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悅平
又是一年春,金陵曾經(jīng)的日夜笙歌、車水馬龍早已不見,只留下如織的游人造訪秦淮河畔的烏衣巷,我便是那造訪者之一?!爸烊笜蜻呉安莼ǎ瑸跻孪锟谙﹃栃?。”曾經(jīng)的烏衣巷早已于商業(yè)化浪潮中衰落,留下的僅有尋常巷陌與世俗的喧鬧,只道“流光容易把人拋”。
走出烏衣巷,我搭乘一輛公交前往秦淮河——那個曾令我心馳神往的地方。
傍晚的秦淮河風景迷人,近處的河面被涂上淡淡的綠色,遠處的則晦暗許多,看上去像帶有波紋的翡翠。如果將這夜色中的秦淮河比作珠鏈,我想,那一定是人間沒有的珍寶。
兩岸燈火闌珊,定睛看去,河畔紛紛點起了紅燈籠,燈光倒映在水中,宛若浮在水面上的發(fā)光藻荇,具有婆娑的質(zhì)感,在水底投下斑駁的碎影。素月灑下輕盈的光輝,與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抬頭仰望,江南水鄉(xiāng)的夜空仿佛比城市的更近些,又更真切些,我好像領(lǐng)悟了王安石筆下的“星河鷺起,畫圖難足”,想同張孝祥一起“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
如此美景,只可惜排隊坐船的人多,我無法近距離觀賞。次日清晨,我又前往秦淮河,只為一睹其芳容。雨中的秦淮河是一軸略有褪色的長卷,游船畫舫并列兩岸,歌樓舞榭鱗次櫛比,似一首凝固的音樂;佇立于岸邊的白鷺等水鳥扇動翅膀、飛向天空,如一首流動的樂曲。
船駛過文德橋,素有“秦淮分月”的景觀映入我眼簾,橋上刻有方形的圖案,被時間掩埋,已看不真切;船駛過武定橋,只見云霧繚繞,似是在訴說無盡的古意。
在槳聲燈影中,船到達了中華門,曾經(jīng)的一幕幕歷史在我的腦海中盤旋,揮之不去……
秦淮河承載著千年風雨,承載著《后庭》遺曲,承載著六朝歷史,承載著悲風下朱敦儒的淚,承載著中國人的血脈與記憶……如今,祖國大陸已經(jīng)統(tǒng)一,不再有中原戰(zhàn)亂、簪纓四散,不再有流離失所的百姓、動蕩時局的黑暗,不再有多個政權(quán)你方唱罷我登場……多少六朝興廢事,如今化作漁樵閑話。
千年秦淮,流光依舊,古時如此,未來亦如此,流動不止,生生不息。
●點評
習作通過描寫不同時間段的秦淮河景色,將古色古香、意蘊悠遠、美不勝收的金陵美景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表達了小作者對秦淮河、對金陵的贊美和喜愛之情。全文運用移步換景法行文,將秦淮河的景色與厚重的歷史聯(lián)系在一起,展現(xiàn)出時間的流轉(zhuǎn)和生命的延續(xù),讀后令人回味。
【作者系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學學生,指導老師:徐沙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