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春明 張小燕
認識臉部皮膚過敏
(一)傳統(tǒng)醫(yī)學對臉部皮膚敏感的認知
傳統(tǒng)中醫(yī)學里沒有“敏感”一說,《雜病源流犀燭》記載:“皮也者,所以包涵肌肉,防衛(wèi)筋骨者也”,說明皮膚如同墻壁,起到保護作用。皮膚敏感的內因主要圍繞七情、飲食不節(jié)、勞逸失度、臟腑功能失調、痰飲瘀血、稟性差異、營衛(wèi)不和;外因主要圍繞風、寒、暑、濕、燥、火。
(二)現代醫(yī)學分析臉部皮膚敏感的病因
皮膚敏感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皮膚高度反應性癥狀。常規(guī)刺激出現刺痛、燒灼、疼痛、瘙癢、麻刺感、紅疹、潰瘍等綜合征。皮膚敏感主要受個體因素、內因和外因三大因素影響。
1 個體因素
不同人的皮膚對外界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女性的皮膚比男性的敏感、青年人的皮膚比老年人的敏感。不同人種和不同民族的人的皮膚敏感度相差較大,皮膚敏感還具有家族遺傳特性。
2 內在因素
皮膚結構受損:皮膚敏感的發(fā)生表現為皮膚結構的受損,即表皮、真皮、皮下組織受損。表皮層好比是皮膚的盔甲,能夠保護皮膚免受外界化學、物理或生物性有害因素的入侵傷害,保持皮膚水分和營養(yǎng)。真皮層的健康決定了皮膚的彈性和張力,維持肌體活力,真皮層受損則容易產生皺紋。皮下組織能緩解來自外界的壓力和沖擊、保持體溫、供給能量。
皮膚免疫和防護功能減弱:科學研究發(fā)現,皮膚免疫系統(tǒng)和防護能力的減弱會對臉部皮膚表面的菌群起到支配作用,會導致特定區(qū)域的微生物菌群多樣性失衡,引起皮膚敏感,導致皮膚問題。
3 外在因素
外界事物的刺激:敏感性皮膚存在免疫反應性增強和感覺神經信號輸入增加的特性,因此極易受到外界事物刺激的影響。
劣質或不適合自己的化妝品:敏感性皮膚對化妝品不耐受是普遍現象。研究表明,在化妝品使用人群中,約有57%的女性和31.4%的男性有過化妝品不良反應的經歷,長期或過度使用化妝品,或者使用皮質激素外用藥物,都可能使皮膚變得敏感。
季節(jié):調查發(fā)現,季節(jié)變化對皮膚敏感性存在影響,冬季皮膚敏感性高于夏季,春季皮膚敏感性高于秋季。
日曬:對敏感性皮膚患者進行光過敏試驗,結果發(fā)現日光可引起皮膚敏感。
食物和外界環(huán)境:對敏感性皮膚患者進行皮內試驗,結果顯示,高蛋白質食物更易引起皮膚敏感;屋塵、枕料、羽毛、早春花粉等也易誘發(fā)皮膚敏感。
寵物:家養(yǎng)貓、狗等寵物身上的油脂腺分泌出的蛋白質散落到空氣中,并附著在人的皮膚上,易產生過敏反應。
臉部皮膚敏感,可用臉部葫蘆罐灸來調理
(一)理論基礎
臉部葫蘆罐灸充分利用艾灸的熱效應原理和臉部經絡疏通原理,其溫度控制在40度左右,保持溫灸狀態(tài)。利用近紅外輻射具有較高穿透力的特點,穿透皮膚,可直達筋膜層,起到消瘀散結、拔毒泄熱、修復敏感肌膚的作用。
科學研究表明,艾葉燃燒時可產生具有抗氧化作用并能清除自由基的化學物質。實驗證實艾葉燃燒的煙霧中含有與其揮發(fā)油相同的成分,可減少皮膚過氧化脂質。艾葉燃燒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質附著在穴位處皮膚上,通過灸熱滲透進入體內而起作用。
艾灸時的紅外輻射可為肌體細胞的代謝活動、免疫功能提供必需的能量,為缺乏能量的病態(tài)細胞提供活化能量。用一定單位時間打圈按摩可清除皮膚角質層,增強細胞半透膜的彌散、細胞的代謝功能和細胞的活力,加速有效成分的轉化吸收,利用灸力來加速擴張真皮層的血管、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強組織細胞代謝功能,增強皮膚的抗敏感能力。
(二)調理方法
1 刮法
操作手法:與傳統(tǒng)刮痧技法相似。灸罐自然傾斜與皮膚成15度角,利用罐沿用適當力度、短距離、直線向灸罐傾斜開口方向撥動即為刮法。
適用范圍:適用于臉部經絡疏通、反射區(qū)保健。
動作要領:操作時用力宜沉穩(wěn),動作有節(jié)律,一般重復5~10次,刮至結節(jié)散開為止。
2 點法
操作手法:與傳統(tǒng)針灸中針的技法相似。灸罐自然傾斜與皮膚成30度角,利用罐沿上一點向下壓迫穴位或經結處即為點法。
適用范圍:適用于臉部開穴位,散節(jié)結。
動作要領:操作時用向下的力,力度由輕逐步加重,一般重復5~10次。
3 按法
操作手法:灸罐與皮膚垂直成90度角,在反射區(qū)域使用向下的力進行按壓即為按法。
適用范圍:適用于臉部反射區(qū)域的穴位或節(jié)結處。
動作要領:操作時用向下的力有節(jié)奏地進行按壓,一般采用平移法進行,連續(xù)操作5~10次。
4 揉法
操作手法:與傳統(tǒng)撥筋技法相似。灸罐自然傾斜與皮膚成45度角或垂直,在局部由外向內打圈即為揉法。
適用范圍:適用于臉部反射區(qū)和穴位處結節(jié)疏通。
動作要領:操作時用中等力度,速度均勻有節(jié)奏,始終保持逆時針方向循環(huán),一般持續(xù)時間為15~30分鐘。
5 推法
操作手法:灸罐自然傾斜與皮膚成15度角或垂直,向灸罐傾斜開口的反方向用力進行推壓即為推法。
適用范圍:適用于臉部反射區(qū)結節(jié)疏通,穴位開穴。
動作要領:操作時用中等力度向前傾壓推動,速度均勻有節(jié)奏,依經絡走向進行,一般重復3~5次。
6 熏法
操作手法:灸罐輕扣于皮膚垂直成90度角或距皮膚5~10毫米處,對相關位置熏灸即為熏法。(與傳統(tǒng)艾灸技法相似)
適用范圍:多應用在眼部,同時適用于相關經絡、反射區(qū)。
動作要領:操作的同時使用向下壓力及向后拉力進行提拉,一般重復3~5次。
愈后效果
案例1:周某,女,37歲。主訴10年皮膚過敏史伴皮膚瘙癢,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初診面部皮膚紅腫、局部破口潰瘍,有組織液外滲現象。經臉部葫蘆罐灸1周,明顯退紅、破口面積減小。之后改為3天1次,連續(xù)7次,痊愈,皮膚恢復正常功能。之后改為1個月1次,連續(xù)6次,恢復使用化妝品,皮膚吸收代謝功能正常。
案例2:孫某,女,49歲,41歲開始進行臉部葫蘆罐灸護理。來時主訴皮膚毛孔粗大、輕微過敏,化妝品使用效果不佳,不吸收。初診面部皮膚泛紅伴有顆粒狀細疹,毛孔粗大呈片狀,局部可見陳舊性痘坑印。經臉部葫蘆罐灸15天1次,連續(xù)6次,膚色恢復正常,顆粒狀細疹消失,毛孔粗大面積開始分化,成多部位片狀分布,有明顯縮小趨向,痘坑邊緣變窄。之后改為1個月1次,連續(xù)6次,配合乳霜保濕修復,局部淺層毛孔粗大區(qū)塊消失,深層毛孔粗大處閉合明顯,孔徑減小,淺層痘坑只見痘印,可見少量痘坑,范圍變小。之后改為2個月1次,1年后毛孔粗大部位明顯閉合,可見少量痘坑,皮膚自然光亮,功能恢復,化妝品使用效果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