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目前已成為大學生的新型“數(shù)智義肢”,用以消遣、社交、獲取信息等。比如上課時趁“無聊之際”看看某網紅是否更新,吃飯時將短視頻作為“一道下飯菜”,睡覺前躺著刷個幾小時還不罷休……不僅如此,日常社交也大都圍繞短視頻內容中的熱門事件、歌曲、網紅人物展開。大學生深陷短視頻的“花花世界”,你是否想到童年創(chuàng)傷竟然是其背后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童年創(chuàng)傷與刷短視頻成癮的關系
目前,大學生網絡成癮率高達15%,數(shù)據調查顯示網絡成癮者的短視頻瀏覽時長占比相當高,甚至已經超過游戲時長,因而網絡成癮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大學生的刷短視頻成癮上。全球經歷童年創(chuàng)傷的大學生占比很高,平均每3個大學生中就有2個經歷過童年創(chuàng)傷。童年創(chuàng)傷與網絡成癮在多數(shù)大學生群體中都有顯現(xiàn),這值得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童年是人一生中重要的發(fā)展階段,該時期經歷的創(chuàng)傷性事件不僅會直接導致個體出現(xiàn)不良行為,如網絡成癮、攻擊行為、自殘等,還會間接地通過影響個體的認知、情緒、依戀風格、人格、應對方式等進一步導致網絡成癮。這些消極影響在未干預、未治療的情況下可能在成年后依舊存在。
研究發(fā)現(xiàn),經歷童年創(chuàng)傷較多的大學生更易出現(xiàn)短視頻成癮傾向。這種正向預測作用在性別、地域上出現(xiàn)一定差異。女大學生更愛社交、渴望尋求依戀等心理因素使其更易成癮。相較于城市的大學生,農村的大學生如果童年時為留守兒童的,更易受到父母的情感忽視以及其他監(jiān)護人的軀體虐待,因此也更易刷短視頻成癮。
◆童年創(chuàng)傷成為刷短視頻成癮風險因素的原因
1.焦慮、抑郁情緒
早期負性經歷不僅使個體更易關注生活中的消極事物,還會減弱其情緒調節(jié)能力。兩種影響機制一定程度上都會使個體承受更多的消極情緒,如焦慮、抑郁、恐懼等。符合個人“口味”精準個性化的視頻推送,讓大學生輕易快速地被吸引并獲得高度的“快樂”與“興奮”感,從而暫時性緩解負性情緒。
2.低自尊與低自我認同感
很多父母會對孩子進行“別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樣,你還不如別人家的孩子”的社會批評,這不僅不會達到激勵作用,反而會引發(fā)孩子的自卑心理以及低自我認同感,甚至會使孩子形成一種自我貶低與否定的固化思維。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拒絕、否認的教養(yǎng)方式與大學生的低自尊顯著相關,低自尊與低自我認同又與短視頻成癮有直接聯(lián)系。很少受到肯定與認同的大學生渴望在網絡中尋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來填補幼年時未被滿足的情感需求及認同。
3.社會補償與依戀理論
有研究指出,網絡的匿名性、便利性以及逃避性,會一步步引誘個體陷入“手機成癮”。社會補償論也指出,網絡為經歷童年創(chuàng)傷的個體搭建了一個安全、隱秘的自我暴露場所,剛好可以填補在不安全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的大學生內心所缺失的安全感以及渴望融入社會但又害怕公開社交的心理。另外,學者弗洛雷斯指出,成癮的根本誘因是依戀障礙。負性童年經歷一定程度上導致大學生的依戀風格多為不安全型。該依戀風格的個體缺乏安全感、低自我認同感、渴望獲得愛與關注但又不信任他人。這些會導致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出現(xiàn)社交困難,無法滿足社交需求,進而去短視頻提供的“安全基地”來填補孤獨感。
4.壓力易感與“逃避式”發(fā)泄
壓力的負面影響對經歷過童年虐待的個體要更嚴重,個體的感知也會更敏感。大學生處于從學校步入社會的過渡期,承受著來自學業(yè)、工作、社交多方面的壓力,高壓力個體更易出現(xiàn)短視頻成癮。長期的童年虐待還會導致個體形成一種非主動性、逃避式解決問題的策略。而這種負性應對方式又與短視頻成癮有著直接關系。深夜依舊沉浸于短視頻帶來的快感中,麻痹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以逃避白天學習、生活帶來的壓力,這成為不少大學生一種“簡單低成本”的發(fā)泄方式。
◆童年創(chuàng)傷修復的手段
1.采用積極方式緩解負性情緒,轉移注意力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斯蒂文·海斯的接納與承諾療法,強調以一種跳脫的旁觀者角度去建立“思想認知”與“客觀世界”的分離。比如我們站在海邊,看著波濤洶涌的海浪擊打著一艘小船。那艘船的狀態(tài)可以代表我們目前的一種狀態(tài),現(xiàn)在這艘船可能自己覺得馬上就要沉沒大海,但是你在遠處觀看卻發(fā)現(xiàn)太陽已從遠處升起——馬上就要雨過天晴。因此,不如從一種樂觀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以一種積極的方式去緩解情緒,可以在悲傷抑郁時深呼吸、做冥想、聽聽音樂、做運動,培養(yǎng)幾個興趣愛好,或者和朋友一起旅行,感受大自然帶來的溫暖與美好。
2.自我接納與肯定,提升自信心和自我價值
著名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曾提出,當我們全然接受自己的時候,才能真正地改變自己。誠然,積極地接納與肯定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能夠讓我們更全面地審視自己,還能在一步步的肯定中重拾自信,發(fā)現(xiàn)自己的獨特之處以及價值意義。找到自己最想改變提升的某個方面然后去定一個目標,并立刻行動。整個過程中可以采用積極暗示法、每日微笑法,不斷地促進自己。比如每天早晨睜開眼可以伸個懶腰,擁抱這個美好的世界和美好的自己,心里想:“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我是最棒的!”我們應通過完成自己設定的目標來尋找自己的價值感,而不是無限沉溺于短視頻帶來的虛無感。
3.主動社交,積極解決問題
有一名大學生患有非常嚴重的社恐癥,害怕在他人面前講話,為了解決社恐問題,他每周主動到公交車上發(fā)表演講、與陌生人聊天。慢慢地,他不再恐懼與人交流。其實,存在問題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逃避會使這個問題一直存在。主動地與他人多溝通交流,擴大自己的交際圈是解決孤獨感的有效舉措。如果你覺得很難,不妨從對身邊朋友的一句問候,見面時一抹微笑開始行動。
(摘編自《大眾心理學》? ?江蘇省鹽城師范學院? 付俐俐? ?梁顯琪? ?劉海倫? ?郵編:22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