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三國人物,幾乎都是單名,如曹操、劉備、孫權(quán)、張飛……一些看似是雙名的,如黃承彥、龐德公等實際上也是單名,只是留下了字,而高堂隆、成公英等則是復(fù)姓,并非雙名。當(dāng)然也有例外,漢獻帝初期的太傅馬日磾,就是雙名,但“日磾”二字取自漢初名臣金日磾,后者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匈奴人。
實際上,不只是三國人物傾向于取單名,在漢晉時期同樣如此。不過,只能說這一時期的中上層有單名化的傾向,至于平民,東漢《侍廷里父老僤買田約束石券》中可見,單名與雙名各占一半。那么,這種差異是怎樣形成的呢?
去二名化
漢代之前的名字,有單名也有雙名,但在西漢以后,雙名就十分罕見了。西漢二十三位皇帝的姓名俱為單名,無一例外。值得注意的是,漢昭帝劉弗(劉弗陵)、漢宣帝劉詢(劉病已)與漢平帝劉衎(劉箕子)三人原本為雙名,后來才改為單名。類似情況還有不少,云南昭通出土的孟孝琚碑(東漢和帝永元八年),碑主原名孟廣宗,后改單名為孟旋,字孝琚。這些案例表明,漢代已有單名化的趨向,換言之,他們有意識地“去二名化”。
有學(xué)者認(rèn)為“去二名化”與王莽改制有關(guān)。據(jù)《漢書·匈奴傳》記載:“時,莽奏令中國不得有二名?!庇謸?jù)《漢書·王莽傳》記載:“莽念中國已平,唯四夷未有異,乃遣使者赍黃金、幣、帛,重賂匈奴單于,使上書言:‘聞中國譏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從圣制?!钡@并非中原地區(qū)“去二名化”的根本原因。理由很簡單,王莽篡漢,倒行逆施、朝令夕改,引起許多士人反感,且在亂世之下,王莽的政令難以在全國各地推行,更不可能讓人們心甘情愿地按照他的意志行事。正如《邵氏聞見后錄》中所說:“王莽令中國不得有二名,又遣使諷單于為一名。東漢士大夫以操節(jié)相高,遇莽之事必唾也,乃終其世謹(jǐn)一名之律,何也?”
如前所述,中原地區(qū)早已有單名化的傾向。王莽改制,不過是將這種“潛規(guī)矩”改為明文形式,的確對它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而西漢以來社會上層好用單名的真正原因,則是日趨成熟的避諱制度。
為尊者諱
避諱制度大約起源于周,成于秦漢年間,興于唐宋之際,明以降愈發(fā)嚴(yán)格,直到民國時期才被廢除。什么是避諱制度呢?民間有個諺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是說田登擔(dān)任郡守后,命地方百姓避其名諱,于是便改“燈”為“火”,結(jié)果鬧出了“上元節(jié)放火三天”的笑話,由此可以一窺避諱制度的運行機制。
古人認(rèn)為,名字與自身命運息息相關(guān),不可輕易示人。男子在及冠之后,一般會有長輩為其取一個字,凡親朋好友多以其字來稱呼他。在神話故事中,名字泄露出去可能會招致災(zāi)難。如《西游記》中,銀角大王直呼孫悟空的姓名,后者答應(yīng)了一聲,就被收進法寶紫金紅葫蘆之中。從這個故事中,也能看出古人對姓名的避諱。因此,人們在談到自己的父母、老師或尊敬的人時,往往不會直呼其名,而是用其他稱謂來代替。
先秦時期的避諱制度,還沒有太多講究??鬃釉谡f到自己的母親“顏征在”時,不會同時提到“征”和“在”這兩個字。這就是《禮記·曲禮上》中所說的:“禮不避嫌名,二名不偏諱?!币馑季褪?,為尊者避諱時,不用避諱同音字或發(fā)音相近的字,如果是二名,只要兩個字不同時使用就行。但隨著秦漢時期皇帝制國家的建立,尤其是西漢昭宣以后,儒學(xué)理念對社會上層的滲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綱常倫理體系日趨嚴(yán)格。相應(yīng)的,避諱制度的要求也越來越多。為尊者諱,非但兩個字都要避諱,而且也不能用同音字或發(fā)音相近的字。比如漢武帝名劉徹,于是民間改“徹”為“通”,漢初名士蒯徹自此被稱為蒯通。不僅“徹”字要改,“轍”字也得改,于是“車轍”改成了“車通”。每次換新的皇帝,抑或有大臣一朝乍貴,全國各地都要為他避諱,無論是日常稱呼,還是地名、書名等,都統(tǒng)統(tǒng)要使用“代字”。漢明帝名劉莊,《莊子》就要改為《嚴(yán)子》;孝元王皇后之父名王禁,便改“禁中”為“省中”。可以想見,這種避諱制度的推行,勢必會造成名稱的混亂,非但百姓們苦不堪言,也不利于地方政府的管理。
為了盡量減少這種麻煩,皇帝都傾向于取單名;有的皇帝干脆直接以生僻字為名,如漢質(zhì)帝劉纘、魏明帝曹叡、晉懷帝司馬熾(熾)。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实凼褂脝蚊?,下面的貴族士大夫們自然也傾向于使用單名。這是漢晉時期社會上層偏好用單名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還能看到一些漢簡、吳簡中的編戶也統(tǒng)一使用單名。雖然戶籍名與實際用名未必是一致的,但這種整齊劃一的單名,再次反映了當(dāng)時的單名化趨勢。
雙名出現(xiàn)
東晉以降,單名不再大行于世。社會上出現(xiàn)了許多雙名,甚至在父子幾代人中,還有共用一個字的。如王羲之的兒子,就叫王操之、王獻之、王凝之……一些受佛、道思想熏陶的世家大族,喜歡把“之”“靈”“僧”“道”這樣的虛詞加在名字當(dāng)中,體現(xiàn)其信仰。
此外,還有人喜歡在名字中加“義”“忠”“文”“孝”等字,表示自身的某種希冀。比如宋武帝劉裕的子侄輩,就統(tǒng)一以“義”為行輩,如劉義隆、劉義符、劉義宣、劉義慶……南朝陳時,名將項猛奴出身寒門,在發(fā)跡后,他就將這個帶有俚俗色彩的名字改成了周文育,名字中的“文”就代表了他對文化的尊崇與向往。
西晉之后雙名的重新出現(xiàn),與時代背景有很大關(guān)系。永嘉之亂后,衣冠南渡,十六國南北朝百年間的碰撞,使?jié)h胡交融不斷加深,漢家傳統(tǒng)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另一方面,在頻發(fā)的戰(zhàn)亂之下,社會趨于解體,儒家綱常對世人的約束遠(yuǎn)不如從前。加之玄、釋、道等思想的興起,自覺的士人面對生命、前途的雙重隱憂,開始追求個性的解放,“今朝有酒今朝醉”。改以往慣用的單名為雙名,或可視為他們打破常規(guī)的一個表現(xiàn)。
編輯 許宵雪 185073547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