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靜 王源 郭迪 周子璇 楊澧俊 付靜
患者,女,43歲,因“上前牙不美觀”于2020年10月6日就診于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口腔修復科。20年前曾于外院行上前牙樹脂貼面修復,有“四環(huán)素”藥物服用史、夜磨牙史。口外檢查:頜面部對稱,張口無受限,開口型無偏斜;雙側顳下頜關節(jié)張閉口未聞及彈響雜音,無明顯壓痛;高位笑線??趦葯z查:全口牙齦輕度紅腫,前牙深覆 ;11、12、21、22牙樹脂貼面修復,探及原貼面與牙體組織不密合,色素沉著;余牙棕褐色,深淺不一;雙側后牙可見輕中度磨損,尤以下頜較重;11牙近中切角,12牙切1/3與中1/3交界處見裂紋;17牙遠中大面積齲壞,松動度Ⅱ度,叩診(+);18牙近中傾斜,42牙缺失,48牙部分萌出。影像學檢查:17牙遠中 面及根尖低密度影,根尖吸收;18、38、48牙阻生(圖1A);下頜升支基本對稱,雙側髁突骨皮質連續(xù)完整(圖1B、C)。診斷:①四環(huán)素牙;②磨牙癥;③11、12、21、22牙不良修復體;④42牙先天缺失;⑤17牙慢性根尖周炎;⑥18、38、48阻生牙。
患者在接受牙周基礎治療和拔除17、18、38牙后,于我科繼續(xù)治療。①修復前準備階段:制取初印模,記錄咬合關系,進行面弓轉移及上架,獲取患者面部及口內數(shù)據(jù)(圖2A)。②美學和咬合重建設計階段:由數(shù)字微笑設計(DSD)和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軟件進行分析設計(圖2B、C),計算機輔助制造(CAM)打印上頜診斷蠟型,技師手工制作下頜診斷蠟型。③診斷性和臨時性修復階段:根據(jù)診斷蠟型,初步預備11~14、21~24牙唇側和34~37、44~47牙面,使用硅橡膠陰模和化學固化樹脂翻制診斷飾面?;颊哒J可前牙設計方案,戴用1個月,期間顳下頜關節(jié)以及咀嚼肌并無不適。隨后預備11~14、21~24、34~37、44~47牙,制作臨時修復體,期間復診觀察3次,調磨以適應新的頜位關系。④最終修復及牙齒美白階段:臨時修復體戴用3個月患者適應新的頜位后,以硅橡膠備牙導板作為參考,分區(qū)段精修11~14、21~24、34~37、44~47牙預備體。制作硅橡膠印模,記錄咬合及頜位關系。使用二硅酸鋰玻璃陶瓷(IPSTMe.Max,列支敦士登)作為修復材料,CAD/CAM制作最終修復體。11~14、21~24牙全冠修復,34~37、44~47牙貼面修復。31~35、41、43~45牙進行診室美白及家庭美白(圖3)。因患者夜磨牙,囑夜間佩戴2 mm厚下頜磨牙墊[1]。⑤復診:分別于修復完成后的第1、3、6、12、24個月復診。無干擾,修復體邊緣密合,影像學檢查示顳下頜關節(jié)無異常(圖4)。
討論 數(shù)字化軟件的應用已貫穿了口腔修復領域診斷、治療計劃制定、印模制作以及修復體制造等階段,具有與傳統(tǒng)治療手段截然不同的顯著優(yōu)勢[2]。本病例中,在設計階段將患者的面部和口內照片導入到DSD軟件中,評估面部及牙齒的輪廓、色澤、線條等信息。通過DSD軟件分析,該患者具有牙齒著色、上前牙切緣連線與微笑時下唇弧線不一致、上前牙齦緣不對稱、上前牙寬長比失調[3]等美學缺陷。改善上前牙寬長比有兩種方案:①于齦方增加上前牙臨床牙冠高度,可通過牙冠延長術實現(xiàn),同時獲得齦緣對稱性;②于切方增加上前牙臨床牙冠高度。患者拒絕牙周手術,因此本病例采用第二種方案,以恢復前牙美觀和協(xié)調唇齒關系。根據(jù)前牙美學理念,DSD和CAD軟件設計出80%∶70%∶60%的上頜中切牙、側切牙、尖牙的寬長比。在進行不可逆操作前,采用診斷蠟型、Mock-up等方式使最終修復效果可視化,有助于醫(yī)患間溝通[4]。修復體制作階段,CAD/CAM技術的使用提高了修復體的精確度。通過將全程數(shù)字化技術應用于復雜病例治療中,整個治療過程變得可預測且更加精確[5]。
夜磨牙是由多因素引起的下頜無意識狀態(tài)下的運動,長期可導致全牙列面磨損[6]。當磨損導致修復空間不足或顳下頜關節(jié)陽性體征時,有必要對患者進行咬合重建治療。咬合重建是指針對多數(shù)牙或全牙列缺失進行修復,在保持顳下頜關節(jié)及咀嚼肌系統(tǒng)健康的前提下,改善美觀、重建全牙列咬合接觸及頜位關系。本病例患者因四環(huán)素牙、釉質發(fā)育不全,并伴有磨牙癥,加快了牙齒磨損,需要重建咬合。能否將咬合關系和頜位精準轉移到最終修復體,直接關系到咬合重建的成敗。本病例中,使用吉爾巴赫面弓和 架還原牙齒位置,模擬了患者髁導斜度和前導關系,實現(xiàn)了頜位關系的精確傳遞。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本例患者顳下頜關節(jié)、咀嚼肌無明顯陽性體征,處于代償功能狀態(tài),可將水平關系定為牙尖交錯位,以原有牙尖交錯位作為重建正中咬合位的基準[7]?;颊邔儆诰嫘?,咬合穩(wěn)定,因此可將尖窩接觸方式作為恢復正中咬合的參考。在非正中咬合設計時,采用尖牙保護 ,以減少口頜系統(tǒng)負擔[8]。循證醫(yī)學證據(jù)表明,咬合重建患者需要升高的咬合垂直距離平均為3 mm,在1~9 mm范圍內相對比較安全[9]。根據(jù)DSD設計確定前牙對美學的需求,結合后牙對修復空間的需求,確定本病例患者垂直距離的最小增加量為1.5 mm。經數(shù)字化技術聯(lián)合傳統(tǒng)技術分析,垂直距離恢復量較小,戴用診斷性修復體后,患者可以很快適應新的頜位。本病例在恢復美觀的同時,通過設計新的垂直距離取得適宜修復空間,重建唇舌、顳下頜關節(jié)、咀嚼肌及咬合關系的協(xié)調性。
四環(huán)素牙伴磨牙癥患者的修復是修復醫(yī)生所面臨的臨床難題之一,本病例從美學修復和功能重建兩方面進行整體考量,使用全程數(shù)字化技術,通過對前牙美學缺陷進行精確分析,對修復效果進行預測,并以數(shù)字化設計方案為導向,精準設計制作最終修復體,實現(xiàn)了美學及功能方面的精準修復。這種“以終為始”的理念不僅縮短了治療周期,也實現(xiàn)了精準醫(yī)療,達到了理想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 ?四環(huán)素;磨牙癥;牙修復磨損;放射攝影術,牙科,數(shù)字;頜關系記錄
[中圖分類號] ?R783.3
[文獻標志碼] ?B
倫理批準和知情同意: 本研究涉及的所有試驗均已通過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批準(文件號 QYFYWZLL27978 )。所有試驗過程均遵照《赫爾辛基宣言》條例進行。受試對象或其親屬已經簽署知情同意書。
作者聲明: 田靜、王源、郭迪、周子璇、楊澧俊、付靜參與了研究設計;田靜、付靜參與了論文的寫作和修改。所有作者均閱讀并同意發(fā)表該論文,且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參考文獻]
[1] FAUS-MATOSES V, RUIZ-BELL E, FAUS-MATOSES I, et al. An 8-year prospective clin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survi-
val rate of feldspathic veneers: Influence of occlusal splint in patients with bruxism[J]. J Dent, 2020,99:103352.
[2] MYKHAYLYUK N, MYKHAYLYUK B, BLATZ MB. Di-
gital and microscopic tools for ultimate esthetics and precision[J].J Esthet Restor Dent, 2022,34(1):252-258.
[3] 吳為良,曾筱,劉曉強, 等. 120例中國成年人上前牙美學比例分析[J]. 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20,52(6):1130-1134.
[4] STANLEY M, PAZ A G, MIGUEL I, et al. Fully digital workflow, integrating dental scan, smile design and CAD-CAM: Case report[J]. BMC Oral Health, 2018,18(1):134.
[5] YASSMIN F, BLATZ MB. The impact of digital dentistry in interdisciplinary esthetic treatment[J]. Compend Contin Educ Dent, 2022,43(9):571-576.
[6] BORNHARDT T, ITURRIAGA V. Sleep Bruxism: An Integrated Clinical View[J]. Sleep Med Clin, 2021,16(2):373-380.
[7] 譚建國. 一步一步做好牙列重度磨耗的功能美學重建[J]. 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 2020,55(9):696-700.
[8] 劉洋. 關于咬合重建的幾個重要問題[J]. 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 2020,38(4):357-363.
[9] GOLDSTEIN G, GOODACRE C, MACGREGOR K. Occlusal vertical dimension: Best evidence consensus statement[J]. J Prosthodont, 2021,30(S1):12-19.
(本文編輯 范睿心 厲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