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明清時期的連島認知

      2024-06-24 02:47:46張保見
      江蘇地方志 2024年3期
      關鍵詞:游山海州刻本

      連島是江蘇省最大的海島,現(xiàn)通過長達近7000米的攔海大堤—西大堤,與連云港市東部城區(qū)相連。因其由東、西兩座島嶼連接而成,故又稱東西連島。連島歷史悠久,風光旖旎,人文景觀薈萃。漢代摩崖的東?,樼鹂そ缬蚩淌两癖4嫦鄬ν旰?。明清兩代是連島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彼時的人們對連島有了相對全面的認知,并留下了豐富的史料,尤其以地方志資料最為突出。周運中在考證南唐罌油港時,附帶述及自明至清,鷹游山既是海防要地,又是海運所經之處[1],但似乎對連島的其他方面仍缺乏研究。鑒于此,筆者擬以明清地方志為主,輔以其他文獻,探討明清時人對連島的認知。

      連島古稱鷹游山、嚶游山、鶯游山、嬰游島。最早完整記錄連島輿地、并給出其命名緣由的著作是《太平寰宇記》,其文稱“嚶游山,一名鷹游山,在東海縣東北一百三里海中,去崖二十里,高二里。其山周回浮海中,群鳥翔集,嚶嚶然自相喧聒”。至清代,連島的名稱正式出現(xiàn)在文獻記載中,并被清楚地記述為東、西連島,“東連島,《崔志》即鷹游山東島”“西連島,《崔志》即鷹游山西島”。[2]清代視連島為山東、江蘇兩省海上分界處具有標志性的地理景觀,“由佘山以北至贛榆縣之鷹游門出洋,約八九百里,與山東洋面毗連”[3]“鷹游門在海州與山東洋面交界處”[4]。

      作為南北海運要道,“鷹游山在海中,去平山一十五里,今海運所必經處”[5]。自元以來,會通河、通惠河開鑿成功,南方財貨可經運河漕運京城。但運河航運,存在運量相對較小、成本相對較高,亦有相當風險等問題,故元代一度盛行海運。明時,隨著南北貨物運輸需求的增加,運河運輸固有問題日顯,明中后期曾經試行海運。彼時最為便捷的一條海上通道,自淮安而下,東北歷鷹游山、石臼所,過成山衛(wèi)、威海衛(wèi),自芝罘島至登州府城北沙門等島,歷萊州大洋海倉口,入直沽,抵天津衛(wèi)進京。淮安經鷹游山一段,“二十年來,土人、淮人、島人貿易南北貨物,已為熟路”[6],在民間早已成為通途。

      明清地方志對于經過連島的南北海途有較多記載,“自菊花溝出淮入海,由云梯關歷鷹游山,至登州城北新???,轉萊州海倉至天津”[7]“云梯關至淮河套六十里,淮河套至大海東洲山一百二十里,東洲山至高公島三十里,高公島至鷹游山三十里,鷹游山至虛溝所十五里”[8]等。在記述連島海運、海防狀況時,往往會考察海運歷史。如鷹游山,“元時海運之所經也”[9]。

      連島地理位置重要,是海防重地,“云臺之東北有鷹游山,與西岸孫家山相對,夾峙如門,土人謂之鷹游門,鷹游之南有高公島,皆防海要沖之地”[2]。明代海防窳敗,鷹游山容易成為盜匪竊據之地。如倭寇曾經把它當作進退之地,明永樂七年(1409),“倭寇犯東海千戶所,退依鷹游山”[10]??鼙I也屢有占據,所謂“邑北外洋有鶯游山,即前《東海云臺論》中所謂鶯游門。凡北寇竊發(fā),必拋泊于此”。崇禎中,海賊顧榮藏匿連島,蘇松道程峋會咨淮撫史可法,聯(lián)合盡力會剿,才告平定。[11]所以,才有人感嘆:“蓋皆緊要之地,哨探所宜先者也?!盵11]即此地是緊要去處,要嚴加防護。

      清初推行海禁,島民一空,海禁廢止后,海島得以恢復發(fā)展。有清一代,連島成為海防駐軍重鎮(zhèn)。唐仲冕撫今追古,對這段歷史有深切感懷:

      南城復北城,使海于有蔽。東島復西島,禆海環(huán)其外。中有鷹游門,洋線畫疆界。前明政不綱,奸宄通夷裔??苋聊芊溃瑵O樵無所避。國初遷其民,裁之為棄地。承平波不揚,遺黎每垂涕。恩詔許復還,田園重樹藝。經今百余年,武尅不忘備,斥堠既增修,營伍常守衛(wèi)。巡邏兼會哨,巨艦修且制。[12]

      商盤《鷹游門觀?!穼τ谇宕B島作為海防重鎮(zhèn)有較為藝術化的記述:

      水濤若連山,濺衣珠百琲。青蒼通一氣,渾灝涵兩戒。賴此鷹游門,萬力束澎湃。重鎮(zhèn)倚南城,列戍多旌斾。國家置諸郡,永奠六符泰。嘉祥頌清晏,至德同覆載。波臣既效靈,滄溟亦如帶。休教保障疏,莫使長城壞。治民等治兵,和衷文武會。鐵鹿懸高檣,雄風歌擊汰。揚輝蜃蛤浮,鼓浪黿鼉拜。[13]

      連島作為海上交通要道,曾見證中外海上交往的歷史。有兩件事具有代表性:

      一是嘉慶二十一年(1816)六月,琉球國船遇颶風飄至連島,得到了時為海州知州師亮采為首的中國人的救助。琉球國在明清時期一直與中國友好往來,這個事件是當時中、琉友好往來的生動寫照。詩人對此多有歌詠。如《游拯溺行為禹門作》寫道:

      鷹游山高一千八十丈,猿猱膽落不能上。連東連西煙霧連,自古無人辟榛莽。颶風忽挾海帆入,攀木緣藤呼救急,二十三人共號泣。堠卒走告官,官急來相援。……二十三人共拜官,官視其狀心惻然,掃除賓館急授餐,好官豈惜囊中錢。晨夕相依快游宴,樂且忘歸別猶戀。圣主懷柔一德心,海波無此深情深。二十三人歸共說,海外家家頌生佛。眼前拯溺復何人,世上風濤無盡日。[14]

      該文描述了琉球人所乘舟頭尖腹寬的特點,以及颶風導致船只破損,繼而海難發(fā)生,漂泊到連島,后為守衛(wèi)軍卒民眾發(fā)現(xiàn),得到初步救助。隨后,海州知州聞訊趕到,通過筆墨交流,大致清楚了琉球人的身份,以及所經歷的海難過程,中國官民提供了舒適的住宿,豐富的飲食,以及活潑的娛樂等幫助。其中特別提到雙方語言不通,但對方為首的年歲稍大的八品官能夠用中文書寫交流,這顯然是中、琉交往頻繁的有力證據。

      二是光緒三十一年(1905)德國軍艦官兵擅入東連島引起的外事糾紛:

      本年三月下旬,有德國兵輪駛赴海州鶯游門外游弋。旋至東連島上岸,在汪姓菜地內支棚住宿。旋至桅尖山頂豎旗一面。隨即展輪而去。經海州知州王曜接據該處董事公稟,有升炮豎旗逼遷居民情事。電稟該署督派員前往查勘,并電詢德國駐膠總督查明禁止。據膠督電復,謂“實系兵船習練測度事宜,毫無別故。至所留標旗應否拔去,請由貴大臣任便飭令海州辦理可也”等語。并據查勘委員會同海州知州稟復,查詢居民,德兵上岸時尚無鳴炮之事,間有居民驚疑遷避,亦尚無被德兵逼遷之事。隨將德兵船所豎標旗撤下,改懸龍旗,民心現(xiàn)已安靖等情,各在卷。茲復經委員詢據該處士民,聲稱“當時突來洋兵三十余人上岸,攜有小炮、洋槍,在汪姓菜地內支搭棚帳住宿,民情甚為惶擾,相率避入云臺山中,遠遠聞有炮聲”等語。核與江南印委查復情形大致相合。其豎旗時曾否鳴炮,居民亦不能指實。惟現(xiàn)已將德旗撤去,改懸龍旗,德兵輪去后,亦未再來游弋。現(xiàn)與該處鹽場及墾牧公司尚無干涉。此后自應妥籌防維之策,前事似可無庸深究。[15]

      這次事件,由中國官方、民間共同努力,獲得了較為圓滿的解決,維護了國家利益,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連島在近代南北海路中途地位的重要性,甚至引起了德國人的覬覦。

      連島是海上人文名區(qū),多歷代摩崖,尤以明清墨客題詠豐富。關于連島的歌詠,從不同的側面反映連島的地理狀況、歷史等。

      重洋望不極,云水浩彌漫。未知縹緲處,可有仙人寰。往歲浮輕舠,曾到翠微閑。……昔游山中惟見二峰,今露全體,五峰相屬,東連、西連二島,左右擁護之?;腥羯汉骷?,貯之碧玉盤。惜無長房術,縮入壺中看。[16]

      遠望全島浮于海,縹緲有仙界之感,且對連島的外形輪廓描繪清晰。錢泳《渡海至鷹游山煙火數(shù)百戶屹立大海中真奇境也》一詩描述了西連島的居民生活,詩云:

      十日踏青山,秋晴喜無雨。興農精力健,山靈固所許。今晨渡海來,掛席輕如羽。蛟龍正安眠,水府亦不拒。乃知山海間,是處皆吾宇。散步西連島,上有居民聚。衣食生魚蝦,休養(yǎng)多男女。笑他白浪堆,竟是黃金浦。望望三神山,仙仙欲起舞。[17]

      在一眾風詠中,以謝元淮親歷所記最為全面[18]。道光初,謝元淮由無錫知縣奉調海州分司總辦鹽務,道光十二年(1832)閏九月四日,巡哨海面,“登秦山以了外洋”,遙觀連島,“山在青口東六十里大海中。遙峙洪波,與宿城諸峰相對。中寬十余里,狀若天闕,俗稱鶯游門”。于是“乘潮抵山下”,達島已日暮,遂休息。第二天,“始得周覽其勝”,看到“兩峰聯(lián)起,上矗霄漢”。至此,連島的地理方位,總體樣貌有了大致勾勒。由登岸的西連島起步,發(fā)現(xiàn)其地因與陸地較近,山地坡度較小,土脈相對深厚,故是連島民眾沿山抱海聚集處,“漁戶數(shù)百家,環(huán)山高下重疉而居”。西南支嶺突出海中的名罾架嘴。其下二里,山巒懷抱僧寺,“幽塢中有蘭若曰鎮(zhèn)海寺,岡巒回復,林樾森環(huán)”。寺前為廟前灣,“乃海船聚泊待潮避風之所”。寺后山峰巉峻,“高三四里”“總名鶯游山”,是所謂鷹游山,實質即西連島。東連島“共長二十余里”。連島物產豐富,便于民眾生活,以及南北往來商旅的物資補給,“山中魚蝦極多,水薪尤便云”。最后感慨,東連島南岸“自竹島、鴨島、西墅、墟溝、沃壤、黃窩、東陬、西陬諸山,綿亙八九十里,奇岫疊出,為云臺外障,與鶯游對峙。中開一門,誠天生阨要,海隅巖巖疆也。外接重洋,茫無涯涘”。

      謝元淮所見的鎮(zhèn)海寺,是連島上規(guī)模龐大的佛寺,為連島的標志性建筑群,并在僧俗中頗有影響:“康熙四十九年,僧隱山結草其上。其徒普受字天庚者嗣之,戒律精嚴,自積香火,貲于乾隆二十七年重建殿宇廊廡幾百余間,徒眾日多,遂為叢林。按寺在鷹游東、西兩島之間,由孫家山渡海而至。嘉慶九年,知州唐仲冕禱雨輒應,有句云‘為求法雨親浮海,喜見慈云滿布山,紀其實也?!盵19]

      對于連島與云臺山間海道鷹游門,清人曾做出其有成陸可能的預估:“鶯游門中潮落時,水深五六尺。三十年后,又將與五洋湖同為陸地矣?!盵16]江淮入海自身攜帶的泥沙,在海浪頂托作用下,不停在河口附近沉積,向兩列擴散,久之,沿途極易淤淺。

      綜上,明清時人對連島地表形態(tài)的認知是較為全面的。這里是海道要津、海防重地,蘇、魯二省的海上界限,也是一座具有重要地理位置、見證中外交流的島嶼。連島是海濱文化名區(qū),歷代摩崖歌詠不絕,而以明清為盛。連島植被良好,明清之際經歷了動亂、海禁與恢復的歷程,居民增多,依海而生,適宜的土地得到墾辟,建有規(guī)模較為龐大的寺院,呈現(xiàn)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作者簡介:張保見,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

      欄目編輯:張 麗

      參考文獻

      [1]周運中.南唐北通契丹之罌油港考[M]//中國航海博物館.國家航海:第十七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2]唐仲冕修.汪梅鼎等纂.〔嘉慶〕海州直隸州志:卷20[M].清嘉慶十六年(1811)刻本.

      [3]曾國藩.曾文正奏稿:卷33[M].清光緒二年(1876)刻本.

      [4]包世臣.中衢一勺:卷1? 上[M].清嘉慶間南匯吳氏聽彝堂刻本.

      [5]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卷27[M].清光緒五年(1879)刻本.

      [6]梁夢龍.海運新考:卷上[M].明萬歷刻本.

      [7]康基田.河渠紀聞:卷8[M].清嘉慶霞蔭堂刻本.

      [8]談遷.北游錄[M].清抄本.

      [9]尹繼善等修.黃之雋等纂.〔乾隆〕江南通志:卷14[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0]王士騏.皇明馭倭錄:卷2[M].明萬歷刻本.

      [11]尹繼善等修.黃之雋等纂.〔乾隆〕江南通志:卷96[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唐仲冕.陶山詩錄:卷8[M].清嘉慶十六年(1811)刻本.

      [13]唐仲冕修.汪梅鼎等纂.〔嘉慶〕海州直隸州志:卷11[M].清嘉慶十六年(1811)刻本.

      [14]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22[M].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15]張之洞.張文襄公奏議:卷64[M].民國刻張文襄公全集本.

      [16]謝元淮.養(yǎng)默山房詩稿:卷26[M].清光緒元年(1875)刻本.

      [17]錢泳.梅花溪詩草:卷4[M].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刻本.

      [18]謝元淮.養(yǎng)默山房詩稿:卷23[M].清光緒元年(1875)刻本.

      [19]唐仲冕修.汪梅鼎等纂.〔嘉慶〕海州直隸州志:卷29[M].清嘉慶十六年(1811)刻本.

      猜你喜歡
      游山海州刻本
      快意人生(二首)
      閑賦
      近代海州城市中心的轉移與發(fā)展困境
      江蘇地方志(2023年6期)2024-01-18 07:07:48
      江蘇省海州現(xiàn)代農業(yè)產業(yè)示范園
      鄭之珍《勸善記》明清刻本流變再論
      戲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 01:53:24
      《海州繡——十二生肖兒童吉祥玩具》
      海州刺綉
      游山偶拾
      游蘄春鄂人谷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論
      敦煌學輯刊(2017年4期)2017-06-27 08:07:04
      遂川县| 伊通| 册亨县| 平利县| 松溪县| 安丘市| 尤溪县| 洪洞县| 曲松县| 涿鹿县| 利津县| 纳雍县| 容城县| 卢龙县| 铜川市| 新巴尔虎右旗| 临漳县| 静海县| 沧源| 云浮市| 盐城市| 西青区| 仲巴县| 宜都市| 永康市| 历史| 资兴市| 永安市| 惠东县| 胶南市| 佛学| 茌平县| 扎鲁特旗| 镇雄县| 大安市| 新兴县| 东城区| 潜山县| 田东县| 远安县| 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