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昆曲經過六百年的風風雨雨,受多次摧殘,幾度瀕臨枯萎,想要再重新煥發(fā)生機,如何實現創(chuàng)新發(fā)展是目前要攻克的難題。本文以江蘇省地方戲——昆曲為例,對新時期昆曲振興的歷史進程、昆曲振興舉措、昆曲振興面臨的困境進行探討,為中國戲曲的繼承與發(fā)展獻計獻策。
[關鍵詞] 昆曲藝術;昆曲振興;保護與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 J607?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5-0065-03
中國戲曲是弘揚中華古老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其博大精深,擁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氣息和豐富的民族文化底蘊,匯聚著前輩們智慧的結晶和對人生的體驗,是我國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保護”“創(chuàng)新”成為新時代文藝工作者們不斷探索的課題。國家政府相繼出臺一系列優(yōu)秀的得力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對中國戲曲等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藝術的傳承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1978年5月,批準了湖南省民族文化局臨時黨組呈送的《逐步恢復上演優(yōu)秀傳統(tǒng)劇目》的請示報告。1980年7月,在京舉行的全國戲曲劇目工作座談會,會議繼續(xù)確立了“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原則,進而明確提出“保持優(yōu)良傳統(tǒng)戲、新編故事戲和現代戲三者并舉”的戲曲劇目發(fā)展政策。[1]這一系列有利于戲曲發(fā)展政策的實施,使中國戲曲藝術得到了新的發(fā)展機會,極大鼓舞并調動了戲曲工作者的積極性。戲曲藝術猶如雨后春筍般重新煥發(fā)了生機,各地方戲曲劇種也依次紛紛喊出了“振興”的口號。戲曲創(chuàng)作曾一度進入繁榮時期。傳統(tǒng)戲曲藝術家重新燃起創(chuàng)作的激情,許多優(yōu)秀經典的戲曲作品絡繹不絕地涌現出來,如:莆仙戲《春草闖堂》、越劇《胭脂》、花鼓戲《六斤縣長》、京劇《司馬遷》等。
一、新時期振興昆曲的歷史進程
昆曲古稱“昆山腔”如今也被稱為“昆劇”,是歷史悠久的劇種之一,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被譽為戲曲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昆曲起源于我國江蘇省昆山市,由元末年代昆山戲曲家顧堅所創(chuàng),后在明朝嘉靖年間,戲曲家魏良輔對蘇州昆山一帶流行的戲曲唱腔和民間小調進行整理收集,并進行了大膽的改革,他吸收了江西的弋陽腔、浙江的海鹽腔和余姚腔的特點,創(chuàng)制了“水磨調”,然后又經過長期的發(fā)展成為現在的昆曲[2]。
1982年,在江蘇召開的江蘇、浙江、上海二省一市昆劇會演上,文化部明確提出了中國昆曲工作的八字方針:“保護、傳承、革新、發(fā)展”。這個八字方針的明確提出,為昆曲保護發(fā)展工作確定了基調和方針。后來,文化部按照胡耀邦同志批示的文件精神,在1985年發(fā)出了《有關保護和振興昆劇的通告》,與此同時文化部還組建了昆劇指導委員會,并組織了四期訓練班,在搶救繼承傳統(tǒng)戲劇方面作出了可喜的成果。[3]
1987年,文化部發(fā)出《關于對昆劇藝術采取特殊保護政策的通知》并于1987年12月17日至25日,在京舉行了“全國昆劇搶救傳承劇目匯總展演”,共上演了折子戲33部、大戲2部。
為加強昆曲的保護工作,1995年,文化部調整組建昆指委,并補充了工作人員,進一步強化了專家對昆指委管理工作的領導,同時大批長期在文藝一線管理工作的劇院團長和有關文化廳部門中分管此項工作的領導人員也進駐了昆指委,使昆指委變得更為精干嚴謹,管理工作具有了實效性。
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九次會議上正式通過了關于設立“人類口頭財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項目的決定。2000年,此項活動的第一次申請、評審等工作開始開展。2001年經十九個國際評審的嚴格篩選,中國在十九個入選名單中名列榜首。我國的昆曲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第一批《人類口頭財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這也是對昆曲在世界文化藝術傳承中的獨特地位、貢獻和價值的高度認定。文化部于同年12月制訂了《保護和振興昆曲藝術十年規(guī)劃》明確“繼續(xù)執(zhí)行中國文化部確定的‘保護、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昆曲管理工作方向,為更好地推動昆曲振興的管理工作,為確立中國文化的世界地位,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4]。
2005年以來,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領導同志的批示精神,與文化建設部、財政廳聯合開展實施“我國昆曲藝術作品搶救和提升工程項目”,在全省范圍內深入開展了全方位的昆曲藝術保護工作,以促進傳統(tǒng)昆曲文化藝術作品的當代弘揚和復興,讓傳統(tǒng)昆曲文化藝術作品逐步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逐步步入發(fā)展健康良性的快車道。
2015年,國務院政府辦公廳頒布了《有關扶持戲劇傳承發(fā)展的若干政策》,《政策》中明確提出“傳承保護京劇、昆曲。繼續(xù)安排資金支持京劇、昆曲保護與傳承。實施中國京劇像音像集萃計劃。實施當代昆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做好優(yōu)秀昆曲傳統(tǒng)折子戲錄制工作?!敝贫ㄒ慌欣趹騽鞒邪l(fā)展的政策,提出實行“戲劇振興工程項目”。2016年,“戲劇振興工程項目”載入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第十三個五年計劃綱要,標志著我國對優(yōu)良傳統(tǒng)昆曲文化藝術的保護與扶持管理工作步入了一個嶄新時期。
二、昆曲的振興舉措
昆曲的振興是一項周期長且任務艱巨的大型工程。為了保護工作順利地實施,必須從大局出發(fā),加強領導,采取科學完備的措施,認真做好各環(huán)節(jié)的工作。昆曲作為“國家優(yōu)秀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運用國家力量對其加以扶持,在這日益注重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新形勢下,對于保持中華民族藝術的尊嚴和自信,提高中華民族精神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我國政府在振興昆曲的工作過程中發(fā)揮主導的作用,并且專門組建成立了我國昆曲藝術搶救、保護與扶持工程組織(簡稱“國家昆曲工程”)。國家昆曲工程積極推進并扶持了國內七個昆劇院團,長期開展昆曲文藝進學校公益、推廣性表演,以保證各個昆劇院團年度進學校表演不少于二十場次,不但讓更多的優(yōu)秀青年藝人得到了在舞臺實踐的機遇,而且使更多的青少年學習者也有機會面對面地了解并領略到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文化的精神風采。在這一行動的有效帶動下,國內昆劇院團還主動地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形成了功能互補型合作,通過舉辦文藝講座、兩岸民眾文化藝術交流、學術研究等活動,以實現昆曲文藝與青少年的深度交流。
在傳播推廣工作方面,上海昆劇院團不但廣泛運用了報刊、廣播、電視節(jié)目等傳統(tǒng)媒體,特別是在近年來還利用微博、微信等,以新奇生動的表現形式傳播昆曲科學知識,推薦昆曲藝人,推廣昆曲演出,更加拓展了昆曲在海內外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群體中的影響。同時,昆曲還在更多地和戲劇、舞蹈、歌曲等傳統(tǒng)文藝形態(tài)融合,運用協同創(chuàng)造和跨國協作進行對昆曲等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當代宣傳與全球推廣。
昆曲人才的培養(yǎng)和昆曲唱腔上的改革也是振興昆曲的主要途徑之一。想要促進昆曲藝術的繁榮興盛,人才培養(yǎng)是關鍵,新一代的昆劇演員能否快速地成長,決定了昆曲藝術未來發(fā)展的命運,與昆曲舞臺是否能重新興盛有著密切的聯系。人才的培養(yǎng)需要有政策的支持和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諸多專家提出了具有建設性的想法,如:1.選幾所高等藝術學院開設昆曲藝術專業(yè),采用低學費和高學歷的方法吸引生源。2.政府加大對現有從事昆曲藝術人員的保護力度,提高昆曲演員的物質生活。唱腔是昆曲中最核心的形式,昆曲因豐富多彩的曲牌組合,細膩婉轉的唱腔而別具一格。但戲曲歷史在發(fā)展,人們對戲曲審美觀念也在發(fā)生變化。在社會高速發(fā)展的時期,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也在加快,綿延婉轉的水磨腔也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所以,在能保留昆曲藝術的優(yōu)秀精華的前提下,對唱腔加以適當調整是很有必要的。
社會上的著名人士也對昆曲的復興發(fā)展作出了不容忽略的貢獻,如:著名香港工業(yè)家、京昆名票、俞門弟子顧鐵華,顧先生著力于修復和錄攝昆劇的傳統(tǒng)節(jié)目。積極思考昆劇改革之道,并遵循“移步不換形”理念,會同俞門同窗薛正康、周志剛、顧兆琳等成功編創(chuàng)《浣紗記合紗·泛舟》《顧曲周郎》等新節(jié)目,得到業(yè)內人士的充分肯定,前者已列為上海地區(qū)市戲劇院校昆曲教科書。[5]顧先生還創(chuàng)設“顧鐵華振興昆曲基金”,長期鼎力支持國內外學術機構和業(yè)余昆劇團體,包括給上海戲劇學院昆劇系的獎助學金等項目支持。縱觀顧鐵華先生長年對昆曲工作的無償幫助,目前尚無人能望其項背,故國內昆曲界稱譽其為穆藕初再現。[6]
三、昆曲振興面臨的困境
近年來,對昆曲的保護工作已經加強,使得昆曲所面臨的困境有所緩解。但是就目前而言,仍然有一些問題不可忽視,甚至有些問題已經威脅到昆曲生存和發(fā)展的空間。
(一)昆曲人才流失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都日益提升,人們的娛樂方式也出現了巨大的改變,各類新型娛樂場也大量出現,外來藝術文化建設也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人類的審美觀念、審美意識也產生了劇烈的改變,從而造成了現代青年人對昆曲的興趣大幅下滑。觀眾少得可憐,甚至出現了“臺上人比臺下人多”的諷刺場面。
昆曲人才流失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人才待遇差。戴平在2007年發(fā)表在戲劇藝術的《論昆曲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關鍵:人才接續(xù)》一文中舉例,著名京派昆曲表演藝術家侯少奎曾是第二屆中國戲曲梅花獎的獲得者。據說前些年他演一場戲只能補貼30元,一月的工資也不過1000元。蘇昆的青年演員每個月工資加上演出費也只有1000多扣除各種費用后拿到手的僅幾百元。昆曲的學習時間較長,成才之道辛苦,人們?yōu)榇烁冻隽瞬簧倥Γ詈螳@得的回報卻不成正比。一個梅花獎演員的平均年薪也只有一萬左右,且不說和同時期大腕伶人和影視明星們相去百倍千倍,就算是和當時一些開個小店、做點兒小生意的小老板們比較也是相差之甚遠,而且做個演員、當老總根本就用不著付出太大的時間精力去磨煉基本功和積累技藝。
(二)劇目遺失嚴重
昆劇節(jié)目在歷史上曾是數不勝數的,但是現如今不少節(jié)目都沒有保留下來。現在傳承至今的大多是從清代乾隆年間開始的。而根據傳統(tǒng)劇目流失的時代順序,一般分成四個時代:乾隆至咸豐時期、宣統(tǒng)至“中華民國”初期、傳字輩年間(浙昆現有的八個輩分:傳、世、盛、秀、萬、代、昌、明)、繼承字輩時期。
這4個階段分別反映了昆曲在各個階段上演節(jié)目的狀況,大致呈現下滑的態(tài)勢。乾隆至咸豐期間的昆劇曲目大致有1400多出折子,然而到了宣統(tǒng)至民國初期存留的劇目大致有700多,相比于上一個時期劇目數量少了一半左右。第三個階段即傳字輩時代的昆劇劇目,共751出折子,這一時期有傳字輩自排戲和向京劇學習,而這種自排戲和向京劇學習常常是曇花一現,待到傳字輩人才轉移后就不再上演,所以留存至今的極少。去掉這種自排戲和向京劇學習的劇目,這一時期留存至今的也只是常規(guī)戲,而這一時期的常規(guī)戲為557折,相比于宣統(tǒng)至民國初期之間常規(guī)折子又降低了許多。第四個階段為傳承字輩時代的昆劇劇目。繼承字輩所承繼的傳字輩傳授的戲,這部分戲共計307出折子,相比于傳字輩的751出折子,減去的總量是444出折子。從以上來看昆劇劇目短缺問題是嚴峻的。
(三)缺乏演出機會
劇場的節(jié)目逐步減少,表演形態(tài)產生了改變。臧衛(wèi)東先生對這種現象也有提道:“康乾以后整本戲的演出逐漸走向衰落,折子戲的演出大放異彩”,“這種現象的出現,其實質性原因是創(chuàng)作不振。”但昆曲本身的演唱風格在缺少戲劇基礎的同時,已經開始缺乏自身的內涵。王慧的《追求典雅與本質“世俗”的無法調和——淺談昆曲衰危的一個內因》一文中從昆劇原始纏綿的演出形式為出發(fā)點,覺得這種唱腔“更符合縉紳士夫階級閑適的生活,風雅的鑒賞品質和美學要求”,“而這也是習慣于快節(jié)拍都市生活的人民所不習慣的”。馬積高同意焦循對《花部農譚》中昆曲“吳音繁縟”的看法,而王揚揚為此也具有同樣的看法:“昆劇的腔調繁縟使不熟悉文本的人就更不知所云了”。
四、昆曲振興的前景展望
昆曲經過六百年的風風雨雨,受多次摧殘,幾度瀕臨枯萎,想要再重新煥發(fā)生機,如何創(chuàng)新便是目前要攻克的難題。筆者認為昆曲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主要從兩個方面下手,首先是內涵上的革新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富有新時代氣息的,符合現代大眾審美的昆曲劇本;其次是表現形式上的革新,在不失昆曲特色的前提下,豐富昆曲在演出上的表現形式,增強昆曲的藝術魅力,以適應市場需求。新時期的昆曲人,應以現代文匯演繹好傳統(tǒng)藝術的深厚內涵與澎湃生命力,背負為昆曲藝術培根鑄魂的時代責任。
文明的發(fā)展都有一個時代變遷的過程。昆曲作為中華傳統(tǒng)的文化,無論是在古代還是今天都有著閃耀的活力?,F如今我們要做的是在時代的背景下實現傳統(tǒng)藝術與現代社會的結合,實現藝術與文化內涵的創(chuàng)新,在取其精華的同時加入新鮮的生命力,從而在保護大眾文化的同時給觀眾帶來更精彩的視聽盛宴。
參考文獻:
[1] 霍大壽.繼承革新,穩(wěn)步前進——全國戲曲劇目工作座談會側記[J].人民戲劇,1980(09):5-9.
[2] 見《中國昆山昆曲志》第12頁.
[3] 松子.文化部召開保護和振興昆曲藝術座談會[J].中國戲劇,2001(08):17.
[4] 軒蕾蕾.新時期昆曲學術史論[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0:23.
[5] 朱復.昆曲創(chuàng)編劇目的“移步不換形”——顧鐵華《合紗·泛舟》和《顧曲周郎》觀后[J].戲曲藝術,1997(01):69-72.
[6] 張盛全.香港顧鐵華弘揚京昆藝術[J].中國京劇,1992(04):46-47.
(責任編輯:劉露心)
[收稿日期] 2023-12-21
[作者簡介] 沈家玉(1999—? ),男,南通大學碩士研究生。(南通? 22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