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知堂科普館
人們總是希望用自己的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然而在很多情況下,人們需要先擁有一定的資金,才能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造新的財富。
現(xiàn)實情況是,人們手里的資金不一定滿足需要。比如凱瑟琳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學,但是家里經(jīng)濟狀況不佳,大學4年的學習和生活開銷該怎么辦呢?
這時,一位富裕的親戚表示愿意借錢給凱瑟琳上大學,但他提出了一個要求——凱瑟琳畢業(yè)一年內(nèi),不僅得把錢如數(shù)返還,還要另外給他10%的“利息”。
凱瑟琳該不該接受他的幫助呢?如果借錢去讀大學,4年后作為一個大學的畢業(yè)生,假如凱瑟琳每月大概能掙10000元。大學4年的學習加生活費是80000元,多久可以還完所有的本金和利息呢?
如果不接受親戚的幫助呢,這些錢自然是不用還了,但高中學歷的凱瑟琳能夠從事的工作類型、工資水平和升職加薪的速度都會受到很大限制。長遠來看,這并不是一個很好的規(guī)劃。
你看,這就是“金融”能夠起到的作用。有的人有閑置的資金,有的人急需要資金來達成一定的目標,于是這些閑置的資金就從前者轉(zhuǎn)移到了后者,有時會有一定的附加條件。
如此一來,有閑置資金的一方把錢借給別人,從而有機會讓資金增長;急需資金的一方則用錢實現(xiàn)了自己的目標——現(xiàn)實生活中的金融本質(zhì)上就是這么運作的。
我們再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凱瑟琳的親戚要求支付利息的行為,以及他制定的10%利率是合理的嗎?要如何判斷是否合理呢?
試想小知想從姐姐慧慧手里借10元買漫畫書,慧慧會要求他事后還11元嗎?也許你從來沒想過要這樣做,但這能說明親戚索取利息的做法是黑心的嗎?
想想看,如果親戚選擇不把閑置資金借給凱瑟琳,他也不會每天把錢放在家里,因為這樣做不會創(chuàng)造任何額外收入,甚至還有可能因為通貨膨脹遭受損失。
他也許會用這筆錢買黃金,等到金價上張的時候賣掉,賺取一些差價。無論他如何打算,只要他把錢借給了凱瑟琳,就失去了用這筆錢來做其他事情的機會。
因此,他向凱瑟琳索要利息作為“補償”的行為合情合理。那么多高的利率是合適的呢?3%?5%?10%?20%?這時,他就要考慮在這筆交易中需要承擔的風險了。
如果他覺得凱瑟琳日后一定會大展宏圖(這意味著她一定有能力償還這筆錢),他就會把利率調(diào)低。否則,凱瑟琳也許就會因為考慮還款困難而不再借錢,或是想一些別的辦法?!?/p>
這樣一來,原本是他囊中之物的8000元額外收入就“竹籃打水一場空”了,他何不以稍微低一些的利率把錢借給凱瑟琳呢!
相反,如果他認為凱瑟琳未來還錢有一定難度,他就會要求更高的利率。你可能會疑惑——如果還錢的可能性較小,即使提高了利率也一樣還不上,那么這么做還有什么意義呢?
許多學界名人都曾說:“金融的本質(zhì)就是風險與不確定性。”雖然風險更高,但投資者也有一定概率獲得更高的額外收入。
讀了這個故事之后你可能還會問,假如凱瑟琳不認識任何有閑置資金的人怎么辦?別擔心,除了依靠親戚關系和社交圈以外,金融還有很多種運作方式。
社會上有一種中介組織被稱為“金融機構”,它所做的事情就是把原本不認識的出資一方和借錢一方聯(lián)系在一起,也就是充當做交易的“中間商”。
銀行就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金融機構,人們可以把閑置資金存進銀行獲得利息,缺錢的人也可以去銀行貸款。當然,銀行也不會白白提供服務,它通過收取中間費來維持經(jīng)營。
通過簡單的計算你就可以得出,銀行從中獲得了2%的利率差價,這個差價叫作“存貸利差”。這意味著銀行在每100元的交易中就可以獲得2元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