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龜雖壽》中,吟出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千古名句。其中“烈士”一詞迥異于今天的語義——為了正義事業(yè)而犧牲自己生命的人。在魏晉之前,“烈士”一詞從來沒有犧牲的意思,而是指有氣節(jié)、有壯志的人?!俄n非子·詭使》如此定義“烈士”:“好名義不仕進者,世謂之烈士。”曹操此詩中的“烈士”,也是這個意思。
“烈士”既然是有氣節(jié)的人,有時為了維護氣節(jié)就要以生命為代價來捍衛(wèi)自己的原則,因此像忠臣一樣,“烈士”常常舍生取義。從這個意思上,“烈士”漸漸有了犧牲生命的含義。直到近代,“烈士”才逐漸演變成為專指因正義事業(yè)而犧牲的人,必須犧牲生命方能稱為“烈士”。
(摘自《文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