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零零后”大學生群體精神需求問題研究

      2024-05-10 15:34:27李文英王菁華
      天中學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精神大學生

      李文英,王菁華

      (寧波工程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人類社會與動物界的最大區(qū)別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時時刻刻都存在……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盵1]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進入新階段,社會主要矛盾逐漸轉變?yōu)槿嗣袢找嬖鲩L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這里所謂的“美好生活需求”既指物質生活的豐富,也指精神生活的提升。使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持續(xù)提升,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之一。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其健康成長關系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因此滿足大學生的精神需求,提升其精神生活水平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然而,新時代經濟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以及多元文化思潮的激蕩交織,深刻影響著“零零后”大學生群體的精神需求與價值判斷。如何以馬克思精神需求理論精準分析該群體的精神需求特征,并引導其走出迷茫、樹立崇高的精神價值追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準供給的難點。

      一、關注“零零后”大學生精神需求問題的理論基礎和社會背景

      (一)馬克思精神需求理論

      需求即需要。《辭?!钒选靶枰倍x為“個體對內外環(huán)境的客觀需求在腦中的反映”[2]。黃楠森等主編的《人學詞典》把“需要”解釋為“有機體、人和整個社會的一種特殊狀態(tài)”[3]。心理學則把需要看作個體和社會的客觀需求在人腦中的反映,是個人的心理動力與行為的基本動力。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一書中提出“需要層次論”,將需求劃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5 個由低到高的層次[4]121。馬克思在多篇著作中對“人的需要”理論均有涉及和討論,其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首次提出了“人的需要”這一概念,而后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這一概念進行了詳細闡述,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等著作中又對這一理論做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和完善,并將其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起點。雖然馬克思沒有明確提出“精神需求”的概念,但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理論與人的精神需要理論、精神生產與精神發(fā)展理論、物質與精神關系理論、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等,對探討精神需求問題都具有很強的指導性。馬克思認為,人是有需求的。他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到,人有肉體的需求、交往的需求、個人的需求[5]。馬克思認為,精神需求是“同物質相對立、和意識相一致的哲學范疇,是人的意識、思維和一般心理狀態(tài)的總稱”[6]132,“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新的證明和人的本質的新的充實”[7]。馬克思還在《資本論》《論猶太人問題》等著作中對人的需求理論進行了詳細闡述,其理論觀點可以概括為:人的精神需求理論基于對人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人的精神需求是人的真正本質,是實踐和創(chuàng)造性的、多樣化和動態(tài)發(fā)展的;人們實現自己的精神需求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作為前提;人的精神需求能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關于精神需求的內涵,不同學者持有不同觀點。袁貴仁認為,“人的精神需要就像人體需要維生素一樣,沒有意識、理性、意志等精神活動的生命就是缺乏人性的動物的生命”[8]。薛曉陽認為,“人的生活意義全部在于人的精神的高貴性,是精神給予生命以崇高的價值和意義,這一給予關系是不能被顛倒的”[9]28。張嘉昇認為,“人的需要的社會性、客觀物質性以及歷史和無限性,是與人類社會發(fā)展相始終的,是一個永恒的范疇”[10]26。劉鋒認為,“需要專指主體人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為了實現自身的利益、愿望、志向和追求,而與客觀物質世界發(fā)生隱性和顯性聯(lián)系的必然性條件和狀態(tài)”[11]。

      上述學者關于精神需求的觀點雖有差異,但有一點卻是一致的,即精神需求是人的本性,是人類生活特有且不可缺少的。從內容上看,人的精神需求雖以物質需要為基礎,但具有相對獨立性;從程度上看,人的需求是有層次區(qū)別的,精神需求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其終極目標是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體現為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躍進的歷史進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6]123。

      (二)社會背景與“零零后”大學生的精神需求

      人是環(huán)境的產物,人生不同階段的精神需求必然刻上時代烙印。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新年賀詞中提道:“我注意到,今年,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學生大多已經退休,大批‘零零后’進入高校校園?!盵12]新時代,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fā)展、科學技術和信息化的日新月異等都使“零零后”大學生群體的精神需求發(fā)生了深刻變化。

      1. 經濟轉型和社交媒體的影響

      一是對外開放。改革開放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為我國社會引入了競爭機制,推動了經濟的迅猛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民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后,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在日益開放的背景下,文化由單一、封閉、排他逐漸向多元、開放、交融發(fā)展,大學生群體在汲取世界不同民族文化養(yǎng)分、不斷豐富精神世界的同時,也受到了西方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價值觀的影響,精神生活單調,消極對待競爭,“躺平”“啃老”“擺爛”成為不少年輕人的選擇,其成長發(fā)展受到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二是網絡技術。網絡給大學生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方面的,還包括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更新。網絡信息技術和數字媒介的更迭創(chuàng)新改變了信息獲取和傳遞的方式,加速了信息的傳播和共享,為大學生提供了便捷的知識獲取渠道和豐富的學習資源,使其學習更加快捷和高效。同時,網絡的便捷性和互動性還提升了大學生溝通交流的能力,擴大了其社交圈子,年輕人的思想交流與碰撞更能激發(fā)其創(chuàng)意和想象力,這有利于其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業(yè)精神的培養(yǎng)。但是,論壇、微博、微信、QQ等的盛行,也并非都是積極的,不僅會出現信息超載、隱私泄露等問題,還會造成一些學生因沉迷虛擬世界而荒廢學業(yè)。

      2. 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和家庭結構的影響

      “零零后”大學生成長于新世紀,親身經歷了我國經濟騰飛和國際影響力巨大提升的過程。從身心發(fā)育看,“零零后”大學生的父母大多是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后的獨生子女,其家庭結構是典型的“4+2+1”。經濟條件較好、父母受教育水平較高的家庭,子女教育管理方式傾向于民主型,這使得一些“零零后”大學生在思想意識層面呈現出自信、進取、自我意識強的特點,其情感豐富多變,在認知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復雜性和矛盾性。從思想行為看,“零零后”大學生開放程度高、自主意識強、思想活躍,追求個性,強調個人尊嚴,重視自我價值和自我實現,對不同價值觀念、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包容性強。然而,現實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壓力也導致其重視現實利益的獲取,物欲化傾向、道德冷漠化傾向較為嚴重。

      3. 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與職業(yè)規(guī)劃需求

      批判性思維是“零零后”大學生群體精神需求的重要方面。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零零后”大學生需要具備批判性思維,以對海量信息進行深入分析、評估和篩選,使其在面對社會或個人問題時,能夠做出客觀判斷和明智決策。創(chuàng)造力也是“零零后”大學生群體的精神需求之一。創(chuàng)造力是指通過獨立思考,能夠提出新穎觀點和解決方案的能力。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創(chuàng)造力是一種重要競爭力。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可以激發(fā)“零零后”大學生的潛能,使其在面對復雜問題時能提出獨到見解和解決方案。此外,創(chuàng)造力還可以幫助他們在藝術、科技和創(chuàng)業(yè)等領域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機會。在當今社會,“零零后”大學生畢業(yè)后面臨著多樣的職業(yè)選擇,職業(yè)規(guī)劃對其以后的人生和發(fā)展尤為重要,他們需要通過明確自己的興趣、優(yōu)勢和價值觀,來制定個性化的職業(yè)發(fā)展計劃,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yè)方向,為自己的未來做出明智的決策。

      二、“零零后”大學生精神需求的特點與存在問題

      精神需求是人類意識的高級形態(tài),為人類發(fā)展所必須,主要包括自我實現、歸屬感、尊重、安全等內容,既涉及人的基本生存問題,也關系人的情感、社交和認知發(fā)展,精神需求的滿足對于個人的健康和幸福至關重要。人的精神需求在不同歷史階段和社會環(huán)境下呈現出不同的形態(tài)和特征。

      (一)“零零后”大學生的精神需求特征

      1. 多層次性

      人的一切活動都由人的需求引起,都圍繞人的需求進行。人的精神需求是“由低級到高級逐步形成與滿足的,不同層次的精神需求不斷滿足的過程也就是人們的精神動力不斷增強的過程……精神需求可以分為精神適存需求、精神發(fā)展需求和精神完善需求”[4]121。精神適存需求是人們作為社會成員或個體角色所必備的最基本精神需求,包括親情、友情、愛情、自尊、尊嚴、歸屬感等;精神發(fā)展需求是人們在精神上不斷充實和發(fā)展自己,實現精神進步的需求,如通過多種方式獲得新知識和情感充實;精神完善需求則指人們對生活、生命、人生價值及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的最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包括文化創(chuàng)造、個性發(fā)展、精神信仰等。為了解“零零后”大學生精神需求的現實狀況,以科學合理地引導其精神需求,筆者以浙江省30 所①本科高校的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fā)放在線調查問卷5250 份,收回4830 份,結果調查率為92.1%。調查問卷的內容設計從10 個維度展開,依次為:理想信念和價值觀需求,求知需求,情感(親情、友情和愛情)需求,榮譽、自尊和獲得感需求,社交需求,心理健康需求,個性需求,生活品質需求,休閑娛樂需求,其他精神需求。問卷共設置問題100道。本次調查全部以網絡方式進行,通過問卷星系統(tǒng),分別設計了微信版和網頁版問卷,問題編排遵循大學生的心理適應規(guī)律,由淺入深。對本次調查所收集的數據,筆者運用SPSS進行了頻次分析和交叉分析,依此可以深入細致了解“零零后”大學生精神需求的多樣性和層次性。

      通過對調研問卷的多維度分析可以發(fā)現,“零零后”大學生精神需求比例從高到低依次為求知需求、理想信念和價值觀需求、情感需求、生活品質需求、自尊和獲得感需求、個性需求、休閑娛樂需求、心理健康需求、社交需求和其他需求。其中排在前三位的需求占比分別是求知需求(100%)、理想信念和價值觀需求(97.2%)、情感需求(96.5%)。這組數據反映出德育即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與學生的健康成長關系密切,德育體現了教育的社會性和階段性,德育與教育、體育等相互聯(lián)系、彼此滲透、共同育人。當前,高校重視“零零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理論的學習,“零零后”大學生逐步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積極弘揚社會主義道德,學習為人民服務精神;具備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自覺遵紀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理想信念。此外,調查結果顯示,“零零后”大學生的社交需求占比僅為37%,為各精神需求層次最低,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零零后”大學生生活在信息化時代,是互聯(lián)網的原生代用戶,對網絡有著天然的依賴,其學習、生活、交友、娛樂、消費等絕大多數行為均通過互聯(lián)網實現,高速發(fā)展的互聯(lián)網對現實的干預程度越來越高,既影響了個體的精神和行為,也消解著虛擬與現實的邊界,這些都弱化了“零零后”大學生對現實社會交往的需求。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零零后”大學生對“生活品質需求”的比例較高,這應與國家經濟發(fā)展、家庭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公民精神文明素質提升等緊密相關,反映出新時代經濟發(fā)展對社會主流意識的深刻影響。

      2. 求知自主性強

      “零零后”大學生求知需求非常強烈,在問卷調查中的比例高達100%。其中,高校的專業(yè)學習只占其精神需求的17.1%,通過網絡、實踐、實習等途徑學習的比例為73.9%,通過父母、朋友、同學等途徑學習的比例為8.2%。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零零后”大學生自主求知的渠道比較寬廣,除了專業(yè)課程,還有專業(yè)實習實訓、社會實踐、網絡自學、師友交流等。通過調查結果還能看出,九成以上的“零零后”大學生對當前嚴峻的就業(yè)形勢有著清醒認識,他們認為用人單位對員工的要求越來越高,職業(yè)內卷化嚴重,用人單位對被招聘人員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專業(yè)成績,還會對外語、營銷策劃、寫作、組織溝通、計算機辦公軟件操作等與所學專業(yè)無太大關聯(lián)的能力進行考察。這也倒逼著“零零后”大學生在專業(yè)知識學習之外,加強對其他知識和能力的獲取,從而影響其求知自主性。

      3. 理想信念崇高

      如今,伴隨著國家富強成長起來的“零零后”大學生已逐漸成為現代化強國建設的生力軍,他們的價值目標和理想信仰緊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以奮斗之姿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問卷調查中,73.9%的“零零后”大學生認為“實現中國夢”“實現現代化”與自己息息相關,81.4%表示要“為實現中國夢偉大目標盡力”,93.7%熱烈希望“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的防控出力”,表示“不能置身事外”。當被問及“你是否愿意加入中國共產黨”時,有73.7%的“零零后”大學生選擇了“愿意”,當被繼續(xù)追問“入黨動機”時,有88.9%的“零零后”大學生表示通過入黨“可以為他人和社會多做貢獻”。此外,有11.1%的“零零后”大學生明確表示自己“信仰共產主義”。當被問及“你周圍大多數同學的價值追求”時,有25%的“零零后”大學生選擇了“利己主義”,有39.2%認為身邊的同學存在“享樂主義”,不少人甘作“啃老族”,有10.1%覺得身邊同學存在“拜金主義”傾向。由此不難發(fā)現,“零零后”大學生理想信念比較堅定,不容易受外在環(huán)境和輿論思潮影響,有獨立自主的判斷和選擇能力,熱愛中國共產黨,發(fā)自內心信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當國家發(fā)生重大災難時,能勇?lián)熑?、主動奉獻??梢?,在經濟社會深刻變革背景下,“零零后”大學生的價值觀雖受多種文化思潮影響而呈現多元化傾向,部分還出現了拜金主義、利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消極取向,但其主體趨勢是正能量和崇高的。

      4. 情感豐富

      雖然“零零后”大學生均已成年,但由于家庭長輩的過度庇護和寵愛,他們的心智仍不夠成熟,尚未脫去孩子的稚嫩,表現之一即是其對父母的依賴性較強。調查問卷顯示,87.1%的“零零后”大學生渴望獲得父母“溫暖的親情”,94.7%希望在“人生教育引導”“遇到問題緊急求助”“提供經濟來源”等方面,父母能夠為自己提供第一幫助。除了親情,“零零后”大學生受朋輩、老師、偶像明星、英雄人物的情感影響比例分別為71.2%、56.3%、10.1%、34.1%。有52.1%的“零零后”大學生表示希望在大學期間談戀愛,并對校園愛情充滿期待;13.2%的大學生不愿意在大學期間涉及感情問題,對校園愛情持反對態(tài)度;還有一部分大學生選擇了“無所謂”,對大學校園戀愛的態(tài)度是順其自然、不強求也不反感。此外,筆者在調查中還發(fā)現了一類有意思的現象,九成以上的大學生熱衷于飼養(yǎng)寵物,90.7%的“零零后”大學生認為“養(yǎng)寵物能釋放情感、舒緩壓力”“彌補沒有兄弟姐妹的遺憾”。綜上可知,“零零后”大學生的情感內容豐富且深刻,他們情感表達趨于理性,情感變化趨向穩(wěn)定,但仍存在許多尚不成熟的方面,如:在處理各類情感關系和學習生活問題時易走極端;面臨人生重大抉擇時,往往呈現矛盾心態(tài)。

      5. 實踐功利化

      “零零后”大學生物質生活條件比較優(yōu)越,日常消費水平較80 后、90 后顯著提高,但仍有69.5%的“零零后”大學生希望改善經濟條件,以有更多的旅游機會和有更高品質的生活條件。在調查問卷中,認為“上大學的首要理由”是“找到好工作”“實現高品質的生活”的占71.9%,“學知識”的占21.5%;67.4%的“零零后”大學生在展望生活時選擇了“財務自由與高品質生活”,30.7%“希望自己未來收入豐厚、享受生活”。這說明,大多數“零零后”大學生的學習目的是為了“找到好的工作”,他們認為上大學可以學習知識、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從而增加畢業(yè)后找到好工作的機會。這點也可從“找到好工作”選項占比高于其他選項體現出來。當被問及“你最希望從事的職業(yè)”時,編制內的公務員、醫(yī)生、教師等和自由職業(yè)、公益志愿者、新媒體從業(yè)者、手工設計師等是較多的選擇,這說明“零零后”大學生的職業(yè)觀越來越多元化和新穎化,這也符合當今社會職業(yè)發(fā)展的實際情形。

      (二)“零零后”大學生精神需求的矛盾

      1. 需求多樣性與精神產品生產落后之間的矛盾

      大學生需求的多樣性與精神產品生產落后之間之所以存在矛盾,主要是由于大學精神生產方式相對滯后而未能及時滿足多元思潮文化背景下學生日益增長的需求,而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束縛和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平衡則是大學精神產品生產相對滯后的主要原因。“零零后”大學生有著豐富多彩的精神需求,如:收獲愛情、榮譽、自尊和成就的需求,人際交往的需求,學習理論知識的需求,休閑娛樂的需求以及追求理想、信念與樹立價值觀的需求。但大學無法完全滿足這些需求,甚至會抑制大學生進一步向上發(fā)展的需求。以求知需求為例,根據調查問卷,只有14.0%的“零零后”大學生認為專業(yè)學習能夠滿足其求知需求,57.7%的人認為“一般”,28.3%的人則認為不能滿足。在這種情況下,許多“零零后”大學生將獲取知識的途徑轉向了社會。在調查中,37.5%的“零零后”大學生認為“參加社會實踐”是他們大學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而主張“學習理論知識”的僅占28.1%。此外,只有9.8%的“零零后”大學生認為“學校組織的休閑娛樂活動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而29.2%的大學生認為“不能”。以上數據表明,高校需要改變傳統(tǒng)教育觀念,扭轉教育資源分配不平衡的局面,從而生產更多高質量的精神產品,以滿足“零零后”大學生們合理健康的精神需求。

      2. 需求客觀性與滿足方式主觀性之間的矛盾

      人的需求是客觀存在的,而滿足人們需求的方式則會因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二者之間的矛盾要求我們必須以客觀、科學的方法分析和滿足人的需求。因此,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需要在考慮需求客觀性的基礎上,充分尊重個體的主觀感受和需求多樣性,讓其靈活地選擇滿足需求的方式。通過分析調查問卷不難發(fā)現,近三成“零零后”大學生出現了“精神空虛”“擺爛”“躺平”等精神消極現象,這是一種缺乏內在動力和目標的消極、無動力狀態(tài),表現為對外界的各種需求都漠不關心,感到生活無價值、無意義、無目標。這一狀態(tài)的產生源于多種因素,如抑郁癥、人際關系緊張、理想目標缺失等。這需要通過心理咨詢或治療來幫助該群體重塑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以高校為代表的有關部門應摒棄經驗主義的方法,在深入了解大學生真實情況和需求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出適應時代的方式方法,以滿足“零零后”大學生合理、健康的精神需求。

      3. 需求的多變性與校園硬件滯后性之間的矛盾

      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和發(fā)展,人們對校園環(huán)境和硬件設施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傲懔愫蟆贝髮W生具有獨特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交需求,他們希望擁有先進的科技設施、舒適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以滿足他們的學習、交流和創(chuàng)新需求。與“零零后”大學生需求的不斷發(fā)展相比,由于經費限制、規(guī)劃和建設周期等各種原因,校園硬件設施更新往往滯后,致使與“零零后”大學生多元化需求不匹配。這一矛盾給“零零后”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成長帶來了諸多不便。一是影響學習體驗。過時的硬件設施無法滿足“零零后”大學生對創(chuàng)新學習環(huán)境的需求,如實驗室先進設備、技術設施的缺乏會限制他們實踐能力的發(fā)展。二是局限社交與交流。不完善的校園硬件設施會限制“零零后”大學生的社交和交流空間,先進的交流設備、共享學習和合作場所可以促進“零零后”大學生彼此之間的互動及其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三是降低生活品質。校園硬件設施的滯后也會對“零零后”大學生的生活品質造成影響,老舊的宿舍樓、不完善的餐飲設施和體育休閑設施必然影響他們的居住體驗和生活質量。

      三、“零零后”大學生精神需求滿足的路徑與價值導向

      (一)滿足“零零后”大學生的精神需求

      1. 培養(yǎng)“零零后”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能使個人意識到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和責任,并激勵他們?yōu)樯鐣M步和公共利益做貢獻。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會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關注社會問題,并努力解決問題,從而推動社會變革。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還有助于個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塑造,當個人認識到自己對他人和社會的影響力時,他們會更加注意對道德原則和行為準則的遵守,從而使他們做出更有意義、更有利于社會發(fā)展的決策和行動。而當個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能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時,他們會感到自豪和滿足。通過為社會做貢獻,他們可以獲得更高層次的成就感和快樂感,從而提升個人幸福感,甚至可以帶動他人為實現社會發(fā)展目標共同奮斗??梢姡鐣熑胃泻褪姑惺墙⒖沙掷m(xù)發(fā)展社會的關鍵要素。當個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時,他們會更加關注環(huán)境、社會公正和人權等重要問題,并主動采取行動去保護和改善環(huán)境,促進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學??梢酝ㄟ^設置課程和增加社會實踐等方式,引導“零零后”大學生認識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性。例如,學校通過道德、倫理、社會正義等課程的講授,鼓勵“零零后”大學生積極參與公益活動、了解社會問題,從而提升他們對社會的關注度,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社會組織可以為“零零后”大學生提供各種實踐機會,通過使其親身參與社會活動和志愿服務、接觸真實社會問題,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另外,學校還可鼓勵學生拓展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業(yè)精神,使其積極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創(chuàng)新方案,如建立一套激勵機制,鼓勵和認可學生在社會責任和使命方面的積極行為和成就,讓年輕人將他們的創(chuàng)意和社會責任結合起來,為社會做出更多積極貢獻;設立相關獎學金,對那些在社會服務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方面有杰出表現的學生給予表彰。

      2. 促進“零零后”大學生的實際社交和面對面交流

      實際社交和面對面交流是培養(yǎng)溝通和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首先,通過直接面對面交流,我們可以更好地傾聽他人觀點、表達自己想法,從而建立更真實、更深入的人際關系。這種真實的人際關系既對個人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又有助于提高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能力,對于個人的社交生活和職業(yè)發(fā)展都有重要作用。其次,面對面交流有助于促進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互動。當與不同國家、民族、文化背景的人進行直接交流時,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他們的文化和觀點,拓寬我們的視野,增進跨文化的理解。最后,直接面對面交流有助于減輕孤獨感、緩解社交焦慮。當人們直接與他人交流、建立真實的人際聯(lián)系時,更容易被接納和理解,而被接納和理解是減輕孤獨感、克服社交焦慮的重要一環(huán)。為培養(yǎng)學生的面對面交流能力,學??梢蚤_設社交技巧培訓課程,教授學生基本的社交禮儀、溝通技巧和人際關系管理方法;在課堂上,可采取小組討論、合作項目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在課后實踐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習、實地調研、社區(qū)服務等實踐項目,以鍛煉學生的面對面交流能力。此外,學校還要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交流機會和條件,如舉辦學生俱樂部、社團組織、體育比賽、文藝活動、志愿者項目、聚餐、派對、座談會等,使學生之間有條件、有機會面對面交流,以分享經驗和觀點。

      3. 培養(yǎng)“零零后”大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為其提供發(fā)展機會與職業(yè)規(guī)劃支持

      批判性思維能夠幫助學生評估信息、分析問題、形成獨立觀點,而創(chuàng)造力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使他們面對復雜問題時能夠提出新穎的解決方案。當前的社會變革和科技進步對新一代大學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學校應積極為學生提供發(fā)展的機會與平臺,鼓勵他們參與實踐項目、學術研究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活動,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和潛能,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提出挑戰(zhàn)性問題,鼓勵學生思考多元觀點,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學校還可開設跨學科課程或組織跨專業(yè)項目,為學生提供跨學科學習機會,促進學生的綜合思考和跨領域創(chuàng)新能力。而職業(yè)規(guī)劃能夠通過職業(yè)咨詢、實習推薦和就業(yè)指導等方式,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優(yōu)勢,從而引導學生明確職業(yè)目標和職業(yè)發(fā)展路徑,實現個人的健康長遠發(fā)展。學??梢耘c企業(yè)、社會組織等合作,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培養(yǎng)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此外,學校還可組織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競賽活動,幫助學生明確職業(yè)目標、激發(fā)創(chuàng)新潛能,并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能力、領導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精神。

      (二)引領“零零后”大學生的精神價值追求

      1. 培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公德心

      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公正、誠信友善、自由平等、法治精神、敬業(yè)奉獻、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零零后”大學生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具有重要價值,因此要幫助大學生理解和內化這些價值觀,使這些價值觀成為他們行為和決策的指導原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包括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肯定,鼓勵他們積極追求個人發(fā)展和成長,并使其追求的價值與社會的需要、發(fā)展相契合。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各高校應通過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改革,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相關理念。社會公德心是個體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集體利益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零零后”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員,應該具備社會公德心,關心他人、關注社會問題,并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大學教育應該注重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的培養(yǎng),鼓勵他們參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和社會公益活動,深入了解社會問題,并嘗試通過個人力量做出積極改變。通過培養(yǎng)社會公德心,大學生能夠認識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和責任,他們將更加關心社會問題,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為實現社會的公平、公正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貢獻力量。

      2. 強調個人成長與社會發(fā)展的關聯(lián)

      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是社會發(fā)展的基礎,個人的追求和發(fā)展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繁榮和進步,個人的精神價值追求應與社會的發(fā)展相適應?!傲懔愫蟆贝髮W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在追求個人成長的同時,應關注社會問題、迎接社會挑戰(zhàn)。只有將個人的成長與社會發(fā)展相結合,才能實現個人與社會的雙贏?!傲懔愫蟆贝髮W生不僅應具備專業(yè)知識和技能,還應具有廣泛的社會意識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他們應關注社會公共利益,并積極地為社會做貢獻。在教學活動中,各高校應當引導學生認識個人成長與社會發(fā)展的關聯(lián)性,將社會發(fā)展的問題和挑戰(zhàn)納入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思考。在課后實踐中,大學應為“零零后”學生提供數量眾多、種類豐富的實踐機會,讓學生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既培養(yǎng)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3. 健全激勵與鼓勵機制,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一定程度的激勵與鼓勵可以激發(fā)“零零后”大學生內在的積極向上精神,使其在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時,能夠以強大的自信心和高昂的勇氣面對挑戰(zhàn)并追求卓越,從而幫助其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大學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正面激勵,如獎學金、榮譽稱號等,來鼓勵“零零后”大學生積極追求卓越。這些激勵措施既可以激發(fā)他們的競爭意識和積極進取精神,也是對他們努力付出的肯定和鼓勵。

      注釋:

      ① 其中杭州地區(qū)10 所、溫州地區(qū)5 所、寧波地區(qū)5 所、金華地區(qū)2 所、舟山地區(qū)1 所、紹興地區(qū)1 所、嘉興地區(qū)3 所、湖州地區(qū)1 所、衢州地區(qū)1 所、麗水地區(qū)1 所。

      猜你喜歡
      精神大學生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精神燦爛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10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當代陜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以釘釘子的精神打好環(huán)保持久戰(zhàn)
      人大建設(2019年1期)2019-07-13 06:00:18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拿出精神
      大學生之歌
      黃河之聲(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學生之歌
      北方音樂(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大學生實習如何落到“實處”
      察雅县| 彭州市| 宣威市| 武安市| 班戈县| 平阴县| 宜良县| 石林| 信宜市| 灯塔市| 和静县| 宜君县| 普定县| 巧家县| 锡林浩特市| 金秀| 青川县| 桃源县| 鱼台县| 涪陵区| 新兴县| 高阳县| 方山县| 广灵县| 石棉县| 浦东新区| 囊谦县| 万州区| 龙门县| 盖州市| 德江县| 蒲城县| 济宁市| 亳州市| 孟村| 北宁市| 葵青区| 石城县| 中超| 隆昌县| 万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