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人生的困境,人們或主動或被動地選擇了閱讀。通過閱讀,與圣賢促膝對話,我們解決了孤獨;通過閱讀,我們有了大量的沉淀,稀釋了無端的欲望;通過閱讀,我們的心靈不斷豐富,精神不斷走向高邁,逐漸擺脫了對死亡的恐懼。從這個意義上說,閱讀是靈魂的壯游,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
模仿莫言,我也講幾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關(guān)于中國著名作家肖復(fù)興。七八歲的時候,肖復(fù)興偶然讀到了《少年文藝》中的一篇小說:小鎮(zhèn)上兩個窮孩子為了看馬戲,幫馬戲團搬東西換入場券,結(jié)果馬戲開演時,卻因勞累睡著了……
小說的名字叫《馬戲團來到了鎮(zhèn)上》,這個故事多么簡單,但兩個孩子渴望看馬戲最終沒有看成,卻格外讓肖復(fù)興感到異樣。一種莫名的惆悵,一種介于美好與痛楚之間憂郁的感受,隨著和肖復(fù)興差不多大的兩個孩子的睡著而彌漫開來,竟然彌漫到肖復(fù)興的整個生命里去。
肖復(fù)興從此對文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希望搞清楚那個讓自己惆悵和憂郁的東西到底是什么。他省吃儉用,找到了好多《少年文藝》,去找那個《馬戲團來到了鎮(zhèn)上》作家的文章讀,找不到就讀別的文章。慢慢地,他的閱讀范圍不斷擴大,視野不斷開闊,由閱讀而寫作,終于成為一位大作家,現(xiàn)在是北京作協(xié)副主席。
為人生的困惑而讀,閱讀改變?nèi)松?fù)興即是一例。
第二個故事,關(guān)于清朝中興之臣曾國藩。據(jù)說,曾國藩小時候很笨,沒有天賦,腦袋瓜兒不靈,常常被人嘲弄。有天晚上,曾國藩又用功了,一篇300多字的《岳陽樓記》,他念了20多遍,還是結(jié)結(jié)巴巴,背不下來。正好這天他家來了一個賊,躲在屋梁上,準備等曾國藩睡熟之后偷點兒東西。賊等啊等啊,誰知曾國藩太笨了,始終背不出來,要命的是,他還與這篇文章耗上了,背不出來誓不罷休。午夜時分,所有人都酣然入夢,曾國藩還在顛來倒去,嘴里念念有詞。那賊實在忍無可忍,霍地跳下來,沖曾國藩大吼:“我聽都背熟了,你這種笨人還讀什么書?”然后將那文章一字不落地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故事引人深思。那賊聰明則聰明矣,卻只能做一個賊。曾國藩笨則笨了一些,卻有一股子韌勁。人家讀書,他就啃書;人家讀書而已,他卻知行合一,一定要把讀到的做出來,活出來,最終憑著對自己的狠勁,成就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人之病并不可怕,人之愚最難療救,唯閱讀可以治愚。
閱讀,乃靈魂的壯游。
(本文入選2023年湖北省隨州市中考語文試卷,文章有刪減)
王開東,蘇州市教育質(zhì)量監(jiān)測中心主任、黨支部書記,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蘇州市教育名家、首屆教育領(lǐng)軍人才,參編《大學語文》,曾三次獲得江蘇省教學成果一等獎,一次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意林》:您這篇文章里列舉了多個有趣的小故事。中學生如何提升講故事的能力?
王開東:先說如何講好一個故事。
故事是人與人之間最短的距離,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呢?
首先是結(jié)構(gòu)好故事。用5w法梳理好故事的脈絡(luò)。誰?什么時候?什么地點?做什么事情?為什么做?
其次是抓住問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定會改變,這個改變就是成長,所以必須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這項任務(wù)是改變的導(dǎo)火索,完成任務(wù)是主人公成長的核心。
《意林》:中高考中,閱讀占有重要分量,分值比較高。但閱讀也恰恰是很多學生容易失分的地方。對于中學生語文閱讀理解,您有何經(jīng)驗與建議?
王開東:閱讀理解最重要的是,閱讀和理解。一是閱讀時要學會提要鉤玄,把握文本脈絡(luò)和架構(gòu)。二是理解時要懂得一段只說一個意思,注意偏正復(fù)句的重點在后面,這樣能做到快速理解。答題時要找到題干中的隱含信息,找到答題的層次。最重要的是層次都是配套出現(xiàn)的。比如前面有一個實寫,后面肯定有虛寫。如果前面直面鋪排,后面就有側(cè)面渲染。這樣整體把握,就能把多層次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