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招娣 郭鳳根 王仕玉 劉正杰 龍雯虹
摘要:藜麥果實無休眠或休眠期短,成熟時云南大部分地區(qū)雨季尚未結束,在收獲前期遇持續(xù)陰雨天氣或在潮濕環(huán)境下易發(fā)生穗發(fā)芽現象,嚴重影響藜麥產量和品質。為有效地控制藜麥穗發(fā)芽,以易穗發(fā)芽的WQ6為試驗材料,分別在初花期(B1)、盛花期(B2)、灌漿期(B3)分別噴施脫落酸(A1)、矮壯素(A2)、多效唑(A3)3種植物生長抑制劑,以噴施清水為對照(CK),探究不同時期噴施不同植物生長抑制劑對藜麥農藝性狀和穗發(fā)芽抗性的影響。通過隸屬函數法綜合分析穗發(fā)芽抗性,發(fā)現各處理的穗發(fā)芽隸屬函數均值都小于CK,盛花期噴施矮壯素處理的隸屬函數平均值最低,穗發(fā)芽抗性最強。各處理均能極顯著矮化植株、影響產量,A2B1、A1B2、A2B2、A3B2、A1B3處理能夠顯著增加產量。綜合藜麥產量、穗發(fā)芽抗性以及抑制劑成本,在盛花期噴施200 mg·L?1多效唑效果最好。
關鍵詞:植物生長抑制劑;藜麥;農藝性狀;穗發(fā)芽抗性
doi:10.13304/j.nykjdb.2023.0432
中圖分類號:S5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0864(2024)05004408
藜麥(Chenopodium quinoa Willd.)又稱南美藜、奎奴亞藜等,屬于石竹目莧科,原產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脈[1]。它不僅具有豐富的種質資源,能夠適應寒、旱、鹽堿、貧瘠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2],而且果實營養(yǎng)豐富,具有較高的蛋白質、礦物質及人體必需氨基酸[34],是一種營養(yǎng)價值極高的糧食作物[5]。
藜麥適合種植于高寒山區(qū),藜麥產業(yè)在云南省貧困地區(qū)的脫貧致富和鄉(xiāng)村振興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藜麥成熟時,云南大部分地區(qū)雨季尚未結束,在收獲前如遇持續(xù)陰雨天氣或在潮濕環(huán)境下,果實易發(fā)生穗發(fā)芽現象[6],嚴重影響藜麥產量和品質,降低其商品價值和市場競爭力。研究表明,多效唑(PP333)、烯效唑、脫落酸(abscisic acid,ABA)、矮壯素(cycocel,CCC)、乙烯利、質酸、馬來酰肼(maleic hydrazide,MH)、香豆酸等均對穗發(fā)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7]。張睿等[8] 研究表明,24 mg·L?1的脫落酸能有效促進器官脫落、種子成熟休眠。馬金龍[9]指出,200 mg·L?1的多效唑能有效增加藜麥分枝,增加莖粗;3 200 mg·L?1矮壯素能有效提高植株的抗旱性、延緩發(fā)育期。
目前,尚未有在不同時期噴施多種植物生長抑制劑對藜麥穗發(fā)芽影響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在不同時期噴施不同植物生長抑制劑,初步研究不同處理對藜麥穗發(fā)芽的影響,以期獲得對藜麥穗發(fā)芽抑制效果最佳的植物生長抑制劑及噴施時期,為藜麥產業(yè)的高質量發(fā)展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田間試驗在云南農業(yè)大學校內教學農場(25°8′13″N、102°45′16″E,海拔1 970 m)進行,該地屬亞熱帶高原山地季風氣候,主汛期為6—10 月,年平均降水量873.1 mm。土壤有機質含量30.17 g·kg?1,全氮含量1.51 g·kg?1,全磷含量0.87 g·kg?1,全鉀含量9.68 g.kg?1,堿解氮含量50.55 mg·kg?1,速效磷含量8.49 mg.kg?1,速效鉀含量74.03 mg·kg?1。在云南省高校作物種質創(chuàng)新與可持續(xù)利用重點實驗室完成藜麥產量和穗發(fā)芽評價試驗。
1.2 供試材料
本研究選擇穗發(fā)芽抗性弱的‘WQ6[10]為供試材料,由本課題組保存。
供試藥劑:國光抑靈矮壯素(有效成分含量50%,水劑)和國光多效唑(有效成分含量15%,可濕性粉劑)均購自四川國光農化股份有限公司;脫落酸溶液(有效成分含量5%)購自華植河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 試驗設計
分別選取24 mg·L?1脫落酸(A1)、3 200 mg·L?1矮壯素(A2)、200 mg·L?1 多效唑(A3)共3種植物生長抑制劑,分別于初花期(B1)、盛花期(B2)、灌漿期(B3)噴施,以清水為對照(CK),共計10個處理,均采用葉面噴施,以葉片掛滿藥劑而不聚成水流為宜,每個處理3次重復,每個重復為1個小區(qū),小區(qū)面積2.4 m2(1.2 m×2.0 m)。挑選顆粒飽滿、大小一致、具有生活力的藜麥種子(胞果),于2021年5月20日將肥料掩埋后穴播,每穴播種5~6粒,播種深度2 cm,株行距30 cm×20 cm,種植密度108 405株·hm?2。整個種植期進行日常田間管理,不同處理間除噴施試劑和噴施時期外,其他管理措施均相同。2021年10月3日收獲,收獲時每個小區(qū)等量平分,一半在地里用于田間自然穗發(fā)芽統(tǒng)計;另一半收獲后測定產量和穗發(fā)芽相關指標。
1.4 試驗方法
1.4.1 農藝性狀觀測
于噴藥后第10天進行農藝性狀測定。每個小區(qū)隨機選擇10株生長發(fā)育正常的藜麥植株,使用0.1 mm卷尺測量株高、株幅、葉長、葉寬、主穗長和穗粗。地面至植株最高處的距離為株高;植物地上部分所能形成的最大寬度為株幅;葉片基部到葉片頂端的距離為葉長;葉片最寬處的距離為葉寬;成熟期植株主莖穗的長度為主穗長;株幅和穗粗分別測量南北方向寬度和東西方向寬度,最終結果為南北方向和東西方向寬度的平均值;每株選擇主莖中部葉緣完整的2 張最大葉片測量葉長和葉寬。使用0.05 mm游標卡尺測量植株中部最粗處的直徑作為莖粗。
千粒重:隨機選擇1 000粒成熟風干種子,用1/1 000電子天平稱重。
每個小區(qū)隨機選3株藜麥自然風干后脫粒稱重,取平均值作為單株粒重;產量由單株粒重和種植密度計算所得。
1.4.2 穗發(fā)芽評價方法
參考毛琪等[10]的方法統(tǒng)計不同處理下藜麥的整穗發(fā)芽和籽粒發(fā)芽情況,重復3次。
整穗發(fā)芽:從主穗上隨機剪下1 個長度為10 cm的小穗,用紙巾將其卷成筒狀,直立放置于25 ℃培養(yǎng)箱的玻璃瓶中,玻璃瓶水深固定在5 cm,以保證藜麥在濕潤環(huán)境下。分別在12、24和36 h時統(tǒng)計各處理的穗發(fā)芽情況,計算穗發(fā)芽率(spike germination rate,SR)和穗發(fā)芽指數(spikegermination index,SI),公式如下。
式中,k 表示試驗總天數;n 表示用于試驗的籽粒總數;n1~nk 分別表示第1天至第k 天萌芽的籽粒數。
籽粒發(fā)芽:隨機數取100粒種子,將表面進行消毒,然后用蒸餾水清洗后置于雙層濾紙的培養(yǎng)皿(直徑9 cm)中,將培養(yǎng)皿放入25 ℃生化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當胚根長2 mm時記為發(fā)芽籽粒,分別于6、12、24和36 h時統(tǒng)計發(fā)芽情況,3次重復。計算36 h時的籽粒發(fā)芽率(grain germination rate,GR)和籽粒發(fā)芽指數(grain germination index,GI),公式如下。
式中,K 表示試驗總次數;N 表示用于萌芽的籽??倲担琋1~NK分別表示第1次至第K 次每次所萌芽的籽粒數。
參照朱冬梅等[11]的方法,藜麥成熟后在田間自然降雨直至對照穗發(fā)芽,統(tǒng)計穗發(fā)芽率。取樣時各處理隨機取15 株進行統(tǒng)計,采用隸屬函數法[12]綜合評價藜麥穗發(fā)芽抗性。
1.5 統(tǒng)計方法
通過Excel 2016對數據進行匯總,采用SPSS21.0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Duncan多重比較法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采用Origin 2021軟件作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藜麥農藝性狀的影響
2.1.1 不同處理下藜麥植株的表型性狀
不同處理下藜麥植株的表型性狀如表1 所示。在初花期,A1B1、A2B1、A3B1處理的株高、株幅、莖粗、葉長、葉寬和穗粗較CK極顯著降低,主穗長顯著降低;其余處理與CK 差異不顯著。在盛花期,A1B1、A2B1、A3B1、A1B2、A2B2、A3B2 處理的株高和葉長較CK極顯著降低;A1B1、A2B1處理的主穗長和株幅較CK極顯著降低;A1B1處理的莖粗、葉寬和穗粗較CK 極顯著降低,而株幅與CK相比差異不顯著;A2B1、A3B1處理的藜麥葉寬較CK極顯著增加,而莖粗和穗粗較CK極顯著降低;A3B1 處理的株幅和主穗長與CK 差異不顯著;A1B2、A2B2、A3B2處理的葉寬較CK極顯著增加;A1B2 處理的穗粗極較CK 顯著降低,而株幅、莖粗、主穗長與CK差異不顯著;A2B2處理的莖粗和穗粗較CK 極顯著增加,主穗長較CK 極顯著降低,而株幅與CK差異不顯著;A3B2處理的株幅較CK顯著增加,主穗長和穗粗較CK極顯著降低,而莖粗與CK差異不顯著;其余處理與CK差異不顯著。在灌漿期,A1B1、A2B1、A3B1、A1B2、A3B2、A1B3、A2B3、A3B3處理的株高、莖粗和主穗長較CK極顯著降低;A1B1處理的葉長和葉寬較CK極顯著增加,穗粗較CK 極顯著降低,而株幅與CK差異不顯著;A2B1、A3B1處理的穗粗較CK極顯著降低,而株幅、葉長、葉寬與CK 差異不顯著;A1B2、A3B2處理的穗粗較CK極顯著降低;A1B2處理的株幅較CK 顯著增加,而葉長、葉寬與CK差異不顯著;A2B2 處理DE 穗粗較CK 極顯著增加,葉寬顯著增加,而株幅、葉長與CK差異不顯著;A3B2處理的葉長較CK顯著增加,而株幅、葉寬與CK差異不顯著;A1B3、A2B3、A3B3處理的株幅、葉長、葉寬、穗粗與CK差異不顯著。
2.1.2 不同處理下藜麥的產量性狀
不同處理藜麥的產量性狀如表2 所示。對于單株粒重和產量,A1B2、A2B2、A1B3 處理較CK 極顯著增加;A2B1、A3B2 處理較CK 顯著增加;A1B1、A3B1、A2B3處理較CK極顯著降低;A3B3處理與CK差異不顯著。對于千粒重,A1B1、A2B1、A3B1、A2B2、A3B2、A2B3處理較CK 極顯著降低;A1B2處理較CK顯著降低;而A1B3、A3B3處理與CK相比差異不顯著。
2.2 不同處理對藜麥穗發(fā)芽抗性的影響
2.2.1 整穗發(fā)芽試驗結果的多重比較
不同處理的穗發(fā)芽率存在極顯著差異(表3)。A1B1、A2B1、A3B1、A1B2、A2B2、A3B2、A1B3、A2B3、A3B3處理在12、24、36 h的穗發(fā)芽率及穗發(fā)芽指數較CK極顯著降低,其中穗發(fā)芽指數較CK分別極顯著降低24.59%、26.23%、26.23%、44.26%、44.26%、42.62%、29.51%、34.43%、32.79%。即A1B2、A2B2、A3B2 處理的穗發(fā)芽指數最低,且3種處理間差異不顯著。
2.2.2 籽粒發(fā)芽試驗結果的多重比較
由表3可知,A1B1、A2B1、A3B1、A1B2、A2B2、A3B2、A1B3、A2B3、A3B3處理在6和12 h的籽粒發(fā)芽率及籽粒發(fā)芽指數較CK 極顯著降低;在24 h 時,A1B2、A2B2、A3B2、A2B3、A3B3 處理的籽粒發(fā)芽率較CK極顯著降低,A1B1、A2B1、A3B1、A1B3處理與CK差異不顯著;在36 h時,A1B2、A2B2、A3B2處理的籽粒發(fā)芽率較CK極顯著降低,A2B1、A1B3、A2B3處理較CK顯著降低,A1B1、A3B1、A3B3處理與CK差異不顯著。即A1B2、A2B2、A3B2處理的籽粒發(fā)芽指數最低,且處理間差異極顯著。
2.2.3 田間自然穗發(fā)芽試驗結果比較
由圖1可知,不同處理的田間自然穗發(fā)芽率存在極顯著差異。A1B1、A2B1、A3B1、A1B2、A2B2、A3B2、A1B3、A2B3、A3B3處理的田間自然發(fā)芽率較CK分別極顯著降低16.67%、29.81%、12.54%、80.62%、88.20%、95.38%、33.91%、48.07%、54.72%。
2.2.4 隸屬函數綜合評價穗發(fā)芽抗性
采用隸屬函數法綜合評價不同處理的穗發(fā)芽抗性,隸屬函數平均值越大,越容易發(fā)芽,穗發(fā)芽抗性越弱。由表4可知,各處理的穗發(fā)芽平均隸屬函數值均低于CK;其中,A1B2、A2B2、A3B2處理的隸屬函數均值較低,因此,在盛花期(B2)噴施植物生長抑制劑對藜麥穗發(fā)芽緩解效果較好。
3 討論
藜麥穗發(fā)芽現象嚴重,在其生產中尚未有調控穗發(fā)芽的方法報道,但穗發(fā)芽在其他作物上已經得到廣泛研究。大量研究表明,種子休眠和萌發(fā)受不同內源和環(huán)境因素調控,如光照、溫度、土壤水分以及植物激素,如脫落酸(ABA)、赤霉素(gibberellin,GA)[13]。脫落酸促進休眠,赤霉素促進萌發(fā)[14];矮壯素通過抑制古巴焦磷酸生成貝殼杉烯,從而抑制赤霉素的生物合成,進而抑制種子萌發(fā)[15];多效唑作用于貝殼杉烯氧化酶,抑制貝殼杉烯氧化成貝殼杉烯醇,從而抑制赤霉素的形成,進而抑制種子萌發(fā)[16]。因此,噴施脫落酸、矮壯素、多效唑抑制穗發(fā)芽有堅實的理論基礎,但施用何種植物生長抑制劑、何時噴施值得進一步研究。目前,脫落酸、矮壯素、多效唑3種植物生長抑制劑在藜麥上的應用主要集中于對藜麥抗倒伏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參考這3種植物生長抑制劑在藜麥抗倒伏上的研究成果,選擇在藜麥生長上的最適劑量[17-19],研究其對藜麥穗發(fā)芽的影響。
藜麥植株的農藝性狀能夠反映藜麥的生長狀況。本研究發(fā)現,噴施3種植物生長抑制劑能夠促使植株矮化,改變莖粗,同時影響產量,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一致[20-22];但同種抑制劑由于噴施時期不同,對藜麥植株性狀的影響又略有差異,其中A2B1、A1B2、A2B2、A3B2、A1B3處理能夠極顯著降低株高,并顯著增加產量。穗發(fā)芽現象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單一的穗發(fā)芽評價不能完全反映藜麥穗發(fā)芽現象,本研究利用整穗發(fā)芽、籽粒發(fā)芽以及田間自然穗發(fā)芽,計算隸屬函數值[23],采用平均隸屬函數值綜合評價穗發(fā)芽抗性,從而使穗發(fā)芽的評價結果更加可靠。
本研究結果顯示,各處理的隸屬函數平均值均低于CK,即噴施植物生長抑制劑能夠有效緩解藜麥穗發(fā)芽現象。在本研究條件下,綜合藜麥產量、穗發(fā)芽抗性以及化控劑成本,在藜麥生產中建議實施A3B2處理,即在盛花期噴施200 mg·L?1多效唑有效緩解藜麥穗發(fā)芽現象。
參考文獻
[1] ANTONIO V G, MARGARITA M, JUDITH V. Nutrition factsand functional potential of quinoa (Chenopodium quinoa willd.),an ancient Andean grain: a review [J]. J. Sci. Food Agric.,2010, 90(15): 2541-2547.
[2] JACOBSEN S E, MUJICA A, JENSEN C R. The resistance ofquinoa (Chenopodium quinoa Willd.) to adverse abiotic factors[J]. Food Rev. Int., 2003, 19(1-2): 99-109.
[3] CARRASCO R R, ESPINOZA C, JACOBSEN S E. Nutritionalvalue and use of the and an crops quinoa (Chenopodiumquinoa) and kaniwa (Chenopodium pallidicaule) [J]. Food Rev.Int., 2003, 19(1-2): 179-189.
[4] GRAF B L, ROJAS-SILVA P, ROJO L E, et al .. Innovations inhealth value and functional food development of quinoa(Chenopodium quinoa Willd.) [J]. Comprehensive Rev. FoodSci. Food Safety, 2015, 14(4): 431-445.
[5] DAKHILI S, ABDOLALIZADEH L, HOSSEINI S M, et al ..Quinoa protein: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J]. Food Chem., 2019, 299(30): 1-43.
[6] 王震, 李金秀, 張彬, 等. 不同生態(tài)區(qū)小麥品種的穗發(fā)芽抗性評價[J].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20, 31(12): 4161-4170.
WANG Z, LI J X, ZHANG B, et al .. Evaluation of pre-harvestsprouting resistance of wheat varieties from different ecologicalregions [J]. Chin. J. Appl. Ecol., 2020, 31(12): 4161-4170.
[7] 王熹, 陶龍興, 談惠娟, 等. 外源脫落酸和馬來酰肼對雜交水稻F1穗上種子發(fā)芽的抑制效應[J]. 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學報, 2005, 31(4): 396-402.
WANG X, TAO L X, TAN H J, et al .. Inhibitory effects ofexogenous abscisic acid and maleic hydrazide on paniclesprouting in hybrid rice F1 [J]. J. Plant Physiol. Mol. Biol.,2005, 31(4): 396-402.
[8] 張睿, 吳曉毅, 馬寶偉, 等. 不同濃度脫落酸對雷公藤懸浮細胞萜類次生代謝產物累積的影響[J]. 世界中醫(yī)藥, 2018,13(2): 264-270.
ZHANG R, WU X Y, MA B W, et al .. Effects of differentconcentration of ABA on terpenoid in cell of radix folium seuflos Tripterygii wilfordii [J]. World Chin. Med., 2018, 13(2):264-270.
[9] 馬金龍. 三種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對藜麥生長及產量形成的影響[D]. 長春: 吉林農業(yè)大學, 2019.
MA J L. Effects of three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on growth andyield formation of quinoa [D]. Changchun: Jilin AgriculturalUniversity, 2019.
[10] 毛琪, 晏興珠, 王仕玉, 等. 30份藜麥資源的穗發(fā)芽抗性評價[J]. 種子, 2021, 40(10): 62-66, 73, 82.
MAO Q, YAN X Z, WANG S Y, et al .. Evaluation of paniclegermination resiatance of 30 quinoa resources [J]. Seed, 2021,40(10): 62-66, 73, 82.
[11] 朱冬梅, 李曼, 李東升. 長江中下游麥區(qū)小麥新品種穗發(fā)芽抗性及鑒定方法研究[J]. 核農學報, 2018, 32(4): 795-801.
ZHU D M, LI M, LI D S. Evaluation and determination methodof pre-harvest sprouting resistance of new wheat cultivars in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J]. J. Nucl. Agric.Sci., 2018, 32(4): 795-801.
[12] 蔣正文, 岳宏偉, 陳嬌. 基于隸屬函數法的寧夏滴灌玉米灌溉制度研究[J] .江蘇農業(yè)科學, 2023, 51(7): 190-196.
[13] 江玲, 萬建民. 植物激素ABA和GA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fā)的研究進展[J]. 江蘇農業(yè)學報, 2007, 23 (4): 360-365.
JIANG L, WAN J M. Advances in seed dormancy andgermination regulated by plant hormones ABA and GA [J].Jiangsu J. Agric. Sci., 2007, 23(4): 360-365.
[14] 張雪, 楊洪坤, 鄭亭, 等. 外源ABA對兩粒色小麥品種穗發(fā)芽及品質的影響[J]. 中國農業(yè)科學, 2020, 53(23): 4750-4763.
ZHANG X, YANG H K, ZHENG T, et al .. Effects of exogenousABA on pre-harvest sprouting resistance and quality of whiteand red wheat cultivars [J]. Chin. Agric. Sci., 2020, 53(23):4750-4763.
[15] 袁士林, 廖永萍, 袁浩. 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抑制小麥穗發(fā)芽技術初探[J]. 江蘇農業(yè)科學, 2000, 28(3): 21-22, 38.
[16] 胡晉, 盧鳳龍. 多效唑抑制雜交水稻種子穗發(fā)芽初探[J].種子世界, 1989, 18(10): 16-17.
[17] 金茜, 楊發(fā)榮, 魏玉明, 等. 外源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作用下藜麥株高的響應性變化[J]. 甘肅農業(yè)科技, 2018, 56(6):50-52.
JIN Q, YANG F R, WEI Y M, et al .. Responsive changes ofquinoa plant height under exogenou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J]. Gansu Agric. Sci. Technol., 2018, 56(6): 50-52.
[18] 劉瑞芳, 贠超, 申為民. 不同濃度矮壯素對藜麥株高的影響[J]. 現代農業(yè)科技, 2015, 44 (23): 156-160.
[19] 姚丹, 李雪瑩, 韓笑, 等. 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對藜麥形態(tài)指標及其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J]. 吉林農業(yè)大學學報, 2021, 43(1): 33-40.
YAO D, LI X Y, HAN X, et al .. Effects of plant growthregulators on morphological indexes and yield components ofquinoa [J]. J. Jilin Agric. Univ., 2021, 43(1): 33-40.
[20] 董立盛. 矮壯素對藜麥生長和產量的影響[J]. 青海農林科技, 2023, 53(1): 105-108.
DONG L S. Effect of CCC on growth and yield of Chenopodiumquinoa willd [J]. J. Qinghai Agric. For. Sci. Technol., 2023, 53(1): 105-108.
[21] 賀笑, 龐春花, 張永清, 等. 多效唑和矮壯素浸種對藜麥幼苗生長的影響[J]. 河南農業(yè)科學, 2018, 47(1): 26-31.
HE X, PANG C H, ZHANG Y Q, et al .. Effects of soakingseeds with paclobutrazol and chlorocholine chloride on thegrowth of quinoa seedlings [J]. J. Henan Agric. Sci., 2018, 47(1): 26-31.
[22] 金茜, 楊發(fā)榮, 黃杰, 等. 花期噴施外源ABA對藜麥生產性狀以及籽實品質的影響[J]. 分子植物育種, 2022, 20(5):1643-1650.
JIN Q, YANG F R, HUANG J, et al .. Effects of exogenous ABAspraying at flowering stage on production characters and seedquality of quinoa [J]. Mol. Plant Breeding, 2022, 20(5): 1643-1650.
[23] 趙牧其爾, 王志軍, 包健, 等. 利用隸屬函數法分析和評價不同生育期和貯藏時間的飼用谷子品質[J]. 草業(yè)科學,2023, 40(1): 200-207.
ZHAO M Q E, WANG Z J, BAO J, et al .. Analysis andevaluation of forage millet quality under different fertility andstorage times using the membership function method [J].Pratac. Sci., 2023, 40(1): 200-207.
(責任編輯:張冬玲)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96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