碼:A
著錄格式:崔波,陳子馨.中國文學作品的海外擴散機制研究:基于《三體》的考察[J].數(shù)字出版研究,2024,3(1):104-112.
心理學常用“知情意行”模式分析人們對新事物的接收過程和接受程度?!爸橐庑小敝傅氖侨藗兺ㄟ^認知信息、產(chǎn)生情感、形成意識和思維模式,進而表現(xiàn)出特定的行為和表現(xiàn)。這一模式主要用于解釋人類行為和心理活動的關系,也可以用于分析人們對文學作品的接受和行為表現(xiàn)。例如,人們通過對文學作品的認知、情感體驗和思考,形成了特定的審美偏好和思維模式,進而在行為和表現(xiàn)上表現(xiàn)出不同的選擇和行為。
依照人們心理活動的四個層次,可以將中國圖書作品在海外的傳播歸納為以下四個維度,分別是接觸作品、關注作品、擴散作品和評價作品。
“接觸作品”主要指讀者是否知曉該作品、是否在書店或圖書館可以接觸到該作品、是否購買或借閱該作品等,這部分數(shù)據(jù)以館藏數(shù)據(jù)和銷售數(shù)據(jù)為支撐。其中館藏數(shù)據(jù)采用世界圖書館聯(lián)機數(shù)據(jù),銷售數(shù)據(jù)來自亞馬遜網(wǎng)站在售圖書數(shù)據(jù),主觀表征為讀者接觸作品的意愿,客觀表征為作品的可及性。
“關注作品”主要包括對該作品的評價、喜愛程度、是否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或點贊、是否在電商平臺上評價或打分等。該部分數(shù)據(jù)以GoogleTrends①、亞馬遜的星級評價作為中國版權輸出作品在國際市場上被關注的數(shù)據(jù)作為支撐,從側(cè)面了解圖書作品被關注的情況。主觀表征為讀者的點贊和分享,客觀表征為作品在電商平臺的星級。
“擴散作品”指讀者在自媒體平臺或社交媒體平臺發(fā)布自己的閱讀體驗。研究者可以通過讀者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發(fā)布的閱讀體驗作為基礎數(shù)據(jù),分析作品在讀者中的擴散程度。對于圖書類作品,研究者可以在維基百科或其他知名平臺上的讀者留言數(shù)據(jù)為支撐,審視海外讀者對中國作品的擴散意愿。其中在數(shù)字平臺上的留言數(shù)可以作為衡量作品擴散情況的重要依據(jù),讀者在字里行間反映出的正面、負面或中立態(tài)度,則可以折射出讀者傳播作品的意愿。
“評價作品”主要指在主流媒體上發(fā)表書評或撰寫專欄文章、參加相關的文化交流活動、為該作品的文化傳播和推廣作出貢獻等。主觀表征為讀者在主流媒體發(fā)表書評的行動,客觀表征為書評內(nèi)容的褒貶程度。
本文通過選取典型案例并分析其在不同平臺上的表現(xiàn),從中窺視該作品跨國傳播的“旅行”痕跡,揭示中國作品的海外擴散機制。
本文選擇在海外出圈的劉慈欣作品《三體》,這部科幻小說的英文版于2014年在美國出版,出版商為麥克米倫出版集團(Macmillan Publishers Ltd.)旗下的托爾圖書(Tor Book),這是劉慈欣作品在全球舞臺開啟傳播征程的起點。此后,《三體》交出了驕人的成績單,斬獲了包括“雨果獎”②在內(nèi)的10個國際科幻文學獎項,并翻譯出版近30種語言版本,其中,僅英語、德語、日語、俄語4個語言版本的累計銷量就已超過300萬冊,這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中國文學對外傳播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性。由全球流媒體視頻大站奈飛(Netflix)制作的《三體》電視劇在2023年播出,這意味著其作品在異域文化語境內(nèi)得到認同。劉慈欣作品的成功是中國文學海外傳播的里程碑,且其傳播過程較大程度上依賴數(shù)字平臺,對其成功的原因進行探究,對傳統(tǒng)出版及數(shù)字出版環(huán)境下中國科幻文學和中國文學的“走出去”都具有深遠意義。
1 接觸意愿:作品可及性
進入亞馬遜購物平臺(www.amazon.com)中的“Cixin Liu(劉慈欣)”作家主頁,商城中共有151種劉慈欣的相關出版物;其中包括英語、西班牙語、德語、中英雙語、中文等多種語言版本的長篇小說或短篇小說集、刊載劉慈欣作品的科幻雜志、劉慈欣和Head of Zeus出版社、Talos出版社合作創(chuàng)作的系列繪本小說等。本文僅研究劉慈欣作品在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和地區(qū)的傳播,故選擇其英譯本作品作為研究樣本。通過檢索,在網(wǎng)站中共獲得16種英譯本出版物。由于合集繪本是將劉慈欣的系列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為繪本,研究中視其為一種出版物。
劉慈欣最初的英譯本為2012年3月由北京青澀傳媒有限公司(Beijing Guomi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推出的短篇小說集《中國太陽》(Sun of China),這部小說集由五篇短篇小說組成。同年7月,該公司又推出了同為短篇小說英譯文合集的《贍養(yǎng)上帝》(Taking Care of Gods)。上述兩部小說集閱讀的人數(shù)有限,并沒有引起圖書市場的關注,直到2014年11月美國托爾圖書出版了由劉宇昆翻譯的第一本《三體》英譯本(The Three-Body Problem),劉慈欣的作品才受到廣泛關注。此后,除2017年外,劉慈欣的作品每年都有1~3部英譯本出版,其總量呈現(xiàn)穩(wěn)步上升的趨勢(見圖1)。截至2023年3月共計16部,其中包括4部短篇小說集、3部中短篇小說、5部《三體》及其合集、2部其余長篇小說、2部系列繪本小說(見表1)。
根據(jù)在全球館藏數(shù)據(jù)庫WorldCat中的檢索,《三體》已經(jīng)被全球1 170家圖書館收藏,這是其在世界范圍傳播的一個重要標志。
2 集體認知:作品關注度
《三體》三部曲——《三體》《三體2:黑暗森林》《三體3:死神永生》的英文版分別于2014、2015、2016年在美國出版發(fā)行,標志著《三體》在全球關注度的開始,之后不同語種的譯本均從英文譯本轉(zhuǎn)譯而成。
《三體》在GoogleTrends中的關注程度整體呈現(xiàn)上升趨勢(見圖2),并且在發(fā)生標志性事件(見表2)時出現(xiàn)了一個又一個高峰值。根據(jù)圖2和表2,第一個高峰值出現(xiàn)在2015年8月(《三體》獲得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之后的明顯峰值出現(xiàn)在2020年9月(《三體》獲得第51屆日本星云獎海外長篇小說部門獎)、2020年12月(劉慈欣另一部作品《流浪地球》上映)和2023年1月(《三體》電視劇在奈飛播出)。
《三體》英譯本被讀者認知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見表3)。
第一階段(2012—2013年):認知萌芽期。2012年,由中國公司出版的兩部劉慈欣短篇小說英譯本僅在亞馬遜上收到22和124條讀者評論,“劉慈欣”還未形成在一定群體內(nèi)共有的集體認知。同年,中國教育圖書進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教圖公司”)和劉慈欣簽訂協(xié)議,決定開展《三體》三部曲的海外版權代理工作,確定譯者,并開始積極籌備英譯本出版工作,同時為《三體》做了大量的宣傳,如開設英文網(wǎng)站、Twitter及Facebook等社交媒體賬號。這成為《三體》及劉慈欣科幻小說走出國門的開端,也是《三體》在英語地區(qū)被關注的萌芽期。
第二階段(2014—2016年):認知形成期。在此階段,每一年都有一部《三體》三部曲英譯本出版。2014年11月,《三體》第一部英譯本出版,憑借作品的高質(zhì)量和譯者劉宇昆、知名出版社的影響力,以及Facebook創(chuàng)始人兼首席執(zhí)行官扎克伯格(Mark Elliot Zuckerberg)和眾多知名科幻作家等權威人士撰寫書評并推薦作品所帶來的積極影響,《三體》第一部在英語地區(qū)的讀者中留下了高口碑和高人氣。此時關于《三體》的記憶書寫正式開始,并且范圍逐漸擴大。在亞馬遜官網(wǎng)檢索“The Three-Body Problem”(三體),搜索框中自動關聯(lián)了“The Three-Body Problem by Cixin Liu”,“The Three-Body Problem”既作為《三體》的英譯名又作為物理學名詞與劉慈欣的姓名產(chǎn)生關聯(lián),可見《三體》英譯本是劉慈欣作品的記憶書寫形成的重要部分。2014—2015年,《三體》第一部英譯本陸續(xù)得到一些科幻文學獎項的提名,其熱度在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和地區(qū)不斷發(fā)酵。2015年8月,《三體2:黑暗森林》英譯本出版,同時《三體》第一部英譯本榮獲雨果獎,這是劉慈欣的作品創(chuàng)作之路的里程碑,也是其作品在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和地區(qū)傳播的爆發(fā)點,亦是劉慈欣和《三體》在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和地區(qū)成為一個象征符號的標志。此前積累的人氣與口碑到達一定規(guī)模,零碎的受眾反饋也達到一定數(shù)量,此時獲得具有權威性的科幻文學獎項,是《三體》英譯本傳播的“引爆點”[1]。2016年4月,《三體3:死神永生》英文版首次出版。根據(jù)表3,《三體》三部曲英譯本在亞馬遜平臺的星級評分分別為4.30、4.60、4.60分(滿分5.00分),此星級評分是亞馬遜根據(jù)機器學習模型而非原始數(shù)據(jù)平均值來計算的,因此評分會考慮到評論的最新日期及評論者是否在亞馬遜平臺購買了該商品,并且會分析評論以驗證其可信度。因此,從亞馬遜平臺的商品星級評分入手來估算作品的人氣和口碑,具有一定可信度。另外,《三體》三部曲英譯本在亞馬遜平臺的書評數(shù)量遠超與《三體》相關的其他出版物,《三體》三部曲英譯本的讀者評論數(shù)量分別為23 927、14 802、12 017條,共計50 746條,占《三體》相關全部英譯本的書評論總數(shù)(58 381條)的86.9%。書評作為讀者個體與讀者群體交流的媒介,與讀者認知程度呈正相關。備受讀者關注的《三體》作品激發(fā)了廣大讀者閱讀的熱潮,并持續(xù)引發(fā)讀者點贊、評論。
第三階段(2017年至今):認知沉淀期。《三體》英文版的出版為劉慈欣在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和地區(qū)的影響奠定了基礎,2017年以后,劉慈欣的各種科幻作品英譯本穩(wěn)定出版,每一種英譯本的出版都為廣大讀者的網(wǎng)絡討論增添新的素材。2019年,《流浪地球》電影上映,曾任美國總統(tǒng)的貝拉克·侯賽因·奧巴馬(Barack Hussein Obama)參與電影客串拍攝,成為劉慈欣科幻在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和地區(qū)傳播的又一流行熱點。包含《流浪地球》及其他幾部短篇小說的劉慈欣小說集The Wandering Earth,被讀者評論1 896條,亞馬遜網(wǎng)站評分4.50分。劉慈欣其他科幻作品在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和地區(qū)的持續(xù)推出,進一步強化了讀者對《三體》認知,出現(xiàn)了中國科幻小說熱議現(xiàn)象。
3 情緒表達:作品擴散性
維基百科是一部融合寫作編輯、多語言和自由特性的互聯(lián)網(wǎng)百科全書,于2001年創(chuàng)立。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維基百科平臺已成為觀察中國作品在海外擴展影響力的重要窗口,這是因為在詞條的創(chuàng)作中,專業(yè)編輯的貢獻與業(yè)余編輯的涌現(xiàn)形成了獨特的混合體,其中業(yè)余編輯被稱為“粉絲編寫者”[2]。截至2023年7月,英文維基百科平臺對“三體”詞條的編輯已逾43 000次。由于眾多編寫者對“三體”詞條不斷拓展,維基百科平臺甚至推出了若干機器人工具與人類協(xié)作生成內(nèi)容。
“三體”的第一個詞條誕生于2011年4月8日,內(nèi)容為“Three Body is a science fiction novel trilogy by the Chinese writer Liu Cixin, published in China from 2006 to 2010”(“《三體》是中國作家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部曲,于2006年至2010年在中國出版”),并在該詞條下增加了一個外部鏈接,這構成了“三體”詞條的基礎。此后經(jīng)過5次編輯,建立了“背景”(Setting)和“大綱”(Synopsis)兩個欄目。其中“背景”欄目著重將物理學意義上的“三體”與劉慈欣的《三體》作品進行連接,而“大綱”欄目關注對《三體》三部曲的介紹,其中對情節(jié)的描寫更多聚焦于前兩部——《三體》《三體2:黑暗森林》。同年,平臺對《三體》三部曲的介紹文字不斷增加,外部鏈接也隨之增加至29條。2012年,“三體”詞條的結構基本未發(fā)生改變。2013年,一位《三體》作品的粉絲編輯增加了“參考文獻”(Reference)欄目。2014年5月5日,一位名為Mikeblas的編輯將“背景”“大綱”“參考文獻”欄目的“三足鼎立”結構進行了調(diào)整,更新為“情節(jié)”(Plot)、“小說”(Novels)和“參考文獻”三個欄目。2015年8月23日,維基百科平臺對其增加了“外部鏈接”(External Link)欄目,同年10月和11月又增加了“人物”(Character)和“三部曲”(Trilogy)兩個欄目,刪去了之前的“小說”欄目。2016年9月22日,增加了“音樂”(Music)欄目。2017年,《三體》獲得多項國際大獎,受到奧巴馬的關注和點評,“三體”詞條的結構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形成了“情節(jié)”“任務”“獎項”“反響”“三部曲”“其他翻譯”“粉絲音樂”“電影改編”“參考文獻”“外部鏈接”等相對固定的欄目結構[2]。
通過社會網(wǎng)絡分析法可以揭示“三體”詞條中構筑影響力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首先,主要詞簇均立足于《三體》作品所傳遞的物理知識及與之相關的小說情節(jié);其次,次要詞簇指向推動《三體》影響力拓展的關鍵因素,如“《科幻世界》雜志”(Science Fiction World)、“雨果獎”(Hugo Award for Best Novel)、“星云獎”(Nebula Award for Best Novel)、譯者“劉宇昆”(Ken Liu)等;最后則是關于近年來加強《三體》影響力的影視作品,如2015年張番番執(zhí)導拍攝的電影《三體》主演“馮紹峰”“張靜初”及導演“張番番”等。
透過社會網(wǎng)絡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第一,英文版“三體”詞條發(fā)散出的詞語更聚焦于《三體》作品本身,更注重討論物理學元問題和人類共同關注的話題,比如納米材料、粒子、量子論、理論物理學家等;第二,英文版“三體”詞條的影響力是由一系列國際大獎觸發(fā)的,如雨果獎、星云獎等,這些獎項將三個詞簇連接起來;第三,英文版“三體”詞條不注重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由《三體》小說改編而來的影視作品對《三體》在全球的擴散更具有推動力。
4 態(tài)度確立:作品影響力
在亞馬遜書評空間,上傳書評、進行星級評分的讀者對作品影響力的構建產(chǎn)生重大影響,平臺會自動抓取所有書評中的高頻詞匯,置于書評區(qū)域的“評論高頻詞”(Read Reviews that Mention)中。從中可以看出讀者的回憶集中在劉慈欣及其所獲榮譽、中國異域歷史和政治哲學問題、探究角色行為、硬科幻和英語地區(qū)知名的科幻作家上。
4.1 概念喚起對科學技術發(fā)展討論
在讀者評論中,《三體》強烈的科學色彩和大量對科學技術既翔實又精彩的描寫得到了讀者的贊嘆,有讀者評論:“我向所有科幻小說迷,尤其是硬科幻迷強烈推薦這本出色的書?!痹跁u關鍵詞詞云中,“硬科幻”(Hard Science)也處在較明顯的區(qū)域。同時,讀者也為書中涉及的大量學科知識而驚奇,評論中常提到計算機、哲學、量子物理學、博弈論、社會學、宗教、太空探索等名詞。
科幻文學是基于現(xiàn)實的科學技術而作出的合理想象,其發(fā)展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家科學文化的水平[3]。《三體》寫作于中國社會和科學技術高速發(fā)展的20世紀90年代,其中對于科技的想象基于當時的科學理論框架展開,具有東方科學氛圍,對于中國讀者來說,閱讀《三體》中的科學概念具有親切感。同時,劉慈欣在傳統(tǒng)科幻小說的基礎上進行了更具突破性的想象,如“地球基礎科學被鎖死”“多維空間”“空間曲率驅(qū)動”“宇宙歸零重生”等概念展現(xiàn)了科學技術之美,也喚起了處于不同科技發(fā)展歷程下,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和地區(qū)的讀者對科學的憧憬和回憶。劉慈欣作為科學主義者,在《三體》中描繪了未來世界科學技術的諸多美好圖景,引起同持科學樂觀態(tài)度的讀者共鳴。如有讀者評論:“它的科學性很強,所以如果沒有任何技術背景、量子物理學和更高維度的概念……人們可能會覺得它很混亂?!痹陂喿x時,讀者在科學幻想中結合現(xiàn)實中自己已知的科學知識,就像在虛幻又現(xiàn)實的世界中遨游。
4.2 書中人物引起對人性的思考
在書評中,也有讀者認為《三體》因過于注重科學技術而削弱了文學性,部分讀者批評其對人物形象塑造的輕視,稱之為“人物膚淺扁平”?!度w》中的人物被模糊,而技術成了明確的主角存在[4]。同時,也有讀者指出書中角色的行為反映了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文學作品為人類如何面對現(xiàn)實世界提供了各種預設的模式,文學作品在個人對生活經(jīng)驗的感知和回憶方面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5]。讀者在閱讀時,會將文學作品中人物的行為模式與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比較,本土文學符合本土讀者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經(jīng)驗,而西方讀者在閱讀東方文學時,往往會出現(xiàn)文化和習慣上的不適應。
《三體》就像是一本“實驗小說”,它將人類置于末日危機的境地,在非同尋常的人類體驗中審視人性。讀者在對書中人物行為進行贊同或批判的同時,也在加深或重塑對于自我的認知。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來源于歷史悠久的社會形態(tài),一些西方讀者認為書中人物的行為是“荒謬的”,如他們對《三體》第一部中眾多物理學家在基礎科學被三體文明封鎖后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而感到不解。這種不解正是出于他們追尋自我實現(xiàn)、崇尚個人自由、尊重個性主張的集體意識。故有讀者指出,這并非說明作品人物缺乏深度,而是代表了一種不同的性格動機,反映了作家生長環(huán)境的文化。
《三體》中也有獨特的中國式主角被讀者所牢記,如汪淼、章北海和程心都是亞馬遜讀者書評中出現(xiàn)頻次較高的角色。有讀者評論稱章北海“在最危急的時刻想出一個令人震驚的、非人道的解決方案來拯救人類”,讀者在結合書中背景后,對章北海身上的人類理性一面產(chǎn)生共鳴,同時也對中國軍人高度的使命感、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產(chǎn)生新的認識[6]。而程心被英語地區(qū)讀者稱為“該系列中最好的主角,她是最令人難忘的?;蛟S不是最好的,但她是最容易在你的腦海中保持獨特的角色?!背绦脑凇度w》中是人類“善”的代表,讀者在程心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影子,這些角色既有人性的弱點,也是形象鮮明的英雄人物,在讀者心中留下了鮮明的印象。
4.3 故事情節(jié)引發(fā)對科幻黃金時代的回憶
西方讀者在理解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時傾向于從自身文學傳統(tǒng)中熟悉的作家作品開始,因此他們傾向于以自身熟悉的西方文學框架理解相對陌生的中國文學,尋找一種熟悉感和認同感,以印證他們想象中對中國的形象感知,喚醒他們記憶深處的某些情感[7]。如許多讀者在書評中將劉慈欣與美國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英國科幻作家亞瑟·查爾斯·克拉克(Arthur Charles Clarke)等進行聯(lián)系和對比,有讀者評價道“劉慈欣是我所知道的第一位達到阿西莫夫和克拉克高度的作家”“該系列就像阿西莫夫的《基地》,充滿了史詩般的事件、刺激和宏偉的硬科學概念”。阿西莫夫和克拉克是科幻黃金時期的代表作家,在西方讀者心目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三體》讓他們回憶起黃金時期的科幻風格,并在閱讀劉慈欣作品時不斷加入新的回憶,這也證明《三體》作為科幻文學的造詣之高,其成功跨越了文化語境的差異,向西方讀者傳達了世界性的內(nèi)容。
5 總結與討論
曾有中國讀者評價劉慈欣“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提升到了世界水平”,其作品在海內(nèi)外的影響力都不容小覷。通過分析其作品在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和地區(qū)的傳播機理,特別是在數(shù)字平臺上的擴散表現(xiàn),對中國文化走出去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5.1 世界性與中國特色相結合
劉慈欣作品是立足于中國土地的、帶有中國特色文化內(nèi)核的科幻作品,區(qū)別于以美國文化為主的其他作品,其引發(fā)了西方讀者對中國社會的好奇心,他們渴望了解中國歷史,希望在閱讀中更新或重構個人認知?!度w》中所流露出的中國文化元素和中國特定歷史背景的文化印記在英譯本中得到了較好的保留,使其在異質(zhì)文化土壤中獲得新的質(zhì)體[8]。因此,中國文學更應該自信地講好中國故事,表達中國的思想,而非盲目模仿西式作品,失去中國文化的特色。
同時,劉慈欣的小說在呈現(xiàn)中國社會的同時,也將筆觸放在更宏大的人類命題上,如《三體》提出人性和生存的終極命題,《流浪地球》呼應著人類對現(xiàn)實生活的逃離焦慮……劉慈欣以想象未來的文本,站在全人類的立場上省思當下,使不同文化語境中的讀者也能將個人對中國文學的認知與書中所蘊含的文化價值相結合,減弱難以避免的文化差異。這樣的文學作品更容易被全球讀者認知和接受,具備了在海外傳播的條件。
5.2 善于借鑒他國優(yōu)秀文學作品
在接受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時,西方讀者存在兩種典型的思維定式:第一是求同,即尋求與自己熟悉的文學相類似的內(nèi)容,追求不同文學之間的互證和互識;第二是求異,即在其他文學世界中尋求一種與自己文化迥異的、全新的東西[7]。劉慈欣曾說:“我所有作品都是對亞瑟·克拉克的拙劣模仿?!?sup>[9]劉慈欣承認受到克拉克的影響巨大,而英語地區(qū)讀者在劉慈欣的作品中也看到了科幻黃金時期的影子,觸動了讀者的認知,這對讀者閱讀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產(chǎn)生共鳴有重要的作用。劉慈欣從西方優(yōu)秀作品中汲取養(yǎng)分,并融入了東方元素,使得他的作品獨具特色。
這對我國作家群體而言也是一個重要的啟示。在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時應博采眾長,從世界各地的名家作品中了解異文化的思考方式和文學表達方式,適當借鑒精華,在“巨人的肩膀”上發(fā)掘自己的道路,不可閉門造車,否則不僅使作品目光狹隘,也可能丟失進軍海外市場的機會。
5.3 重視作家表征資本的積累
《三體》的成功以其優(yōu)質(zhì)的作品為基礎,其海外版權代理方中教圖公司在書本譯介和沖刺獎項上的付出也功不可沒,包括邀請曾獲雨果獎的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進行《三體》的翻譯工作;為促進《三體》走出國門,公司作了大量前期宣傳工作,包括開設英文網(wǎng)站和社交媒體賬號;此外,公司還邀請美國知名科幻作家大衛(wèi)·布林(David Brin)等權威人士為該作撰寫書評……[10]這些工作為劉慈欣積累了最初的象征資本,也為后來托爾圖書出版《三體》及該作獲雨果獎奠定了基礎。對于大多數(shù)讀者而言,《三體》獲得雨果獎是劉慈欣作品在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和地區(qū)傳播擴散加強的源頭,再加上《紐約時報》等知名機構的認可,“劉慈欣”開始作為一個符號關聯(lián)著權威的文學評獎體系,“劉慈欣”和《三體》逐漸演變?yōu)橄笳髻Y本,是吸引出版機構、售書商、讀者的重要因素。
這為中國文學走向國際市場開辟了一條可行的道路:應選擇懂得精心布局版權代理之路的代理商,為作者在異文化環(huán)境積累象征資本,并善于使用數(shù)字平臺的影響力使其迅速擴散,使得作品不被蒙塵。
作者簡介
崔波,女,博士,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媒體話語與傳播藝術。
陳子馨,女,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2023屆編輯出版學學生,現(xiàn)為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媒體文化與社會專業(yè)202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編輯出版。
參考文獻
[1]袁淵.引爆點理論視域下《三體》在美譯介與傳播研究[J].海外英語,2022(2):199-202.
[2]崔波,馬志浩.算法權力視角下的《三體》維基百科詞條編輯研究[J].未來傳播,2020,27(1):101-107,118.
[3]蔣思墀.劉慈欣《三體》系列與阿瑟·克拉克科幻小說比較研究[D].漢中:陜西理工大學,2019.
[4]劉舸,李云.從西方解讀偏好看中國科幻作品的海外傳播:以劉慈欣《三體》在美國的接受為例[J].中國比較文學,2018(2):136-149.
[5]馮亞琳.文化記憶理論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237.
[6]胡麗娟. 傳播學視閾下劉慈欣科幻小說的海外接受效果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22.
[7]姜智芹.中國當代文學海外接受中的解讀偏好[J].中國比較文學,2015(3):187-194.
[8]宋菁,徐惟誠.中國科幻文學的海外傳播:以《三體》在英語世界的譯介與接受為例[J].語言文化論壇,2023(2):117-126.
[9]深圳晚報.劉慈欣:我是一個作家,更是一個科幻迷[EB/OL].(2014-08-04)[2024-01-27]. https://www.chinawriter.com.cn/news/2014/2014-08-04/213580.html.
[10]劉紅.中國文學“走出去”現(xiàn)狀和對策研究:以《三體》版權輸出為例[J].科技與出版,2018(7):132-137.
Research on Overseas Diffusion Mechanism of Chinese Literary Works—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Three-Body Problem
CUI Bo, CHEN Zixin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Zhejiang, 310018, Hangzhou
Abstract: Take the diffusion of Liu Cixins novel on overseas platforms as research object, data from different platforms were analyzed from four dimensions: access to the work, attention to the work, diffusion of the work and evaluation of the work. It was found that the diffusion of “The Three Body Problem” overseas started from the various international science fiction literary awards won by Liu Cixin himself and the work itself. Influenced by these awards, “Liu Cixin” and “The Three Body Problem” gradually evolved into symbolic capitals, attracting publishers, book sellers and readers, and expanding its influence overseas. The success of “The Three Body Problem” brought about three enlightening values: being global and national in style; learning from excellent works from other countries in content; accumulating writers symbolic capitals in communication.
Keywords: Liu Cixin; Science fiction; The Three Body Problem; Overseas diffusion of literary works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雙循環(huán)新格局下中國數(shù)字版權貿(mào)易國際競爭力研究”(項目編號:21&ZD332)。
① Google開發(fā)的一款基于搜索數(shù)據(jù)的分析工具服務,以圖表和指數(shù)的形式展示了特定關鍵詞或話題在不同時間段、語言和地區(qū)在Google搜索中的熱度和趨勢,對結果標準化為范圍從0~100的相對值。
② Hugo Award,正式名稱為“科幻成就獎”(The Science Fiction Achievement A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