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鑫
絲綢之路開通后,許多珍奇動物也來到了中國,獅子就是其中之一。但它竟然曾是“老胡”的寵物?“老胡”又是誰呢?
西晉 青瓷人騎獅燭臺 湖北省博物館藏
梁朝詩人周舍寫過一篇著名的《上云樂》,其中描寫了一位名叫文康的“老胡”,“胡” 是當時中原人對西域人的一種泛稱,“老胡” 就是一位來自西域的老人的意思。
《上云樂》中這位老胡可不簡單:他遨游天下,享壽綿長;他赴過瑤池宴,喝過王母娘娘送的瓊漿玉液;八百歲的大仙彭祖,不過是老胡的晚輩;仙鳥鳳凰被老胡當成雞來養(yǎng);兇猛的獅子又能如何,在老胡面前乖得像條小狗;現(xiàn)在,這位碧眼高鼻、須發(fā)皓然的西域老仙人居然率領(lǐng)仆從,唱著胡歌、跳著胡舞,來給梁朝皇帝祝壽了。
“鳳皇(凰)是老胡家雞,師(獅)子是老胡家狗”,看,老胡文康家的寵物可真夠另類的。正因為獅子是從西域傳入中國的,所以它的形象往往與胡人一同出現(xiàn)。湖北省博物館收藏了一件晉代的青瓷燭臺,燭臺的底座是一只看起來很高興的獅子,獅子背上騎著一位胡人,能夠表明其胡人身份的高帽剛好被做成了插蠟燭的圓筒。唐朝宮廷中還流行一種獅子舞,和獅子一同表演的馴獸員往往也是來自西亞或歐洲的外國人。
獅子在先秦時期的文獻中還被人們稱為“狻猊( suān ní)”,在西漢以后被叫作獅子(一些文獻中也寫作“師子”)。不過,無論是“狻猊”還是“獅子”,都不是漢語中本來就有的詞語,而是其他語言的音譯。
有學(xué)者認為,“狻猊”這個詞可能來源于斯基泰語,中國古代文獻把斯基泰人稱為“塞人”,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地烏孫國就是由塞人建立的。
在塞人的語言里,獅子的讀音與“狻猊”非常接近。而且,考古工作者在天山山脈塞人的墓地中也發(fā)現(xiàn)過帶有獅子紋飾的先秦文物,最有名的是一件高方座承獸銅盤。它由青銅鑄成,盤中有兩頭獅子并頭齊身站在一起。與這件銅盤一同出土的,還有一件獅形金箔飾,上面的獅子呈現(xiàn)出騰躍的姿態(tài),動感十足。由此可見,獅子文化在塞人的文化中的確是非常流行的。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獅子舞俑
戰(zhàn)國 獅形金箔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藏
那“狻猊”怎么又變成“獅子”了呢?這又要說到語言的流傳問題了。有學(xué)者說“獅子”這個詞可能來自梵語(印度的古典語言),但并不是直接從梵語譯成漢語的,中間還經(jīng)歷了中亞地區(qū)吐火羅語的轉(zhuǎn)化,才發(fā)展成漢語中的“獅子”。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標國家大月氏,講的就是吐火羅語。
獅子的形象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jīng)傳入中國了。東漢時期,月氏、安息、疏勒等國的使臣開始向漢朝皇帝進貢真的獅子,獅子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隋唐以后,獅子在中國文化中的寓意更加豐富:它不僅象征著權(quán)力,體現(xiàn)了勇武的品質(zhì),而且還被賦予了驅(qū)除邪惡、祈福呈祥的能力。到了宋朝,部分獅子的形象逐漸與獅子狗合流,獅子一掃先前的英武神姿,成為寵物界的新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