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曦
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趙國人,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理論既批判、總結了先秦時期各家各派的思想學說,又對秦漢儒學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儒家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荀子身處社會結構劇變的戰(zhàn)國末期,因而他的思想理論更具有現(xiàn)實性,這一點在其歷史觀中得到體現(xiàn)。以往的研究者多從“法后王”、“天人相分”等角度來分析荀子的歷史觀,而本文則選擇從“明分使群”的角度來探討荀子的社會歷史觀。荀子“明分使群”的思想中包含了他對社會生成問題的深刻思考,從而引出荀子理想中的社會形態(tài)以及實現(xiàn)其理想社會的方式。荀子還通過群分論的闡述揭示了歷史發(fā)展的動力和機制,體現(xiàn)出荀子進步的社會歷史觀。
在《荀子·富國》中寫道:“窮者患也,爭者禍也。救患除禍,則莫若明分使群矣?!边@是文章中第一次完整出現(xiàn)“明分使群”四個字。這里提出了“明分使群”作為解決禍患的良方?!懊鞣质谷骸钡膬群唵蝸碚f就是使人們明確社會的職責和分工,以建立和諧統(tǒng)一的社會。荀子的“明分使群”思想實際上包括了對整個社會歷史的思考以及對理想社會的構想,并以此為理論支撐,引出了他的政治治理思想,進而形成了一整套完整且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
一、社會生成論以及人的社會屬性
《群學肄言》是嚴復翻譯的英國社會學家斯賓塞的《社會學研究》,在此書中嚴復首將西方社會學譯為“群學”,其緣由在于嚴復認為西方社會學與荀子的“群”論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在《譯余贅語》中寫道:“荀卿日:‘民生有群。群也者,人道所不能外也。群有數(shù)等,社會者,有法之群也?!保▏缽椭?,汪征魯、方寶川、馬勇主編;方寶川,馬勇點校:《嚴復全集(第3卷).群學肄言》,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9頁)嚴復取荀子“明分使群”的“群”和《勸學》中的“學”組成了《社會學研究》的中文譯名《群學肄言》,反映出我們現(xiàn)今“社會”一詞的內涵與荀子“群”論確實有一定相似之處,亦有學者認為荀子的“群”概念,“所指的正是社會群體”(黃玉順:《“社會”的觀念:荀子“群學”的生活儒學解讀——兼評“社會儒學”概念》,載《當代儒學》第九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荀子“明分使群”思想中包含著他對社會起源問題的思考,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的社會歷史觀。
《荀子》對“明分使群”思想的闡述是從對社會起源問題為起點開始探討的。在近代西方思想中關于社會生成的理論最出名的莫過于霍布斯的社會契約論,他將“政治哲學研究的起點追溯到了自然狀態(tài)”(東方朔:《“欲多而物寡”則爭——荀子政治哲學的邏輯前提和出發(fā)點》,載《社會科學》2019年第12期),也就是國家誕生之前的一種無秩序、原始的生活狀態(tài)。有許多學者都認為荀子的思想與霍布斯有較多相似之處,而霍布斯所論述的這種“自然狀態(tài)”,在荀子思想中亦有所見。荀子認為在社會產生之前,存在著一些既定的客觀事實,也就類似此種“自然狀態(tài)”。首先,人作為社會構成的主體,荀子延續(xù)孟子論人禽之別的傳統(tǒng)探討了人存于世間的特殊性?!盾髯印ね踔啤分姓f:“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比酥F于禽獸者,在于人同時兼具氣、生、知、義四者。但人也并非是萬能的,人亦有缺憾,如“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荀子·富國》);人雖然力不若牛馬,然人卻能以牛馬為用,荀子對此解釋道,這是因為“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日:分。分何以能行?日:義。”(《荀子·王制》)但此處“群”之含義并非僅僅指群體或組成一定的社會組織,若是如此,則諸如蜜蜂、猴子等動物同樣是群體生活且有一定的組織性。所以,在氣、生、知、義四者中,荀子更強調的是“義”,“義”才是人禽之間最大的分別?!傲x”在《荀子》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頗多,其意蘊亦十分豐富?!吨杏埂酚醒浴傲x者,宜也”,也就是要求一切事物都合宜、。適中。荀子的“義”亦有此理,他指出君子就應該“以義變應,知當曲直故也”(《荀子·不茍》),王先謙指出“以義變應者,以義變通應事也”(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2012年,第42頁)而在“氣、生、知、義”中“義”應為合宜之意,此處之“義”是在社會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一種道德概念,它具有社會屬性,而“氣、生、知”則體現(xiàn)為自然屬性。這與孟子所論人禽之別同出一轍,孟子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所說無“四心”則非人,“非人”即是禽獸,而“四心”則是指人生而具有的道德品質。雖然荀子認為人的特殊性在于道德觀念,但這種特殊性是存在于“群”之中的,“群”是這一套理論系統(tǒng)的最終目的?!傲x”的道德觀念也只有在“群”中才能體現(xiàn)出來。道德觀念同樣需要在社會中才能有所體現(xiàn),因此人存于世的特殊性還是在于人的社會屬性。
其次,荀子認為不僅人禽之間存在差別,人與人之間同樣有別。荀子指出“萬物同宇而異體,無宜而有用為人,數(shù)也;人倫并處,同求而異道,同欲而異知,生也?!保ā盾髯印じ粐罚┤藗冊谌壕由钪?,同樣有追求而思想原則卻不同,同樣有欲望而智慧卻不同,這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就像人生于世,皆有吃飽穿暖這等共同的欲求,但每一個人的能力并非完全相等,他們滿足欲求的方式也有可能是不同的,這也就意味著每一個人都有適合自己所做的事。并且,荀子講“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他所講的人之性惡實際上指的是一種趨勢,有學者指出“荀子的人性論更多地呈現(xiàn)為性樸欲趨惡論這樣一種整體性特征”(李友廣:《性樸欲趨惡論——荀子人性論新說》,載《現(xiàn)代哲學》,2021年第2期)?!坝痹谛耘c物之間承擔了一個橋梁的作用,而不受節(jié)制和規(guī)范的“欲”則會導致“爭”,正如荀子在《富國》篇中說到“欲惡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則必爭矣”,人們所欲所惡是相同的,如此無窮盡的欲望與有限的物質資源之間存在著必然的矛盾。當欲望過多而物過少或不均時,就會容易引發(fā)爭斗,荀子在文中曾多次強調由“欲”而引發(fā)“爭”:“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保ā盾髯印ざY論》),亦正如孔子所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離群不相待則窮,群而無分則爭”(《荀子·富國》),這便是荀子描述的“自然狀態(tài)”下人們的生活情景。人們若都離群索居則會為物所困,而有群而無分則又會因人無窮的欲望而陷入爭斗中。因此,人不能離開群體而生活,但既在“群”中又要免于爭斗的話,依荀子的看法就需要“明分使群”。只有建立起一種共同的秩序,以禮義法度來規(guī)范人的行為,才能擺脫社會陷入爭斗的困境。
二、“群居和一”的社會理想
荀子從人的物質生活需求闡述了“群”的必要性,從而構建起了“群居和一”的社會理想?!叭壕印笔侨藗冏鳛橐粋€整體生活在一起,但此時的“群居”是自然意義下無秩序的群居狀態(tài),并且就算短時間內實現(xiàn)了“群居”,也會因爭亂而離散。所以要想實現(xiàn)“群居”社會就必須要求“和一”。儒家對“和”的追求一貫有之。孔子講“和為貴”、“有所不行,知和而和”(《論語·學而》);孟子也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荀子所講“和一”包括了自然層面和社會層面。自然層面體現(xiàn)在人與自然之間,也即天人之間,荀子說:
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
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荀子·天論》)
荀子肯定了萬事萬物的變化流轉,日月星辰、四日寸更替、陰陽輪轉都有其規(guī)律,在自然的引導下,萬物方能和諧共生。因此,結合下文所講“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此處所言之“和”是指天與人都各有各的職分,只需要謹守本分即可?!盾髯印駥W》中說“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笨梢娷髯邮菑摹邦悺钡慕嵌冗M行思考的,人有類,草木禽獸各有其類,所以萬事萬物都應“從其類”,安于其分,才能達到“和一”的境界。
而在社會層面,“和一”的具體內涵則表現(xiàn)在無爭、無亂、無窮三個方面。《荀子·王制》有言:“執(zhí)位齊,而欲惡同,物不能澹則必爭;爭則必亂,亂則窮矣?!庇喽锕?,則必然產生爭斗,而爭斗會擾亂社會的正常秩序,而社會一旦混亂,則國力衰弱,國力衰弱則會窮困。這便是群居而不“和一”所帶來的后果。荀子在《王制》中還強調說“故人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離,離則弱,弱則不能勝物;故宮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頃舍禮義之謂也?!避髯又赋鋈瞬荒堋盁o群”,爭斗導致離亂,群體散亂為個體,而個體的力量十分弱小,不能“勝物”,也就喪失了作為人類的優(yōu)勢。因為人有“能群”之力,這是人類區(qū)別于其他生物之處。所以只有當結合為有秩序的群體時才能發(fā)揮出更強大的力量,才能夠使人類歷史在穩(wěn)定的社會中不斷向前邁進,人類社會也才能得到長足發(fā)展。
“群居和一”的內涵在自然層面體現(xiàn)為天人相分,在社會層面表現(xiàn)為“無爭、無亂、無窮”。“群居和一之理”正如荀子所言:“上取象于天,下取象于地,中取則于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盡矣?!保ā盾髯印ざY論》)
三、“群居和一之道”:義分
荀子不僅描述了“群居和一”的社會理想,還提出了如何實現(xiàn)“群居和一”的方法,也即“群居和一之道”,他在《荀子·榮辱》闡述道:
夫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則從人之欲則執(zhí)不能容、物不能贍也。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然后使谷祿多少厚薄之稱,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第一,荀子反復強調若不采取措施對人的欲望進行節(jié)制,社會的物質資源是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的,若無秩序規(guī)則定“分”則會“爭”,爭而后亂,亂而后窮,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這就是無秩序社會下“物”有限而“欲”無限之間的矛盾。第二,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先王采取了“制禮義以分之”的措施。這里指出早在先王時期就是采取的這種方式。雖然荀子主張“法后王”,但他還是贊頌先王之道的,法后王的原因只是因為先王的事跡距今已太過遙遠,無法準確知曉,而后王同樣是尊先王之道,而后王的事跡更加明了,更容易被今人效法。第三,“群居和一之道”的重點就是“分”?!盾髯印ね踔啤氛f:“分何以能行?日:義。故義以分則和”。學者俞榮根指出“分”就是“以禮義為指導對人的身份等級及其相關權利義務做出規(guī)定”(俞榮根:《儒家法思想通論》,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24頁)。荀子講明分才能“群”,而荀子所說之“分”與先王時期之“分”相比,其內涵已然發(fā)生了變化,以往的“群”是大家之下有小家的血緣親情倫理的方式構建而成,更多強調的是倫理等級秩序之分,而荀子“分”的內涵中還增添了以社會分工為導向形成了“群”??梢姟盾髯印分小胺帧钡膬群重S富,那么“義分”之“分”可以分為幾類呢?
《荀子》中的“分”字向來有兩種讀音,一是職分之“分”,二是分隔之“分”。兩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這也說明了“分”字在《荀子》中的豐富內涵。在《荀子》一書中,我們能夠看到關于“分”的字詞有“天人之分”、“君子小人之分”、“貴賤之分”、“知愚之分”、“職分”、“親疏之分”等等。荀子講“明分使群”,那首先便要“明分”。
第一,人需要明于“天人之分”。荀子所論明于“天人之分”就是強調天與人各有其職分,突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天”對人類歷史變化的影響力,使人能夠掌握人類社會發(fā)展變化的主動權,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張。
第二,明于“貴賤之分”、“親疏之分”、“知愚之分”可劃為一類,它們都是在人類社會中產生的“分”,這就有別于形而上的“天人之分”。在其中“知愚之分”是先天的,“親疏貴賤之分”則是后天形成的?!盾髯印ぞ印窂娬{了明親疏、貴賤、賢能的重要性:“故尚賢,使能,等貴賤,分親疏,序長幼,此先王之道也。故尚賢使能,則主尊下安;貴賤有等,則令行而不流;親疏有分,則施行而不悖;長幼有序,則事業(yè)捷成而有所休?!?/p>
第三,明于各種職業(yè)分工。在明于天人、知愚、貴賤等級、親疏遠近之分后,才能夠劃分出各類職業(yè),形成職業(yè)之分:
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掩地表畝,刺中殖谷,多糞肥田,是農夫眾庶之事也。守時力民,進事長功,和齊百姓,使人不偷,是將率之事也。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寒暑和節(jié),而五谷以時孰,是天下之事也。若夫兼而覆之,兼而愛之,兼而制之,歲雖兇敗水旱,使百姓無凍倭之患,則是圣君賢相之事也。(《荀子·富國》)
荀子按照貴賤、親疏、知愚對人進行劃分,才能實現(xiàn)社會分工,才能夠對有限的物質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若人置身于無秩序的自然狀態(tài)中,劃分人群的標準就只有人先天之力量,而僅僅依靠人類原始力量將使得人類社會長期處于動蕩中,無法穩(wěn)定下來。社會得不到穩(wěn)定,也就無法向前發(fā)展。荀子在先天條件的劃分之外又引入了倫理、道德的規(guī)則對整個社會中的人進行劃分,無序的社會因規(guī)則而變得秩序分明。
上述所言“明分”的內涵雖然復雜,但它們之間其實存在著一條清晰的邏輯鏈條,而將它們串聯(lián)在一起的就是“義”?!傲x”就是能“分”的準則。義作為通則,具體來說指什么呢?徐復觀認為:“‘義分則和所謂‘義即是禮,禮具有‘和與‘分的兩重功能?!保ㄐ鞆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第158頁)也就是說“義”就是指“禮”,“義分”就是“禮分”。《荀子·禮論》也說明了“禮”的起源亦與社會之爭亂密切相關,“禮”的作用正是平衡物與欲之間的矛盾,從而實現(xiàn)“群居和一”:
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因此,“義分”也即“禮分”,實質上就是提供了一種公平合理的社會分配規(guī)范,化解了自然狀態(tài)下產生的“物與欲”、“義與利”之間的沖突。在這樣的規(guī)范下,人類社會能從紛亂爭斗走向穩(wěn)定發(fā)展“群居”生活,這也意味著人由野蠻走向文明,是社會歷史進步的重要標志。并且,荀子從分析社會的起源來給等級制度賦予了現(xiàn)實合理性,這就區(qū)別于其他儒家學者僅以法先王作為理論基礎,因而他的思想更具有理性色彩??偟膩碚f,荀子從“明分使群”思想出發(fā),闡發(fā)了他關于社會起源、社會理想等系統(tǒng)的社會歷史觀。并且在其“明分使群”思想指導下構建起以禮義為主、刑罰為輔的良性社會秩序,為后世中國傳統(tǒng)政治制度的建立起到了理論奠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