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興縣碧村遺址石材初探

      2024-07-09 05:08:17王小娟張光輝
      文物季刊 2024年2期

      王小娟 張光輝

      本文系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中華文明探源研究·北方長城地帶文明進程研究”(編號:2020YFC1521601 )階段性成果。

      摘要:碧村遺址是晉西高原距今4000年前后的一處大型石城聚落,石材使用范圍廣,主要作為高級別建筑用材。通過對采集石塊樣品的觀察、測量和巖相鑒定分析,顯示碧村先民主要選用塊狀的條石,其次是少量的卵石用于砌筑墻體。條石均為沉積巖類,以長石砂巖類石材為主,其次是長石石英砂巖、雜砂巖、石英砂巖等;卵石巖性多樣。碧村遺址所用石材均為就地取材,條石類石材取自遺址附近裸露的中生代三疊系的基巖層,卵石可能取自遺址附近的蔚汾河和黃河的河漫灘,以及河谷階地的礫石層堆積。

      關(guān)鍵詞:碧村遺址 石材種類 石料來源

      Abstract: Bicun site is a large stone-walled settlement in the late Longshan period of the western Shanxi Plateau. There were a wide range of stone materials, mainly used as high-grade building materials.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measurement and thin-section petrography of the collected stone samples, it is shown that the Bicun ancestors mainly chose block stones, followed by a small amount of pebbles for wall. All the block stones were sedimentary rock, mainly feldspar sandstone stone, followed by feldspar quartz sandstone, mixed sandstone, quartz sandstone; pebble stones were diverse. The stones used in the Bicun Site were all local materials. The stones were taken from the exposed bedrock of the Mesozoic Triassic system near the site, and the pebbles may be taken from the alluvial flat of the Yufen River and the Yellow River near the site, as well as the gravel accumulation in the valley terrace.

      Keywords: Bicun site Stone categories Stone sources

      一、碧村遺址石材使用概況

      碧村遺址位于山西省呂梁市興縣高家村鎮(zhèn)碧村村北,黃河及其支流蔚汾河的交匯處。2015—2018年碧村考古隊對小玉梁臺地進行了連續(xù)發(fā)掘工作,基本理清該臺地的整體布局及其聚落的階段性變化,龍山晚期該臺地成為帶有石砌圍墻的核心建筑區(qū)。2020—2023年主要對東城門址進行發(fā)掘,進一步明確碧村遺址是一處龍山時期雙城式的中心石城聚落。

      小玉梁臺地面積近4000平方米,石砌建筑規(guī)模較大。臺地四周的石砌圍墻,北圍墻東段、東圍墻中段、南圍墻、西圍墻南段保存相對較好。臺地中部偏東有五座石砌排房、東北部有四座石砌房址(圖一)。從墻體之間的疊壓關(guān)系,可以大體看出建造的早晚順序,尤其是石砌房址石墻的砌筑順序。例如,東北部房址是在臺地北圍墻的基礎(chǔ)上,先砌筑東、西長石墻,再砌建中間南北向的長石墻,然后砌筑東西向的短隔墻,進而分成四個房屋空間。

      碧村遺址石材的使用,主要是用于砌筑臺地圍墻、內(nèi)外城墻、城門等防御類遺跡,其次是砌筑房屋、門庭鋪石及火塘鋪石等生活居住類遺跡。從砌建方式來看,大體分為挖建基槽和平地起筑兩類。例如,石砌排房F1東墻,借助F1東墻外盜洞D72的西壁剖面,可以明確F1先挖建東墻基槽深約0.4米,基槽內(nèi)先墊厚約0.15米的花斑土,再用一層較厚的大石塊和一層稍薄的石塊作墊基,厚約0.2米,之后再砌建F1東墻,其中,墊基石的寬度大于F1東墻的寬度(圖二)。石砌排房最北側(cè)F5的北墻,相較于排房的其它現(xiàn)存墻體是最寬的,目前保存的寬度為1.5~2.2米。通過在F5北墻北側(cè)開挖小探溝,明確F5北墻也是開挖有基槽的,基槽深約0.6米,其內(nèi)先鋪墊厚約0.4米的花斑褐土,再放置兩層中小塊的不規(guī)則石塊,厚約0.2米,之后開始砌筑正墻(圖三)。其余石砌房屋的墻體多是平地直接起筑的,例如F2東墻直接在白灰面上砌建(圖四),F(xiàn)8西墻下先鋪一層墊土再砌建墻體(圖五)。此外,房址火塘內(nèi)鋪石和F2西墻外門庭鋪石均是平鋪一層石塊。

      碧村遺址石砌墻體所用石材的擺放方式大體一致,即先砌筑平整的內(nèi)立面和外立面,中間填塞的石塊大小和形狀較隨意,石塊之間的縫隙填補有沙土。小玉梁臺地石砌房址的墻體寬度一般在0.8~1.2米,而臺地圍墻一般由兩道以上的墻體構(gòu)成,分為主墻和護墻,主墻寬度一般在1.5~2米左右。砌筑墻體所用石材以近長方形的條狀石塊為主,其次是少量磨圓度高的橢圓形卵石,例如F8西墻底部即鋪墊一層卵石,其上均是砌筑條石。

      小玉梁臺地目前揭露的12座房址中, F2、F1、F11的圓形火塘中央鋪墊有石板。F2和F11均是由3~4塊條石拼砌在火塘中央(圖六),F(xiàn)1火塘中央鋪墊的石塊經(jīng)過了更細致的加工,平面近圓形,石塊周緣經(jīng)打制而棱角較明顯,中間可能因使用造成開裂而有縫隙(圖七)。

      目前揭露的小玉梁臺地和東城門址均以石砌建筑為主,可見碧村先民修筑該石城需要開采大量的石料才能滿足需求。明確碧村遺址各類石質(zhì)遺跡所使用石材的種類及石料來源,有助于進一步探析城址用工量和當(dāng)時社會的生產(chǎn)力及組織力狀況等問題。

      二、石塊樣品

      石塊樣品共采集69件(附表),根據(jù)石塊樣品的出處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砌筑房屋的石塊,采自小玉梁東北部和中部石砌房址的倒塌堆積中,樣品編號分別用字母A、B表示;第二類是砌筑小玉梁臺地圍墻的石塊,采自東部和南部圍墻,樣品編號分別用字母C、D表示;第三類是石材潛在來源地采集的石塊,包括遺址附近的路邊基巖及其之上的礫石層,以及遺址附近黃河灘的卵石,樣品編號用字母E表示(圖八)。

      根據(jù)石塊的形狀與磨圓度,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條石,即棱角相對分明,一般呈長方形,應(yīng)是經(jīng)過打制或加工的石材,碧村遺址所用石材以此類為主。另一類是圓石,即形狀近圓形,表面相對光滑,磨圓度好,也稱為卵石,部分該類石塊并不完整,可能根據(jù)砌筑需要進行了局部打制加工。該類石材在碧村遺址中使用頻率較低(表一)。

      三、石材分析

      1.碧村石材樣品分析

      碧村遺址小玉梁臺地共采集59塊砌墻石塊樣品,在肉眼觀察的基礎(chǔ)上,分別進行了尺寸測量和巖相薄片鑒定分析。

      對采集石塊樣品尺寸的測量,發(fā)現(xiàn)條石和圓石基本不存在尺寸方面的差異,石塊長度集中在10~16厘米、平均值為12.26厘米、標(biāo)準(zhǔn)差為3.07厘米;寬度范圍在5~12厘米、平均值為8.92厘米、標(biāo)準(zhǔn)差為2.22厘米,厚度約3~8厘米、平均值為5.3厘米、標(biāo)準(zhǔn)差為1.65厘米(圖九)。根據(jù)對臨縣南部傳統(tǒng)民居錮窯營造技藝的調(diào)查研究,當(dāng)?shù)噩F(xiàn)存的傳統(tǒng)石砌窯洞所用石料均就近取材,開采的大石頭,毛石一般要切割成9寸長、6寸寬,即大約30厘米長、20厘米寬的石塊,當(dāng)?shù)亟小熬帕^”,用于砌筑石窯??梢姡檀妪埳綍r期先民砌墻所用石塊尺寸較現(xiàn)代傳統(tǒng)石窯所用的“九六石頭”相對要小,原因可能在于現(xiàn)代機械化設(shè)備提供了諸多便捷,而史前時期采石、搬運、砌筑均需使用人力完成。

      通過對石塊樣品顏色的肉眼觀察,約有13種顏色,整體是以淺紅色和灰色系為主,從暗紅色到灰色,主要是裸露于地面的沉積砂巖,少量屬于變質(zhì)巖的石塊顏色相對較深(圖一〇)。例如,東部圍墻圓石樣品C03為灰綠色的綠簾陽起千糜巖、南部圍墻圓石樣品D05為黑灰色的變質(zhì)角閃輝綠巖,此類石塊與該遺址出土的石斧類石器石料相近。

      通過對59塊砌墻石塊巖相薄片的鑒定分析,可以看出條石巖性以長石砂巖最多,其次是雜砂巖和長石石英砂巖,均為沉積巖。圓石中數(shù)量較多的巖性是長石石英砂巖、石英砂巖和雜砂巖,也是以沉積巖為主,另外也有屬于變質(zhì)巖系列的變質(zhì)輝綠巖、糜棱巖、千糜巖和云英巖等,以及屬于巖漿巖的輝綠玢巖(表二)。

      長石砂巖的砂粒成分以長石為主,含量一般在50%~60%,其次是石英約15%~20%,少量黑云母、綠泥石、綠簾石、金屬礦物、石榴子石、鋯石、巖屑等,多數(shù)呈塊狀構(gòu)造。例如,條石標(biāo)本B09、A08、B10,礦物成分相近,長石成分有斜長石和鉀長石兩種,呈次棱狀,因粒徑不同有所差異。中部排房砌墻條石B09為細粒長石砂巖,呈褐灰色,長石含量約60%,粒徑0.15~0.25毫米,石英含量15%,粒徑0.1~0.3毫米,巖屑和黑云母含量各約3%,粒徑0.2~0.3毫米。東北部砌房條石A08為中粒長石砂巖,呈灰褐色,長石占60%,粒徑0.2~0.4毫米,石英占20%,粒徑0.3~0.6毫米。中部排房砌墻條石B10為粗中粒巖屑長石砂巖,呈褐灰色,長石占55%,粒徑0.25~0.7毫米,石英15%,粒徑0.25~0.6毫米,巖屑含量10%,成分為石英粉砂巖和燧石巖,粒徑0.3~0.8毫米。東北部砌房圓石A10為含礫巖屑長石砂巖,長石50%,粒徑0.15~0.3毫米,石英20%,粒徑0.2~0.3毫米,巖屑成分為粉砂質(zhì)泥巖和燧石巖,粒徑0.5~1.5毫米,礫屑成分與巖屑相同,粒徑2~4毫米,該類石塊風(fēng)化程度較高。部分長石砂巖呈層理構(gòu)造,例如東部圍墻條石C09為互層狀石榴子石巖屑長石細砂巖,長石含量45%,粒徑0.1~0.25毫米,石英10%,粒徑0.2~0.3毫米,金屬礦物和石榴子石含量占15%,巖屑10%,受沉積分異作用,石榴子石和金屬礦物與長英質(zhì)砂粒相間分布,構(gòu)成層理結(jié)構(gòu)(表三)。

      雜砂巖分長石雜砂巖和石英雜砂巖兩類,以前者為主。長石雜砂巖中,長石含量高于石英含量,以中部排房砌墻條石B14為例,為鈣質(zhì)膠結(jié)粗中粒長石雜砂巖,呈紫紅色,長石含量30%,粒徑0.25~0.6毫米,石英20%,巖屑5%,填隙物方解石占35%,少量黑云母、石榴子石、金屬礦物等。石英雜砂巖,以南部圍墻圓石D02為例,呈紫紅色,為鈣質(zhì)膠結(jié)長石石英雜砂巖,碎屑成分以石英為主,約65%,多數(shù)為中粒砂0.25~0.5毫米,部分粗砂0.5~1.5毫米,其次是長石10%、巖屑5%,砂粒間被微晶方解石呈基地式膠結(jié)。

      長石石英砂巖,以石英含量為主,約80%~90%,長石3%~10%。以東部圍墻圓石C01為例,呈淺肉紅色,屬于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巖,石英含量占80%,粒徑0.1~0.3毫米,長石5%,有斜長石和鉀長石兩種,粒徑0.1~0.4毫米,巖屑3%,成分為長英質(zhì)粉砂巖和燧石巖,粒徑0.2~0.3毫米,黑云母和金屬礦物各約1%。

      石英砂巖,目前巖石標(biāo)本均為圓石,呈肉紅色,石英含量到達85%~90%。例如東北部砌房圓石A01,為中細粒石英砂巖,石英含量85%,多為細砂0.1~0.25毫米,其次為中粒砂0.25~0.5毫米,少量為粗砂0.5~1毫米,磨圓度和分選性都較好。長石含量3%,粒徑0.2~0.3毫米,巖屑2%,成分為石英粉砂巖。

      微晶白云巖,南部圍墻圓石D03,呈灰色,礦物成分以白云石為主,占95%,粒徑多小于0.03毫米,少量方解石和石英等(表四)。

      目前采集的砌墻石塊標(biāo)本,屬于變質(zhì)巖和巖漿巖的均為圓石,礦物成分較多樣。例如,南部圍墻圓石D01,云英巖,呈灰白色,屬氣液變質(zhì)巖類,主要由石英60%、白云母25%組成,少量鉀長石和金屬礦物。東部圍墻圓石C02,長英質(zhì)初糜棱巖,呈淺肉紅色,由原巖透鏡體、碎斑礦物和基質(zhì)組成,碎斑礦物30%,礦物成分主要是鉀長石,粒徑2~5毫米,原巖透鏡體由石英巖組成,長軸粒徑3~10毫米。基質(zhì)25%,礦物成分主要是細粒石英、長石和少量云母,基質(zhì)中細小的白云母、黑云母與細?;拈L石、石英礦物集合體呈斷續(xù)的條紋狀定向分布,富云母條帶顯示了C面理方向,構(gòu)成塑性流狀構(gòu)造。東部圍墻圓石C03,灰綠色綠簾陽起千糜巖,屬變晶糜棱巖類,由碎斑礦物和基質(zhì)組成,碎斑礦物10%,成分主要是鉀長石或長石集合體,粒徑0.5~1毫米,基質(zhì)礦物90%,成分主要是微細粒石英、長石、陽起石,少量綠簾石、綠泥石和金屬礦物,基質(zhì)中細柱狀、針狀的陽起石與長英質(zhì)微粒礦物集合體呈連續(xù)定向排列形成千枚狀構(gòu)造。東北部砌房圓石A03,變質(zhì)輝綠巖,呈黑灰色,具變余斑狀結(jié)構(gòu),斑晶為斜長石5%,呈板柱狀,次生蝕變鈉黝簾石化、硅化,粒徑0.6~1毫米?;|(zhì)成分主要是綠色陽起石55%、蝕變斜長石20%以及綠泥石、綠簾石、蝕變黑云母、金屬礦物和硅化石英等,具細粒片狀柱狀變晶結(jié)構(gòu)。南部圍墻圓石D05,變質(zhì)角閃輝綠巖,礦物成分主要由角閃石40%、輝石30%、蝕變斜長石25%組成,含少量綠簾石和金屬礦物等。

      東部圍墻圓石C04,輝綠玢巖,屬于巖漿巖,呈黑綠色,具斑狀結(jié)構(gòu),斑晶為斜長石10%和輝石5%,基質(zhì)礦物主要由斜長石60%與細粒輝石20%組成,含少量綠泥石和金屬礦物(表五)。

      2. 碧村石料來源分析

      為尋找碧村石材所需石料的來源,在遺址附近進行了考察并取樣。碧村遺址附近柏油路的一側(cè)山體斷面即保留有基巖及其之上的礫石層堆積(圖一一),路邊基巖層采集一塊條石樣品E06,礫石層采集4塊卵石E01~E04,此外還在遺址附近的黃河灘邊采集5塊卵石。經(jīng)巖相觀察與對比分析,碧村遺址砌墻所用的長石砂巖類石料與路邊基巖層的巖性基本相同,礫石層中的石英雜砂巖類圓石也見于遺址中。

      例如,路邊基巖樣品E06,為中粒巖屑長石砂巖,呈肉紅色,砂粒成分以長石65%為主,其次是石英10%和巖屑20%,含少量黑云母、白云母以及微量的鋯石等,長石成分有斜長石和鉀長石兩種,多數(shù)粒徑0.25~0.6毫米,石英粒徑0.2~0.4毫米。與碧村中部排房所用條石標(biāo)本B10成分結(jié)構(gòu)相近。

      礫石層樣品E04,為鐵質(zhì)膠結(jié)細粒石英雜砂巖,呈紫紅色,砂粒成分以石英70%為主,其次是長石10%,微量的白云母和鋯石等,石英粒徑分為0.06~0.1毫米和0.1~0.2毫米兩種。與碧村南部圍墻圓石標(biāo)本D02相近,區(qū)別在于前者砂粒以中細粒為主,其次是填隙物為鐵質(zhì)氧化物,而D02填隙物主要為鈣質(zhì)膠結(jié)的微晶方解石。

      此外,在礫石層和黃河河漫灘采集的深色變質(zhì)巖,與碧村遺址出土的石斧類石器石料相似。例如,礫石層圓石E01,為斜長角閃巖,呈灰黑色,礦物成分主要由角閃石60%和斜長石35%組成,含少量石英、金屬礦物、黑云母和磷灰石。礫石層圓石E02,為強蛇紋石化輝石橄欖巖,呈灰黑色,礦物成分以橄欖石70%為主,其次為斜方輝石10%、滑石8%、金云母和角閃石以及少量磁鐵礦等。橄欖石呈短柱狀或兩端尖銳的六邊形,受到較強的蛇紋巖化作用,具交代殘余結(jié)構(gòu),粒徑0.2~0.6毫米。蛇紋石呈片狀或纖維狀集合體,斜方輝石呈粒狀,被蛇紋石交代形成絹石,粒徑0.1~0.3毫米(表六)。

      礫石層和河漫灘還采集到呈淺綠色的強綠簾石化安山巖、淺白色的硅化石英巖等變質(zhì)巖類圓石,因采樣量的局限性,不排除碧村遺址砌墻石塊也采用了該類石材的可能性。

      前人有關(guān)興縣地質(zhì)方面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構(gòu)造演化、地層劃分及特征等方面地質(zhì)成果的梳理,為進一步探析碧村遺址先民采集石材的地點,甚至是具體巖石地層及其年代提供了重要線索。

      結(jié)合《山西省巖石地層》一書和《鄂爾多斯盆地東緣興縣地區(qū)中-新生代地層劃分及構(gòu)造沉積演化》碩士學(xué)位論文中的相關(guān)成果,可以明確在中生代三疊紀(jì)的石千峰群、二馬營組、延長組,在興縣均分布有長石砂巖地層。

      石千峰是指華北地層大區(qū)石盒子組之上,以鮮艷紅色為特征,由紅色泥巖和紅色長石砂巖組成的一套內(nèi)陸干旱盆地河湖相沉積巖系。自下而上包括孫家溝組、劉家溝組、和尚溝組。上覆地層為二馬營組。根據(jù)興縣嵐漪河石千峰群地層剖面圖,可以看出在劉家溝組出露層厚約155.6米,尚溝組厚約200.5米,二者巖層均以長石砂巖為主,其次是少量粉砂巖和泥巖。興縣北寨子山劉家溝組剖面測制厚度217.15米,地層可劃分出一種具有典型的二元結(jié)構(gòu)特征的基本層序類型,即由粗碎屑巖-中粗粒巖屑長石砂巖及細碎屑-砂質(zhì)泥巖、泥巖組成,二者呈互層狀產(chǎn)出。興縣劉家溝組巖性相差不大,主要為長石石英砂巖、長石砂巖、石英砂巖和泥巖這四類,砂巖與泥巖互層產(chǎn)出,砂巖偏多。興縣王家山和尚溝組剖面出露厚度約129.43米,巖性以泥巖、頁巖為主,夾厚層狀-薄層狀長石砂巖。

      二馬營組是指華北地層區(qū)石千峰群之上,主要由灰綠色長石砂巖夾紅色泥巖的一套地層。以興縣嵐漪河剖面為例,厚約356.4米,以泥巖層和長石砂巖層為主交錯分布。興縣瓦塘鎮(zhèn)-西窯村二馬營組出露剖面大于237.6米,興縣桑灣剖面出露二馬營組地層厚78.9米,興縣羅峪口二馬營組出露剖面厚90.51米,巖性特征較為穩(wěn)定,以巖屑長石砂巖、砂質(zhì)泥巖為主。

      延長組指華北地層區(qū)三疊系上部,主要由灰綠色長石砂巖夾灰綠、灰黑色泥(頁)巖、薄煤層組成,屬較溫暖濕潤氣候條件下河湖相沉積巖系。下伏地層為二馬營組。興縣桑灣剖面延長組厚度50.05米、興縣大坪溝延長組出露厚度135.94米以上,底部以巖屑長石砂巖和泥巖為主。

      石千峰群是灰紅色、淺灰紅色長石砂巖-紅色泥巖組合,二馬營組為灰綠色(具淺肉紅色斑色)長石砂巖-紫紅色、紅色泥巖組合,延長組是淺肉紅色(具綠色斑點)、淺綠色、黃綠色長石砂巖-灰紫色、灰綠色泥巖、頁巖組合。再結(jié)合興縣地區(qū)的多個中生代三個組別的地層剖面,基本可以明確碧村遺址所在的興縣區(qū)域內(nèi)存在豐富的長石砂巖類石料資源。碧村遺址附近路邊基巖及附近山脈均分布有長石砂巖巖層,由此可見,碧村遺址石砌類遺跡所采用的主要石材——長石砂巖,為就近取材。

      此外,碧村遺址附近裸露的地層剖面中有礫石層堆積、黃河及蔚汾河岸邊均有大量的卵石分布(圖一二),為碧村先民采集卵石類石料提供了場所。

      四、結(jié) 語

      碧村遺址先民使用石材的范圍較廣,主要用于砌筑城墻、核心區(qū)圍墻和房屋石墻等建筑遺跡,此外還用于房內(nèi)火塘中心鋪石和個別房外門庭鋪石。碧村遺址面積超過75萬平方米,目前已明確存在外城墻(城墻圪垛地點)、內(nèi)城墻(石門墕地點)、近4000平方米的小玉梁核心石砌建筑群、近4000平方米的東城門址,以及面積超400平方米的石砌排房,這些重要遺跡均為石砌建筑且規(guī)模大,需要大量石材和大批勞力,可見當(dāng)時社會如不具備一定的組織能力,是無法完成如此大規(guī)模的工程的。

      碧村先民為什么選擇石材作為高級別建筑的主要材料?一方面,與當(dāng)?shù)厥馁Y源豐富有關(guān)。目前中國傳統(tǒng)石砌民居建筑較多的區(qū)域,石材資源也極其豐富,因而“就地取材”。例如,河北太行山區(qū)傳統(tǒng)石砌民居石材以當(dāng)?shù)剌^豐富的砂巖和石灰?guī)r為主。太原程家峪村石窯用材以石灰?guī)r為主。另一方面,石材具有諸多優(yōu)質(zhì)性能,例如,耐久性、耐火性、耐磨性和低吸水率、抗凍性等物理性能,較好的化學(xué)穩(wěn)定性和大氣穩(wěn)定性,以及極高的抗壓強度等。

      碧村先民所用石材形態(tài)以條塊狀的條石為主,其次是少量的卵石。砌筑墻體所用石塊尺寸比現(xiàn)代傳統(tǒng)石窯民居所用的“九六石頭”要小,一般長度在10~16厘米,寬4~8厘米,可能便于手握。礦物成分分析顯示,碧村先民主要選用長石砂巖類石材,其次是長石石英砂巖、雜砂巖、石英砂巖等沉積巖類,另外也有少量為變質(zhì)巖和巖漿巖類的卵石類石材。

      根據(jù)實地考察、石材巖性對比,以及興縣地區(qū)巖石地層的相關(guān)研究成果,基本可以明確碧村遺址所用石材均為就地取材。條石類石材取自遺址附近及周邊裸露的基巖層,以中生代三疊系的石千峰群、二馬營組、延長組出露的長石砂巖巖層為主。卵石可能取自遺址附近的蔚汾河和黃河的河漫灘,以及河谷階地的礫石層堆積。

      碧村遺址與石峁遺址直線距離50公里,石峁遺址石材以長石石英砂巖為主,也是就地取材,來源于距今約為1.5~1.8億年的中侏羅統(tǒng)直羅組和延安組,與碧村石材礦物成分及來源巖層存在一定的差異,可能與地質(zhì)構(gòu)造的不同有關(guān),具體原因有待深入進行地質(zhì)學(xué)方面的考察與探析才能解決。

      此外,碧村遺址所需石料的開采、分割、搬運等技術(shù)和路線,以及人員分配等問題,還需借助文物建筑學(xué)、地質(zhì)學(xué)、地貌學(xué)等方面的理論與方法做進一步的探討。

      附記:本文寫作過程中,多次與從事地質(zhì)學(xué)研究的黃青山老師進行探討,獲益良多,在此致以誠摯的謝意!

      a.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大學(xué)考古學(xué)院、興縣文化和旅游局:《山西興縣碧村遺址小玉梁臺地西北部發(fā)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22年第2期;b.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考古系、興縣文物旅游局:《2016年山西興縣碧村遺址發(fā)掘簡報》,《中原文物》2017年第6期;c.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興縣文物旅游局:《2015年山西興縣碧村遺址發(fā)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16年第4期。

      F2目前保存有兩層白灰面,東墻下有一層白灰面,也即在砌筑石墻之前,該處既有白灰面房址,在其廢棄之后,直接砌筑石墻,房內(nèi)墊高0.2米后鋪白灰地面。

      東北部四座房址也存在多次修建的現(xiàn)象,在中部東西向隔墻下發(fā)現(xiàn)有火塘,也即最初東北部可能是一處較大的房址,廢棄后再墊土開始砌筑石墻,分成四座房屋。F8西墻即是再次修建時砌筑的。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興縣文物旅游局:《2015年山西興縣碧村遺址發(fā)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16年第4期,第27頁。

      韓麗君:《山西省臨縣南部傳統(tǒng)民居錮窯營造技藝調(diào)查研究》,北京交通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18年,第39頁。

      山西省地質(zhì)礦產(chǎn)局:《山西省巖石地層》,中國地質(zhì)大學(xué)出版社, 1997年。

      王博文:《鄂爾多斯盆地東緣興縣地區(qū)中—新生代地層劃分及構(gòu)造沉積演化》,太原理工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16年。

      同[6],第189頁。

      同[6],第195頁,圖5-3。

      同[7],第13~16頁。

      同[6],第197、200頁,圖5-4。

      同[7],第16~19頁。

      同[6],第201頁。

      同[7],第19~21頁。

      同[6],第201頁。

      范霄鵬、董碩、薛碧怡:《中國傳統(tǒng)民居建筑建造技術(shù) 石砌》,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21年。

      a.龍林格格:《河北太行山區(qū)傳統(tǒng)石砌民居營造特征研究》,北京建筑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論文,2023年,第48頁;b.李子園:《冀西南地區(qū)傳統(tǒng)石砌民居營建技藝研究》,北京建筑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22年,第15頁。

      荊科:《臺地式石碹窯洞聚落營造技術(shù)研究》,太原理工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16年,第74頁。

      王軍、靳亦冰、師立華:《中國傳統(tǒng)民居建筑建造技術(shù) 窯洞》,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21年,第117、118頁。

      王輝等:《山西興縣碧村遺址聚落選址的地貌背景》,《南方文物》2021年第5期,第140頁。

      賀黎民、邵晶、邸楠:《石峁古城石質(zhì)建筑材料來源探討》,《考古與文物》2022年第2期,第140、143頁。

      衡山县| 荃湾区| 阳新县| 温宿县| 莲花县| 浮山县| 平谷区| 景德镇市| 叙永县| 兴义市| 永德县| 泾川县| 昌黎县| 文安县| 温宿县| 临安市| 瑞安市| 平湖市| 惠水县| 蓝山县| 湖南省| 密云县| 濉溪县| 肇源县| 新巴尔虎右旗| 治多县| 子长县| 桂平市| 西林县| 本溪| 米易县| 敖汉旗| 静宁县| 崇阳县| 武邑县| 合山市| 饶河县| 沿河| 雷波县| 东至县| 大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