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見 中國藝術研究院工筆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工筆畫學會副會長,國家一級美術師,碩士、博士生導師。
繪畫是人類進化出來的一種表達能力,工筆畫是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不斷錘煉出來的一種藝術表達方式,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意義。工筆畫從悠遠的歷史中走來,一定會帶著歷史的文化信息、審美態(tài)度、技術標準,她能生生不息,繁盛至今,證明了她有著活態(tài)的優(yōu)秀基因,這是我們向歷史回望的重要資源和取之不盡的藝術蓄水池,應該努力繼承與弘揚。在文化不斷演進的過程中,包括今天的數字時代,印證這種繪畫方式從哪里來,又經過多少磨練行進至此,我們會如何用這種方式表達這個時代,并如何在這個時代里表達自己,會引起思考。
以前還有人會討論中國畫和油畫誰更高明的問題,用討論的結論來獲得某種平衡,甚至是優(yōu)勢。西方人以前并不太在意中國,好像不太糾結于這方面問題,但他們現(xiàn)在樂于攻擊我們的經濟、科技等問題??梢娨话泐j勢一方會更樂于討論,因為這樣取得的安慰會簡單容易一些。所以我認為如果工筆畫一直停留在東西方關系的討論上,證明工筆畫還沒有真正強大起來,最起碼自我精神上還沒有。佛教造像壁畫漢時從西域傳來,逐漸形成中國自己的藝術趣味,成為我們今天引以為傲的傳統(tǒng)經典。交融應被看成是一種有益的進化過程。尤其在當今的互聯(lián)網時代背景下,形成一個封閉的藝術進化圈還有可能嗎?如果你聽過歌劇,再聽一段昆典,聽過鋼琴,再來一段絲竹,就不需要費力解釋東西方藝術的差異。
中國工筆畫的基因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但我們此刻的視野應該更加開闊,面向世界美術史整體,不分朝代、中外,甚至我認為是跨學科的,這是由我們所處的時代特點決定的。
工筆畫的拓展分為向內和向外兩個方向,而理論上工筆畫本體部分向內拓展的可能性永無止境。而向外的拓展相對是有邊界的,如果從廣義的藝術創(chuàng)作角度討論,這個邊界越自由越模糊越好,而且這才是真正健康包容的藝術創(chuàng)作態(tài)度。但我們需要厘清跨界后的主次關系,不要用居功的心態(tài)混淆概念。在我看來一些我們討論的所謂跨界融合,有一部分是基于工筆畫語言本體,植入了新的藝術觀念。另一部分根本與工筆畫已經沒什么必然關系。如果把它看成一個項目,那么甲方或者大股東已經不是工筆畫了。這些作品進入一個更為寬闊的綜合材料、多媒體等領域,從根本上說這是思想的革新,而不僅僅是視覺審美的變革,完全無法用原有的工筆畫藝術標準去衡量,需要建立新的價值標準。而此時工筆畫不能有娘家的心態(tài),不然按此邏輯,是不是《雍正朝服像》應該被理解為西方油畫的跨界突破,凡·高《郵差魯林的肖像》應該被理解為浮士繪的跨界延伸。我想我們需要客觀看待這個問題,意外的驚喜并不能代替我們對于工筆畫語言本體的努力。工筆畫這三十年來創(chuàng)作風格日漸多元,有兩點最為突出:一是畫家更加自覺地關注自身與新時代發(fā)展的互動關系,更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出現(xiàn)了一系列主題性創(chuàng)作巨制佳作。二是創(chuàng)作觀念化傾向愈發(fā)明顯,更側重個人生命體驗的深度植入,創(chuàng)作方向更加個性化,這使得工筆畫繪畫風格的探索取得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其實每一代人都在努力解決每一代的問題,并且同一代人分頭解決不同的問題。尤其是在當代,我認為雖然這是一個文化的盛世,但是對于當代工筆畫的發(fā)展,特別是對年輕的藝術家來說是一個“戰(zhàn)國時代”,各種各樣的文化思潮恐怕幾千年來從來沒有這樣激烈地在此刻交織,引發(fā)我們好多路線之爭。
今天“新工筆”的影響不僅是自身的表現(xiàn)問題,并且以反作用力的方式植入了中國畫主題性創(chuàng)作以及中國當代藝術。對于前者更多是從形式語言層面進行了影響,因為中國畫主題性創(chuàng)作自身也同樣面臨筆墨當隨時代前進的問題。對于后者,中國當代藝術向內看,向歷史回望,自然也就會看到由中國古典文化內生出的“新工筆”以及由它引發(fā)的中國當代藝術的另一條路徑的探討。充分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將之融入當代文化語境,獨開新面,是當代工筆畫有所進步、有所成就的原動力。
任何藝術的創(chuàng)新都會讓一部分人不適應,產生置疑,同時讓另一部分人產生新的興奮點,并循著這一點角度上的微差繼續(xù)往前走。這一點微差數年后可能產生巨大的距離,這可能是信息文明、工業(yè)文明與農業(yè)文明的距離。西方美術史的發(fā)展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中國美術史的改變晚了一點,環(huán)境也更復雜,但速度更快。
對于個體藝術創(chuàng)作而言,僅僅停留在宣揚個性上是不夠的,但抑制個性的發(fā)展是萬萬不行的,是違背藝術規(guī)律的,應該把這兩者統(tǒng)一起來看。我們要讓工筆畫具有同聲傳譯,甚至國際語言的能力,做連通中國藝術與世界藝術的橋梁。對未來工筆畫發(fā)展,我認為只要生態(tài)是平衡的,都會有一個篩選的過程,只要大方向是正確的,那么最終篩選下來一定是這個時代應該沉淀下來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