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家小孩明年要上小學,為讓他以后自覺學習,我給他講學習的重要性,可他聽不進去。小區(qū)家長們紛紛給我傳授經(jīng)驗,有說“圈養(yǎng)”好的,有說“放養(yǎng)”好的。請問,到底怎么養(yǎng)孩子才最好?
江先生
答:“圈養(yǎng)”和“放養(yǎng)”各有各的好處,也各有各的壞處,到底怎樣養(yǎng)孩子才最好,我的意見是:該放手時要放手,該抓緊時要抓緊,給孩子一個既有規(guī)矩又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
如何在教育孩子時做到“收放自如”?具體做法可參考下面的“三個放手”和“兩個抓緊”。
1.放手讓孩子獨立。
學會放手,是家長最大的教育智慧。家長替代孩子做事情,不僅會剝奪孩子體會自身能力的快樂,還會讓他失去學習的機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要慢慢放手,減少對孩子的照顧,做“60分家長”就行,給孩子嘗試的機會,就是給孩子成長的空間。
2.放手讓孩子試錯。
對孩子來說,每一次犯錯都是成長的契機。孩子犯了錯,家長不要責備,而要抓住機會,教育孩子認識錯誤,并從中吸取教訓。世上沒有白走的路,只有讓孩子大膽試錯,他才能積累經(jīng)驗、強大內(nèi)心,最終走向成功。
3.放手讓孩子選擇。
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指導孩子,給他建議和意見,同時也要把決定權交給孩子,而不是直接替孩子做決定。在遵守社會規(guī)則和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家長要允許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情。生活細節(jié)如穿什么衣服、去哪里用餐等,讓孩子自己做主并承擔后果,不要因為怕孩子出錯,就以“我都是為你好”為借口,剝奪孩子選擇的權利。
4.抓緊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奔议L想把孩子培養(yǎng)好,就要抓緊時間,早一點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6歲之前,是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期;6歲之后,如果孩子有不好的行為習慣,糾正起來事倍功半,十分困難。家長感到孩子越大越難管的原因,正在于此。所以,最好在孩子6歲之前,就給孩子立規(guī)矩。家長要以身作則,幫助孩子養(yǎng)成自己的事自己做、今日事今日畢、遇人主動打招呼、遇事主動想辦法等好習慣。
5.抓緊培養(yǎng)孩子的各種能力。
人生就像儲蓄罐,你投入的每一分努力,都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回饋給你。家長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兩種能力,這兩種能力早擁有早受益。
一是思考力。學會獨立思考比獲得知識更重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遇到事情,不會盲目跟風,而會通過思考做出正確判斷,一步一步靠近目標。
二是自控力。自控力是高級軟實力,自控和不自控的孩子,將來過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現(xiàn)在的孩子被電子產(chǎn)品、網(wǎng)絡游戲等太多東西所吸引,家長防住這個、防不住那個。再說,家長就算一輩子給孩子把關,也總有離開的一天。到那時,孩子如何自處?所以,家長如果愛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學會約束自己,即培養(yǎng)孩子的自控力。
擁有自控力的孩子,能夠在別人放縱的時候依然保持清醒的頭腦,知道自己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避免行差踏錯。
能夠幸福平安地度過一生,自控力的影響遠遠超過智力的影響。靜待花開,不是家長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而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讓孩子懂得約束欲望、控制行為。
目前,孩子還沒上學,對學習沒有真實體會,您不必給他灌輸好好學習的大道理,只需做好“放手”和“抓緊”工作,等孩子上學后,再輔之以肯定和鼓勵,孩子自然會覺得學習是一件快樂、有趣的事,從而自覺地學習。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