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鋒
司馬遷在中國久負盛名,他是西漢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譽為“歷史之父”。大家都知道司馬遷在史學、文學上的巨大貢獻,殊不知他也是一位造詣頗深的天文學家。他在《史記》中著有《天官書》《律書》《歷書》等,其中《天官書》是我國二十四史中最早在正史中列寫天文史料的專著,對我國后世在正史中專列天文史料,產(chǎn)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古代紀傳體史書中專門記載天文學(不包括歷法)的篇章,起始于《史記·天官書》,后來從《漢書》開始,定名為天文志。內(nèi)容主要包括:宇宙理論,恒星知識,日、月及五星知識,天文儀器,天象分野,以及古人所觀察到的各種天象。《天官書》中專門記載了漢代以前發(fā)生的天文事件,開創(chuàng)了史書列寫天文志記的先河,此后史書均有各時代的天文志,為中國古代連續(xù)記載天文現(xiàn)象、傳承天象研究,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自此以后,歷代正史中逐漸形成了《天文志》記載天文星象,《律歷志》記載歷法,《五行志》記載天變?yōu)漠惖谋貍潴w例。這種記錄綿延不絕,一直到清末。
歷朝歷代的星象觀測人員日夜不停地觀測天象,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天象記錄。歷代天文機構留下的檔案也都寫入到后代所作的史書中,這些史書記錄了當時人們對于天空的認識,而這些認識,也是中國思想史中的一部分。《天官書》以及后來的諸史天文志,都記載和探討了歷史上大量的天文天象。
《天官書》還是現(xiàn)存最早對天空恒星分布進行體系化描述的著作。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里,把星空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個部分,按書名應該稱為“五官”,但流傳下來的天官書被稱為“五宮”:“中宮”指北極周圍的天區(qū),象征以天帝為代表的中央朝廷,東、南、西、北是以當時二分二至所在星官為中心建立起來的,與四季相對應,象征天帝巡行天下的四季行宮。
歷史上有學者認為司馬遷的原意是把這五個部分稱為“五官”的,對應書名“天官”和星星的分組“星官”,大概是后人抄錄時搞錯了,誤把“官”寫成“宮”了,畢竟“官”與“宮”二字筆畫只差一點點。但是不管怎么說,最早系統(tǒng)描述全天星星分布規(guī)律的,應該是司馬遷的《史記·天官書》,這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用文字記載星空系統(tǒng)分布和劃分的最早記錄。
據(jù)統(tǒng)計,在先秦的各種典籍中,有記載的星官約有38個。《天官書》中記載的星官有91個,恒星558顆(其中中宮78顆星,東宮94顆星,南宮135顆星,西宮117顆星,北宮134顆星)。此后,人們對于星空的認識不斷進步,《漢書·天文志》里就有記載:“凡天文在圖籍昭昭可知者,經(jīng)星常宿中外官凡一百一十八名,積數(shù)七百八十三星”。也就是說,《漢書·天文志》中記載了星官118個,恒星783顆。
在東漢時期,天文學家張衡使用渾儀觀測,獲得的星數(shù)和位置分布大大超過了以往所知,達到2500多顆。可惜張衡的天文著作沒有傳世留存,他制造的測量儀器(渾儀)和演示儀器(渾象)也沒有保存下來,所以后人只知道他觀測的星數(shù),而不知道具體的星名和位置分布。張衡所著《靈憲》中云:“中外之官常名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為星兩千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焉。”可見張衡曾經(jīng)記錄了2500多顆恒星,但資料失傳。
到了三國時代,吳國的太史令陳卓,融合了古代最著名的甘德、石申、巫咸三家的星官記錄,編撰成包含283個星官和1464顆恒星的星表,并繪制成星空分布圖(雖已散佚,但對后世影響極大)。此后的天文學家繼承并加以發(fā)展,使我國的星區(qū)劃分體系趨于成熟,逐漸完善并傳承到今天我們所知道的三垣二十八宿天空星區(qū)劃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