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柏濤
(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 河北 承德 068466)
塞罕壩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nèi),海拔在1 500 ~1 939.6 m,屬于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常年氣溫偏低,冬季寒冷漫長,春季干燥多風,夏季不明顯,秋季涼爽。在新中國成立后便開始進行荒山造林工作,其中樟子松適應能力較強,能夠在土壤貧瘠地區(qū)生長,而且樹脂、松梨及松節(jié)油經(jīng)濟效益較高。因此,造林后需加大管理力度,遵循“三分造林、七分管護”的原則,為其速生豐產(chǎn)提供良好條件。
1.1 灌水。塞罕壩地區(qū)樟子松造林后,需根據(jù)幼苗生長狀況進行灌水,遵循“適時適量”原則。在種植完成后立即澆灌穩(wěn)根水,注意澆透,邊澆水邊用鐵釬或者木釬在穴邊向下插到穴低,使水快速滲入,保證苗木根系與土壤緊密結合;此后結合降雨情況,每隔15~20 d 澆水1 次;8 月中旬~10 月底,為了防止苗木徒長,促進木質(zhì)化進程,需減少澆水次數(shù);塞罕壩地區(qū)冬季比較漫長寒冷,在土壤封凍前(即冬至前)需澆1 次防凍水,注意澆透水,加快第2 年春季土壤解凍速度,恢復苗木根系吸水功能。
1.2 施肥。塞罕壩地區(qū)樟子松一般在春季4 月中旬~下旬開始造林,由于土壤條件比較貧瘠,難以滿足苗木生長需求,因此需在6 月中、下旬進行追肥。為了加速幼林生長、縮短成材年限、促進母樹結實并提升病蟲害抵御能力,施肥主要以氮肥為主,在距離苗木根部10 cm 位置處,用鎬頭刨出1 個深度在5 ~8 cm的坑并施入46%尿素40 kg/667 m2,以后每間隔10 d施肥1 次,共施5 次,根據(jù)苗木生長情況,每次可酌情增加施肥量,單次施入總量不得超過60 kg/667 m2,到8 月中旬停止追肥,追肥后及時在種植穴內(nèi)澆水,避免損害苗木根系[1]。
1.3 除草松土
1.3.1 除草。樟子松幼林區(qū)內(nèi)雜草不僅會與苗木爭奪養(yǎng)分、水分、光照,而且還會滋生大量細菌,因此,在造林完成后3 年內(nèi)需及時清除雜草,大規(guī)模的除草松土至少進行5 次。將鏟下的雜草覆蓋在林地上,起到保墑作用,雜草腐熟后可以作為肥料,貼近苗根部的雜草不可使用工具,需用手拔除,并割除影響幼林生長的灌木。
1.3.2 松土、培土。松土時需把種植穴表土打碎整平,有利于蓄水保墑,并提前開設好排水溝,方便雨季降低水位。此時檢查苗木是否有倒伏現(xiàn)象,及時扶正,如苗根裸露在外,需及時培土,如果土壤條件允許,可以逐年擴穴。針對穴狀整地,需使用鋤草鎬,遵循“內(nèi)淺外深”的原則,深度控制在5 cm 左右,并將穴周圍的新土回填到穴面,培土高度達到苗木基徑以上的1 ~2 cm 處;如果造林區(qū)坡度在5以上,需在種植穴上方取土,在下方修筑平行等高的擋水??;如果種植區(qū)為帶狀整地方式,需結合立地條件,在帶間進行人工或者機械松土。
1.4 補植。造林后連續(xù)3 年進行幼林成活情況檢查,如果成活率低于95%,3 年保存率不到85%的,或者達到栽植率要求,但是局部存在成片死亡現(xiàn)象的,需在當年安排統(tǒng)一時間,選擇同苗齡的幼苗進行補植;如果造林區(qū)土壤黏重、含水量較高,再加上塞罕壩地區(qū)晝夜溫差大,幼林容易發(fā)生凍害,需要在春季以及晚秋季節(jié)拔除凍苗,復栽后用草簾覆蓋;如果遇災害年,導致造林成活率低于40%,需要重新組織造林[2]。
1.5 修枝。樟子松幼林長至3 ~5 年后,針對自然整枝差的,需進行人工修枝,修枝高度為樹高的1/3,并且將枯死枝條及Ⅴ級枝條修理干凈。修枝采用刀具進行切割,針對輪枝生長不明顯的苗木,采用平切方式,從枝條基部膨大部位下鋸,切口要與樹干平齊,不留殘樁;對于輪枝生長明顯的苗木,采用斜切方式下鋸,同樣從枝條基部膨大部位進行修剪,切口上部要貼近樹干,下部要離開樹干,保證切口與樹干呈45°角,留樁部位呈小三角形,避免平切導致環(huán)剝。修枝后在切口部位涂抹1 層樹脂油漆或者白乳膠,減少水分蒸發(fā),同時避免病蟲侵害及腐朽。
2.1 防止人畜破壞。對林區(qū)工作人員及附近居民進行宣傳教育,并簽訂護林公約,遵循“人人護林、人人監(jiān)督”的原則,提升護理意識。幼林地需架設圍欄,或者挖防護溝,防止牲畜啃食踩踏,定期對圍欄進行檢查,有缺失損害處及時修補。
2.2 防止森林火災。塞罕壩地區(qū)氣候干燥,樟子松林區(qū)需要嚴格控制火源,及時清除過深的雜草及灌木,組建專業(yè)的防火隊伍,定期進行林間巡護,在林區(qū)最高地勢處設立瞭望塔,實行24 h 監(jiān)督防護,發(fā)現(xiàn)火情及可疑問題及時報告,盡量降低火災損失。為有效預防火災,造林時需提前預留防火帶或者修筑生土防火隔離帶,能夠有效阻隔森林火災。
2.3 病蟲害防治
2.3.1 病害防治。①立枯病。危害癥狀:樟子松立枯病主要是由絲核菌、鐮刀菌、腐霉菌等感染苗木,并且大量繁殖后引發(fā)的病害,立枯病感染后會侵害幼苗的種芽、苗頸、莖葉及根皮等部位,發(fā)病部位會出現(xiàn)腐爛及壞死現(xiàn)象,而且能夠輕易折斷,嚴重時會迅速倒伏、萎蔫,甚至枯萎死亡,具有一定的傳染性。防治方法:造林后需及時修建排水溝,雨季及時排水,降低林區(qū)水位;造林前,采用濃度為0.1%高錳酸鉀溶液進行種子消毒,并采用濃度為1%~3%硫酸亞鐵或者明礬水溶液2 500 ~3 000 kg/667 m2進行土壤消毒,可起到較好的預防作用;栽植后如發(fā)現(xiàn)病害,需及時拔除病苗,并用30%蘇化911 乳油300 ~500 倍液或5%明礬水進行噴灑消殺10 ~30 min,再噴灑清水,避免藥物腐蝕葉面。②紅斑病。危害癥狀:樟子松感染松針紅斑病主要是由半知菌亞門腔孢綱、黑盤孢目真菌為病原引發(fā)的具有較高傳染性的病害,病原以菌絲和不成熟的分生孢子盤寄存在病葉內(nèi)越冬,在第2年6 ~7 月產(chǎn)生分生孢子,借助雨水傳播。發(fā)病初期松針的顏色逐漸變?yōu)楹稚?,最終呈現(xiàn)短條狀,病害嚴重后,病斑會遍布整個葉片,導致松針提前脫落枯死,并逐漸蔓延至樹冠上方,使得整個苗木呈現(xiàn)火燒樣顏色。防治方法:在病原孢子擴散前,用75%百菌清600 ~1 000 倍液連續(xù)噴灑2 ~3 次,每次間隔7 d,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發(fā)生程度[3]。
2.3.2 蟲害防治。①松線蟲。危害癥狀:松線蟲寄生在樟子松內(nèi),會分泌出纖維素酶,這種酶會破壞樟子松表皮細胞,使得水分運輸存在障礙,發(fā)病后針葉由綠色變?yōu)辄S褐色,再變至紅褐色,最終導致苗木枯萎死亡。松線蟲繁殖迅速,本身不具備傳播性,但是會通過松褐天牛進行傳播,1 只松褐天牛會攜帶上萬條線蟲,每年的5 ~10 月進入遷移旺盛期。防治方法:造林后在春秋兩季進行集中檢查,發(fā)現(xiàn)病株后及時清理銷毀;在松褐天牛盛發(fā)期,采用誘捕器進行捕殺,以降低蟲口密度;在樟子松造林地周圍種植馬尾松或者火炬松,有助于降低蟲害傳播速度;每年的6 ~7 月,在林地間噴施白僵菌粉,抑制天牛幼蟲繁殖;蟲害現(xiàn)象嚴重時噴灑23%噻蟲·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懸浮劑1 500 倍液進行防治。②縱坑切梢小蠹。危害癥狀:蛀干害蟲,其幼蟲可以在枝干處形成蛀道,以樟子松枝干韌皮組織及梢頭髓部組織為食,從而阻斷幼苗養(yǎng)分及水分供給,嚴重時會導致樹葉掉落、枯萎致死,縱坑切梢小蠹會攜帶一種藍污真菌,給寄主苗木帶來較大危害。防治方法:造林后及時進行巡視檢查,發(fā)現(xiàn)縱坑切梢小蠹侵害苗木及時拔除并補植;利用天敵降低蟲害密度,通過改善天敵環(huán)境、提升群體數(shù)量的辦法培育天敵,當樟子松幼林郁閉度達到60%以上時,配合使用粉擬青霉菌粉劑或者萊氏野村菌可濕性粉劑,每年噴施1 ~2 次,單次用量1.5 kg/667 m2;蟲害嚴重時用川寶一號粉劑或者吡蟲啉粉劑噴施林間,用量為1.5 kg/667 m2,也可以在蟲害轉(zhuǎn)梢期間向樹干注射樹蟲凈,可起到較好的防治作用[4]。
2.4 越冬防寒。塞罕壩地區(qū)春秋兩季多大風、寒冷天氣,樟子松幼林易發(fā)生生理干旱及凍害,需在造林后的1 ~2 年對苗木進行埋土,從而防寒防風。在土壤封凍前,一般為10 月上、中旬,取一鍬土墊在苗木根部作為枕土,順著墊枕土方向,再取土輕蓋在苗木上方,直到將苗木覆蓋嚴密。如果造林地有坡度,埋土的方向需統(tǒng)一向上坡,避免苗木向下坡方向傾倒。撤土環(huán)節(jié)需在春季土壤解凍后,注意避開大風天氣,撤土需使用專用的耙子,沿苗木傾倒方向,逐漸將土撤去,并及時扶正苗木。
塞罕壩地區(qū)樟子松幼林的撫育管護工作至關重要,需要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的相關法律規(guī)范,在加強管護理念的同時,不斷優(yōu)化管護技術,從而提升幼林生長速度及健壯程度,以便更好地抵御惡劣環(huán)境及病蟲侵害,推進林業(yè)產(chǎn)業(yè)的快速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