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大媽快80歲了,還牽掛著50多歲的兒子。兒子說了一句,最近肉吃得太多,青菜吃得少,腸胃不大舒服,大媽立馬燉了菠菜湯,熬了菜粥,送到兒子家里。
我媽感慨,當(dāng)媽的都這樣,唯恐孩子吃不好,對待孩子和對待父母,兩重心境。我外婆活到86歲,走前生病臥床半年,我媽護(hù)理外婆時(shí),給外婆做過飯,尋常日子,我媽幾乎沒有專門為外婆做過飯。
我媽言語間滿是懊悔。我勸她,外公有退休金,他又知道心疼外婆,外婆吃得可比我們好多了。20世紀(jì)90年代,串鄉(xiāng)賣驢肉的都知道騎著自行車直奔外公家門口,非把外公喊出來買一斤熟驢肉不可。
外婆牙口不好,外公都是把熟驢肉上鍋加熱后,剁成碎末,讓外婆吃。本是寬慰我媽的話,可并未奏效,我媽還是搖頭,說兩碼事,兒女親自做的投喂到嘴邊,和自己買來的不能相提并論。
我媽又自我檢討:“那時(shí)我也是忙,開養(yǎng)雞場忙,后來不養(yǎng)雞了,又開小賣部,還是忙得沒時(shí)間。不過呢,忙也不是借口,我再忙也沒耽誤給你們做一頓飯,到你外公外婆這里,時(shí)間就擠不出來了?!?/p>
回想起來,我媽對我外公外婆真是不如對待我爺爺仔細(xì)。我記得小時(shí)候,逢年過節(jié),我媽都給兩邊長輩送雞蛋,有時(shí)還要抓一只大公雞送去,送給爺爺?shù)碾u蛋就比外公多,大公雞也比送外公的肥。
還有,每次家里包了餃子,我媽都差使我和哥哥去給爺爺送,但從未給外公送過。這里面的道理很簡單,外公有退休金,爺爺沒有。外公有外婆,他們可以自己做飯,而奶奶早早過世,爺爺跟著叔叔生活,孝順這事上也必須偏向弱者。還有最重要的一點(diǎn),是為人兒媳必須有的孝行。對公婆照顧不周,會招來非議,對爸媽有所怠慢,似乎沒人會提醒。我跟我媽聊了半天,但她還是嘆息,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我媽這是想外公外婆了。
我跟姑姑談起此事,姑姑說:“你咋聽話聽一半呀,你媽這是提醒你,別像她一樣,做讓自己晚年后悔的事兒,趁她身體好,吃得下去,多給她做點(diǎn)好吃的。”
“我按月給我媽錢,她生活自理,想吃啥買啥,想吃啥也可以自己做,我也經(jīng)常買東西回家,最關(guān)鍵的是,我做的東西我媽不吃呀?!?/p>
姑姑搖頭道:“這么多年,你都沒弄明白你媽喜歡吃啥!她喜歡吃素,你買大魚大肉,她當(dāng)然不喜歡了?!?/p>
聽了這話,我心頭一震,感到萬分慚愧。最近搜到了很多素食菜譜,休息時(shí),打算給我媽露一手,不,要經(jīng)常露幾手才行。還有呀,做子女的要學(xué)會聽話聽聲,兒大三分客,當(dāng)孩子大了,父母老了,他們再也不會像我們小時(shí)候那樣有話直說,或直接對我們發(fā)號施令,要多留意他們“隱形”的情感需求。
編輯 王冬艷 4374083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