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摘抄】
一下起雨來,這大泥坑子白亮亮的漲得溜溜的滿,漲到兩邊的人家的墻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墻根給淹沒了。來往過路的人,一走到這里,就像在人生的路上碰到了打擊。是要奮斗的,卷起袖子來,咬緊了牙根,全身的精力集中起來,手抓著人家的板墻,心臟撲通撲通地跳,頭不要暈,眼睛不要花,要沉著迎戰(zhàn)。偏偏那人家的板墻造得又非常的平滑整齊,那行路人不管怎樣巧妙地伸出手來,也得不到那板墻的憐憫。掙扎了五六分鐘之后,總算是過去了。也不一定都是精神飽滿的,而大半是被嚇得臉色發(fā)白。有的雖然已經(jīng)過去了多時,還是不能夠很快地抬起腿來走路,因為那腿還在打顫。 這一類膽小的人,雖然是險路已經(jīng)過去了,但是心里邊無由地生起一種感傷的情緒,心里顫抖抖的,好像被這大泥坑子所感動了似的,總要回過頭來望了一望,打量了一會,似乎要有些話說。終于也沒有說什么,還是走了。
文本賞讀
“卷起袖子來,沉著迎戰(zhàn)”“嚇得臉色發(fā)白”,這是人們面對大泥坑的種種形態(tài),反復(fù)讀之,卻忽然產(chǎn)生出一種悲哀的感覺:小城里的泥坑,不但是那個時代的泥坑,它還會跨越空間、時間,在每個時代出現(xiàn)。每個時代都會有一群麻木愚蠢的人圍繞在這個泥坑周邊,觀望、取樂、甚至跟著遭殃,但沒有人想過用土將它給填上。大泥坑應(yīng)該是蕭紅幼年所恐懼的東西吧,此處泥濘,曾進(jìn)入一個孩子單純的眼睛里,于是,終其一生,她都在用文學(xué)上的理想主義,為填平那個“坑”做著自己微薄的貢獻(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