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短視頻傳播對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影響及對策

      2024-05-23 13:33:27王勛馬琳慧
      關鍵詞:大學生

      王勛 馬琳慧

      收稿日期:20231008

      基金項目:

      四川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短視頻傳播對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影響及對策研究(SC22B146);電子科技大學中央高校基本業(yè)務費項目:短視頻傳播對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影響及對策研究(ZYGX2022ZCYJ0072)

      作者簡介:

      王勛,副研究員,主要從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wangxun@uestc.edu.cn。

      摘要:

      隨著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短視頻平臺迎來了高速發(fā)展時期,其中以抖音、快手等為代表的自媒體平臺憑借其用戶定位精準化、內容呈現多樣化、產品設計新穎化等特性,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而在其廣泛的受眾群體里,青年大學生由于自身和社會等多方面因素躋身為短視頻平臺的主要用戶群體?;诰W絡短視頻的廣泛化傳播和爆發(fā)式發(fā)展,短視頻傳播一方面以其形式和內容豐富了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又以其多元化內容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認知和網絡道德實踐產生了深遠影響。短視頻傳播的對象、內容、過程、效果等與網絡道德教育的諸多方面有較高的耦合性和一致性。為了推進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發(fā)展,基于短視頻傳播特征、短視頻在大學生中的傳播現狀等維度,全面分析短視頻傳播給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帶來的挑戰(zhàn)和機遇,并結合大學生身心特征、社會現實狀況等因素,從短視頻傳播的引領力、感染力、互動性、反饋性等方面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網絡道德教育;短視頻傳播;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68(2024)02012708

      網絡空間沖擊著大學生群體,逐漸影響著大學生群體網絡道德觀念的生成與發(fā)展。對于追求新奇的大學生群體而言,短視頻這一新興的傳播媒介因其傳播主體年輕化、傳播內容分眾化、傳播信息碎片化和傳播方式交互化等特點,在大學生群體中迅速占領輿論高地,并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產生了深遠影響?;诖耍治龆桃曨l傳播帶給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新機遇、新挑戰(zhàn),深入探尋其解決對策和實踐路徑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短視頻在大學生中的傳播

      (一)短視頻傳播特征

      隨著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短視頻成為新興娛樂方式之一,其爆發(fā)式發(fā)展呈現出以下特征。

      1.信息巨量化且內容娛樂化

      當前社會具有節(jié)奏快、時間碎片化等特性,因此短視頻應運而生,其本質是滿足大眾用戶心理需求的網絡虛擬化產品。一方面,短視頻具有播放時間短且信息量豐富的特征,制作者必須用心選擇和組織內容,精心設計畫面、文字、音頻、特效,以便在短時間內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傳遞核心信息,滿足用戶獲取信息和知識的即時滿足感、網絡虛擬社交等多樣化需求。另一方面,短視頻已成為大眾普遍選擇的娛樂方式之一,其內容導向以娛樂化為主,平臺鼓勵用戶創(chuàng)造有趣、創(chuàng)新的短視頻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搞笑、音樂、舞蹈、美食、旅行等,這些內容以輕松愉快的方式呈現,旨在給用戶帶來歡樂,觀眾可以通過點贊、評論、分享等方式與視頻內容作者和其他用戶進行互動,在提升用戶黏性的同時,也滿足了用戶的娛樂需求。

      2.傳播大眾化且內容生活化

      網絡短視頻采用的是由用戶個人將作品上傳平臺、再由平臺分發(fā)給用戶的傳播模式,要實現大量且可傳播的目標,就需要降低創(chuàng)作門檻、提升創(chuàng)作效率以及降低拍攝短視頻的設備和技術要求等。短視頻從誕生起,其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就具有大眾化、通俗化、生活化的特點,如抖音的宣傳語是“記錄美好生活”,快手的宣傳語是“在快手,看見每一種生活”。一方面,短視頻的傳播面廣且播放量大,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電腦等多種終端,碎片化地瀏覽和分享短視頻內容,這就使得短視頻擁有非常廣泛的受眾群體,能夠實現大眾化傳播。另一方面,短視頻的內容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通常以vlog的形式呈現,以真實的生活場景為背景,展現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情景和經歷,包括生活趣事、生活技巧、美食日記、校園經歷、戀愛故事等,往往能夠引發(fā)觀眾的情感共鳴。

      3.分發(fā)精準化且傳播熱點化

      短視頻在數據算法、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加持下,通過分析用戶的點贊、收藏等直觀數據,智能化采集其個人興趣愛好,進而形成用戶畫像,以此向用戶推薦相關的個性化內容,做到精準化內容分發(fā),從而提升用戶黏合度。與此同時,短視頻平臺以現有社交數據為導向,發(fā)布平臺熱度榜和熱度趨勢,借助平臺分發(fā)優(yōu)勢,加上商業(yè)化運營的介入,方便用戶根據自身的興趣和需求對海量且多樣的內容做出偏好選擇,形成自己的短視頻個性化定制。總的來說,短視頻分發(fā)的精準化和傳播的熱點化能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使觀眾更容易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提高了觀眾的觀看體驗和參與度,增加了短視頻的曝光度,讓短視頻成為一種備受歡迎的傳播方式。

      (二)短視頻傳播現狀

      當前,短視頻傳播已走過十年發(fā)展期(20122022年),正在進入從增量到存量的鞏固階段,即由從無到有向從多到優(yōu)發(fā)生轉變。雖然短視頻傳播總量增長與前十年相比相對趨于平緩,但仍處于高增長態(tài)勢。

      從傳播角度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以分享非專業(yè)知識投身內容生產的用戶生產內容模式(UGC),以專家、領域精英為主投身內容生產的專業(yè)生產內容模式(PGC),以擁有一定粉絲數量或某一領域具有一定專業(yè)知識投身內容生產的專家生產內容模式(PUGC),以專業(yè)知識學者、行業(yè)背景人士等為賺取酬金投身內容生產的職業(yè)生產內容模式(OGC),以海量數據算法生成、數據挖掘為主導的技術投身內容生產的機器生產內容模式(MGC)。

      《2023中國網絡視聽發(fā)展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短視頻用戶規(guī)模達10.12億,網絡直播用戶規(guī)模達7.51億,短視頻成為網絡視聽第二大應用產品[1]。短視頻在大學生范圍的傳播和用戶黏性都處于上升階段,大學生參與短視頻傳播的動機具體可分為三種:其一,由網絡虛擬空間中出現的意見領袖、群體極化等現象帶來的大學生群體的從眾參與動機;其二,由網絡虛擬空間中形成群體認同帶來的大學生群體的社交參與動機;其三,以豐富自我知識和提升自我思想境界為導向的個人提升動機。大學生群體處于學生向社會人進行身份轉換的過渡階段,也正處于三觀塑造的重要時期,因受大量短視頻的干擾,其自身網絡道德觀的形成和發(fā)展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二、短視頻傳播對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影響分析

      網絡道德基于網絡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而產生,是人們在網絡空間的行為活動中形成的行為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的總和。米爾恩教授指出:“沒有道德就不會有任何社會生活?!保?]短視頻作為新興社會生活娛樂消遣的方式,在大學生群體間的廣泛傳播將會使網絡道德影響范圍得到延展(見圖1),為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帶來新挑戰(zhàn)和新機遇。

      (一)短視頻傳播受眾與網絡道德教育對象相耦合

      對短視頻平臺的傳播對象與網絡道德教育對象進行分析,發(fā)現大學生是重合度較高的群體。原因在于:短視頻抓住了大學生追求新潮、樂于接受新鮮事物的特點;短視頻傳播多為迎合受眾群體的娛樂內容輸出,加之大數據算法等新技術可細分內容與精準投放用戶,極大地增加了大學生群體的用戶黏性;大學生可在網絡上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通過互動功能的加持,使得短視頻在大學生群體中快速發(fā)酵。

      大學生群體作為網絡道德教育的主要對象,與短視頻傳播的受眾之間具有耦合性,故網絡道德教育將迎來新的挑戰(zhàn)。其一,短視頻傳播具有平等、自由且匿名等特質,這對大學生能否恪守網絡道德是一大挑戰(zhàn)。作為逐步向社會人轉變的群體,大學生注重個人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有強烈的個人意識和獨立的行為動因,思維上非?;钴S,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他們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也樂于接受不同的意見和評價,但因其社會經驗和閱歷有限,存在自我約束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低和信息識別能力弱等問題,易被輿論鼓動或被片面信息誤導。其二,短視頻傳播作為網絡道德教育的新場域,給傳統(tǒng)網絡道德教育的主客體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一般而言,教師在道德教育中發(fā)揮主導作用,而學生是教育的客體。短視頻內容的多元性和傳播渠道的多維性,導致其知識傳播的深度和廣度甚至會超越傳統(tǒng)教育的內容體系,使得教育去權威化,教師群體不再是單一且權威的知識獲取渠道,也不再是教育的唯一主導。大學生群體參與短視頻傳播的過程就是參與網絡道德實踐的過程,對網絡道德的認知也可能存在超越教師教學的現象,即教育客體不再是事實上的客體,網絡道德教育客體與傳統(tǒng)網絡道德教育主體的聯(lián)系減弱,甚至會導致教育主客體之間的轉變。

      (二)短視頻傳播內容與網絡教育內容分眾性特征相一致

      基于數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短視頻平臺按照興趣愛好、地域、文化程度等不同的標準將用戶劃分為不同群體,并針對不同群體提供個性化服務,以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這與網絡道德教育內容的分眾性特征一致。大學生既是短視頻傳播內容的受眾,也是其傳播者,更是其創(chuàng)作者。因此,大學生網絡道德內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具有多變性、多樣性、多維性的特質。

      短視頻內容的分眾性傳播特征使得網絡道德教育面臨新的挑戰(zhàn)。首先,相比于短視頻內容的快速更新與多元多樣,傳統(tǒng)網絡道德教育內容顯得固化與落后,不能滿足大學生群體對內容豐富度的需求。近年來,高校相繼在各大網絡平臺建立了自己的短視頻賬號,試圖使網絡熱點與網絡道德教育內容相銜接,然而由于其內容創(chuàng)作與傳播方式中存在“新瓶裝舊酒”“流行傳播滯后”等問題,各官方短視頻平臺的內容傳播量、大學生關注量等數據并不理想。其次,網絡短視頻傳播內容的精準分發(fā)在一定程度上為大學生群體構筑了“信息繭房”,影響著大學生網絡道德的認知和判斷能力。個別網絡短視頻平臺受商業(yè)利益驅使,縱容和默許具有危害性的短視頻內容傳播,甚至推送大量低俗惡劣的短視頻。這些短視頻的傳播不僅混淆了網絡平臺的價值判斷標準,而且影響了受眾的個人價值判斷,弱化了大學生群體的道德鑒別能力和網上參與的自我約束能力。最后,短視頻內容的分眾與受眾群體的道德能力缺失致使大學生群體在網絡空間中道德失范,主要表現為在道德認知層面出現標準偏差、價值取向模糊和社會責任淡化等,在網絡內容層面出現逐漸低俗化、過度娛樂化和極端個人主義等現象,在網絡內容傳播層面出現片面言論傳播、網絡造謠、網絡侵權、網絡道德綁架和網絡暴力等現象。

      (三)短視頻傳播過程與網絡道德教育過程相交融

      短視頻傳播過程就是創(chuàng)作者通過傳播媒介使用戶圍繞短視頻的內容進行各主體和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變化發(fā)展的過程[3]。短視頻傳播過程與網絡道德教育過程具有交融性。其一,短視頻傳播過程與網絡道德教育過程的主體和客體交融。基于網絡空間的平等性,短視頻傳播過程使得網絡道德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和客體界限模糊,甚至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其二,短視頻傳播過程與網絡道德教育的情景和主題交融。如網絡道德教育過程中包含著網絡參與行為規(guī)范、文化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等內容,大學生群體在網絡道德教育的實踐中又參與了短視頻的傳播。其三,短視頻傳播過程與網絡道德教育過程的手段和媒介交融。自媒體時代,短視頻播放時長較短且可利用碎片化時間播放的優(yōu)勢迎合了現代人的信息接收方式,該方式也成為了網絡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媒介。

      教育活動作為一種過程存在,具有轉化與生成、情景化與關系結構、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統(tǒng)一的特征,這也同樣發(fā)生在網絡道德教育過程中,基于此其又體現出新的特質[4]。從轉化與生成的角度來看,短視頻傳播過程和網絡道德教育過程對受教育者的影響是雙向的,因此在網絡道德教育轉化與生成方面更復雜、更多元,教育主體在網絡道德教育過程中更具挑戰(zhàn)性。在情景化與關系結構方面,知識存在于情境之中,學習者只有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才能結合已有經驗去理解和建構新的知識,并賦予其新的意義[5]。以短視頻作為網絡道德教育中的具體案例與短視頻傳播過程相交融,構建出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固定式”的教學情境和師生關系,如互動式教學、個性化視頻內容呈現、引導式視頻教學等,在提高網絡道德教育實效性的同時,也衍生出更為復雜的師生關系、更頻繁的內容更新和更新穎的教學模式等。在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統(tǒng)一方面,教育過程中所預設的目的和教學方式、教學流程等具有確定性,而具體過程、效果呈現等具有不確定性?;诙桃曨l傳播的網絡道德教育區(qū)別于傳統(tǒng)課堂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教育主體的掌控,教育效果無法通過傳統(tǒng)課堂評估呈現,其過程中的不確定性更甚。

      (四)短視頻傳播效果與網絡道德教育成果相匯通

      就短視頻傳播效果評價體系而言,學界已經展開了大量的研究。閆奕文等從用戶認知、情感態(tài)度、用戶行為、社會影響和微信公眾號平臺五個維度去評價微信公眾號的信息傳播效果[6];楊鳳嬌等選取點贊數、評論數、平臺內轉發(fā)數和跨平臺分享數四個變量來衡量主流媒體抖音號的用戶參與度,并提出了參與度公式[7];陳強等將公眾參與劃分成轉發(fā)數、點贊數和評論數三個指標,對共青團中央抖音號短視頻進行了分析評價[8]。由此可見,對短視頻的傳播效果,大致可以從傳播廣度(平臺內的轉發(fā)數、平臺外部的轉載數、播放量)、傳播精度(傳播受眾)、傳播深度(互動量、評論數、點贊數、收藏數)三個層面進行評價。就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而言,學界已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朱琳從大學生主體影響因素和網絡環(huán)境影響因素入手,對大學生網絡失范行為進行了內外成因探析[9]。龔振黔分析了當今科技浪潮中的網絡失范行為,認為出現了網絡失范的范圍越來越廣、網絡失范的方式越來越多樣、網絡失范的狀態(tài)越來越復雜、網絡失范的性質越來越惡劣等現象[10]。大學生網絡參與行為(網絡表達、內容傳播)、個人思想素養(yǎng)(感覺、認知、意志)、網絡環(huán)境氛圍影響、網絡道德行為等體現著網絡道德教育的效果。短視頻傳播效果與網絡道德教育成果在一定條件下具有匯通性(見圖2)。短視頻作為網絡輿情的組成部分,其傳播的廣度、精度和深度會通過播放量、受眾群、互動量等影響大學生對網絡道德的認知、實踐和表達。

      在利用短視頻傳播進行網絡道德教育時,需注意以下幾點。其一,短視頻的傳播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觀念認知。短視頻傳播內容的娛樂化和碎片化使得多元的意識形態(tài)交融交鋒,準入成本低導致信息質量良莠不齊,這些都極易使大學生在道德認知、判斷、選擇和實踐上出現偏差,進而導致網絡空間出現道德標準模糊、輿論導向混亂、道德生態(tài)惡化等亂象[11]。其二,短視頻傳播的精度增加,使傳播樣態(tài)更扁平化和圈層化,這影響著大學生網絡道德實踐行為。一方面,扁平化的傳播削弱了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權威性,阻斷了點對點和自上而下的信息傳播鏈條,這種去權威化、去中心化和去結構化的網狀傳播形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讓大學生受多元道德意識流影響的同時,也使其面臨更多樣的網絡道德實踐的行為抉擇。另一方面,短視頻傳播分發(fā)精準,易導致意識形態(tài)的“信息繭房”、群體極化以及離軌放大效應等不良網絡現象的出現,影響大學生道德參與意識和參與行為。其三,短視頻傳播的匿名化和便捷性影響大學生網絡道德參與表達[12]。虛擬網絡空間帶來了網絡道德實踐的新場域,匿名且便捷的網絡參與方式使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參與表達更具個人特點,這對大學生的網絡自律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生群體在網絡道德實踐中突破了傳統(tǒng)熟人社會的交往規(guī)制,弱化了人與人的社會關系,與現實道德實踐產生了“斷裂”,行為主體易出現道德責任缺失、道德情感冷漠、模糊現實與虛擬界限等不良現象。

      三、短視頻傳播推進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現實對策

      短視頻傳播是一把雙刃劍,故推進網絡道德教育形式和路徑創(chuàng)新、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和價值觀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提升短視頻“意見領袖”的引導力,重塑網絡道德教育主體魅力

      “意見領袖”的核心任務是建立、維持、發(fā)展受眾相互之間以及領袖與受眾之間的關聯(lián)并進行個性化互動[13]。要將教育主體培育成為“意見領袖”,需要發(fā)揮其道德引領的作用。高校教育主體的一言一行都必須起到道德表率作用。在某個層面上,“意見領袖”應與粉絲群體畫像“重合”,但粉絲群體內部也有不同的個體情緒表達,同時網絡空間具有平等特質,不同于傳統(tǒng)的道德說教,教育主客體之間是互相選擇、互相影響的,因此教育主體要與教育對象以平等的身份進行交流互動,以自身道德實踐感染大學生。教育主體想要成為“意見領袖”,就必須貼合大學生群體所需,與大學群體產生情感共鳴,用人格魅力打動他們,才能真正在思想上和行為上對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產生引導和牽引作用。

      高校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面對我國當前復雜的意識形態(tài)環(huán)境,結合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和行為邏輯,要充分運用好短視頻作為教育媒介的價值意義,促進大學生群體形成良好的網絡道德意識。高校在轉型為學習型教育主體的過程中,應貼近大學生群體感興趣的內容,以新的教育思維和形式,通過短視頻媒介傳遞正向的網絡道德教育理念,成為網絡傳媒中的“意見領袖”,傳播主流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重塑教育主體的魅力,提高大學生群體應對復雜多元網絡環(huán)境的能力,避免其受到錯誤思想侵蝕[14]。

      (二)增強短視頻感染力,創(chuàng)新網絡道德教育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5]提升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短視頻傳播過程中的感染力是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2022年上半年,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人民日報》等八家央媒機構累計生產1.5萬篇爆款短視頻內容[16]。短視頻與主流媒體雙向賦能,成為輿論引導的重要陣地。當前,國內外意識形態(tài)多樣、社會思潮復雜,多元化、多途徑的傳播渠道讓信息如洪流一般席卷著每一位處于思想成長期的大學生。

      高校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前沿陣地,具有“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更應發(fā)揮主流語言的作用,端正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意識。應加強對大學生群體在網絡環(huán)境、網絡輿論、網絡行為等方面的正確引導[17],主動擁抱數字技術。教育者應學習和掌握運用短視頻傳播的技術能力,善用短視頻帶來的傳播優(yōu)勢,構建網絡數字媒體信息化傳播平臺;應將網絡道德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形成穩(wěn)定的創(chuàng)作團隊,提供高質量的符合主流價值觀內容,進而提升大學生群體防范網絡道德失范的能力,形成短視頻傳播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感染力。

      (三)發(fā)揮短視頻新媒介作用,加強網絡道德教育過程互動

      相較于傳統(tǒng)教育中的互動,互聯(lián)網中平等自由的互動實現了大學生群體由被動式參與課堂互動到主動式參與課堂互動的轉變,這極大地調動了大學生群體的積極性,是強調主體性和參與感的互聯(lián)網思維模式的體現。短視頻作為新興且普遍流行的大學生教育媒介,能夠形成實時、靈活、高效、交互的教學新模式。如,“青年大學習”的黨史黨建內容在傳播中的守正創(chuàng)新實現了游戲式互動參與、IP嵌入、柔性表達等三個側向的路徑轉型,通過線上短視頻的內容傳播以及互動題目聯(lián)系傳播受眾,加深了受眾對傳播內容的理解,形成了良好的學習互動氛圍。

      高校應加強對教育工作者數字技術及素養(yǎng)的培訓,發(fā)揮短視頻的新媒介作用,不斷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短視頻制作能力,加強網絡道德教育的過程互動。教育管理部門、高校相關職能部門應提供配套支持,為網絡道德教育團隊創(chuàng)造制作短視頻的條件,主動激發(fā)網絡道德教育者運用短視頻的內生力。支持網絡道德教育教師組建短視頻工作室,組織高質量的主題短視頻活動,充分激發(fā)全體師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與活力,發(fā)揮短視頻的新媒介優(yōu)勢與作用,在良好的網絡道德教育短視頻創(chuàng)作和學習氛圍中,加強過程互動。

      (四)運用短視頻數據信息,完善網絡道德教育反饋機制

      教育反饋機制是評估網絡道德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是教育者與學生之間的重要橋梁,及時有效的教學反饋能夠幫助教育者充分認識自身教學技能的不足,也能讓學生較為精準地把握自身的學習程度。新媒體時代,對理想信念教育實效的評估是很復雜的,科學制定評估指標體系,并使其在可持續(xù)的教育實踐中發(fā)揮作用,無疑具有重大的意義[18]。數字媒體時代,評論、點贊、轉載等都是網絡道德教育效果的直接反饋形式,獲取和分析短視頻傳播相關數據——如播放量、評論數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態(tài)。

      高校需完善網絡道德教育的反饋機制,一方面應加強與網信管理部門的合作,積極搭建高校與管理部門的網絡道德教育合作機制,共同提升大學生群體的網絡道德意識;另一方面應加強自身建設,積極建設數字化教育反饋機制,促進課堂教育反饋的數字化轉型,推動教育反饋由延時向及時、由主觀到客觀、由總結性到常態(tài)化、由文本化向數字化轉變。同時,要適應網絡的“去中心化”特征,準確把握面向網絡道德教育的深層發(fā)展規(guī)律和短視頻傳播規(guī)律,建構多種多樣的、完善的、可控的反饋路徑。

      四、結語

      短視頻作為一種新興的媒體形式,具有信息巨量化且內容娛樂化、傳播大眾化且內容生活化、分發(fā)精準化且傳播熱點化等特征,它的興起對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本文通過介紹短視頻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傳播現狀,分析短視頻的傳播對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形成的新挑戰(zhàn)和新變革,進而從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主體、內容、過程、反饋四個方面提出了利用短視頻傳播推進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應對策略。

      隨著短視頻平臺的不斷發(fā)展,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和使用短視頻的機會將更加頻繁,短視頻傳播對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影響將持續(xù)增大。因此,應進一步探討短視頻傳播對大學生心理和行為的影響,研究短視頻平臺的管理和監(jiān)督機制,總結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通過跨學科合作研究,更全面地理解和解決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問題,提出更有效的對策和建議,打開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新發(fā)展局面。

      參考文獻:

      [1]《2023中國網絡視聽發(fā)展研究報告》發(fā)布[EB/OL].(20230331)[20230808].http://sc.chinadaily.com.cn/a/202303/31/WS642636cca3102ada8b2361f4.html.

      [2]米爾恩.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樣性——人權哲學[M].夏勇,張志銘,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43.

      [3]高宇,王林平.網絡短視頻的價值困境及其消解[J].廣西社會科學,2021(8):7379.

      [4]郭元祥.論教育的過程屬性和過程價值——生成性思維視域中的教育過程觀[J].教育研究,2005(9):38.

      [5]劉文明,彭劍,別鋒鋒.“互聯(lián)網+情境化”實踐教學模式構建研究[J].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理論研究與實踐,2022(14):153155.

      [6]閆奕文,張海濤,孫思陽,等.基于BP神經網絡的政務微信公眾號信息傳播效果評價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7(20):5362.

      [7]楊鳳嬌,孫雨婷.主流媒體抖音號短視頻用戶參與度研究——基于《人民日報》抖音號的實證分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5):4246.

      [8]陳強,高幸興,陳爽,等.政務短視頻公眾參與的影響因素研究——以“共青團中央”政務抖音號為例[J].電子政務,2019(10):1322.

      [9]朱琳.大學生網絡行為失范的類型、成因與對策[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2):8895.

      [10]龔振黔.網絡社會的行為失范及根源探析[J].貴州社會科學,2019(12):2531.

      [11]谷永鑫,張瑜.論網絡空間的道德治理[J].思想理論教育,2021(11):8387.

      [12]閻國華,李楠.公眾網絡表達的道德失范及其治理[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131144.

      [13]喻國明,張珂嘉.論作為關系表達的傳播內容范式[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6673.

      [14]張傳文,侯茂林.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變”與“不變”[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7380.

      [15]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16]2022上半年主流媒體網絡傳播力成績出爐,總臺登頂各大榜單![EB/OL].(20220715)[20230808].http://www.sohu.com/a/567633478362042.

      [17]鄭潔,邢佳振.全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轉換路徑[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5764.

      [18]何華征.論新媒體時代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評估及反饋機制[J].福州黨校學報,2018(1):2226.

      (編輯:段明琰)

      猜你喜歡
      大學生
      大學生付費實習“天坑”必須提防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黃河之聲(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大學生繳存公積金,這個可以有
      新大學生之歌
      北方音樂(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六旬老婦“養(yǎng)出”了個大學生
      從8 個字看大學生的政治認同
      大學生實習“注水”誰之過
      大學生實習如何落到“實處”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中國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斗六市| 息烽县| 阜阳市| 新余市| 乳山市| 同江市| 礼泉县| 息烽县| 永年县| 新郑市| 宁都县| 克山县| 白河县| 偏关县| 砀山县| 得荣县| 磴口县| 甘谷县| 清苑县| 宁乡县| 佳木斯市| 志丹县| 天峻县| 威信县| 桐庐县| 石景山区| 岫岩| 确山县| 英吉沙县| 淮滨县| 巴塘县| 江北区| 综艺| 保康县| 儋州市| 若羌县| 彩票| 衡南县| 溧水县| 普宁市| 宜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