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股權讓與擔保下股權受讓人的股東權責邊界研究
      ——股東權利分離說與公司意思中心主義的雙重視角

      2024-05-31 16:53:46唐文寒
      吉林工商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受讓人行使股權

      唐文寒

      (山東德衡(濟南)律師事務所,山東 濟南 250000)

      一、問題的提出

      股權讓與擔保系債務人或第三人為向債權人擔保債權的到期實現(xiàn),以自身持有的股權作為增信措施。在形式上通常呈現(xiàn)為債務人或第三人將其股權暫時過戶至債權人名下,同時約定當債權人的債權實現(xiàn)后,債務人有權以象征性價款回購該部分股權。自2019年《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發(fā)布以來,對于股權讓與擔保的有效性爭論已歸于沉寂,學界就股權讓與擔保的合同、物權效力基本達成共識。然而,股權讓與擔保區(qū)別于一般讓與擔保的特性在于,所涉標的物為股權,這就使得股權讓與擔保本身成為橫跨擔保法與公司法領域的綜合體概念。學界就股權讓與擔保的研究集中在股東資格是否移轉上,然而股東身份的移轉之外更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在于,股權轉讓人與股權受讓人于雙方契約中就股東權利的行使作有約定的情況下,股權受讓人是否得以全部或部分享有并行使股東權利。

      二、股權受讓人股東權責認定的構造困境

      (一)股權讓與擔保構造的學說爭鳴

      對于股權讓與擔保的構造,理論界大致分野為擔保權構造說與所有權構造說。所謂擔保權構造說,聚焦于讓與擔保中的“擔?!币蜃?,強調手段不得大于目的,主張穿透所有權轉讓的形式手段,直達雙方當事人設立擔保的表示真意[1]。因此,所有權并未發(fā)生移轉,仍全部歸屬于擔保人,讓與擔保所在標的物上增設的僅是具有優(yōu)先受償效力擔保物權。

      所有權構造說,偏向于強調讓與擔保中的“讓與”,這種構造說肇始于羅馬法中的信托行為理論,同時以所有權是否全部轉移為依據(jù),進一步劃分為絕對的所有權轉移說和相對的所有權轉移說。絕對的所有權轉移說的法律形態(tài)可以歸納為“所有權的轉移+債權的約束”[2],主張讓與擔保完成后,全部的所有權不加保留地移轉給擔保權人,擔保人所剩之權利或約束手段唯債權而已。相對的所有權轉移說分割了所有權的整體性,將其一分為二為“經(jīng)濟上的所有權”及“法律上的所有權”,主張所有權的移轉僅僅是形式上的,擔保人移轉給擔保權人的所有權為“法律上的所有權”,“經(jīng)濟上的所有權”仍然為擔保人繼續(xù)享有[3]。

      (二)實證法的構造說選擇傾向

      我國對讓與擔保的成文法規(guī)定可見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有關擔保制度的解釋》(以下簡稱《民法典擔保制度司法解釋》)第68條,其中“形式上轉移至債權人名下”和“參照……優(yōu)先受償”及“約定到期不履行債務……財產歸債權人所有的……該約定無效”的種種表述,可以呈現(xiàn)出我國實證法的構造說選擇傾向于擔保權構造說,對于所有權的實質變動持否定態(tài)度。

      對于股權讓與擔保,實證法在構造說的選擇上一以貫之,《民法典擔保制度司法解釋》第69條①《民法典擔保制度司法解釋》第69條規(guī)定:股東以將其股權轉移至債權人名下的方式為債務履行提供擔保,公司或者公司的債權人以股東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抽逃出資等為由,請求作為名義股東的債權人與股東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在表達上雖并不如第68條鮮明,但仍可合理推出股權所有權并未實際移轉的結論。其規(guī)定,股權雖轉讓至擔保權人名下,若該股權并未充分實繳,公司債權人仍不得向擔保權人這一名義股東主張瑕疵出資責任?,F(xiàn)行法律將瑕疵出資的責任仍然加諸擔保人而非擔保權人,正是權責相統(tǒng)一原則的體現(xiàn),背后暗示的是擔保人對于股權所有權在讓與擔保設立后的繼續(xù)享有。

      (三)股權讓與擔保的設計意圖與構造說選擇的沖突

      擔保權構造說目前已從理論落地為我國的立法實踐,然而擔保權構造說是否確實同股權讓與擔保的原初設計意圖相匹配則仍存疑問。在詳細剖析股權讓與擔保前,再次回到一般讓與擔保與擔保權構造說間的適配度上。擔保權構造說強調手段與目的相合,讓與擔保既然目的是增信,那么就將效力局限于優(yōu)先受償即可。這種結果,確乎實現(xiàn)了一般讓與擔保下的二級分類中不動產讓與擔保、動產讓與擔保的目的,然而另一子集股權讓與擔保的目的則未必可得到實現(xiàn)。

      股權讓與擔保并非來自法學理論界的頂層設計,相反它肇端于股權交易市場,來自最前沿的商事實踐。股權橫跨公司法和物權法兩大領域,股權讓與擔保交易模式的設計目的也就不再像不動產、動產讓與擔保一般局限于物權擔保,股權讓與擔保的受讓方還意圖以此種架構獲得部分股東權利。從司法實踐來看,一方面部分股權受讓方有意取得知情權與監(jiān)督權,監(jiān)督公司的正常經(jīng)營與決策流程,從而確保股權價值不會因公司內部治理不當或利益輸送等而遭遇過度貶損,影響其股權的擔保價值②吉林省長春市中級人民法院(2021)吉01民終7427號民事判決書。;另一方面,部分股權受讓方有意取得部分收益權,共同合作創(chuàng)造利潤分享收益,從而突破股權質押下其收益率受到民間借貸最高利率的限制③最高人民法院(2020)最高法民申4636號民事裁定書。。除此之外,個別股權受讓方甚至想更進一步,直接替代轉讓方行使決策權,徑直參與公司治理④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21)京民申1202號民事裁定書。。

      綜上所述,擔保權構造說的漏洞展露無遺,其無法回應股權讓與擔保對公司股東權利部分轉移的架構需求,在股權讓與擔保下采擔保權構造說會扼殺股權讓與擔保這一擔保方式的重大創(chuàng)新,遏制股權讓與擔保的生命力。股權讓與擔保就股東權利安排的設計意圖與擔保權構造說之間的沖突也就顯現(xiàn)出來。

      三、股權受讓人行使股東權利的理論突圍

      基于上述分析,若要試圖回歸股權讓與擔保最初的設計意圖,使股權讓與擔保重現(xiàn)生機,務必要在現(xiàn)有的擔保權構造說之外,尋求新的理論基礎,作為股權受讓人行使股東權利的理論支撐。

      (一)股東權利對外讓渡的構思

      部分學者在股權讓與擔保中,往往糾結于股權受讓方和轉讓方到底誰享有股東資格,針對股東資格的討論也不一而足。究其結論,無外乎股權受讓人為股東或股權轉讓人為股東。前者主要論點為登記即帶來股權變動,確立股東身份的依據(jù)是法定登記機關的登記[4];后者主要著墨于股權轉讓人并無真實轉移股權所有權的意思表示,僅有設立擔保物權的意思表示[5]。之所以針對股東資格歸屬問題引發(fā)如此廣泛的關注,其原因之一在于從傳統(tǒng)理念而言,只有確認了股東資格的歸屬,方能確定何者可當然地行使股東權利,余者則無權可行使。然而如若具備股東資格與否并不影響股東權利的對外讓渡,則針對股東資格的討論便可暫時擱置一旁,而以股權轉讓方與股權受讓方分別行使股東權利的界限為研究重心。

      (二)股東權利分離說:股東權利對外讓渡的理論基礎

      從傳統(tǒng)上講,股東權利原則上具備不可分性。禁止股東權利分離規(guī)則的基本內涵包括三個方面:股權的具體權利不得與成員資格相分離;股權的經(jīng)濟性權利與參與性權利不得分離;股權的經(jīng)濟性權利與參與性權利的比例性配置[6]。該禁止分離規(guī)則背后的正當性在于公司自治原則的邏輯自洽,有觀點認為若允許股東將某項權利轉讓給他人,則該項權利便與股東地位產生分離,這將會導致公司外部人士參與公司決議,公司自治將摻雜進他治的雜質,自治之大廈將有傾塌之風險[7]。然而,這一曾被眾多西方著名學者奉為公司法“圣經(jīng)”的禁止性規(guī)則,卻在現(xiàn)代公司法的演變中被打破[8]。股權中的兩項核心權能即投票權與收益權之間的緊密聯(lián)結逐漸解綁,一方面反映在投票權行使方式的變革,這在投票權信托中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信托的委托人僅保留股權收益,不得干預受托人對投票權的行使[9];另一方面反映在類別股的出現(xiàn),不僅存在以放棄參與公司管理為代價換取公司盈余分配中更佳待遇的優(yōu)先股,還存在公司決策時享有“超級投票權”的A類股[10]。

      目前,域外經(jīng)驗中,對于“股權的具體權利不得與成員資格分離”的禁止性規(guī)則已經(jīng)不乏突破。美國有表決權信托及不可撤銷表決權委托制度,其中表決權信托允許股東將表決權作為信托資產,交由他人行使,與受托人分別享有法律上的所有權(legal title)及衡平法上的所有權(equitable title)[11]。而不可撤銷的表決權委托,在此種制度下產生的并非類似我國表決權代理的委托代理關系,“不可撤銷的代理權并不為委托人的利益而存在,受托人不受委托人的意志控制”[12]?!兜聡煞莨痉ā芬餐瑯右?guī)定有寄托表決權,公司股東有權將其表決權交給信貸機構統(tǒng)一行使,由信貸機構以其自己的名義行使表決權。以上均系表決權與股東資格產生了分離。法國公司法和我國澳門地區(qū)公司法中規(guī)定有股份用益權,用益權人有權在權利存續(xù)期間內收取分配盈余,也即收益權與股東資格產生了分離。

      我國日前在“股權的具體權利與成員資格分離”的立法突破上仍存猶疑,盡管在《公司法》第106條規(guī)定了股東表決權的代理,但代理人仍是以股東的名義行使表決權,嚴格意義上算不得權利行使與資格分離。但我國對禁止股東權利分離規(guī)則的另外兩大表現(xiàn)“股權的經(jīng)濟性權利與參與性權利不得分離、股權的經(jīng)濟性權利與參與性權利的比例性配置”的突破卻緊跟國際上較前沿的司法實踐。2023年由證監(jiān)會修訂的《優(yōu)先股試點管理辦法》承認了“股權的經(jīng)濟性權利與參與性權利的分離”,規(guī)定優(yōu)先股股東在分配上享有相對于普通股股東更優(yōu)待遇,但在除特定事項外不再具有表決權。此外,2018年修正的《公司法》第42條規(guī)定表決權比例和股權比例可以不掛鉤①2018年《公司法》第42條規(guī)定:股東會會議由股東按照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這意味著股東可以通過約定獲得與其股權收益權不成比例的表決權,這相當于對“股權的經(jīng)濟性權利與參與性權利的比例性配置”規(guī)則的超越。

      上述規(guī)定表明,同一股份下股東權利不可分別行使的原則出現(xiàn)松動,“有投票權的股東與公司沒有經(jīng)濟利益”或“與公司有經(jīng)濟利益的股東沒有投票權”的情形也逐漸常態(tài)化[13]。我國立法上對禁止股東權利分離原則的突破已經(jīng)三有其二,可以預見的是,雖目前對“股權的具體權利與成員資格不得分離”禁止性規(guī)則的超越仍未落地,但未來向國際主要潮流靠攏也僅是時間問題。包括表決權信托、不可撤銷表決權委托、寄托表決權、股份用益權等在內的制度,背后允許“股權的具體權利與成員資格相分離”的理論,可歸納為“股東權利分離說”。

      四、公司意思中心主義對股權讓與擔保的介入

      行文至此,已經(jīng)明確通過分離股東資格與股東權利的方式,為實現(xiàn)股權讓與擔保超出擔保目的并由股權受讓人行使股東權利的意圖鋪設出理論基礎。若試圖在該理論基礎上構建受讓人行使股東權利之架構,首當其沖應關注的,是受讓人得以行使股東權利的前置性程序,對此問題的解答需要引入“公司意思中心主義”這一核心概念。

      (一)公司意思中心主義概念厘清

      我國的股權變動模式中,反響最大的兩種為“純粹意思主義”與“修正意思主義”。純粹意思主義模式認為股權變動只與雙方的意思表示有關,讓與雙方一經(jīng)達成轉讓合意,則受讓方當即取得該股權[14]。此種以合同簽訂為股權變動時點的觀點在司法實踐中也不乏支持,甚至在最高人民法院的裁判文書中也有所體現(xiàn)①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4)民二終字第205號。。修正意思主義則在純粹意思主義的基礎上增設了通知公司這一要件,要求股權轉讓方將股權轉讓之事實及時通知公司。司法實踐中采此觀點的法院,認為股權變動的時點在股權轉讓方通知公司或公司雖未經(jīng)通知但已然知情時②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5)魯商終字第216號。。在這一模式下,公司處于消極狀態(tài),其只能被動地等待接收股權轉讓方的通知,也不得對股權轉讓作出同意或拒絕的評價。

      此兩種既有的股權變動模式下,均忽略了對公司、其他股東利益的保護,有學者因此提出了在股權變動中以公司意思為中心,形成以公司認可為基礎的股權變動生效模式。此種“公司認可生效模式”,強調把公司作為獨立的主體,轉讓人轉讓股權后,有義務請求公司認可受讓人成為公司股東,公司董事會代表公司進行審查,核實該股權轉讓是否存在有違公司章程的情況,并遵循“否認需明示,認可不限形式”的規(guī)則[15]。

      本文借鑒公司認可生效模式,并吸收公司股權轉讓中其余股東的知情同意、優(yōu)先購買程序性要求,歸納出“公司意思中心主義”這一概念。公司意思中心主義強調涉股權問題時,應當尊重公司作為獨立主體的意志,尊重公司內其余股東的知情同意權,而并非僅僅從物權變動的角度處理股權轉讓等相關問題。

      (二)道德風險:股權轉讓與股權讓與擔保的區(qū)分

      當前司法實踐為何在股權讓與擔保上產生了諸多爭議和審判混亂,歸根到底在于我國司法上長期忽視公司意思的傳統(tǒng)。股權讓與擔保一種常見的糾紛就是股東出資不實責任糾紛,源于股權讓與擔保的交易模式通常表現(xiàn)為“明股實債”,即名為股權、實為債權。此類糾紛的司法實踐中,公司的債權人主張債權投資并不存在,真實存在的是股權投資,從而向受讓人主張股東瑕疵出資責任,雙方爭議的焦點就在于讓與人與受讓人之間到底是股權轉讓還是股權讓與擔保,若認定為股權轉讓則受讓人應當承擔股東責任,若認定股權讓與擔保則受讓人無須承擔股東責任③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qū)人民法院(2016)魯0812民初1000號民事判決書。。

      然而,對于該項法律事實的查明受制于事后審查固有弊端,法院通常也在股權轉讓和股權讓與擔保的認定上舉棋不定。這是因為對二者的分辨,僅能通過轉讓人與受讓人之間簽署的協(xié)議進行識別與區(qū)分,而“股權轉讓中的出讓人和受讓人完全可以通過倒簽合同、偽造回購協(xié)議等方式將股權轉讓虛構為股權讓與擔保,以此來逃避補充出資的義務,損害其他債權人的利益”[16]。

      (三)風險消解:介入的公司意思中心主義

      股權轉讓中的出讓人和受讓人倒簽合同虛構股權讓與擔保的道德風險之所以存在,應歸結于股權轉讓人與受讓人之間由于潛在利益關系可能會站在同一戰(zhàn)線。這與一般的合同糾紛迥然不同。一般的合同糾紛中,合同簽訂雙方處在對抗的境地,因此一旦雙方對舉證出的合同文本無爭議時,法院直接予以認可,而無雙方串通之虞(虛假訴訟不在此列)。然而,在公司債權人提起的訴訟中,股權轉讓人與受讓人在地位上并無對抗之屬性,甚至由于各種潛在的利益關系,聯(lián)合起來共同對抗公司債權人,通過倒簽、偽造的方式將原本的股權轉讓合同篡改為股權讓與擔保合同,從而避免股權受讓人的股東責任承擔,雙方再私下對此不法所得進行二次分配、共享收益。這種虛構僅需轉讓人與受讓人雙方即可達成,公司債權人對這些操縱無跡可尋,往往無從得知。

      由上述可知,使公司債權人處在不利地位正是股權讓與擔保呈現(xiàn)出的雙務性、隱蔽性,因此意圖消解此道德風險,唯有將股權讓與擔保進行公開化方可實現(xiàn)。與股權讓與擔保相似的股權質押,便進行了絕對公開,所有人均可通過登記查詢股權質押的情況。股權讓與擔保的架構使其不便于效仿股權質押進行絕對公開,但可以引進第三方進行相對公開。而此第三方,正是與股權利害攸關的公司。將公司是否知情認可作為法院藉以區(qū)分股權轉讓與股權讓與擔保的判斷標準,將大為緩解法院審查過程中所面臨的道德風險。既然存有股權轉讓的外觀,公司法的介入本應屬必然,但現(xiàn)行法律卻完全予以忽視,僅在《民法典擔保制度司法解釋》第69條中從物權角度及責任承擔上進行了規(guī)制,從而留下了漏洞。

      (四)類推適用:股權讓與擔保程序要求的類型化

      隨著公司意思中心主義對股權讓與擔保的介入,“公司的知情認可”這一判斷標準需要細化為哪些程序化要求的疑問首當其沖,遵循與不遵循此程序化要求將隨之影響哪些法律效果也亟待解答?;诖?,下文將通過三種涉及股權讓與擔保的不同情形,對程序化要求即法律效果進行細化闡釋。

      其一,出于種種目的,存在股權受讓方和轉讓方向公司隱瞞股權讓與擔保事實的可能。此種情形下,應遵循內外有別之原則,對轉讓人與受讓人內部而言構建了股權讓與擔保之契約,由于轉讓人未能正確履行使“公司知情認可”的義務,應當向受讓人承擔違約責任。而從外部來看,由于完全符合股權出售的外觀,公司其他股東得以主張優(yōu)先購買權,同等條件下優(yōu)先購得該股份。但若是讓與擔保事實被隱瞞,且公司的其他股東均未行使優(yōu)先購買權,則對于公司及公司其余股東而言,股權受讓方完全符合股權繼受的要求,從人合性的角度來講,相當于公司其余股東對于股權受讓方以股東身份的加入持歡迎或默許的態(tài)度,此時股權受讓人得以直接以公司內部股東的身份行使全部股東權利。此時即便股權受讓人內部達成的約定符合股權讓與擔保的要件,也不應當產生任何擔保的法律效果。

      其二,依照股權二分論的區(qū)分方法,股權可分化為財產權利及人身權利,涉及人身權利的處分時要考慮尊重公司的人合性[17]。若股權讓與擔保明確只涉及擔保,不涉及對股東權利的安排時,此屬于僅涉股權轉讓人對股權的財產權屬性的處分,公司人合性便無需在考慮之列,無須征得其余股東的同意,也無需公司的認可,僅須通知公司,由公司進行記錄并留檔即可。此種情況其實也正是《民法典擔保制度司法解釋》第69條試圖規(guī)制的情形,由于只涉及對財產權的處分,意圖產生的也僅僅是擔保的效果,因此擔保權構造說的理論于此處適用也與目的相得益彰。對現(xiàn)行法律的修正只需要納入公司意思中心主義的程序要求,由公司對擔保意思進行記錄留檔。

      其三,剩下的一類情況即股權讓與人與股權受讓人不僅對擔保作了安排,還對股東權利的行使進行了約定,股權讓與人擬將部分股東權利讓渡給股權受讓人。從程序上,股權讓與人與股權受讓人必須將股東權利讓渡的法律事實通知至公司,股東權利由股東以外的第三人行使,與股權轉讓給公司外部具有高度的類似性,因此應當類推適用股權轉讓的相關規(guī)定。根據(jù)《公司法》第71條規(guī)定,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jīng)其他股東過半數(shù)同意。此種知情同意程序的設置,是出于對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的尊重。從形式上看,若借助股權讓與擔保架構可暫時讓渡部分股東權利給股權受讓人,受讓人實質上就以公司外部人員的身份參與了公司內部治理。因此,股權受讓人與股權轉讓方之間有關股東權利的讓渡,也應當履行有限責任公司的知情同意程序,得到有限責任公司其余過半數(shù)股東的同意。此外,借鑒“公司認可生效模式”,公司作為獨立主體亦要由公司董事會對股東權利讓渡進行審查,判斷是否存有違背公司章程的情況,并作出決議予以留存。

      五、股權受讓人股東權利分離行使的邊界廓清

      如前文所述,表決權與收益權在傳統(tǒng)上被認為具備天然的耦合性,二者不可分離。這種觀點在現(xiàn)代公司法的發(fā)展中出現(xiàn)松動,集中體現(xiàn)在同一股份下的表決權與收益權由不同主體行使。這是禁止股東權利分離規(guī)則的松動,也是股東權利分離說的形成。沿著股東權利分離說的思路,兼顧公司意思中心主義對股權讓與擔保介入帶來的程序性要求,股權讓與擔保下的受讓方借助股權讓與擔保這一架構,從讓與方手中取得部分股東權利將并非沒有可能。

      (一)內外交集:股東權利讓渡的內部約定與外部同意

      在“股東權利可分說”的基礎上,股權讓與擔保的受讓人得以享受哪些股東權利,應當首先著眼于雙方達成的合意。股東權利的讓渡在股權讓與人與股權受讓人之間務必是通過雙方契約達成的,但該契約僅能產生債的效果,本身無法產生股東權利讓渡的法律效果。意圖產生公司法上的法律效果,即股權受讓人得以向公司行使股東權利,必須要完成公司意思中心主義帶來的程序要求,讓與人與受讓人雙方之外還要有“公司知情認可”。

      對于股東權利的讓渡,外部必須有股權轉讓人向公司的通知,并經(jīng)股東的知情同意,董事會審查并作出決議??紤]到公司內部的股東們未必全盤同意股權轉讓人對股東權利讓渡的處分,存有僅部分同意股東權利讓渡的可能,因此對股權受讓人所享有的股東權利范圍較為周延的表述為,在契約內部約定與股東外部同意交集的范圍內享有股權轉讓人讓渡的股東權利。

      (二)權利讓渡:轉讓類型原則不設限制與信義義務的歸置

      對股東權利進行類型化作業(yè),可大致分為三類:其一為以表決權或投票權為核心的決策型股東權利;其二為以分紅權、剩余利潤分配權為主要內容的收益型股東權利;其三為包含查閱權、質詢權在內的知情監(jiān)督型股東權利。在股權讓與人將部分股東權利讓渡給股權受讓人的流程中,是否應當對權利類型進行限制是不得不回應的問題,如允許受讓方行使決策型股東權利是否有違公司內部自治之原則,或允許受讓方行使知情監(jiān)督型股東權利是否有可能泄露公司內部信息,對公司產生不利影響。

      從域外經(jīng)驗來看,表決權信托及不可撤銷表決權委托的設置,暗含著美國法律并不認為可能不具備股東資格的受讓方行使表決權存在內部自治原則上的不當。法國及我國澳門地區(qū)設有股份用益權,允許收益權從股東完整的“權利束”中讓渡,未見司法實踐中運行不暢。對于知情監(jiān)督型股東權利的分離,雖未見于國外立法,但股權最核心的投票權及收益權尚可與股東資格分離,由不同的兩個主體行使,參照舉重以明輕的原則,股權下其他具體權利如知情權、監(jiān)督權等亦可以分離也應屬題中應有之義。同時,在我國股權讓與擔保的司法審判中,對于受讓人與讓與人對股東權利的內部約定,相較于往往被法院否定的決策型權利讓渡,知情權的讓渡被法院承認的可能要遠大前者①廣東省惠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21)粵13民終9012號民事判決書。。因此,對于股權讓與方讓渡的股東權利類型,在原則上不予設限。

      受讓人受讓決策權與知情監(jiān)督權卻無對應收益,因此可能會存在不當行使決策權或對外泄露機密之隱患[18]。此類擔憂并非危言聳聽,正如現(xiàn)代公司發(fā)展的過程中,公司所有權與經(jīng)營權逐漸分離,并形成了以董事會為中心的內部治理體系,由董事會的董事們行使決策權,最終收益卻由全體股東享有,為了防止董事怠于履行職責,英美法系向其施加了信義義務(fiduciary duty)[19]。我國對此進行了部分移植,但直接稱之為董事義務。既然股權受讓人得以利用股權讓與擔保的架構行使決策權或知情監(jiān)督權,為防止權利濫用設置信義義務,要求其在表決時不得損害公司或股東利益,在獲取公司內部信息時不得向公司外的第三方泄露,屬于正當規(guī)制的范圍。

      (三)禁止性規(guī)則反轉:表決權與收益權的擇一轉讓限制

      傳統(tǒng)上,表決權和收益權務必由同一主體統(tǒng)一行使,這是為了避免道德風險、降低代理成本。然而,在以股東權利分離說為基礎的股權讓與擔保下,表決權與收益權將從原本不得分離行使的極端反轉為必須不得統(tǒng)一行使的另一極端,此種反轉是出于維護股東資格的獨特性。一般而言,投資方式分為股權投資和債權投資,投資人可以選擇將資金投入公司化為資本從而獲得股東資格,也可以選擇將資金借給公司化為債權從而獲得債權人身份。股東和債權人身份分別有其差異化的優(yōu)勢,就股東而言,投資人一旦將資金投入公司,便對資金喪失所有權,資金轉歸公司所有,但投資人獲得了股東身份,一方面得以參與公司治理,另一方面可以獲得分紅權,該分紅上不封頂,不存在固定利率。而若投資人選擇成為債權人,則其收益率將受到民間借貸最高利率的限制,但優(yōu)勢在于對出借資金仍有宣稱,風險僅限于債務人失去償債能力。

      倘若股權讓與擔保架構下的受讓方(也即債權人),得以借助此架構經(jīng)讓與方讓渡,同時獲得股權中的表決權和收益權,就代表著股權中最為核心的兩大權能均掌握在債權人手中,也將同時意味著股東資格獨特性的崩壞。債權人可以在保留其債權人身份優(yōu)勢的基礎上,不承擔股東身份應承受的風險,卻享有股東最關鍵的股東權利。因此,對于債權人身份的受讓方,其對于股權決策權和收益權,只得擇一享有,不得同時獲取。

      (四)權責一致:股權受讓人股東責任的證成

      以本文對股權讓與擔保的闡述為基礎而言,《民法典擔保制度司法解釋》第69條并非對全部股權讓與擔保情形的規(guī)定,而僅僅是對股權讓與擔保不涉及對股東權利讓渡情形下的規(guī)定。在此情形下,由于股權受讓人其身份僅僅是債權人及擔保權人,既不享有股東資格,也不享有任何股東權利,因此實證法認為這個股權轉讓僅僅是形式上的,不要求股權受讓人承擔股東責任[20]。

      然而,對于向公司隱瞞股權讓與擔保法律事實的情形,再繼續(xù)適用《民法典擔保制度司法解釋》第69條之規(guī)定便不再合適。對公司意思中心主義的尊重,要求對于涉公司內部治理的事宜均應通知公司,既然股權讓與人與股權受讓人并未如實地將股權讓與擔保的事實通知公司,通知到公司的僅僅是股權轉讓的事實,則對于公司而言,其僅僅產生了股權轉讓這一表象的法律效果。股權受讓人直接因此繼受原股東的股東身份,享有全部的股東權利,也因此應當承擔全部的股東責任,包括向公司的債權人承擔瑕疵出資的股東責任。

      對于股權受讓人與股權讓與人就股東權利行使作了內部約定且適當通知了公司,并征得公司股東半數(shù)以上同意的情形,由于股權受讓人將部分享有并行使股東權利,再繼續(xù)適用《民法典擔保制度司法解釋》第69條之免責規(guī)定,顯然也不再適宜。本著權責相統(tǒng)一的原則,既然享有股東權利,要求其承擔股東責任也就不再有違公平理念。然而,股權讓與人的股東責任是否就此隨股權讓與擔保的構建而全盤轉移給了股權受讓人,頗值得思考??紤]到前述中強調的股東權利分離中表決權與收益權的屬性互斥,股權受讓人不可能完整地受讓全部股東權利,股權受讓人與股權轉讓人必然分別享有表決權和收益權。因此,股權轉讓人也必然留有部分股東權利,要求其繼續(xù)承擔股東責任便并無不當。是故,股權受讓人與股權讓與人均對外按照連帶方式承擔股東責任是較為妥當?shù)呢熑畏绞?,至于其內部依何種比例分配、可否相互追償,還有待下一步的研究。

      六、結語

      本文歸納總結出了允許“股東資格與權利行使相分離”的股東權利分離說,從而得以繞過學界關于股權讓與擔保中股東資格歸屬問題的討論,徑行利用公司意思中心主義探索股權受讓方行使股東權利之可能及邊界。股東權利分離說是本文論證的基石及結論,其包含的股東資格與股東權利分離的架構于域外雖并不罕見,但在我國的立法中仍屬空白,未來仍需對其進行更多更深入的理論探討。

      猜你喜歡
      受讓人行使股權
      暫停行使金融合同提前終止權的國際實踐及其啟示
      逾期清稅情形下納稅人復議權的行使
      論債權讓與中受讓人通知制度
      ——從最高人民法院(2016)民申3020號判決切入
      債權二重讓與中債權歸屬問題探析
      ——以受讓人權益保護為視角
      天津法學(2019年3期)2019-01-18 13:55:05
      新形勢下私募股權投資發(fā)展趨勢及未來展望
      什么是股權轉讓,股權轉讓有哪些注意事項
      黨員應如何行使黨員權利?
      淺探二重買賣行為的刑事責任
      山西青年(2017年3期)2017-01-30 09:07:38
      論FRAND原則對標準必要專利權行使的限制
      知識產權(2016年1期)2016-12-01 06:56:44
      定增相當于股權眾籌
      若尔盖县| 左权县| 太仓市| 新巴尔虎右旗| 耿马| 元朗区| 南平市| 湖南省| 嘉义市| 磐安县| 象州县| 安塞县| 石家庄市| 滕州市| 合川市| 曲水县| 玉门市| 新疆| 马山县| 六枝特区| 泽库县| 固原市| 西贡区| 南投市| 互助| 大悟县| 广丰县| 龙口市| 张家川| 柳江县| 黎川县| 马边| 贵州省| 沛县| 塔河县| 久治县| 凌云县| 南安市| 屏东市| 大竹县| 定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