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 秦挺鑫 屈瑩
摘 要:設施設備物資是滿足受災群眾緊急避險、臨時安置需求的重要物質基礎,對于完善場所應急避難功能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就應急避難場所內設施設備物資配置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標準,各地應急避難場所功能配置差異懸殊,YJ/T 26-2024《應急避難場所 設施設備及物資配置》的發(fā)布實施能夠有效推動全國應急避難場所的規(guī)范化建設。本文主要就標準制定背景、工作原則和主要技術內容進行解讀,以便標準使用者能夠有效理解和掌握實施。
關鍵詞:災害,應急避難場所,設施設備及物資配置,行業(yè)標準
DOI編碼:10.3969/j.issn.1674-5698.2024.06.017
YJ/T 2 6-2024《應急避難場所 設施設備及物資配置》行業(yè)標準(以下簡稱《標準》)于2024年2月29日發(fā)布,由應急管理部地震和地質災害救援司業(yè)務管理、政策法規(guī)司統(tǒng)籌管理,吸納了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學、應急管理部國家減災中心等十余家科研單位起草編制。該《標準》是2018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統(tǒng)一應急避難設施管理職責以來的第一部行業(yè)標準,對于統(tǒng)籌規(guī)范全國應急避難場所設施設備物資配置,提升整體應急避難能力水平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為切實做好標準宣貫實施,方便標準使用者理解,本文從制定背景、工作原則、主要技術內容等3個部分進行重點解讀。
1 制定背景
根據應急管理部全國應急避難場所綜合信息管理服務系統(tǒng)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3月底,我國已建成的各級各類應急避難場所數量超14萬個[1],呈現數量多、規(guī)模大、分布廣泛、建成質量不統(tǒng)一、功能利用效率低的特點。在2018年機構改革之前,應急避難場所管理權責分散在發(fā)展改革、民政、國土、住房城鄉(xiāng)建設、水利、安監(jiān)、地震等多個部門,各部門在發(fā)布標準時缺乏溝通聯(lián)系和統(tǒng)一規(guī)劃,已發(fā)布的應急避難場所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并未對避難場所設施設備物資配置形成統(tǒng)一技術要求,導致實際建成的應急避難場所在功能設置、應急避難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質量參差不齊,多數場所在緊急啟用時急需緊急評估應急設施配置情況,開展快速改造和引入設施設備物資才能有效發(fā)揮作用,嚴重影響政府開展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效率[2]。
2018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后,應急管理部牽頭負責推動全國應急避難設施建設,在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政府防范應對各類災害事故對應急避難場所提出更高的要求,應急避難場所內涵外延發(fā)生了較大變化,由過去應對地震的單一類型室外場所向統(tǒng)籌兼顧多災害的綜合性場所轉變,由過去僅重視建設城市地區(qū)避難場所建設投資向鄉(xiāng)村地區(qū)傾斜,同時積極將超大特大城市的旅居集散地、休閑康養(yǎng)等設施納入應急避難場所儲備資源,積極推動這類場所的平急(戰(zhàn))改造,這些轉變急需技術標準進行支撐[3]。
因此,為加快推動構建適應新發(fā)展要求、中國式現代化的全國應急避難場所體系,指導城鄉(xiāng)各級各類應急避難場所結合實際功能需求配置相應的設施設備物資,切實解決當前各地無統(tǒng)一標準遵循、配置難以規(guī)范的問題,促進科學合理規(guī)劃,高標準建設應急避難場所,急需制定統(tǒng)一的避難場所設施設備物資配置技術標準。
2 工作原則
(1)科學性原則。主要框架及技術內容廣泛參考了應急避難場所相關政府文件、設計、建設標準和學術文獻,在起草期間編寫組多次赴浙江、福建、廣西等地開展實地考察,就應急宿住、醫(yī)療救治、臨時教學、標志標識等必要功能指標向當地行業(yè)管理部門征求意見,力求從科學合理規(guī)劃、高標準建設的角度為《標準》研制提供遵循依據。
(2)適用性原則。《標準》充分考慮了當前全國各地應急避難場所設施設備配置缺失、物資配置不到位、配置標準不統(tǒng)一、配置內容不合理等問題,在各項指標閾值設置時盡可能適應不同經濟水平、氣候條件地區(qū)的差異化需求,充分考慮與各地突發(fā)事件應急避難種類的銜接,使標準在具體實施時更具有適用性和可操作性。
(3)前瞻性原則?!稑藴省分贫ㄍ瑫r兼顧現實需求和長遠發(fā)展標準,一方面充分吸收了GB 2734-2008《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場址及配套設施》和GB51143-2015《防災避難場所設計規(guī)范》兩項國家標準中設施設備物資的技術指標,重點考慮我國應急避難場所現實需求,另一方面著眼于未來建設更高水平、更高質量、更高標準的多用途、綜合型應急避難場所的發(fā)展趨勢,增加公共服務、臨時教學、文化活動等設施設備物資種類,為未來發(fā)展需求和平急(戰(zhàn)/疫)共建共用提前預留接口。
3 主要內容解讀
3.1 適用范圍
《標準》規(guī)定了應急避難場所設施設備及物資配置的總體要求、功能設置與配置要求、分級分類配置要求,適用于全國范圍內應急避難場所的新建、改造、指定和管護使用等各個方面。
3.2 技術內容解讀
(1)總體要求
應急避難場所工作貫穿于重大突發(fā)事件的預防準備、應急處置、搶險救援、過渡安置全過程,在受威脅及受災群眾轉移避險和避難安置、確保人民生命安全和維護社會大局穩(wěn)定方面意義重大,總體要求第一條充分肯定了其保障應急避難人員安全健康的意義,并指出“因地制宜、分級分類、按需配置、系統(tǒng)配套、平急(疫/戰(zhàn))結合”的原則,與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和防災、防疫、防空等應急避難資源共建共用的要求相適應。同時,考慮全國各地氣候特點、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和場地、建筑等差異,平急疫戰(zhàn)兼用的特殊需求,以及場所級別類別等提出設施設備物資配置重點。
(2)功能設置與配置要求
1)功能設置。該部分內容首次將避難場所為實現其核心緊急避險和臨時生活安置需求應具備的必要應急功能進行完整分類。按照受災人員基本生活和服務保障需求,將必要功能按照用途分為應急集散、應急宿住、指揮管理、醫(yī)療救治、防疫隔離、物資儲備、餐飲服務、清潔盥洗、垃圾儲運、文體活動、臨時教學、公共服務、應急停車、直升機起降、應急供電、應急供水、應急排污、應急消防、應急通風、應急供暖、應急通道、安全保衛(wèi)、搶修搶建、無障礙、標志標識等25類,作為維持應急避難場所系統(tǒng)運轉、開展設施設備及物資配置的重要依據。
2)配置要求。該部分對25類必要功能提出需要配置的設施設備及物資種類及技術要求,在避難場所中應急集散、應急宿住、指揮管理、醫(yī)療救治、防疫隔離、物資儲備、餐飲服務、清潔盥洗、垃圾儲運、文體活動、臨時教學、公共服務、應急停車、直升機起降等14類必要功能均應配置專門的場地或建筑作為應急功能區(qū)。
(3)分級分類配置要求
1)分級配置。按照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和分級響應調度資源的原則,應急避難場所可分為省級避難場所、市級避難場所、縣級避難場所、鄉(xiāng)鎮(zhèn)(街道)級避難場所和村(社區(qū))級避難場所5個級別,該部分主要針對這5級應急避難場所設施設備及物資配置提出技術要求,每一級應急避難場所均應依托場地條件,滿足分級管護、應急避難服務保障需求、兼顧跨區(qū)域人員轉移避險安置需求。
2)分類配置。按照避難時長、避難種類、人均有效避難面積、服務半徑、可容納避難人數、應急設施設備和物資配置等技術指標及功能屬性,應急避難場所可劃分為緊急避難場所、短期避難場所和長期避難場所3個類別。應根據場所對應的緊急、短期、長期避難場所類別、場所空間類型和總體功能定位等需求合理配置,具體配置要求可參考表1。其中,緊急避難場所的避難時長為1天以內,主要服務半徑在1k m以內的避難人員,這一階段的核心功能主要是24小時內的緊急避險,因此《標準》提出應設置7個功能區(qū)共16類設施設備及物資類別,具體為應急集散區(qū)、指揮管理區(qū)、醫(yī)療救治區(qū)、物資儲備區(qū)、清潔盥洗區(qū)、垃圾儲運區(qū)、應急停車區(qū)等功能區(qū),并配置保障功能區(qū)基本功能和應急供電、應急供水、應急消防、應急通風、應急供暖、應急通道、搶修搶建、無障礙、標志標識等需要的設施設備及物資;短期避難場所避難時長為2~14天,服務半徑為2.5km以內,為滿足更多避難人員住宿需求,在緊急避難場所基礎上提出增設應急宿住區(qū)、防疫隔離區(qū)、餐飲服務區(qū)等3個功能區(qū),增配保障功能區(qū)基本功能和應急排污、安全保衛(wèi)等需要的設施設備及物資;長期避難場所避難時長為15~180天,服務半徑擴展至5km以內,這一階段災害事故產生的威脅已基本消退,避難場所核心功能主要向長期生活安置轉變,因此應增設文體活動區(qū)、臨時教學區(qū)、公共服務區(qū)、直升機起降區(qū)等4個功能區(qū),滿足避難人員對長期生活水平提升的需要。
4 結 語
《標準》主要圍繞應急集散、應急宿住、指揮管理、醫(yī)療救治、防疫隔離、物資儲備等2 5類功能設施(其中包括14個功能區(qū))設置需要,對不同級別類型場所設施設備及物資配置提出技術要求和差異化配置要求。該標準的頒布實施將解決大多數避難場所設施設備簡陋和缺乏統(tǒng)一規(guī)范等問題,對各地應急避難場所規(guī)劃、建設和管護使用水平的提升提供切實有力的指導,有效提升全國應急避難場所建設質量和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