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喜怒無常,天威難測,是很多封建帝王的共性。對他們來說,會發(fā)脾氣不算啥本事,善于情緒控制才是能耐;會勃然大怒難稱高明,能在必要時轉(zhuǎn)怒為喜,才算技高一籌。這也是一個合格帝王的基本功,但凡會這一招的,都能做得久遠;反之,不諳此道的,說不定啥時候就會出事完蛋。
帝王的轉(zhuǎn)怒為喜,大體上有兩種情況,一是確實恍然大悟,看出利害對錯,因而與臣下消除誤會,冰釋前嫌,主動息怒,露出笑顏;再一種情況是,心里仍很憤怒,但為了大局,也為安撫人心,不得不裝出假笑的樣子。不管出于哪種情況,都算是妥善地處理了沖突,化解了矛盾,取得較好效果,有的甚至還成了美談。
強項令就是一段美談,一半功勞歸于董宣的剛直不阿,另一半則歸于漢光武帝的“轉(zhuǎn)怒為喜”。洛陽縣令董宣,依法殺了胡作非為的湖陽公主的家奴。公主告狀,光武帝大怒,讓董宣向公主磕頭謝罪,董宣不答應(yīng),光武帝命宦官強迫他磕頭,董宣兩手撐地,終究不肯就范。本就不糊涂的光武帝轉(zhuǎn)怒為喜,說你真是個“強項令”,并賞賜了他三十萬錢。
《資治通鑒》記,南北朝北魏世祖時期,大臣崔浩把北魏統(tǒng)治者祖先羞恥屈辱史刻于石碑公之于眾,皇帝震怒,牽連甚廣。領(lǐng)著作郎高允也參與修史,命懸一線,太子帶他向皇帝求情,說高允沒有參與過修史。高允卻說他確實和崔浩一同修史,皇帝大怒。高允又接著說:崔浩就是牽個頭,主要是我干的。聽到這里,皇帝轉(zhuǎn)怒為喜說,“臨死不易辭,信也;為臣不欺君,貞也”,此乃君子信臣,不可多得。于是不僅特赦了他,還提拔了官職。這個皇帝也算是個明白人。
趙匡胤在后院拿彈弓打鳥玩。有臣子說有要事相奏。趙匡胤一聽,趕緊接見他。沒想到上奏的是一些雞毛蒜皮小事。趙匡胤氣憤地問他為什么夸大其詞,大臣說:“我覺得這些事起碼要比打鳥更重要?!壁w匡胤惱羞成怒,用斧柄把大臣的兩顆牙打掉了。大臣彎腰把牙撿起來揣懷里。趙匡胤問:“你還想告我嗎?”大臣說:“我不敢告,但史官會如實記錄。”趙匡胤一聽轉(zhuǎn)怒為喜——可能是裝出來的,他怕在歷史上留下壞印象。不僅立刻柔聲安撫,還賞賜這個大臣很多財物。
在家天下的古時,帝王權(quán)力無邊,無從制約,其所作所為確實可以一舉興邦,一舉喪邦,百姓臣下能指望的,就是遇上一個明君。但是,伴君如伴虎,封建帝王的轉(zhuǎn)怒為喜是靠不住的,他今天心情好,或許可以聽幾句逆耳忠言;明天不痛快,說不定就會大開殺戒。因而,當(dāng)我們讀史看到帝王對下屬轉(zhuǎn)怒為喜的“美談”時,也不必大唱贊歌,只能說那個臣下運氣較好罷了。
(摘自《雜文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