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芷琳
《華氏451度》作為一部由作家雷·布拉德伯里創(chuàng)作的“反烏托邦”小說,折射出作者對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和人類未來走向這三者關系的深刻省思。在書中,作者將兩相對立的特質集中在一個物品、一個人物或一件事情上,通過建立矛盾,完成揭示事物本質、闡發(fā)讀者思考的任務。同時,這些擁有對立特質的物、人、事,都被作者賦予頗具哲思的深意以及對人類未來的希冀與溫情,掩卷之后也令人回味無窮。
在《華氏451度》中,火焰的意象內涵經歷了由代表破壞與毀滅到象征守護與光明的轉變。
在第一部分《爐灶與火蜥蜴》中,火總是以破壞者的身份出現,它們從消防員的槍管中噴出,舔舐書本,燒毀房屋,吞噬生命……這種破壞不僅僅表現為對物質的毀壞,還有對精神文明的摧殘與扼殺。當主人公蒙格塔焚燒書籍并心生快感時,在他面前熊熊燃燒的火焰又象征著瘋狂與麻木。
但是在接下來的故事里,蒙格塔為了保護書籍而舉起啟火器,對準了執(zhí)意要燒光書本的比提;荒野中,蒙格塔和一小群清醒的知識分子舉著火把,懷抱著所剩不多的書籍——猶如盜取火種的普羅米修斯,在黑暗中穿行,尋找能讓知識與思想開枝散葉的新大陸。這時候火的意象走向了完全相反的寓意,它是靈魂覺醒的火,是捍衛(wèi)人類思想的火,是希望的火。
火焰作為貫穿全文的重要物象,自然會被作者進行精細的描寫,這些描寫又共同“創(chuàng)造出具有視覺可信度的畫面意向”,達到“擴充讀者的視覺想象,并賦予畫面一定的敘事功能”的效果,而上述物象內涵的前后巨大反差,與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互相映照,也能更充分地調動、放大讀者的情感情緒,讓讀者在目睹了焚書的瘋狂過后,閱讀至“它不是在焚燒。它是在散發(fā)溫暖”一句時無比動容,心生欣喜,讓讀者看到蒙格塔和流浪的知識分子舉炬朝新的城市進發(fā)時,心中的希望與感動更豐沛充盈。
比提隊長無疑是整部小說里最具復雜性和矛盾性的人物。
他痛惡書籍,認可并負責執(zhí)行“娛樂至上、拋棄思想”的準則,但他自己本身卻曾博覽群書、愛書如命,他是博學甚至是睿智的;他看似是焚書制度下統(tǒng)治者的一員,是制度的受益者、得志者,但他最后心甘情愿走向死亡的選擇,又讓讀者看出他得意之下內心掙扎、茫然的破綻。
作為焚書者的一員,比提卻飽讀詩書、善于洞察人心,這種矛盾正是揭露了在烏托邦的“愚民”制度下,身處制度中心的獨裁者往往是最清醒、對全局掌握最透徹的群體的事實。他們像一群居高臨下的實驗者,俯身凝視著眼前的小白鼠。作者通過展現比提身份所具有的矛盾性,將這種凝視揭露出來。況且,比提尚未處于權力的核心,他可能只是權力結構鏈中的一環(huán),實驗者的背后是更強大的操縱者,凝視之上還有更高位的凝視,這些細節(jié)耐人尋味,讓人不寒而栗。
區(qū)別于《1984》中的奧勃良、“老大哥”或其他反烏托邦小說中的統(tǒng)治者,《華氏451度》中的比提隊長既不是高位的掌權者,也不是單純的專制極權統(tǒng)治下的傀儡。比起其他“反派”,他經歷了一個由善向惡的轉變過程。
正是這種極端的轉變,讓比提隊長由正道走向邪路的經歷更加令讀者感到遺憾,嘆息為何千古哲人文人的偉大思想也不能完全浸潤他、開導他,也讓人深省時代環(huán)境對一個人的影響之大;他做出的棄明投暗的選擇,更反襯出費伯教授等藏書者的意志之堅定,靈魂之高尚,行為之偉大;他故意尋死的舉動出乎意料,暗示著他之前的詭辯言論不但是為了說服蒙格塔,也是為了自我欺騙和自我麻醉。比提的結局還恰恰印證了知識與思想的不可或缺性——剝奪這兩者會讓普通人的靈魂死去,會讓堅守真理的人遭到迫害,還會讓夾雜兩者中間的軟弱妥協(xié)但清醒的大多數自我麻痹卻仍掙扎迷惘。
縱覽《華氏451度》里的人物,他們呈現出來的是簡單直接的二元對立關系:以比提為首的消防員殘暴專制,而費伯教授等知識分子謙和智慧,兩派人物如水與火般互不相容,但是,當作者給比提隊長的反面形象賦予原因,把多對矛盾集中在他身上時,比提隊長就成為了一個“圓形人物”,他身上的“惡”也變得不再純粹,這種不純粹能使比提的人物形象更復雜立體,人物心理更貼近真實,又可以讓書中界限分明的善與惡的對峙有了那么一絲異樣,從而給讀者創(chuàng)造出了更多的解讀空間。
在《華氏451度》中,作者對科技的作用、效力進行了充分的描述:科技可以提供無休止的娛樂,并用娛樂麻痹人的思維;科技可以創(chuàng)造出跟蹤、監(jiān)視人類的機器,使人類失去藏身之地……但正是那么先進的科技,以及由先進科技日積月累建立起來的發(fā)達城市,仍敵不過一枚突然投放的炸彈——金屬、磚塊、鋼筋混凝土、立體環(huán)繞的電視墻在炸彈降臨的那一刻瞬間化為烏有。
在小說的末尾,蒙格塔生活的城市被戰(zhàn)爭摧毀,這一情節(jié)設置頗有以一力而拔千鈞之勢,因為在此之前,文章都在從不同的側面極力渲染科技無所不能的強大,但此時此刻,這種看似不可撼動的強大頃刻倒塌,科技脆弱不堪的另一面猝不及防地展露在讀者面前,將巨大的震懾力傳遞給讀者。
小說通過對科技文明萬能與脆弱的反差的展現,突出作者的深刻哲思和整部小說的重要思想:科技文明更迭變換、重現消散都只若浮云,唯思想與精神文明長存不變,是人類涅槃的根基、重建與傳承的“諾亞方舟”。
《華氏451度》的矛盾設置十分巧妙,正是這種體現在人、事、物之中的對立矛盾,讓《華氏451度》成為一部別具一格的“反烏托邦小說”:它不同于《我們》《1984》以及《美麗新世界》的完全的、徹頭徹尾的殘酷死寂,它讓讀者看到瘋狂的施暴者內心殘余理智,麻木失魂的人群中藏著清醒的頭腦,密不透風的壓迫也有破綻,毀滅之后還有轉機。
在華氏451度的溫度下,書籍會被點燃,然而燃滅的是詩書,燃不盡的是人類的精神文明,它可以在火中摧毀,又會在火中重生。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