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郁綴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在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寶庫中,有很多的珍寶,詩歌毫無疑問是其中璀璨的一串珍珠。如果把中國的詩歌比喻成一個廣袤的天宇,那么,唐詩毫無疑問是其中最璀璨的銀河,這條燦爛的銀河是由大大小小的星星和大大小小的星座組成的。我這次只想簡要地講講唐詩與人文精神。
在講唐詩之前,我們先粗線條地回溯一下唐之前的詩歌史。先秦時期的詩歌是《詩經(jīng)》和《楚辭》?!对娊?jīng)》和《楚辭》像兩條大河灌溉著后世文學的田園,后來中國的文學藝術,詩歌、小說、戲曲等等,沒有不受這兩條大河灌溉的。這兩條大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第一個歷史時期即夏、商、周時的產(chǎn)物。從時代上講,《詩經(jīng)》主要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這大約500年左右所產(chǎn)生的詩歌總集。而《楚辭》則主要產(chǎn)生在戰(zhàn)國時期,其作者主要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詩人屈原(-340— -278)。從地域方面來講,《詩經(jīng)》主要是黃河流域北方中原文化的結(jié)晶?!对娊?jīng)》一共305篇,《國風》是160篇,《大小雅》105篇,《頌》 40篇。《國風》這個“國”是指諸侯國,一共十五個,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而屈原是楚國人,《楚辭》則是長江流域南方文化的結(jié)晶。從內(nèi)容上講,《詩經(jīng)》一方面是反映客觀世界和社會生活,如《伐檀》《碩鼠》《無衣》等;另一方面是人的主觀情感的抒發(fā),主要是男女愛情的歌唱,如《關雎》《靜女》《蒹葭》等。而《楚辭》的內(nèi)容主要是屈原的思想和精神。第一是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這是屈原留給炎黃子孫偉大的精神遺產(chǎn)。第二是追求真理,百折不撓,九死不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第三是好修為常,懷瑾握瑜,一塵不染——“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最后以生命殉自己的理想,“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懷石投江自沉。后人評說道:屈原投江自沉,惟其一死,使得他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永不死也!
先秦之后是漢代,漢代詩歌也很豐富。民歌方面有漢樂府詩,如《東門行》《上邪》等;另有東漢文人《古詩十九首》。特別是東漢末年漢獻帝的建安年間,涌現(xiàn)出一大批杰出的詩人,如三曹:曹操、曹丕、曹植,還有“建安七子”等,形成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文人創(chuàng)作的高潮。曹操既是一個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個了不起的詩人。其反映現(xiàn)實的詩歌《蒿里行》中有句曰:“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鼻Ч旁伜C队^滄?!分忻湓唬骸叭赵轮?,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笔銘蜒灾?,展現(xiàn)了詩人像大海一樣包孕宇宙、吞吐日月的壯闊襟懷。
漢之后是六朝詩。從魏、蜀、吳到三國歸晉,再到南北朝,然后是隋朝,然后就是唐朝。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的封建王朝漢朝,公元220年隨著曹操的去世而“無可奈何花落去”;后面又一個強大的封建王朝唐朝,公元618年拉開了它壯麗的帷幕。這兩個高峰之間的四百年,就是六朝,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二個思想解放、成果豐碩的重要時期。在六朝詩壇上產(chǎn)生了偉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在中國詩歌史上有兩點很重要,一是“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的“傲骨”,影響了中國一代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和氣節(jié)。一是他掛冠回到田園后以滿腔的熱情來描繪田園的美好,將最下層勞動人民生活作為描繪和歌頌的對象,在詩歌史上開辟了田園詩的嶄新天地。陶淵明開此先河,功德無量。
下面講唐詩與人文精神。
首先,講一下唐詩的基本概況。唐詩,在中國詩歌史上取得了最杰出的成就。清代康熙年間編《全唐詩》收了49000多首,到現(xiàn)在三百多年又陸續(xù)收集了幾千首,一共是五萬多首。這個數(shù)量是空前的、但不是絕后的。我們北大中文系二十幾位老師用了十三年編成了《全宋詩》,總計25萬多首,數(shù)量是唐詩的五倍。但是宋人知道成就不如唐詩,唐詩像一座巍峨的高峰,聳立在宋人的面前,那是難以超步的。宋代人很聰明,繞了一個道寫宋詞,總共兩萬多首,把宋詞寫上頂峰。從此,在中國詩歌史上,唐詩、宋詞像雙峰并峙,兩水分流,各極中國韻文之盛。
《全唐詩》中一共有2200多個詩人,這個數(shù)量是驚人的;但能夠說明這個時代詩歌興盛的還不僅是數(shù)量,而在于這些詩人的身份遍布社會的所有階層。上層,皇帝喜歡寫詩,唐太宗、高宗、玄宗、宣宗等都會寫詩,連清人的《唐詩三百首》中,都收了唐玄宗的一首五律《經(jīng)魯祭孔子而嘆之》?;屎蟆㈠右捕枷矚g寫詩,武則天寫過《如意娘》詩曰:“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說如果不相信離別后我經(jīng)常流淚的話,那么你打開衣箱檢驗一下我的石榴裙,你看那石榴裙上新淚痕壓舊淚痕。上層從皇帝、皇后到將軍、大臣、文人、學士都會寫詩,下層則種田的農(nóng)夫、打柴的樵夫、捕魚的漁父也都寫詩,就連和尚、妓女也喜歡寫詩。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到處都可以聽到吟詠詩歌的聲音,這充分說明這個時代的詩歌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和豐腴的生活土壤。
唐朝的詩十分普及,宋朝的詞也同樣十分普及。這種十分普及的社會現(xiàn)實,猶如寬闊龐大的根基,這根基就像連綿起伏的喜馬拉雅山,只有在如此連綿無盡的山山嶺嶺上,才能堆積和簇擁起巍峨入云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唐詩,就是中國古典詩連綿群山中簇擁起的詩的“珠峰”;而宋詞,則是中國古典詞連綿群山中簇擁起的詞的“珠峰”!
其次,講一下唐詩的總體特色。錢鍾書先生在《談藝錄》中曰:“唐詩多以豐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笨娿X先生在《論宋詩》中亦曰:“唐詩以韻勝,故渾雅,而貴蘊藉空靈;宋詩以意勝,故精能,而貴深析透辟。唐詩之美在情辭,故豐腴;宋詩之美在氣骨,故瘦勁?!本涂傮w特色而言:唐詩重情趣,宋詩重理趣。唐詩、特別是盛唐詩歌,充盈著一種青春活力和激情想象,即便是享樂、頹喪、憂郁、悲傷,也仍然彌漫和律動著一種青春的氣息。林庚先生將這種氣息稱之為“少年精神,盛唐氣象”。唐代詩人大都喜歡用熱烈的情感來感受生活,把熱烈的情感寫到詩中,傳達給讀者。諸如:“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王維)“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保ɡ畎祝耙簧笮δ軒谆兀肪葡喾觏氉淼??!保ㄡ瘏ⅲ┤绱说鹊?,不一而足。唐詩,特別是盛唐詩歌中充滿激動人心的激情和感發(fā)人心的力量,讀了讓人振奮,躁動,心神蕩漾,激情涌動。所以說讀唐詩如飲美酒,美酒中蘊藏著催人激情高昂的積極因素。
相對于唐詩的總體特色是重情趣而言,宋詩的總體特色則是重理趣。宋朝人常常喜歡將自己對社會人生的哲理性思索寫到詩中,充滿理趣,給人以理性的啟迪和教益。如蘇軾的《題西林壁》詩曰: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此是告訴人們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又如楊萬里的《過松源晨炊漆公店》詩曰: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
正入萬山圍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
此是告訴人們,人生猶如翻山越嶺,攀登上了一個高峰又有新的高峰橫亙在前,必須進取不息。這樣的詩給人的是思索,是體味。所以我們讀宋詩如品名茗,名茶越品越覺得余香滿口,回味無窮;因為宋詩中蘊藏著豐富的理趣,讓人味之愈長,思之愈多。
下面我們將唐賀知章與宋曾鞏的題目和描寫對象相同,而表達的情趣迥然不同的兩首七絕對比分析一下。賀知章的七絕《詠柳》詩曰: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首詩,一是很美。碧和綠乃是生命的本色,大自然中有生命的植物的基本色。二是層次分明。從柳的主干寫到柳條,再寫到柳葉,層次清楚。三是題為詠柳,實則頌風。那一排排整齊、鮮亮、透嫩的綠葉是誰剪裁出來的呢?是大自然能工巧匠揮動二月春風的剪刀精心剪裁出來的藝術珍品。詩人越是把春柳寫得美好、越是在烘托春風惠物之功,可謂是潑墨在柳而歸趣在風。字里行間充滿著對自然的愛、對生活的愛、對美的愛。
宋人曾鞏的《詠柳》詩則曰: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此詩與賀詩題目同,形式同,描寫的對象同,但詩人對柳樹的態(tài)度和借詠柳所表達的情感,卻判若云泥。說那亂七八糟的柳條還沒有改變最初的鵝黃色,倚仗著春風便瘋狂地飄舞起來??竦米砸詾槟苡蔑w花——即柳絮——把太陽和月亮都遮蔽起來;結(jié)句一聲斷喝:“不知天地有清霜?”這里的“不知”是反詰,你知不知道天地之間大自然的運行規(guī)律,春天后面是夏天、夏天后面緊跟著秋天,等到秋風一起,清霜一降,你就黃葉飄零、就完了。請看,唐人重情趣,筆下的柳是多么的美好啊,給人以美感;而宋人重理趣,筆下的柳則是多么的丑俗啊,給人以警醒。
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談談唐詩中所體現(xiàn)的人文精神。
首先是溫馨的平等友善精神。我們知道,從生命的意義上講,人都是平等的——平等地赤條條一絲不掛來到人世間,最后又平等地一根草也不帶地撒手而去。唐代詩人在人際交往中能夠樹立平等理念,不分地位高低,出生貴賤,一律真誠相待,平等相交,洋溢著友善溫馨的氣息。
如詩仙李白晚年在安徽馬鞍山時,皖南有涇川豪士汪倫特別喜歡李白,遂致信詭稱:“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崩畎滓灰娪忻谰懊谰票阈廊磺巴5搅艘豢瓷酱搴苄?,遂不解發(fā)問。汪倫乃笑告曰:“‘桃花者,潭水名也;‘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崩畎茁勚_懷大笑,款留數(shù)日,離別時汪倫親自送行。李白感其美意,寫了七絕《贈汪倫》。詩曰: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此詩有兩點好:一是“不及”一詞好。如果改為“猶如”“好似”“就像”,感情就有限了,“不及”使感情無限化。二是“桃花潭”這個意象選取得好。桃花潭熱烈、和暖、清澈、鮮麗,用來比擬友情,可謂是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
又如詩人兼畫家王維,多才多藝,在盛唐詩人中享有盛譽。但他與普普通通的詩人也都能友好交往。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詩中的元二,就是一個不知名的詩人。只知他姓元,排行老二,連什么名字都湮沒無聞;但這首詩卻是唐人送別詩中最有名的一首。詩曰: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注意,詩中所用是“更盡”,不是“更進”;真的干光了一杯再干一杯,不忍停杯可見依依不舍,即不忍分離也;因為你西出陽關之外就沒有像我這樣的好朋友與你開懷暢飲了。感情何等的真摯、深厚。王維還有一首《送沈子福歸江東》詩,所送沈子福也是一位籍籍無名的詩人,王維卻唱出了深情無限的離歌: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詩人將自己對朋友的相思之情明喻為春色:春色無邊,則對你的相思之情無邊;春色無處不在,則相思之情無處不在;你走到江南也好江北也好,都置身于濃濃的春色之中,那包圍著你的濃濃的春色,就是我的相思之情在時時刻刻地陪伴著你。何等溫馨,何等熱烈!
唐代詩人相互之間能心心相印,命運與共。人之相知,莫過于知心;知心莫過于命運相通,惺惺相惜。關心朋友的榮辱得失,設身處地地替對方著想,這樣的朋友才是可貴的益友?!俺跆扑慕堋敝煌醪瑢戇^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詩曰: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是王勃供職長安、送杜少府去蜀中任職時所作的一首送別詩。詩題中的杜少府,姓杜,名字不詳;“少府”是縣尉的通稱,職位卑微。朋友從長安被貶到遙遠的蜀中,而且只是任“少府”小官,遠宦職卑,可想心情之抑郁。分別之際,如何來安慰朋友呢?頷聯(lián)將對方的境遇拉到與自己相同的位置,說我跟你也一樣,也是背井離鄉(xiāng)宦游在外。就像是跟朋友促膝說知心話,娓娓道來,有己有彼,推心置腹,誠懇親切。接下來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既表達了兩人深情厚誼,又展示了詩人胸襟曠達,使人感受到知心朋友的溫暖,真誠友誼的力量。
又如李白與杜甫。公元744年,44歲的李白失意地離開長安來到東都洛陽,遇見了33歲的杜甫,兩個人一見如故,攜手漫游,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杜甫描寫與李白一起游玩的美好時光是:“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狈謩e后,李白寫過兩首詩懷念杜甫,其中有句曰:“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倍鸥Ω歉星樯詈?,寫了十五六首詩歌懷念李白。特別是李白因“從璘”案入獄后,杜甫寫下《不見》詩,說: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詩人向世人表明,對于“皆欲殺”的朋友,自己卻獨獨憐惜其才華和人品,坦蕩地表示對朋友蒙冤的深切同情。
李白杜甫是彼此真正的心靈相通的偉大知音。著名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先生在講《李白》時,有過這樣一段鞭辟入里的論述。她說:
古人說“文人相輕”,文人總是抬高自己,貶低別人。這是一種對同行的嫉妒。但凡這樣的人都不是大家,因為他自己的才情確實有比不上人家的地方,所以才會嫉妒。而真正的天才,一定有他自己的東西,并不需要跟別人去比較。而且,一般的人往往不能認識一個天才的好處,只有才氣相近的人,才能理解真正的天才。所以,真正的天才必然是互相欣賞的。杜甫和李白就是如此。
葉先生所論真是精彩絕倫,閃射著永恒的智慧之光!
是的,一個人的容貌有美丑,能力有大小,特長有不同,但只要生性善良,待人接物能與人為善,就品行端正,修為淳樸。唐代詩人們之間能寬容友善,與人為善,相處中能揚人之好,成人之美。試看高適的《別董大》詩曰: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此詩后兩句抒發(fā)了一種熱烈、昂揚、爽朗、豪放的強音,唱出了詩人積極樂觀的心聲。一是對朋友熱情稱贊——像你這樣的人品、才華、性情,天下誰人不識、天下誰人不樂意與你結(jié)交呢?二是對朋友真誠寬慰——你不要因離別而難過,今后你還會重新遇到像我一樣的好友。三也是詩人自我寬慰——我也不要太難過啊,因為朋友這樣的優(yōu)秀、杰出,未來的人生路上還會有新的知音朋友。
再如,杜甫對好朋友李白更是不遺余力地贊揚其才華橫溢,詩歌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甭涔P就能掀起狂風暴雨,可見氣勢磅礴;詩寫成后能使鬼神為之哭泣,可見感人肺腑。同樣,李白也是不遺余力地稱贊孟浩然。李白一生自視甚高,很難向人低首。但他在《贈孟浩然》詩中,卻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情感,直呼“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弊詈笳f“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蹦愀呱揭粯拥钠犯裨趺茨苎鐾綐O頂呢?我只有在此向你清淳芬芳的人品致敬了。
其次是高昂的進取精神。當時的社會氛圍鼓勵人們有所作為,通過立邊功求取封侯,出將入相,時代激發(fā)了讀書人投筆從戎的熱情和尚武精神。正如李賀的《南園》詩寫道:
男兒何不掛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此詩抒發(fā)的就是唐代詩人的這種不愿久事筆硯之中,渴望到邊疆去施展才干的豪情和心態(tài)。
唐人邊塞詩十分發(fā)達,尤其是盛唐邊塞詩中著力抒發(fā)詩人們一往無前的豪邁氣概和高昂樂觀的進取精神,具有為強大國力所激發(fā)起來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富有昂揚奮發(fā)的浪漫主義色彩,譜寫了那個鼎盛時代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英雄主義贊歌。如楊炯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蓖蹙S的“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贬瘏⒌摹肮γ幌蝰R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高適的“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蓖蹙S的“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闭l不知道到邊疆打仗的艱苦呢,但好男兒為了國家,縱然是戰(zhàn)死沙場,化成白骨,那白骨也是香的。為國捐軀,縱死不辭,何等豪情!
在其他題材的詩歌中,也同樣充滿了唐代詩人的激情,具有一種感發(fā)人心的力量。如李白的《行路難》中有句曰:“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上蔡邕》中有句曰:“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薄督弦鳌分杏芯湓唬骸芭d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洲?!边@些詩句都展示了詩人的自信和力量。同樣,杜甫的《畫鷹中》有句曰:“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薄斗勘芎R詩》中有句曰:“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崩铐牭摹端完愓赂Α分杏芯湓唬骸案怪匈A書一萬卷,不肯低頭在草莽?!比绱说鹊?,不一而足。讀了這樣的詩歌,讓人振奮,激情涌動,不能自已,積極進取,昂揚奮發(fā)。
再次是崇高的利他主義精神。古代志士仁人的最高理想,就是修齊治平,奉獻自我,造福社會。受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的影響,讀書人歷來具有“達則兼善天下”的報國濟世情懷?!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成了從古到今一代代知識分子精神領域里的優(yōu)秀遺傳基因。“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保ù魇鍌悾┰趥€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人際關系中,一個最高的精神境界就是忘我利他。唐代詩圣杜甫和白居易等詩人,正是具有這樣崇高精神境界的詩人。
唐代詩人中,杜甫被尊為“詩圣”,圣在哪里?圣就圣在他總是從自己的不幸想到天下人民的不幸,想到他人的不幸;越是想到他人的不幸,越是忘記了自己的不幸。杜甫晚年在成都草堂寫過一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開頭寫道: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zhuǎn)沉塘坳。
他提筆就寫茅屋被秋風刮破的情景,句句押韻,很有沖擊力,給人一種極度緊張的身臨其境的感覺。接下來寫狂風之后又下起了大雨,詩人的屋子到處漏雨,一家人通宵難眠,寫詩人自家人所遭遇的痛苦和不幸。最后一段寫詩人在痛苦不眠之夜所產(chǎn)生的宏偉的理想和美好的愿望: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如果能有廣廈千萬間,庇護著天下的窮苦的人,生活都能夠非常地歡樂溫暖,那該多么好??!詩人從自己眼前的不幸的遭遇,聯(lián)想到天下人民的不幸;從而產(chǎn)生了一種甘愿為天下人民的不幸,而犧牲自己的這樣一種偉大的情懷?!皢韬?!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什么時候眼前能高聳起廣廈千萬間,讓天下的人都住進去,那么,只有我一個人的茅屋破了,我一個人受凍,哪怕是凍死了也心甘情愿。全詩在此高潮中戛然而止,給人一種強烈的心靈震撼!為了普天下人民都能夠安安穩(wěn)穩(wěn),詩人自己則“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是一種多么偉大的利他主義精神!一種為了他人而甘愿犧牲自己的崇高而又壯麗的襟懷!
這里我們將杜甫的詩和白居易的《新制布裘》詩作一個比較。白居易前期繼承了杜甫憂國憂民、關心民生疾苦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創(chuàng)作了《新樂府》《秦中吟》共六十首詩,表達“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愿望。有一年白居易夫人給他新做了一件布裘,詩人穿在身上暖和和的,于是寫了一首五古《新制布裘》,共16句,前面10句說這件布裘怎么好、怎么暖和,最后說:“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边@是化用《孟子》中的名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接下來說:“安得萬里裘,蓋裹周四垠。穩(wěn)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如果能找一個萬里大的裘衣,把四面八方都蓋裹起來,人們都像我一樣的暖暖和和,普天下就沒有饑寒交迫的人了。白居易也很了不起,自己暖和了希望天下人跟他一樣暖和。但宋人黃徹在《 溪詩話》中說:白居易是“推身利以利人”,不及杜甫“寧苦身以利人”。白居易說我暖和了,推己及人,希望天下人跟我一樣的暖和;杜甫說只要天下人全暖和了,只有我一個人凍死了我也心甘情愿。我們稱杜甫為詩圣,“圣”在哪里?圣就圣在“寧苦身以利人”。
我曾在北大對同學們說過這樣的話:“在人與人的相處中,一個人如果真正做到‘忘我,那么他就永遠不會被人忘記!”我還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
一個人如果只為自己做事、做成事、做成好事、做成大好事,那是你的“才”、那是你的“能”、那是你的“才能”;而一個人如果為他人、為社會做事、為百姓做事,做成事、做成好事、做成大好事,那是你的“德”、那是你的“行”、那是你的“德行”!
杜甫和白居易正是具有這樣高尚德行的偉大詩人!
(作者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長期擔任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部長、《北京大學學報》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