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惠窮黎而挽利權:論近代負販團的濟貧事業(yè)

      2024-05-29 14:04:03王衛(wèi)平龔希政
      江海學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貧民國貨救濟

      王衛(wèi)平 龔希政

      負販團也稱販賣團,按照字面理解,負販團即“結團負物而就買主販賣”,(1)莊澤宣:《職業(yè)教育通論》,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第123頁。是近代出現(xiàn)的一種進行流動售賣貨物活動的行商團體組織。在近代中國歷史上,負販團常常與“國貨”二字緊密相聯(lián),并以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抵制外貨而走上街頭宣揚和銷售國貨的歷史形象而為人所知。因而,負販團不僅僅是一種銷售組織形式,更成為近代中國人民參與國貨運動、表達愛國情感的重要組織形式。筆者通過梳理相關史實發(fā)現(xiàn),在提倡國貨的口號之下,近代也涌現(xiàn)出許多專為救濟貧民生計而設的濟貧型國貨負販團,專門招收謀生無門的貧民及窮苦學生,組織他們進行國貨銷售,并以銷售分成的形式支付報酬,從而達到幫助他們解決生計的目的。以此角度視之,負販團將提倡國貨和救濟窮民相結合,實際成為近代慈善救濟史上一種重要的慈善組織形式。

      目前學界對于負販團的關注并不多,已有的研究僅在討論其他議題時對負販團及其濟貧活動有所涉及,(2)如潘君祥、馮筱才等學者在開展關于國貨運動和五四運動的研究時,對負販團的建立情況有所關注。詳見潘君祥主編:《近代中國國貨運動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301頁;馮筱才:《在商言商:政治變局中的江浙商人》,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第237—238頁。另外,周松青、周執(zhí)前等學者在其著述中對上海、杭州等地負販團的濟貧活動也有所涉及。詳見周松青:《上海地方自治研究(1905—1927)》,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1—72頁;周執(zhí)前:《國家與社會:清代城市管理機構與法律制度變遷研究》,巴蜀書社2009年版,第422頁。尚不能揭示近代負販團濟貧事業(yè)的真實面貌,諸如負販團在近代中國的產生、負販團濟貧事業(yè)的發(fā)展及其原因、負販團濟貧活動的內容等一系列問題并未得到關注和解決。有鑒于此,本文擬從上述三個方面對近代負販團濟貧事業(yè)進行初步考察,以期豐富對于負販團及其濟貧事業(yè)的認識。

      負販團在中國的產生

      考鏡源流,負販團最初由晚清時期的來華日本商人為銷售日貨而創(chuàng)建。負販團起初被日本人稱為行商隊、行商團,其主要活動就是結成團體深入中國內地推銷日貨和搜集情報。而日本人之所以會產生在中國成立行商隊的想法,實則受到樂善堂精錡水在中國銷售大獲成功的啟發(fā)。1880年,日本東京樂善堂創(chuàng)始人岸田吟香來到上海創(chuàng)立樂善堂分店,主要銷售其發(fā)明的眼藥水“精錡水”等日本藥品和書籍。當時日本覬覦中國領土,為搜集情報曾向中國大量派遣間諜。而岸田吟香在上海經營樂善堂期間,經常為來華日本間諜提供各種幫助。1886年,日本間諜荒尾精受參謀本部派遣來華搜集情報。為了掩飾其間諜活動,荒尾精在岸田吟香的支持下創(chuàng)辦樂善堂漢口分店,募集一大批日本人扮成行商,平時以銷售精錡水等樂善堂商品作為幌子。(3)俞凡:《近代日本當局對華的新聞工作與情報活動》,《新聞記者》2019年第11期。在開展情報活動時,這些日本間諜通常肩背精錡水等產品,以樂善堂員工的身份深入中國內地,最遠甚至到達云南、貴州和蘭州等邊遠地區(qū)。(4)陳捷:《岸田吟香的樂善堂在中國的圖書出版和販賣活動》,《中國典籍與文化》2005年第3期。雖然荒尾精等人的主要目的是搜集情報,但實際上他們依靠結成行商團隊進行推銷的方式,最終使樂善堂精錡水在中國的銷售大獲成功。據當時報紙報道:“精錡水之名,殆遍中國,幾無不知為特效之品?!?5)《北清行商隊之組織(譯日本日報)》,《游學譯編》第11冊,1903年8月15日,第69頁??梢姰敃r樂善堂精錡水在中國十分受歡迎。

      樂善堂精錡水在中國市場獲得成功的消息傳回日本國內,日本社會逐漸認識到組建行商團隊在日貨銷售中的重要性,萌發(fā)在中國組織行商隊的想法。當時日貨在中國市場同歐美貨物的競爭中始終處于劣勢,中國“各都邑洋貨販賣店之所陳列品,大都采取或德或英或美”。(6)《北清行商隊之組織(譯日本日報)》,《游學譯編》第11冊,1903年8月15日,第70頁。此前日本雖早就急切希望改變日貨在中國市場不敵歐美貨物的局面,但一直苦無良策。因此,樂善堂精錡水成功的消息傳回后,日本社會各界大受啟發(fā)和鼓舞,紛紛呼吁盡快在中國組織銷售日貨的行商隊,以幫助日貨搶占中國更多市場。于是在1903年,日本計劃組織北清行商隊,專門深入中國北方地區(qū)進行日貨銷售活動。日本國內報紙對此項計劃寄予厚望,專門刊載題為《北清行商隊之組織》的文章來宣揚組織行商隊的好處:“近聞向北清地方,組織行商隊,其計畫綿密,固以擴張我商品之販路為目的,而實為張吾國權領其土地之一最良手段……經濟上之目的,在紹介我之工商品,政治上之目的,在優(yōu)占彼之土地權?!?7)《北清行商隊之組織(譯日本日報)》,《游學譯編》第11冊,1903年8月15日,第69—72頁??梢?日本主張在華組織行商隊的目的不僅僅是對華進行經濟入侵,更是為將來軍事上侵占中國領土提前準備。不過目前限于資料,尚不能真正確定彼時日本向中國北方派遣北清行商隊的計劃是否成行,因而無法評估其究竟產生多大的影響。但是通過上述材料,我們明顯可以感受到日本社會急切希望通過盡快在華組建行商隊來實現(xiàn)對華經濟入侵和軍事占領的野心。

      從現(xiàn)有資料來看,真正開啟日本行商隊在華發(fā)展浪潮的應屬長谷川櫻峰在上海創(chuàng)立的東來負販團。在日俄戰(zhàn)爭中獲勝之后,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進一步膨脹,“其國人大唱清國行商隊之說”,(8)晦鳴:《創(chuàng)立商工負販團說》,《南洋商務報》第52期,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十五日,“論說”,第1頁a。日本國內呼吁在華組建行商隊的聲音愈發(fā)強烈。在此背景下,長谷川櫻峰率先在上海建立東來負販團。1905年,長谷川櫻峰受日本東亞公司委派來上海對藥品售賣的情況進行調查。他找到日本人在上海開設的丸三藥房,向其借十五元的藥品,扮作行商推銷日本藥品。起初一切并不順利,后來某一天,精疲力盡的長谷川櫻峰來到一家茶館,巧合之下將藥賣給了在茶館中做游戲跌倒受傷的中國人。(9)米沢秀夫:《東來負販團》,《上海史話:附上海史文獻解題》,(東京)畝傍書房1942年版,第188—189頁。在茶館做成第一單生意后,長谷川櫻峰便繼續(xù)在上海的各個茶館推銷日本藥品,取得了不小的收獲。長谷川櫻峰逐漸意識到依靠這種方式僅憑一人就能賺取不小的利潤,如果像行商隊那樣組織團隊進行銷售應能收獲更多,因而萌生了在日本招募青年人來上海組織東來負販團的想法,并很快得到了東亞公司高層的認可和支持。(10)長谷川桜峰:《支那貿易案內》,(東京)亜細亜社1914年版,第800—801頁。于是,長谷川櫻峰便委托他人在日本國內選拔受過良好教育并精通商業(yè)的有為青年,遠渡上海組建起東來負販團。(11)《清國行商團の渡航》,《実業(yè)の日本》第9巻第16號,1906年8月,第1220頁。東來負販團成立后發(fā)展迅速,其業(yè)務范圍不斷擴大,不久就從上海擴展至蘇州、杭州等城市。在上海的日本富山藥商看到東來負販團發(fā)展如此迅速,紛紛效仿組織負販團推銷日本藥品。短短數(shù)年時間,僅在上海活動的日本負販團成員就激增至四五百人,日本負販團在中國的發(fā)展不可謂不迅猛。(12)長谷川桜峰:《支那貿易案內》,第802—803頁。

      日本負販團在中國的迅速崛起,引發(fā)中國不少有識之士的關注和擔憂。許多中國人發(fā)現(xiàn),大街小巷幾乎隨處可見日本負販團成員積極推銷日貨的身影。《南洋商務報》記者曾報道稱:“以吾足跡所至,于舟、于車、于旅館、于茶寮、于酒肆、于名勝地,皆見有日本男子,提一革囊,于于而來,至則陳其中之商品,剌剌求售。”(13)晦鳴:《創(chuàng)立商工負販團說》,《南洋商務報》第52期,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十五日,“論說”,第1頁a。況且這種現(xiàn)象不單單局限于上海一地,而“幾遍布于揚子江流域”。(14)夏仁瑞:《論日本行商隊之內侵》,《南洋商務報》第9期,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日,“論說”,第1頁b。不少中國人還發(fā)現(xiàn)日本負販團成員在推銷日貨時十分講求方法和策略。首先,日本負販團成員在推銷時通常講中文,且對待顧客態(tài)度溫和。他們“提囊負橐,期期操華語,求售于茶寮酒肆”,(15)夏仁瑞:《論日本行商隊之內侵》,《南洋商務報》第9期,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日,“論說”,第1頁b?!捌涿补?其氣和,售以數(shù)十錢,無鄙夷色,或顛倒玩弄,卒不售一錢,亦怡然收拾以就他人,無煩躁色”。(16)晦鳴:《創(chuàng)立商工負販團說》,《南洋商務報》第52期,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十五日,“論說”,第1頁a。其次,日本負販團除了從國內招募日本青年,后來甚至還“傭我窮民,分攜餦餭粔籹之屬,到處搖鈴唱賣,我之以小攤營生者,但有保證人,即可支取日行洋貨,消(銷)后始繳其價”。(17)夏仁瑞:《論日本行商隊之內侵》,《南洋商務報》第9期,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日,“論說”,第1頁b。再加上,日本負販團所推銷的日貨皆“普通日用之物,故價廉而消廣。其商人皆小資本家為多,藉團體結合之力,故失敗于甲地,即取償于乙地,未有終于全敗者也”。(18)夏仁瑞:《論日本行商隊之內侵》,《南洋商務報》第9期,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日,“論說”,第1頁b。通過上述種種手段,日本負販團成功將日貨銷往中國內地許多地區(qū),攫取了不少利益。目睹此情此景的國人不免更加擔心由此帶來的利權外溢問題。有人直言:“溯日本自戰(zhàn)勝強俄而后,其國人大唱清國行商隊之說,遂破條約拘束力,直入中國內地……而此等小販者流,亦因之遍地皆是,此其侵蝕吾國之消(銷)場,誠不為細,茍日積月累而計之,寧非一大漏卮乎?”(19)晦鳴:《創(chuàng)立商工負販團說》,《南洋商務報》第52期,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十五日,“論說”,第1頁a—b。更有人聯(lián)想到此前《游學譯編》曾譯載的《北清行商隊之組織》一文,對文中提到的日本準備派遣行商隊占領中國的計劃頗感不安,不禁感嘆道“其昌言之無忌如此,吾讀之而心驚,吾思之而毛戴。夫使彼之目的果達,不知我之生計何存!”(20)夏仁瑞:《論日本行商隊之內侵》,《南洋商務報》第9期,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日,“論說”,第3頁a。

      如何應對來勢洶洶的日本負販團成為當時深受中國社會各界關注的重要問題。經過深入的觀察和分析,許多有識之士認為若想要與日本負販團相抗衡,中國必須盡快組建專售國貨的負販團。1908年,《南洋商務報》刊載的文章就指出,面對日本負販團的經濟入侵,“夫我則何為不可師其意而為之”,(21)晦鳴:《創(chuàng)立商工負販團說》,《南洋商務報》第52期,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十五日,“論說”,第2頁a。建議盡快效仿日本組織國貨負販團與之抗衡。同時,鑒于“今社會失業(yè)之人,往往藉小販以糊口,顧人多鄙為無賴之業(yè),無肯貸以資本”(22)晦鳴:《創(chuàng)立商工負販團說》,《南洋商務報》第52期,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十五日,“論說”,第2頁b。的情況,作者呼吁應仿照日本負販團“傭我窮民”的方式,由商會出面盡快招募無業(yè)貧民組建商工負販團。具體辦法為:“凡無業(yè)貧民,皆得請求紳商學界保人,同至商會,親呈愿任負販團證書,并保金若干。商會考實,納金注冊,為之介紹于某商店,某工廠,量其力所能勝者,簿記販貨而去。一日售出之值,以二成歸負販者,余繳呈商會,商會匯總歸之物主。其所販之物之原價,必視保金之數(shù)逾三分之一。其售出之值,繳不如數(shù)者,以保金扣抵。有挾貨而逃者,沒入保金償之,不足則責成保人照賠。十人為一團,團派一人司其事。隸此團者,發(fā)給第幾團肩章,并為團人備宿舍,以便無家可歸者?!?23)晦鳴:《創(chuàng)立商工負販團說》,《南洋商務報》第52期,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十五日,“論說”,第2頁a—b。文章認為這樣可以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不但擴張商業(yè)消(銷)路已也,其于小民生計,亦大有互相裨益之道焉”。(24)晦鳴:《創(chuàng)立商工負販團說》,《南洋商務報》第52期,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十五日,“論說”,第2頁b。文章發(fā)表后,上述提議得到了上海工商業(yè)人士的認可和支持。1909年,上海商務總會支持下的《華商聯(lián)合報》發(fā)表時事社言,再次公開呼吁商會盡快招募無業(yè)貧民組建國貨負販團,以收內地固有之利權,同時挽救貧民生計。(25)江覺齋:《敬告華商,宜速聯(lián)合小本行商,仿設日本負販團,周歷內地暢消(銷)尋常日用土貨,以收天然固有之利權說》,《華商聯(lián)合報》1909年第6期,“海內外時事社言”,第7頁。面對日本負販團的威脅,社會上要求盡快建立國貨負販團以挽回利權和救濟窮民的呼聲越來越強烈。

      在國人的強烈呼喚之下,中國國貨負販團最終在清末正式成立。從現(xiàn)有材料來分析,國貨負販團應該在1911年就已成立,并且最早出現(xiàn)在今上海地區(qū)。(26)筆者發(fā)現(xiàn),最早在1911年已有多篇報道負販團成立的消息。詳見《負販團實行開辦》,《新聞報》1911年2月23日,第18版;《將辦負販養(yǎng)成所(蘇州)》,《時事新報》1911年5月26日,第7版;另1911年5月出版的蘇州《吳門雜志》第1期曾言:“今松江、上海等處亦經組織仿辦(負販團)?!庇纱丝芍?在此之前國貨負販團在松江、上海等地(即今上海地區(qū))已經出現(xiàn)。最早成立的國貨負販團應是為解決貧困學生生計問題而設的上海城自治公所負販團。早在1910年冬天,上海城自治公所議事會鑒于“小學畢業(yè)之學生,一時無業(yè)可就,輒成游蕩者,亦復不少”的情況,議決通過設負販團案,計劃“仿日本負販團之意,籌款二千元,試辦一團”(27)《設負販團案》,《時報》1911年1月21日,第6版。以救濟學生。上海城自治公所設負販團案公布以后,立刻獲得不少社會人士的關注和支持。如當時十分關注貧民教育的上海教育家、貧民學校時化小學校長李廷翰就對該議案十分認可。當時李廷翰正欲組織負販團來解決該校貧窮學生的生計問題,上海城自治公所擬設負販團的議案與他想法可謂不謀而合。為表示支持,李廷翰專門在《教育雜志》上發(fā)表關于負販團的研究文章,指出貧民學校以負販團的形式來救濟貧窮學生有諸多好處,呼吁全國各地貧民學校應盡快組織負販團。(28)李廷翰:《貧民教育譚(負販團)》,《教育雜志》1911年第1期。在社會輿論的支持和關切下,上海城自治公所開始加快落實該項議案。1911年2月,上海城自治公所正式出示曉諭,公布解決貧窮學生負販無本的辦法:“凡貧生愿作負販需貸資本者,自一元起至五元止,分作五等貸給……如有愿作負販需貸資本者,即赴本公所具報,先行呈驗文憑,將姓名、籍貫、住址、何學堂畢業(yè)、愿貸若干元作為負販填明貸據,并妥覓保證人,俟查明準即偕保證人來所簽字領款?!?29)《負販團實行開辦》,《新聞報》1911年2月23日,第18版。3月,上海城自治公所負販團開始正式辦理。(30)《負販團決議辦理》,《神州日報》1911年3月24日,第7版。由此,為惠窮黎而挽利權,中國人建立的國貨負販團終于登上歷史舞臺。而上海城自治公所負販團屬于濟貧型負販團,該負販團的成立也成為近代負販團濟貧事業(yè)的開端。

      近代負販團濟貧事業(yè)的發(fā)展及其動因

      (一)近代負販團濟貧事業(yè)的發(fā)展

      自清末上海誕生濟貧型國貨負販團之后,負販團濟貧事業(yè)很快在近代中國取得重大發(fā)展,突出表現(xiàn)在地域上擴展至全國和社會各階層人士紛紛參與其中兩個方面。

      1.地域上逐漸擴展至全國

      近代負販團濟貧事業(yè)的發(fā)展首先表現(xiàn)在突破地域限制,逐漸擴展至全國。自上海城自治公所負販團成立后,各地屢有仿行之舉。清末時期,負販團濟貧事業(yè)就已由上海發(fā)展至蘇州。1911年5月,蘇州城自治公所鑒于“今松江、上海等處亦經組織仿辦(負販團),洵屬法良意美。蘇城負販之徒類皆苦乏資本,其沿街兜售資以謀生,又屬販賣洋貨者居多”,(31)《城自治公所會議議決組織負販簡章》,《吳門雜志》1911年第1期,“附錄”,第1頁b。遂決定效仿上海等地組建負販團,以推廣國貨和惠濟貧民。

      民國初年,組織負販團以救濟貧民的現(xiàn)象開始在江浙地區(qū)盛行,其他地區(qū)則零星出現(xiàn)。如1912年5月,鎮(zhèn)江慈善會會長楊子槃等人“以近來米價昂貴,貧苦小民生計日蹙,甚有每日不能謀一飽者。若不代為籌畫生計,將有餓莩之虞,爰擬組織一負販團,招之入團販賣物件”。(32)《組織負販團》,《神州日報》1912年5月31日,第7版。1912年9月,廣東鐘全基等人“組織童子負販團,仿上海、鎮(zhèn)江負販團之法,招收十四歲以上之童子”。(33)《負販團》,《真相畫報》1912年第12期。與此同時,浙江瑞安縣公民潘雨岑也“擬設負販團以救貧民”。(34)《瑞安公民潘雨岑稟擬開設負販團請飭永瑞兩縣出示保護批》,《浙江公報》1912年9月23日,第14頁。1914年1月,四川成都錢君“以省垣貧寒婦女甚眾,多無生計,擬組織貧民女子負販團”。(35)《創(chuàng)辦女子負販團》,《時報》1914年1月8日,第5版。1915年6月,杭縣塘棲鎮(zhèn)地方富紳陳煥章等“發(fā)起組織負販團,為貧民開拓生計”。(36)《塘棲負販團之組織》,《時事新報》1915年7月15日,第10版。

      1919年以后,受五四運動及此后愛國運動帶來的國民愛國熱情高漲的影響,負販團濟貧事業(yè)進一步向全國其他地方擴展。五四運動爆發(fā)后不久,天津愛國人士就鑒于國事紛擾、貧民無依的社會局勢,號召集股建立天津貧兒國貨販賣團,該團“以提倡國貨、振興實業(yè)、普及貧兒教育、維持貧兒生計為宗旨”。(37)《天津貧兒國貨販賣團招股簡章》,《益世報》1919年10月4日,第11版。此后因兵災頻發(fā)、局勢動蕩,特別是后來受到日本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的影響,各地也陸續(xù)建立起救濟難民和失業(yè)人群的國貨負販團。如抗日戰(zhàn)爭初期,紅卍字會南昌分會“為使各難童,有謀生職業(yè)起見,特組織難童販賣團”。(38)《紅卍字分會組難童販賣團》,《江西民報》1938年10月26日,第3版。1939年8月,重慶社會局“為救濟難民,使其從事小本經營,并應市民需要計,近特籌組國貨販賣團”。(39)《社會局籌組國貨販賣團》,《時事新報》1939年8月25日,第3版。總之,民國時期各地為救濟窮民、難民和失業(yè)人群紛紛開始創(chuàng)建負販團,負販團濟貧事業(yè)因而得以擴展至全國。

      2.社會各界人士廣泛參與其中

      自清末上海城自治公所負販團開風氣之先后,社會各界人士紛紛投身于組織創(chuàng)辦負販團濟貧事業(yè)的熱潮。近代負販團濟貧事業(yè)的組織者若以類型來劃分,大致可分為政府或官方救濟機關、慈善組織、紳士、國貨廠商、學校、同鄉(xiāng)會、失業(yè)人群等多個類型。

      (1)政府或官方救濟機關

      近代以來,負販團得到政府或官方救濟機關的認可,并逐漸成為官方救濟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上文提到的,最早在清末,上海、蘇州等地自治公所就為了救濟貧民和挽回利權,相繼建立國貨負販團。而后至北洋時期,政府內務部為救濟旗民生計,特別制訂救濟辦法十條并電令各省分別籌辦,其中就包括盡快設立負販團。(40)《內務部議訂旗民生計紀略》,《大公報》1913年11月18日,第8版。而當時浙江政府鑒于全省各地的生產救濟機關貧民工廠或多或少都存在出貨銷路滯塞的問題,遂決定令各地貧民工廠盡快組織負販團推銷其產品,以達到救濟貧民和暢銷貨物的雙重目的。(41)《浙江貧民工廠寄售出品試辦章程》,《浙江公報》1913年第607期,第9—10頁。在此政令下,浙江吳興、嘉善等地平民習藝所陸續(xù)組建負販團,招募貧民推銷商品。(42)《組織負販團》,《新聞報》1915年7月7日,第6版;《習藝所擬招負販團》,《時事新報》1915年6月12日,第7版。此后,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官方救濟機關也多有建立負販團以濟貧民的做法。例如廣州救濟院為杜絕對老人單純收養(yǎng)帶來的弊病,特別召集惠老所老人組建藥品負販團,按其銷售利潤酌撥酬勞,補助其生計。(43)廣州市救濟院編:《廣州市救濟院院務概覽》,廣州市救濟院1935年版,“報告”,第31頁。在抗戰(zhàn)時期,組織難民國貨負販團已然成為國民政府賑濟委員會開展難民救濟工作的重要方式。(44)國民政府行政院編:《國民政府年鑒》,國民政府行政院1943年版,第356—357頁。

      (2)慈善組織

      近代許多不同類型的慈善組織也紛紛興辦負販團濟貧事業(yè)。如前所述,鎮(zhèn)江慈善會為救濟貧民于民國初年便組織成立了負販團。此外,在五四運動時期,上海民生救濟會鑒于“抵制日貨風潮中小販失業(yè)者甚多……特組織國貨負販團”。(45)《民生救濟會創(chuàng)設負販團》,《申報》1919年6月20日,第12版。1938年,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因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后失業(yè)青年亟需救濟,遂組建生產教育販賣團,訓練失業(yè)青年,并發(fā)給國貨令其推銷獲利,以補助其生活。(46)《生產教育販賣團報名者踴躍》,《時報》1937年12月23日,第5版。

      (3)紳士

      近代各地由紳士建立的救濟貧民的國貨負販團亦復不少。民國初期杭州地區(qū)的紳士在此方面表現(xiàn)較為突出。除上文所提到的杭縣塘棲鎮(zhèn)富紳陳煥章等人建立的國貨負販團外,同一時期杭州紳士徐班侯也因“省垣貧民生計艱難,設法救濟,特籌經費二千元,設立負販團”。(47)《杭州快信》,《時報》1915年11月15日,第2版。此后,上海紳士蔡樹棠等人鑒于五卅運動爆發(fā)后社會上罷工、罷市、罷學導致失業(yè)人口驟增,生計困難,于是決定開辦免利借債販賣團,“既為失業(yè)者開一光明路徑,兼以提倡國貨”。(48)《組織免利借債販賣團》,《民國日報》1925年9月1日,第8版。

      (4)國貨廠商

      對于國貨廠商而言,興辦負販團不僅可以起到濟貧之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國貨銷量,為他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因此,近代國貨廠商爭先恐后興辦負販團濟貧事業(yè)。早在清末時期,上海藥房光華堂就以挽回利權、推廣實業(yè)的名義招募貧民組織負販團四處推銷藥品,此舉既可幫助貧民養(yǎng)家糊口,又能幫助該堂擴展藥品銷路。(49)《添招各埠負販友廣告》,《申報》1911年8月12日,第23版。民國初期,國貨廠商設立負販團已成潮流,“近有各業(yè)大制造廠,多有招致負販團,以推廣其出品之銷路者,是誠對于出品者與貧民生計,兩有利益之事也”。(50)上海大陸圖書公司編:《實用謀生全書》,大陸圖書公司1923年版,“下篇”,第120頁。進入20世紀30年代,眾多國貨商場為救濟失業(yè)同胞,紛紛設立國貨負販團,如上海國產大商場專門組織平民負販團,以推銷國貨和救濟生計困難者。(51)《國產商場加惠貧民》,《時事新報》1931年3月15日,第9版。

      (5)學校

      自上海城自治公所負販團成立后,許多學校都陸續(xù)開始興辦負販團。如1922年,上海市立貧民小學設立販賣團,讓學生在假期和課余時間練習販賣,以所得補助其課業(yè)費用。(52)《上海市立貧民小學販賣團》,《時報圖畫周刊》1922年第93期,第1版。1927年,上海邑北平民工藝小學為補助貧窮學生生計和培養(yǎng)學生互助及服務社會的精神,特意創(chuàng)辦兒童負販團。(53)徐小庭:《平民小學利用星期日組織兒童負販團之利益》,《申報》1927年1月23日,第18版??梢?近代以來的許多學校都將設立負販團視為補助學生生計、培養(yǎng)學生智識的重要方式。

      (6)同鄉(xiāng)會

      近代同鄉(xiāng)會組織救濟失業(yè)同鄉(xiāng)往往也會采用開辦負販團的形式。如1929年,上海徽寧會館為救濟失業(yè)同鄉(xiāng),專門設立負販團,規(guī)定凡徽寧兩屬失業(yè)同鄉(xiāng),只須經人介紹即可入團領貨販賣,以利潤分成來補助生活。(54)《徽寧會館設立負販團事務所》,《申報》1929年8月18日,第14版。與其他負販團有所區(qū)別,由同鄉(xiāng)會組織設立的負販團對救濟對象有身份上的特殊要求,即通常只救濟貧窮失業(yè)的同鄉(xiāng),并不接收外鄉(xiāng)貧民。

      (7)失業(yè)人群

      近代也出現(xiàn)一些失業(yè)人群為自謀生計而創(chuàng)辦的負販團。1932年,上海淞滬抗日之市民義勇軍從前線退伍歸來,因原有工作已不復存在,所以大多數(shù)變成失業(yè)之人。為自覓生路,歸來的義勇軍失業(yè)民眾自發(fā)組織義勇負販團,以所得盈利的七成作為負販團成員的報酬,將剩下三成捐助給正與日寇激戰(zhàn)的東北義勇軍。(55)《市民義勇軍退伍后組負販團售物捐義軍》,《申報》1932年10月22日,第10版。義勇負販團成立以后,得到許多愛國商家的大力支持,在濟貧和救國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56)《義勇負販團販紗繩提成助餉》,《時事新報》1933年2月11日,第12版。

      (二)近代負販團濟貧事業(yè)發(fā)展的原因

      負販團濟貧事業(yè)之所以在近代中國取得如此重大的發(fā)展,歸納原因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貧民和失業(yè)人群增多的社會現(xiàn)實。近代以來,“各國日挾其排山倒海之勢力,以侵奪吾生計”,(57)吼壯:《負販團開幕辭》,《惜陰周刊》1912年6月1日,第6頁。導致中國社會民生困頓。除了受到外國經濟入侵的影響外,近代中國社會還遭受著此起彼伏的戰(zhàn)爭和災荒的摧殘,“加以連年兵燹,水旱荒蕪,十室九空,餓莩盈野”。(58)《天津貧兒國貨販賣團招股簡章》,《益世報》1919年10月4日,第11版。在此內外交困、動蕩不安的社會局勢下,近代中國貧民和失業(yè)人群不斷增多,各地幾乎都出現(xiàn)了“貧苦失業(yè)之丁壯隨處皆是”的現(xiàn)象。(59)《創(chuàng)辦負販團》,《大共和日報》1913年12月17日,第7版。因此,近代中國社會貧民和失業(yè)人群不斷增多的社會現(xiàn)實應是負販團濟貧事業(yè)發(fā)展的主要原因。

      其二,負販團濟貧模式的優(yōu)勢。負販團濟貧模式具有諸多優(yōu)勢,是其受到近代社會各階層人士青睞的重要原因。首先,興辦負販團投入成本小,門檻低。由于負販團以流動售貨活動為主,所以基本上不必花費成本開設店鋪或建造房屋,且所需工具甚少,“一皮包、一竹籃,亦足應用”。(60)李廷翰:《貧民教育譚(負販團)》,《教育雜志》1911年第1期。因而,對于常常面臨資金困境的近代慈善組織和個人而言,通過資金投入少且開辦門檻低的負販團來開展慈善濟貧活動無疑是十分不錯的選擇。其次,負販團的濟貧模式屬于慈善救濟中的積極救濟方式。與其他慈善組織直接收養(yǎng)貧民的做法不同,負販團強調貧民需要付出勞動,依靠銷售分成的方式獲得酬勞,著重培養(yǎng)貧民負販謀生的能力。積極救濟的負販團方式因而受到近代中國社會各界的推崇和歡迎。再次,貧民在負販團中無須本錢即可銷貨。貧民只須尋得保人即可從負販團支取貨物或購貨本金,這種方式有效解決了貧民負販無本的問題,十分易于開展。(61)李廷翰:《貧民教育譚(負販團)》,《教育雜志》1911年第1期。最后,興辦負販團對于國計民生都有益處。對于組織者而言,興辦負販團可謂一舉兩得,不僅可以救濟貧民生計,還可以通過提倡國貨和抵制外貨來表達愛國情感,這樣相當于將救國壯舉與救貧義舉結合到一起,因而十分樂意為之。

      其三,國民愛國熱情的高漲。近代以來,面對外國經濟入侵的加劇,國人出于愛國熱情奮起號召提倡國貨以挽回利權的呼聲越來越高漲。負販團濟貧事業(yè)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得以產生并不斷發(fā)展壯大。以五四運動時期為例,國人出于愛國熱情紛紛建立國貨負販團,其中就不乏濟貧型國貨負販團。學者馮筱才提出五四運動時期負販團的收入去向與公益事業(yè)無關的觀點,(62)參見馮筱才:《在商言商:政治變局中的江浙商人》,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第237—238頁。筆者認為并不準確。他在《在商言商:政治變局中的江浙商人》一書中所列舉的鎮(zhèn)江貧兒負販團就屬于濟貧型國貨負販團,資料顯示該團的收入全部用于慈善公益事業(yè),其收入具體去向為七成歸貧兒,一成由貧兒院代貧兒儲蓄,剩余二成充作貧兒院教育經費和其他公益事項費用。(63)《貧兒國貨負販團》,《時事新報》1919年8月24日,第12版。五四運動之后,各地也不斷出現(xiàn)國民在愛國熱情感召下興辦負販團濟貧事業(yè)的現(xiàn)象。(64)如上海中國救濟協(xié)會憤慨于中國政府簽署《塘沽協(xié)定》施行對日妥協(xié)政策,出于愛國熱情遂組織平民國貨販賣團,以提倡國貨來抵制日貨并救濟失業(yè)貧民?!吨袊葷鷷矫駠涁溬u團宣言》,《時事新報(本埠附刊)》1933年8月3日,第2版??梢哉f,近代國民愛國熱情的高漲極大地促進了負販團濟貧事業(yè)的發(fā)展。

      其四,媒體的宣傳效應。負販團濟貧事業(yè)的發(fā)展也受到報紙等媒體大力宣傳的影響。上文提及,面對日本負販團的威脅,清末時期就有多家報紙大力宣揚負販團濟貧的優(yōu)勢,呼吁盡快成立負販團。民國時期,報紙、雜志等媒體宣傳并呼吁盡快建立國貨負販團的力度有增無減,不斷刊載有關各地負販團建立、負販團濟貧的方法等相關消息和文章。(65)僅1912年,《神州日報》就對鎮(zhèn)江成立負販團的情形進行報道,而《民誓》雜志也刊載《中國急宜創(chuàng)立工商負販團說》的文章,等等。報紙等媒體的宣傳效應對負販團濟貧事業(yè)在全國各地的擴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其五,國貨廠商的積極參與和支持。前文已經述及,近代國貨廠商對負販團濟貧事業(yè)十分熱衷,為提升國貨銷量和救濟貧民紛紛著手興辦國貨負販團。除自主創(chuàng)辦負販團以外,國貨廠商還對其他組織者創(chuàng)辦的負販團濟貧事業(yè)給予大力支持。為表示支持,國貨廠商通常會將貨物廉價批售給負販團。如上海中國救濟協(xié)會平民國貨販賣團成立后,“各國貨廠商亦紛紛去函贊助,并減貨價,以示提倡”。(66)《中國救濟協(xié)會平民國貨販賣團宣言》,《時事新報(本埠附刊)》1933年8月3日,第2版。更有甚者,國貨廠商有時也會為負販團提供經費支持。如南洋兄弟煙草公司不僅為鎮(zhèn)江貧兒負販團提供貨物,而且每月向貧兒負販團支付三十元,補助其常年經費。(67)《負販團發(fā)生交涉》,《新聞報》1923年12月2日,第7版。負販團濟貧事業(yè)的發(fā)展離不開國貨廠商的積極參與和支持。

      負販團濟貧活動的內容

      綜上,可以發(fā)現(xiàn)負販團開展?jié)毣顒泳哂幸欢ǖ哪J?主要包括招收救濟對象、解決貧民負販無本問題、負販貧民的教育培訓活動和負販活動的組織管理四個方面。

      (一)招收救濟對象

      負販團在招收救濟對象時通常有一定的條件和標準。如前所述,負販團濟貧活動的救濟對象包括貧窮學生、貧民、失業(yè)人群等,考慮到此項濟貧活動牽涉錢貨交易,負販團對于救濟對象的選擇一般較為慎重,通常在招收時會設置許多限定條件,只有達到條件者才有資格入團接受救助。

      各負販團招收救濟對象的標準不一而足,其嚴格程度也各有差異。有的負販團招收救濟對象的標準十分嚴格,設定的限制條件眾多。如清末時期的蘇州城自治公所負販團就對救濟對象有諸多條件限制,規(guī)定貧民入團須達到本城有住所、略識文字、身體強壯、樸實耐勞、衣履清潔、言語明白、性情溫和以及年滿十六歲以上等基本條件。貧民在上述條件都符合的情況下,如果出現(xiàn)吸食鴉片、不能說蘇州話、有各種暗疾如疥瘡之類疾病和曾有犯罪經歷的情況也會被視為不合格。(68)《城自治公所會議議決組織負販簡章》,《吳門雜志》1911年第1期,“附錄”,第2頁b—3頁a。

      不過,大多數(shù)負販團招收救濟對象的標準較低,一般只要求貧民身家清白和品行端正即可。如丹徒貧民負販團在招收救濟對象時看重貧民品行,規(guī)定“擇貧民中之性質馴良能耐勞苦者,予以負販業(yè)務”。(69)《創(chuàng)辦負販團》,《大共和日報》1913年12月17日,第7版。上海的中國救濟協(xié)會平民國貨販賣團也規(guī)定“團員以誠實耐勞、身家清白者為合格”。(70)《中國救濟協(xié)會平民國貨販賣團宣言》,《時事新報(本埠附刊)》1933年8月3日,第2版。各負販團將品行端正、身家清白視為貧民入團的基本標準,應是考慮選擇品行端正的貧民進行負販銷售活動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除達到上述標準外,貧民或失業(yè)者若想加入負販團還需尋覓可靠保人或店鋪為其擔保,并登記相關信息和接受負販團的核驗。如蘇州城自治公所負販團規(guī)定:“愿入負販團者,須覓的實妥保,先期赴本公所報名,聽候驗看。合格者始準入團領貨,不合格者概行謝絕……驗看合格者,由保證人寫具保證書?!?71)《城自治公所會議議決組織負販簡章》,《吳門雜志》1911年第1期,“附錄”,第2頁a—b。中國救濟協(xié)會平民國貨販賣團也有類似規(guī)定:“各販員無須現(xiàn)金保證,只要央具鋪保經本會查明屬實者,即發(fā)給以相當之貨品?!?72)《中國救濟協(xié)會平民國貨販賣團宣言》,《時事新報(本埠附刊)》1933年8月3日,第2版。負販團如此重視貧民覓保不無道理。由于貧民在負販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盜取貨物和貨款等情況,再加上貧民并無資本進行抵押,因而只有覓得保人或店鋪為其擔保才能獲得負販團的信任和支持。這樣的話,負販團貧民“倘有半途中輟或虧欠走失等情,惟保人是問”。(73)《中華公義會設立第二義務半日學校暨國貨負販團簡章》,《申報》1920年3月16日,第11版。因而負販團要求貧民覓??梢杂行У匾?guī)避貧民負販過程中的風險。

      (二)解決貧民負販無本問題

      負販團組織貧民進行負販活動之前,首先必須解決貧民負販無本的問題。上文提到,貧民覓保以后可以獲得負販團的信任?;谶@種信任,負販團組織者通常會采取貸貨販賣和貸本販賣兩種方式來幫助貧民解決負販無本的問題。

      1.貸貨販賣

      所謂貸貨販賣,就是貧民負販不需要自備本錢,可以先從負販團賒貨銷售之后再交還貨本。貧民貸貨販賣的具體流程為“茍得一確實保人,朝向店鋪取物,晚間即可將本日賣得之錢,還之店中,再取明日之物,展轉往來,可不用絲毫之本”。(74)李廷翰:《貧民教育譚(負販團)》,《教育雜志》1911年第1期。負販團允許貧民賒取的貨物價值通常較小。如中國社會黨常熟部附設負販團就規(guī)定貧民“取貨以五元為度”。(75)中國社會黨本部編輯:《負販團消息》,《社會黨月刊》1912年第4期。杭縣塘棲負販團則規(guī)定:“借給(貧民)貨物自一元起至三元止。”(76)《塘棲負販團之組織》,《時事新報》1915年7月15日,第10版。另外,大多數(shù)負販團要求貧民早上領取貨物以后,當天就要交還貨款。如中國救濟協(xié)會平民國貨販賣團就要求貧民“晨上八時領貨下午九時繳納售出之貨款,以便核算”。(77)《中國救濟協(xié)會平民國貨販賣團宣言》,《時事新報(本埠附刊)》1933年8月3日,第2版。不過也有少數(shù)負販團例外。如浙江杭州紳士徐班侯所辦的國貨負販團,考慮到在城內和城外鄉(xiāng)鎮(zhèn)負販的貧民路途遠近不同,規(guī)定城內負販者限隔日上午交還貨款,而城外負販者限三日內交還貨款。(78)《杭垣亦組織國貨負販團》,《大公報》1915年11月20日,第9版。貧民向負販團交還貨款之后,就可以再次貸貨販賣,以此方式不斷循環(huán)下去。

      2.貸本販賣

      貸本販賣是指負販團提前將少量資金借給貧民,令其批購貨物進行販賣。負販團此舉是受到晚清時期興起的新型慈善組織因利局的影響,(79)因利局,最初也稱借錢局,是晚清時期興起的以提供小額借貸救濟城市失業(yè)貧民的新型慈善組織。參見王衛(wèi)平、黃鴻山:《晚清借錢局的出現(xiàn)與演變》,《歷史研究》2009年第3期。其“以零星款項借與負販國貨人”,是“仿照因利局辦法”而來。(80)《提倡國貨負販團(續(xù))》,《神州日報》1915年8月4日,第7版。

      負販團對于貧民辦理貸本販賣也有一定的流程和規(guī)定。首先,負販團要求貧民覓保才能辦理借款,并規(guī)定借款只能用于負販經營之用。以上海免利有限借債販賣團為例,該團借款手續(xù)是要辦理借款的貧民必須出具正式的保證書,并且經過該團調查確認屬實方可領取借款。同時規(guī)定,貧民如借款后出現(xiàn)到期不能還款和逃逸的情況,則損失由為貧民擔保的保證人如數(shù)賠償。為保證貧民借款之后不挪作他用,該團規(guī)定借款僅供貧民經營手擎肩挑之負販貿易使用。(81)《組織免利借債販賣團》,《民國日報》1925年9月1日,第8版。其次,負販團允許貧民借款的數(shù)額較小,且具體金額可視情況進行調整。如上海城自治公所負販團就規(guī)定貧困學生貸款數(shù)額為一元至五元,并“察其生業(yè)之大小,需本之多寡,酌量貸與”。(82)穆湘瑤修,楊逸等纂:《上海市自治志·各項規(guī)則規(guī)約章程·乙編·上海城自治公所設負販團簡章》,1915年刊本,第13頁a。再次,負販團沿襲因利局“整借零還”的原則,規(guī)定貧民按照約定分期歸還借款。上海中華國產聯(lián)合大商場平民販賣團規(guī)定借款的販賣團成員每五天須還一元。(83)《國產商場加惠貧民》,《時事新報》1931年3月15日,第9版。上海城自治公所負販團則規(guī)定“還款分作十期,以每月初十、二十、晦日為期”。(84)穆湘瑤修,楊逸等纂:《上海市自治志·各項規(guī)則規(guī)約章程·乙編·上海城自治公所設負販團簡章》,1915年刊本,第13頁a。最后,負販團對于貧民借款不收利息或收取低息。包括前面提到的上海城自治公所負販團和上海免利有限借債販賣團在內,大多數(shù)負販團對于貧民借款都不收取利息。也有一些負販團對于貧民借款會收取較低的利息。如上海中華國產聯(lián)合大商場平民販賣團規(guī)定,“凡團員所借之本金,按周息以八厘計算,其已還之本金遞減之”。(85)《國產商場加惠貧民》,《時事新報》1931年3月15日,第9版。

      (三)貧民教育培訓活動

      鑒于貧民等群體大多缺乏負販經營所需的經驗和知識,許多負販團會在貧民開始負販之前對其進行專門的負販經驗培訓。如中國社會黨常熟部附設負販團明確規(guī)定,貧民“惟須授以負販上必需之智識技能后始出負販”。(86)《負販團消息》,《社會黨月刊》1912年第4期。廣西南寧工學團鑒于負販兒童團員缺乏經驗,會在其出發(fā)之前“行全體指導……以冀負販效率之增加”。(87)林桂襄:《一個工學團的負販工作》,《民國日報》1935年10月26日,第11版。一般來說,負販團開展負販培訓的具體內容包括負販應具備的商業(yè)常識、商業(yè)道德、交接態(tài)度等。以交接態(tài)度為例,鑒于貧民售貨時需要靠近顧客,因而負販團在培訓時強調貧民應注意衛(wèi)生,保持頭發(fā)、面部清潔和衣服整潔,以免因其身體污穢而惹人厭惡。同時,負販團也會教育貧民在言語上注重禮貌,與顧客溝通時多用敬辭。(88)李廷翰:《貧民教育譚(負販團)》,《教育雜志》1911年第1期。

      除傳授負販經驗外,以貧兒和學生為救濟對象的負販團通常還會開展文化教育活動。如上海少年宣講團童子販賣團特別招收失學失業(yè)少年,“日間使之營業(yè),晚間則兼授文字”。(89)《童子負販團之組織》,《新聞報》1918年4月9日,第10版。天津貧兒國貨販賣團鑒于“貧兒之無力求學,故設教育一條,使教授注音、字母,貧兒亦得新教育之吸收,有平民之自治之能力,暫議每日留二句鐘之光陰為貧兒求學之時間”。(90)《天津貧兒國貨販賣團對于貧兒之計畫》,《益世報》1919年10月6日,第11版。這些負販團希望通過負販營業(yè)和文化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幫助貧兒和學生掌握謀生技能和提升文化水平。

      (四)負販活動的組織與管理

      負販團在組織負販活動時,首先會對負販貧民進行編組。負販團將貧民編為不同的小組之后,分別派往不同的地方進行銷售,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協(xié)作。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負販團會將二到五個貧民編為一組,設組長進行指導和管理。如中國救濟協(xié)會平民國貨販賣團成立后“首辦十組,每組五人,組有組長,以盡指導之責”。(91)《中國救濟協(xié)會籌辦平民國貨販賣團》,《時事新報(本埠附刊)》1933年7月31日,第2版。上海邑北平民工藝小學兒童販賣團“為三人一組,一年齡較長之學生統(tǒng)率之”。(92)徐小庭:《兒童販賣團之利益》,《益世報》1927年2月12日,第15版。不過也有負販團將眾多貧民編為一組的情況。如中華國產聯(lián)合大商場平民販賣團就以五十人為一組,由販賣部部長直接管理。(93)《國產商場加惠貧民》,《時事新報》1931年3月15日,第9版。然而此種情況并不常見,許多負販團還是將負販小組的人數(shù)控制在2—5人。

      在完成編組后,負販團會給貧民發(fā)放負販用具和統(tǒng)一的服裝。為了方便貧民開展負販活動,負販團會提前準備負販用具發(fā)放給貧民。如蘇州城自治公所負販團為貧民準備的負販用具十分齊全,包含貨箱、貨盤、貨品價目單、鉛筆和小賬簿等諸多物件。(94)《城自治公所會議議決組織負販簡章》,《吳門雜志》1911年第1期,“附錄”,第3頁b。天津貧兒國貨販賣團也準備有“木車、木箱等器具,以便貧兒容易行事”。(95)《天津貧兒國貨販賣團對于貧兒之計畫》,《益世報》1919年10月6日,第11版。除了負販用具,負販團也為貧民準備統(tǒng)一的服裝。不少負販團認為統(tǒng)一服裝可以提升負販團的影響力,也更容易得到社會大眾的信任。如上海邑北平民工藝小學兒童負販團的學生就穿著該校統(tǒng)一定制的制服,外出負販時“既壯觀瞻,又令人易于鑒別”。(96)徐小庭:《兒童販賣團之利益》,《益世報》1927年2月12日,第15版。還有一些負販團會借助團員統(tǒng)一的服裝來達到其表達愛國情感和宣揚國貨的目的。如五四運動時期,鎮(zhèn)江貧兒院國貨負販團為宣揚國貨和聲援愛國運動,特意將發(fā)給負販貧兒的制服、徽章和賣具“標明提倡國貨字樣,作為活動之警告,以示不忘”。(97)《籌設國貨負販團》,《新聞報》1919年8月14日,第6版。

      除了組織負販活動,負販團還對貧民負販的行為進行約束和管理。負販團在管理貧民負販活動時有諸多規(guī)定,擇其要者有如下幾點:首先,貨物價格由負販團制定,貧民負販時不得私自漲價。

      如中華國產聯(lián)合大商場平民販賣團規(guī)定:“凡團員販賣貨物,應俟照販賣部規(guī)定價格,不得擅自抬價及影射浮收。”(98)《國產商場加惠貧民》,《時事新報》1931年3月15日,第9版。其次,負販團要求貧民負販時必須銷售國貨,不得銷售洋貨。負販團基本上都以提倡國貨、救濟貧民為宗旨,對貧民私自銷售洋貨的行為將會予以嚴厲懲罰。如中國救濟協(xié)會平民國貨販賣團就明文規(guī)定,“販賣團員倘有以外貨混售者,一經查出,即行斥革”。(99)《中國救濟協(xié)會平民國貨販賣團宣言》,《時事新報(本埠附刊)》1933年8月3日,第2版。再次,負販團要求貧民負販時不得偷懶。蘇州城自治公所負販團規(guī)定,貧民在負販時若沒有顧客購買不得在街上任意停留、偷懶,若貧民因偷懶而導致貨物滯銷應立即予以斥退。(100)《城自治公所會議議決組織負販簡章(續(xù))》,《吳門雜志》1911年第2期,“附錄”,第1頁a。

      此外,貧民在負販活動中通過銷售提成獲得報酬,負販銷量多者甚至能額外獲得獎金。正如上文提到的,貧民從早上出發(fā)開始進行負販銷售活動,晚上回到負販團交還所借貨本。貧民還清所借貨本之后,負販團就會根據貧民當天的交易額,將銷售利潤提成發(fā)放給貧民作為報酬。至于貧民能獲得幾成利潤作為報酬,各負販團對此有不同規(guī)定。如天津貧兒國貨販賣團規(guī)定以銷售利潤的十分之一作為貧兒的工資。(101)《天津貧兒國貨販賣團對于貧兒之計畫》,《益世報》1919年10月6日,第11版。而杭州青年會舉辦的兒童販賣團則規(guī)定“所賺利金,全歸團員所有”。(102)《青年會舉辦兒童販賣團》,《東南日報》1936年6月8日,第5版。除銷售分成比例不同外,有些負販團還對負販銷量高的貧民額外發(fā)放獎金,以示激勵。如上?;諏帟^負販團規(guī)定,“負販員每天能賣五元以上及每月能賣滿三百元者,均另給獎金,以資鼓勵”。(103)《徽寧會館設立負販團事務所》,《申報》1929年8月18日,第14版。1923年,有人曾對上海地區(qū)負販團貧民的收入情況進行過粗略統(tǒng)計,負販貧民每天收入少的大約可得一元左右,收入多的可得二三元以上,除去飲食居住等費用外,還有盈余。(104)上海大陸圖書公司編:《實用謀生全書》(下篇),大陸圖書公司1923年版,第121頁。從上述結果來看,貧民通過負販獲得的收入尚屬不少,除去吃住開支外還有盈余,說明這一時期上海的負販團濟貧活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結 語

      負販團出現(xiàn)于清末,最初由日本來華商人為銷售日貨而創(chuàng)建,成立后發(fā)展迅猛,由此引發(fā)國人對于利權外溢的擔憂。為挽回利權以抗衡日本負販團,有識之士紛紛呼吁建立國貨負販團,并建議招募貧民負販銷售國貨,以銷售分成的方式向貧民支付報酬,同時達到救濟貧民的目的。在此背景下,中國最早的國貨負販團率先在上海誕生,這也成為近代負販團濟貧事業(yè)的開端。

      此后,負販團濟貧事業(yè)在近代中國取得重大發(fā)展,突出表現(xiàn)為負販團濟貧事業(yè)突破地域限制,由上海逐漸擴展至全國各地;社會各階層人士紛紛投身于創(chuàng)辦負販團濟貧事業(yè)的熱潮之中,負販團組織者包括政府或官方救濟機關、慈善組織、紳士、國貨廠商、學校、同鄉(xiāng)會、失業(yè)人群等。負販團濟貧事業(yè)在近代取得重大發(fā)展受到貧民和失業(yè)人群增多的社會現(xiàn)實、負販團濟貧的優(yōu)勢、國民愛國熱情的高漲、媒體的宣傳效應以及國貨廠商的積極參與和支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負販團救濟活動的內容包括招收救濟對象、解決貧民負販無本問題、貧民教育培訓活動、負販活動組織管理等。最終,負販團幫助貧民通過負販銷售提成的方式獲得報酬,達到救濟貧民生計的效果。

      事實表明,負販團不僅是近代歷次愛國運動中國民表達愛國情感的重要組織形式,更是以救濟貧民為宗旨的慈善組織形式。負販團濟貧事業(yè)在近代社會惠窮黎而挽利權的呼聲中產生并不斷發(fā)展壯大,成為近代慈善救濟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猜你喜歡
      貧民國貨救濟
      A CMIP6-based assessment of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in the Chinese Tianshan Mountains
      千年國貨奶茶店
      路上那些記憶中的國貨老物件
      國貨之光
      女報(2019年7期)2019-11-16 10:49:20
      深入推進扶貧工作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探討
      市場周刊(2018年5期)2018-09-17 20:08:06
      不當解雇之復職救濟制度的反思與完善
      遼寧省城市化進程中貧民住區(qū)改造研究
      關系救濟
      論私力救濟
      28
      岚皋县| 宁波市| 淮阳县| 博乐市| 望城县| 铜梁县| 集安市| 苍南县| 绥中县| 葵青区| 祁阳县| 中宁县| 海阳市| 开平市| 军事| 青田县| 合川市| 务川| 灵寿县| 于都县| 余姚市| 潮安县| 叶城县| 临海市| 德清县| 西贡区| 广宁县| 理塘县| 鸡东县| 怀远县| 来宾市| 西城区| 青冈县| 大丰市| 东安县| 富平县| 蓬安县| 涪陵区| 临潭县| 青海省| 荥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