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氏小盜龍
大眼魚龍的化石最早是在英國被發(fā)現的,后來考古學家在俄羅斯和北美洲都發(fā)現了大眼魚龍的化石。大眼魚龍生活在侏羅紀的中期至晚期,那個時候的地球與今天的完全不一樣,歐洲的許多地方還被海洋淹沒著,是大片深度不超過50米的淺海。許多生活在淺海中的大眼魚龍死后尸體沉入海底,然后經過了億萬年而變成化石。
在北美洲發(fā)現的大眼魚龍化石似乎表明它們具有遠距離遷徙的能力,但是侏羅紀時期的大西洋才剛剛誕生不久,遠沒有今天這么浩瀚寬廣,所以跨越大洋也變得輕松許多。今天,我們還無法確定大眼魚龍生存的范圍到底有多大,但肯定是比已知的范圍要大。
大眼魚龍在整個魚龍家族中只能算是小個子,因為從它的嘴尖到尾巴長度是4~6 米,體重則有900多千克。
大眼魚龍的名字正是來自其巨大的眼睛。古生物學家第一次看到大眼魚龍的化石時,就被它腦袋上巨大的眼孔震驚了,孔洞幾乎占據了整個顱骨部分。
經過測量和復原,古生物學家推測大眼魚龍的眼球直徑達220毫米!要知道籃球的直徑也只有246毫米,這就相當于大眼魚龍腦袋兩側各掛著一個籃球。如果把大眼魚龍的眼睛和我們人類的眼睛放在一起,大小對比更是夸張,因為人類眼睛的直徑只有24毫米,相當于大眼魚龍眼睛的九分之一。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大眼魚龍的眼睛長那么大呢?答案當然是為了獲得更加出眾的視力,可以及時發(fā)現危險和獵物。有了這雙大眼睛,即使是在黑夜或者深海中,大眼魚龍依然能夠看清周圍的一切。
大眼魚龍的身體結構非常適合潛水,古生物學家指出大眼魚龍能夠在水中憋氣至少20分鐘,即便是以較慢的速度下潛,20分鐘也能讓大眼魚龍達到海平面以下600米的深度,然后再返回到海面上。
600米的深度比今天的常規(guī)潛艇的最大下潛深度還要深一倍,已經相當于海洋的中上層了。由于陽光無法照射到這個深度,所以周圍漆黑一片。面對無邊的黑暗,大眼魚龍的一雙大眼睛就能夠派上用場了,哪怕是最微弱的亮光也能夠被眼睛捕捉到。如果你看到大眼魚龍的化石,就會注意到在眼眶孔中有一圈用來支撐眼球、承受水壓的鞏膜環(huán)。除了眼睛,大眼魚龍的皮膚也在起作用,皮膚之下有一層柔軟的脂肪,當周圍的壓力不斷變大的時候,脂肪就會被壓縮從而吸收壓力。
至于大眼魚龍為什么會潛水,答案很簡單,就是為了捕食。當夜幕降臨,大群的烏賊在中上水層變得異?;钴S,它們可是大眼魚龍的主要食物,此時大眼魚龍就會下潛吃個夠。
雖然海洋由海生爬行動物主宰,大眼魚龍也是其中的一員,但大眼魚龍并不能殺死大型動物,它的主食只能是數量眾多的小魚小蝦,甚至在捕獵時大眼魚龍還可能面臨被捕殺的危險。
大眼魚龍生活的海域里有一種非??膳碌墨C手——滑齒龍,這個大家伙有一口可以撕裂獵物的鋒利牙齒。所以大眼魚龍大部分時間都會遠離滑齒龍盤踞的淺海,只有每年的繁殖季節(jié)才會冒險來到這里,生了小寶寶之后便匆匆離開,回到安全的開闊遠海。剛出生的大眼魚龍寶寶則必須在珊瑚礁或者茂密的海草中躲避各種肉食性動物,直到長大之后追隨父母的足跡前往深海開始一段全新的歷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