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時照
《誡子書》是最真的話。
五代時后唐大將李存審出身寒微,他曾經(jīng)告誡孩子們:“你們的父親年輕時提一把劍離開家鄉(xiāng),四十年間,位極將相。其間,九死一生的情況絕不止一次,剖開骨頭從中取出箭頭的情況有百余次。”他把取出的箭頭送給孩子們,讓他們收藏起來。他說:“你們這些孩子,出生在富貴人家,應該知道你們的父親是這樣起家的?!?/p>
西漢時的東方朔性格詼諧,滑稽多智。他的《誡子書》一點也不幽默:“明者處事,莫尚于中,優(yōu)哉游哉,與道相從……”說了一大通,就是告訴孩子們一個道理——中庸之道。張之洞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曾大規(guī)模興辦新式教育。他的《誡子書》有濃濃的父愛,有恨鐵不成鋼的無奈,有對官家子弟驕縱的擔憂。此書信可能是寫給其第十一子張仁樂的,可惜的是,“九一八事變”后,張仁樂投靠日本,成為漢奸。
教育不是萬能的,但沒有教育萬萬不能。家風家教家訓,很多都在其中傳承。曾國藩在《誡子書》中說:“今將永別,特將四條教汝兄弟。一曰慎獨而心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悅,四曰習勞則神欽……此四條為余數(shù)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并傳之于子子孫孫,則余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最負盛名的是諸葛亮的《誡子書》,八十六個字,很多人會背誦。他教育后代的理念,如“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已經(jīng)成為不證自明的公理,只因為此中有著不顧一切的真。
(摘自《大同晚報》)
《絕境鑄劍》中,陳宅懸一匾,上書“和睦久昌”。不用說地主大戶,就是掛在市井小民家,此匾也有一番警醒意味。
多少人家,天時地利,本當興盛,卻折于細末。?
有家業(yè)之人不輕易與人計較,未必是修養(yǎng),更怕致怨;光腳的守和氣,是講精進的氛圍,沒準兒多年后也是一個富貴家。
碎事,損心力,贏了也算輸;倘結下梁子,累世不解,被逮著機會使個絆子,就有得受了,可憾,還不知因何而傷。
緣起一事,無非要不要還擊。且一讓,看后招;若對方也不敢過,不妨到此為止。
——江澤涵《和睦久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