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推薦
平日里,大家都喜歡約上三五知己或一家人打打火鍋聊聊家常。火鍋的騰騰熱氣確實增加了氣氛,拉近了大家的距離。不過,火鍋聚餐過多,積食化熱,人體容易出現(xiàn)各種“燥”的癥狀——爛嘴角、口腔潰瘍、流鼻血、喉嚨痛,甚至便秘、腹瀉、痔瘡復(fù)發(fā)等。打火鍋,都是用水涮,怎么就上火了呢?火鍋應(yīng)該怎么吃才最健康呢?
火鍋為什么那么容易上火呢?
火鍋的湯底再怎么清淡,性質(zhì)也都是燥的。想象鍋底下不停地翻滾,這種翻滾跟我們胃是相似的,胃也是在不停地翻滾,而且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吃進(jìn)嘴里的食物溫度都非常高,火鍋蘸料也是各種芳香刺激,吃火鍋的過程會把我們的胃火引動起來。
很多人覺得火鍋越吃越餓,不是因為開胃,是胃火被引動了,消化系統(tǒng)很旺盛。胃火旺,就會越吃越想吃,很容易吃過量,最后又導(dǎo)致了積食化熱。
此外,還有與個人體質(zhì)相關(guān)。
嶺南地區(qū)濕熱、脾虛體質(zhì)的人居多,這類人吃火鍋本身就容易上火;
胃熱、肝膽氣盛的人也不適宜多吃太多火鍋;
氣候干旱、少雨,胃熱、肝膽氣盛的人不適宜多吃太多火鍋。
鍋底應(yīng)該怎么選擇?
1.川味火鍋(辣椒、花椒、大料)
體寒、風(fēng)寒感冒者適宜。
實熱、濕熱、陰虛火旺者不適宜。
2.粵式藥材鍋(黨參、黃芪、當(dāng)歸)
氣血虛弱、虛寒、體寒者適宜。
虛不受補、實熱、濕熱、陰虛火旺者不適宜。
3.推薦清補涼鍋底(沙參、玉竹各15克、馬蹄不去皮、紅蘿卜、枸杞、蔥白適量,紅棗1顆不去核,生姜3片不去皮)
適用于大眾。
沙參、玉竹可清熱養(yǎng)陰、益胃生津;紅蘿卜、馬蹄水分豐富,可以滋陰潤燥。盡量保留原食材的天然功效:馬蹄不去皮,因其皮色紅入血分,可養(yǎng)血;紅棗不去核,可養(yǎng)肝腎;生姜不去皮,有助于利水消腫。姜棗是一對經(jīng)典搭配,有助于調(diào)和氣血;蔥白可以發(fā)汗解表、通達(dá)陽氣,幫助冬末春初陽氣的升發(fā)。
湯底煮太久,嘌呤含量升高,會增加人體代謝的負(fù)擔(dān)、升高尿酸水平。建議大家40分鐘內(nèi)結(jié)束,或者煮40分鐘后換一個礦泉水鍋底重新煮;有痛風(fēng)或尿酸值偏高的朋友控制吃火鍋的次數(shù)。
食材應(yīng)該如何配搭?
吃火鍋時,不要一味只顧大魚大肉,特別偏愛于羊肉等一些性質(zhì)溫?zé)崾澄?,吃后則更容易“上火”。
食材的配搭上,要注意犖素搭配,尤其是瓜類、綠葉蔬菜,多偏寒涼,不僅能消除油膩、補充人體維生素,還有清熱解毒、中和燥熱的作用。推薦娃娃菜、冬瓜等,還有:
白蘿卜——下氣消食,益脾和胃,幫助消化。
豆腐——含有石膏,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作用,減輕上火癥狀。
香菜(帶根)——解表、散寒、溫胃,解油膩去腥,牛羊肉伴侶。
海帶——利水散結(jié),適合有增生、結(jié)節(jié)的女性朋友,甲狀腺疾病的人慎用。
板栗南瓜+土豆——健脾和胃,可代替主食。
犖類推薦
生蠔——肉既可以補陽又可以補陰,是一種很平和的食材。因為水質(zhì)的原因,生蠔肉容易富集重金屬,食用不要過量。
牛肉——牛肉能量高,可以補腎,體虛的人最適合,溫而不燥。我們吃潮汕牛肉火鍋時都覺得牛肉很鮮嫩,鮮嫩就是津液,牛肉的精華沒有被煮走,原汁原味。
牛舌——補心,容易胸悶、氣憋、心悸,心氣比較弱的人適合吃,也可以用豬舌代替。
鮑魚——降血壓、潛降肝火。容易煩躁、氣血不調(diào)的女性最適合跟新鮮百合一起煮湯,可以調(diào)節(jié)情緒、幫助睡眠。把鮑魚殼洗干凈,一起煎煮效果更好。
蘸料搭配
每個地方的飲食口味不盡相同,蔥、姜、蒜、辣椒、沙姜、青橘、醋、醬油等。
今天介紹一個特別的調(diào)料——芝麻油。
●芝麻油
芝麻油可潤腸通便、斂瘡生肌,治療燒燙傷效果很好。為什么四川火鍋喜歡配芝麻油?因為芝麻油直接治療燙傷,對高溫燙傷引發(fā)的口腔潰瘍也有很好的斂瘡效果。此外,芝麻油比芝麻醬好。
進(jìn)食火鍋時避免食物溫度過高,可以先將食物稍放涼些再入嘴。
吃火鍋上火了,怎么辦?
積食、痰濕
常見癥狀:腹脹、消化不好、舌苔厚膩。
●陳皮水
做法:泡陳皮水,或者用小青柑泡水。
功效:消食化痰、健脾祛濕。
實熱證
常見癥狀:煩躁、面紅目赤、渴喜冷飲、大便干結(jié)、小便黃、舌紅苔黃。
●竹蔗茅根水
做法:竹蔗半條(不要用黑蔗)、茅根(鮮品)50克、馬蹄10顆(帶皮)、紅蘿卜1條,榨汁。
功效:清熱下火、生津止渴、潤肺排毒。
●酸梅湯
做法:烏梅10克、山楂5克、陳皮3克、冰糖適量,泡茶。
功效:開胃生津、斂降虛火,開胃消食。
陰虛火旺
常見癥狀:盜汗、手腳心熱或出汗、小便短黃、大便干結(jié),或舌體、口腔潰瘍,舌紅少津、干瘦。
●鮮石斛榨汁
做法:石斛去皮、切小段、榨汁,加入蜂蜜調(diào)味飲用。
功效:生津益胃、滋陰清熱。脾胃虛寒、體寒的人建議加溫飲用。
溫馨提醒
吃火鍋一定要控制時間、食物總量、頻率,一周不要多于2次,每次時間在2小時內(nèi)。
吃火鍋時最好不要配搭冰凍飲料,此時人體的腸胃是處于蒸騰狀態(tài),喝冰水時,就像燒紅的鐵放冰里一樣,過于刺激,不要貪圖一時爽而傷身體、傷腸胃。此外,最好選擇干凈衛(wèi)生的門店,涮火鍋時注意食材充分煮熟,醬料避免過咸過油。
鏈接
一頓火鍋,幾千年的美食文化
●商周時期“小火鍋”
商周時期,人們最常用的炊具就是“鼎”。這種鼎其實就是一種火鍋,將炊器與盛器結(jié)合到了一起。
●漢代“火鍋蘸料”
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通,將香菜、蔥等調(diào)味品帶入中國,出現(xiàn)在了王侯貴族們的餐桌上?;疱佌毫系某苑ㄒ矐?yīng)運而生。
●三國時期“鴛鴦鍋”
這時的火鍋,用一種叫“五熟釜”的炊具烹煮,分成五個不同的燒煮空間,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湯串味,近似于現(xiàn)在的鴛鴦鍋。
●魏晉南北朝“菊花火鍋”
魏晉時期的風(fēng)雅,也體現(xiàn)在餐桌上。“菊花火鍋”就是在火鍋中投入幾朵菊花,為油膩的火鍋增加一點清淡。
●唐代“陶制暖鍋”
唐代富人設(shè)家宴的時候,一般都會備用火鍋。唐朝火鍋多是用陶燒成,叫“暖鍋”。白居易詩賦:“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本蜕鷦拥孛鑼懥顺曰疱伒膱鼍?。
●清代“涮肉火鍋”
乾隆皇帝曾于嘉慶元年正月,在紫禁城大手筆地舉辦了一場火鍋“千叟宴”,1550多個火鍋同時沸騰,品嘗者多達(dá)5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