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
[摘?要]本文通過梳理欣賞與教學相關(guān)的實證研究,重點總結(jié)了運用歌唱、律動以及圖譜等方法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有效聆聽。本文以實證研究的結(jié)論為基礎(chǔ),以“聯(lián)覺”(聽覺、視覺、動覺)為關(guān)鍵詞,用結(jié)合案例的方式討論了如何運用歌唱、律動、聲勢和圖譜的方式更加直觀地、具象地引導學生感知音樂元素,以提高欣賞教學的有效性。
[關(guān)鍵詞]實證研究;欣賞教學;聯(lián)覺;感知
[中圖分類號]J6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4)06-0010-03
根據(jù)《義務教育藝術(shù)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小學音樂欣賞有“聆聽音樂”和“聽賞與評述”兩個學習任務。關(guān)于聆聽,課標指出“是音樂學習的基礎(chǔ),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良好的音樂聽覺和欣賞能力對學生豐富情感體驗、積累音樂聽覺經(jīng)驗、感受音樂的美好、身心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在內(nèi)容上,課標指出感受與欣賞教學包括四個方面:音樂表現(xiàn)要素(音高、音區(qū)、節(jié)奏、節(jié)拍等)、音樂情緒與情感(音樂中的喜、怒、哀、樂等)、音樂體裁與形式(如聲樂作品中的抒情歌曲、敘事歌曲,器樂體裁中的奏鳴曲、變奏曲等)、音樂風格與流派(包括不同地域、民族、歷史、時代的音樂風格)。
課標針對欣賞教學的內(nèi)容對不同學段設置了相應的要求??傮w來說,小學低年級強調(diào)的是學生對音樂的體驗和聽辨能力,以及聽到音樂后能作出相應的體態(tài)反應的能力;小學中高年級以及初中,課標側(cè)重的是學生對音樂情感的體驗和表達,比如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自己所聽到的音樂,以及其中的情緒變化。那么,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聆聽音樂呢?圍繞這個問題,本文將從兩個部分展開。首先是論文從實證研究中梳理出有效的方法;其次是以這些研究成果為依據(jù),提出針對欣賞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音樂欣賞教學方法概述
本著以音樂為主體、以音樂體驗和實踐活動為基礎(chǔ)的原則,音樂欣賞活動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的策略:一是專注式聆聽,這種教學策略鼓勵學生專注于聆聽音樂元素和結(jié)構(gòu)(如旋律線、節(jié)奏的固定音型或曲式結(jié)構(gòu)等)。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引導性的問題或圖譜(具象或抽象符號)來輔助學生更好地體驗和感知音樂中的要素。二是參與式聆聽,這種教學策略鼓勵學生在聆聽音樂時參與各種音樂實踐活動(如歌唱、聲勢打擊、演奏樂器),以增強對音樂的感知能力。依據(jù)這兩種教學策略,我們可以設計出聽唱結(jié)合(歌唱、器樂演奏)、聽動結(jié)合(聲勢、律動、樂器、表演等)和圖譜設計三種具體的方法。
二、有關(guān)欣賞教學的實證研究
(一)歌唱旋律,加深主題記憶
有研究指出,歌唱確實有助于學生回憶主要主題。McLean(1999)在小學五、六年級學生中設置了兩個組,一組在欣賞課上加入了主題歌唱,另一組則只是被動地聆聽音樂。結(jié)果表明,加入演唱的小組在聽覺記憶上明顯高于沒有演唱的小組。雖然學生在器樂作品上的偏好性并沒有受歌唱主題活動的影響,但是歌唱的確更好地幫助了學生記憶主題旋律。
(二)律動圖譜,加強元素感知
很多研究表明律動能幫助兒童理解音樂,尤其是有視覺輔助的圖譜。Dunn(2008)曾找了16位三年級的學生,體驗了三種不同的聆聽方式:一是被動地聆聽;二是在聆聽的時候給予圖譜(視覺);三是教師帶領(lǐng)學生用手的律動來感受(動覺)。三種形式體驗完之后,要求學生寫一寫剛才聽到的音樂。學生的文字反饋有些描述的是音樂元素,有些是頭腦中的畫面,還有些是與音樂相關(guān)的一種律動的感受。從學生的反饋中,Dunn總結(jié)出當在學生聆聽的時候給予圖譜,學生更多的是關(guān)注音樂元素本身,這就說明了為聆聽的音樂提供相應的視覺材料能夠很好地輔助學生用具象的方式理解音樂。
另一個相似的研究,Kerchner(2000)研究了加入圖譜和律動后聆聽經(jīng)驗所發(fā)生的變化。讓12位來自二年級和五年級的學生將《勃蘭登堡協(xié)奏曲第二號》的第一樂章聽了3遍。第1遍的時候,學生用語言描述所聽到的音樂;第2遍的時候,畫出聽到的音樂(視覺);第3遍的時候,一邊聽一邊即興地律動(動覺)。每一遍聆聽完,研究者都會采訪學生談談聽到的音樂以及對他們剛才用到的語言、圖畫和律動上的表達。通過分析他們的表達,Kerchner發(fā)現(xiàn)學生的語言描述傾向?qū)φw音樂事件的描述,但是律動和圖譜更注重音樂細節(jié)。同時,二年級和五年級的學生存在一些差異。例如,當要求學生在聆聽的時候畫出圖譜時,二年級的學生更傾向于用圖畫的形式,而五年級的學生會用標志和符號來描述音樂。所以,總的來說,視覺和動覺的活動能夠幫助學生聆聽到音樂作品的細節(jié),并且能夠促使他們進一步對音樂作品作出語言反饋。
關(guān)于律動和圖譜在輔助學生聆聽音樂時的有效性,Gromko和Poorman(1998)甚至直接比較了這兩種方法。他們將學生分成了兩組來聆聽音樂:一組用手指來跟隨圖譜畫一畫,另一組采用鏡面的方式模仿教師的律動(這里的律動實際上是根據(jù)圖譜來設計的)。律動組的學生在律動活動完成后,用教具來表示音樂的結(jié)構(gòu)。兩個組的學生都完成后,再次聆聽了音樂,并且都用教具來表示音樂的形式結(jié)構(gòu)。研究者發(fā)現(xiàn),律動組的學生比圖譜組的學生顯著地、更好地表達出了音樂結(jié)構(gòu)。結(jié)果表明,為了加強圖譜輔助聆聽的效果,可以加上律動或者用符號來表示對音樂的理解。
翻閱與音樂聆聽相關(guān)的實證研究,我們可以看到,盡管音樂屬于聽覺藝術(shù),但是利用視覺或動覺的活動可以加深學生對音樂元素和結(jié)構(gòu)的理解。因此,一方面教師可以依據(jù)音樂作品的特點設計圖譜、律動來引導學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導學生用語言、符號、律動的方式來記錄他們對音樂的反應。
三、音樂欣賞活動設計策略
根據(jù)上述實證研究的結(jié)果,我們可以梳理出三種方法。這三種方法可以單獨運用,也可以與其他的方法相互融合。
(一)聽唱結(jié)合
聽唱結(jié)合是音樂欣賞教學的一種常用方法。如果欣賞作品的旋律性和歌唱性很強,教師可以通過聽唱結(jié)合、反復聆聽的方式幫助學生記憶主題旋律。除了唱,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將主題旋律用課堂樂器(口風琴、豎笛等)演奏出來。唱出或奏出主題旋律是為了學生再次聆聽到主題旋律時能夠辨識出來,從而有利于增強學生對樂曲主題的反復、變化、發(fā)展、變型以及再現(xiàn)的感知,最終能幫助學生“聽”出作曲家對于整首作品的音樂構(gòu)思與和音關(guān)系,提升欣賞音樂時的審美感知。
除了哼唱旋律,教師根據(jù)器樂作品的主題編創(chuàng)歌詞也是一種常見的策略,但需要注意歌詞的內(nèi)容與作曲家想要表達的音樂內(nèi)容應盡量吻合。比如,《鐵匠波爾卡》的A段旋律,我們可以采用歌詞加擬聲詞模仿敲鐵的聲音,“我們都是小鐵匠,小鐵匠,叮叮當(4遍)。我們手握小錘,叮叮當,是快樂小鐵匠(3遍)。我手握小鐵錘,叮。我手握大鐵錘,叮。叮當,叮當,叮,叮當,叮當,叮當,叮當?!苯處熢跀M聲詞“叮當”的后面,還可以加入拍手動作來加強歌唱的韻律感。
(二)動聽結(jié)合
為了增強學生在聆聽音樂時的參與感并增強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教師還可以通過邊聽音樂邊引導學生進行身體的拍擊(聲勢)或身體的律動(根據(jù)音樂的旋律走向做出身體動作的變化或根據(jù)歌詞內(nèi)容來創(chuàng)編動作)或敲打簡單的打擊樂器來模仿作品中的典型節(jié)奏型為作品伴奏。下面列舉三種具體的做法。
第一,邊聽音樂邊用身體拍擊出樂曲的節(jié)拍特點。例如,在聆聽約翰·埃曼努埃爾·約納森(Johan?Emanuel?Jonasson)[JP]的《杜鵑圓舞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拍手、拍腿的方式來體現(xiàn)作品四三拍中強弱弱的節(jié)拍特點。
第二,邊聽音樂邊用手或手臂的律動來表現(xiàn)音樂的高低起伏、旋律走向以及音區(qū)。比如,在欣賞夏爾·卡米爾·[JP]圣桑(Charles?Camille?SaintSans)管弦樂套曲《動物狂歡節(jié)》中的《水族館》時,教師可以通過手臂和手指在空間中的上、下運動來表現(xiàn)樂曲中的從高至低,或從低至高的旋律走向,可以通過左手和右手的運動來表示樂句的對稱,可以通過兩手在胸前的纏繞上行來表示樂曲中有特色樂器的部分,可以用手的一松一緊的動作來表示作品中的斷奏等。
第三,邊聽音樂邊用小型的打擊樂器演奏出來。比如,聆聽喬治·比才(Georges?Bizet)的《卡門》序曲,當聽到樂曲中出現(xiàn)大镲和三角鐵聲響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做出敲打大镲和三角鐵的模仿動作,隨后讓學生用小型打擊樂器演奏出來。
(三)結(jié)合圖譜
圖譜指的是根據(jù)樂曲特點,運用具象的符號(小腳印、小松鼠等)或抽象的形狀符號(圓點、三角形、直線、曲線等)來表現(xiàn)音樂要素特點的音樂記錄形式。通過音畫融合的方式,利用視覺符號把抽象的聲音變得具象化,同時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樂句劃分和整體結(jié)構(gòu)。下面列舉4種具體的方法。
1.用圖譜體現(xiàn)音高
在調(diào)式音樂中,旋律往往是音樂的核心特點之一。有些旋律具有很強的可唱性,比如之前提到的《杜鵑圓舞曲》《鐵匠波爾卡》等。但有些作品因為速度較快,抑或運用很多半音,歌唱的難度很大。這時可以考慮通過用畫旋律線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對于音高走向的感知。比如,音樂作品《野蜂飛舞》《鳥舍》等,可以用動畫的形式呈現(xiàn)旋律,讓學生在邊聽音樂的時候邊拿出手指畫一畫,或者用手掌、手臂的動作做出小鳥飛上、飛下、向前飛、向后飛等動作。同時,圖譜的設計還可以運用情境化設計的方式,在小鳥飛行圖中設計樹林、草叢、山脈等障礙物,鼓勵學生在模仿小鳥飛行時,越過這些風景,以增加趣味性。
2.用圖譜表現(xiàn)結(jié)構(gòu)
在小學音樂欣賞作品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帶再現(xiàn)的三段曲式”(ABA′)。為清晰地表達樂曲的曲式結(jié)構(gòu),教師可以用重復的色塊表現(xiàn)重復的樂段。
例如,湘教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三課《跳圓舞曲的小貓》,這是勒羅伊·安德森(Leroy?Anderson)在1950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管弦樂小品,也是一首典型的三部曲式(A+B+A′)。其中A主題旋律用弦樂器主奏,小提琴“滑奏”技巧的運用,形象地模擬出了小貓的叫聲,讓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只午后慵懶伸著懶腰的小貓;B主題旋律用木管樂器主奏,歡快活潑,描繪了小貓歡樂玩耍的情境。
這首樂曲具有一定的情節(jié)性,所以教師可以營造出以小貓為主的情境。在A主題,教師可以選擇用一只正在睡懶覺的灰色小貓來表示;B主題在音樂節(jié)奏上有所改變,情緒更加歡樂,在顏色和形象上,教師可以用橙黃色的小貓或者比較淘氣的小貓來表示。
3.用圖譜體現(xiàn)情緒
顏色和人類的情感之間存在著聯(lián)系。在音樂圖譜中可以使用不同的顏色或者顏色的深淺來代表不同的情緒,給學生帶來豐富的情緒體驗。
例如,湘藝版五年級下冊教材《瑤族舞曲》,這是一首管弦樂,為單樂章復三段體結(jié)構(gòu)(A+B+A)。這首樂曲形象地表現(xiàn)了瑤族人民歡樂的歌舞場面。比如,在樂曲B主題由四二拍轉(zhuǎn)向四三拍,它歡樂、熱情、粗獷、豪邁,情緒呈遞增發(fā)展。教師可以通過色彩、律動和構(gòu)圖相結(jié)合的方式,隨著樂曲情緒的遞增,使圖譜顏色由淺入深。
4.用圖譜重現(xiàn)情境
例如,《小步舞曲》是西方音樂之父約翰·塞巴斯蒂安·[JP]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先生所作的一首樂曲。小步舞曲一般為三拍子,其舞蹈舞步很小,流傳于法國宮廷。那么,我們根據(jù)“舞蹈”“宮廷”“小步”等關(guān)鍵詞語,就可以創(chuàng)設巴赫先生邀請我們出席宮廷舞會的情境。
教師可以請學生想象參加舞會需要準備一套像樣的禮服,隨后根據(jù)樂句與動畫的結(jié)合,跟隨著教師一起聆聽歌曲,在空中伸出食指,跟隨樂曲在空中畫出一條出席舞會的小禮服。
這樣既在無形中讓學生充分感受歌曲旋律,又充滿了趣味性。只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應該充分熟悉音樂,踩準每一句的時間,這樣才能有錦上添花的效果。
(四)整體設計
盡管我們可以運用聯(lián)覺的方式多維度引導學生感知音樂,但如果單就一首作品而言,教師應該怎樣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行有效聆聽,如何有效地體現(xiàn)課標中所涵蓋的欣賞教學的四大內(nèi)容呢?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guān)注作品中的情緒情感表達,說出自己最直接的聽覺感受。比如,這首作品是憂傷的,快樂的,熱情的還是寧靜的?其次,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聚焦作品中的音樂元素(比如主題中的旋律、節(jié)奏、節(jié)拍、調(diào)式、配器等),從音樂元素和聽覺感受的聯(lián)系入手,分析為什么這首作品給我們這樣或那樣的感受。學生不僅可以說出聽到樂曲的感受,還可以說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這個“為什么”就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音樂本體的部分。最后,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通過這首作品來加強自己的文化認知,了解作曲家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要素,這樣的作品具有什么樣的時代特征,又體現(xiàn)了什么樣的作曲風格。尤其當欣賞的作品來自不同的地域或民族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以一種包容和開放的態(tài)度來學習各地區(qū)、各民族的審美觀念,尊重各民族音樂文化的審美價值。
結(jié)?語
音樂欣賞是小學音樂課程中的重要內(nèi)容,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nèi)讓學生專注地聆聽、分析和描述音樂是音樂教育教學中一個重要主題。梳理實證研究,我們可以總結(jié)到運用歌唱、律動和圖譜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中音樂元素的感知,也加深了他們對音樂的描述性表達。本文從實證研究的結(jié)論出發(fā),對如何運用多維聯(lián)覺(聽覺、視覺、動覺相結(jié)合)的教學設計提出了具體的方法和策略,以期為小學音樂欣賞課的教學設計提供一些思路。作為教師,也特別需要注意整堂音樂課必須以音樂為主體,不能過于依賴視覺化符號或圖譜,要讓學生在聽覺上有充分的感知和體驗機會,并充分發(fā)揮他們自己的音樂感知力及想象力。[JP]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shù)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P.S.Campbell.Teaching?Music?Globally:Experiencing?Music,Expressing?Culture[C].New?York,NY:Oxford?University?Press,2004.
[3]McLean,C.Elementary?directed?listening?to?music:A?singing?approach?versus?a?nonsinging?approach.Journal?of?Research?in?Music?Education,1999,47:239-250.
[4]Dunn,R.E.The?effect?of?auditory,visual?or?kinesthetic?perceptual?strengths?on?music?listening[J].Contributions?to?Music?Education,2008,35:47-78.
[5]Kerchner,J.L.Childrens?verbal,visual,and?kinesthetic?responses:Insight?into?their?music?listening?experience[J].Bulletin?of?the?Council?for?Research?in?Music?Education,2000,146:31-50.
[6]GROMKO?J.E.,?POORMAN?A.S.Does?perceptualmotor?performance?enhance?perception?of?patterned?art?music?[J].Music?Scienti:The?Journal?of?the?European?Society?for?the?Cognitive?Sciences?of?Music,1998,2(2):157-170.
(責任編輯:尤?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