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江江
2023年12月3日習(xí)總書記考察鹽城新四軍紀(jì)念館,步至第一展廳“南方星火”展區(qū),在一張“1938年新四軍在皖浙贛邊堅持三年游擊戰(zhàn)爭的部分同志合影”照片前,仇館長向總書記深情提及了我和父親的一段對話。
這張照片是80多年前,1938年2月在江西省浮梁縣瑤里,皖浙贛邊區(qū)紅軍游擊隊下山改編后拍攝的。照片中的革命前輩:第一排左起第一位是陳時夫,第二位是我的父親江天輝,第三位是李步新,第四位是劉毓標(biāo),第五位是王豐慶。這是皖浙贛紅軍下山談判直至瑤里改編,迄今留下的一張非常清晰的照片。
這張照片中除了陳時夫外,其他4人都是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失敗后,留在皖浙贛邊區(qū)的紅軍火種。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央紅軍被迫長征,北上抗日先遣隊在懷玉山幾乎全軍覆滅。紅十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方志敏,紅十軍團軍團長劉疇西,中華蘇維埃人民教育委員會委員瞿秋白都遭被捕殺害,繼而敵人調(diào)集更大的兵力集中“清剿”,號稱“石頭要過刀,人頭要換種”,土地革命中建立的蘇區(qū)全部淪陷。照片中四位被打散的紅十軍團指戰(zhàn)員李步新、江天輝,劉毓標(biāo)、王豐慶,都經(jīng)歷了九死一生的考驗,他們在皖浙贛邊區(qū)的血與火中相遇了。他們沒有動搖,沒有屈服,揩干凈身上的血跡,掩埋好戰(zhàn)友的尸首,又開始了新的戰(zhàn)斗。其間,新發(fā)展起來的根據(jù)地又失去,組織過暴動又失敗。王豐慶、劉毓標(biāo)相繼被捕,甚至最嚴(yán)重的時候皖浙贛省委書記關(guān)英也離開部隊隱蔽起來。皖浙贛省委下轄的5個特委,4個被摧毀,僅剩皖贛特委還在堅持斗爭。江天輝、李步新與重新組建的皖浙贛省委上級機關(guān)又失去了聯(lián)系。1936年底到1937年初,幾乎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這是皖浙贛邊革命斗爭史中最艱苦的一段時間。
在我青少年時期,父親多次與我提起3年游擊戰(zhàn)爭,我曾問過他:三年游擊戰(zhàn),最艱難的是什么?他回答了四個字:找不到黨。
1937年初,在當(dāng)時毫無通訊手段的情況下,皖贛紅軍通過各種渠道得知了國共合作的消息。國民黨浮梁縣署還以江西省主席熊式輝的名義,給王豐慶、江裁縫(即江天輝)送信說,現(xiàn)在國共合作,不要打土豪了,可以談條件。最重要的是,劉毓標(biāo)被黨營救,從閩浙贛皖四省剿總劉建緒部浙江監(jiān)獄被釋放回來,帶來了劉建緒的合作談判條件以及我們黨告南方各省紅軍游擊隊的公開信等重要文件,并說南昌有我們黨的辦事處,項英、陳毅在那里。
1937年9月,皖贛特委派江天輝為談判代表,下山到瑤里與國民黨談判。11月初,皖贛特委派副書記李步新、組織部長江天輝去南昌。幾經(jīng)周折,李步新和江天輝在南昌見到了陳毅。對當(dāng)時見到陳毅的情景,父親后來在回憶錄中寫道:“一夜談到天亮,很是激動、興奮?!?937年11月下旬,陳毅由李步新、江天輝陪同,從南昌來到景德鎮(zhèn),與國民黨浮梁地方當(dāng)局商洽有關(guān)紅軍游擊隊改編和在景德鎮(zhèn)建立新四軍辦事機構(gòu)等事宜。隨后陳毅在李步新、江天輝陪同下,由皖贛特委警衛(wèi)排長鄒志誠迎接,上了祁門舍會山。
陳毅在舍會山召開的皖贛特委會上,傳達了黨中央指示,作了“目前形勢與任務(wù)”的報告。根據(jù)陳毅的指示,皖浙贛邊紅軍游擊隊改稱“江西抗日義勇軍第二支隊”。各路紅軍游擊隊先行在祁門舍會山集結(jié),等待接受改編。
1938年2月,皖浙贛紅軍下山了。根據(jù)父親的回憶資料:由王豐慶、李步新、江天輝、楊漢生、熊剛、田英帶領(lǐng)的數(shù)支紅軍游擊隊會合,總兵力達到350余人,下山接受整編。
同時,陳毅二上舍會山,在瑤里召開了干部會議,傳達黨中央關(guān)于國共合作抗日的方針,宣布江西義勇軍第二支隊正式改編為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二團第三營,皖贛特委調(diào)整了主要負責(zé)人。在瑤里程家祠堂召開了各界群眾抗日動員大會。這次,陳毅還帶來了一批從延安來的干部,其中就有照片中第一排左起第一位的陳時夫。
照片拍攝的時間應(yīng)該是在1938年2月,皖浙贛紅軍下山后,陳毅在瑤里吳家祠堂召開干部會議時拍攝的,地點就在吳家祠堂。
照片中還有一個有趣的細節(jié):陳時夫和江天輝、李步新穿的是一樣的軍裝,劉毓標(biāo)、王豐慶穿的是便裝。父親在回憶瑤里改編時說,在南昌見到陳毅后的第二天,他就要帶我們?nèi)プ鲆路?。我們在赴南昌途?jīng)婺源時,國民黨別動隊要我們穿他們的衣服被拒絕。在南昌等待陳毅時,國民黨江西省保安司令親自到月宮飯店請我們吃飯、做衣服等,都被我們回絕。陳毅聽了我們的匯報后說:“不穿國民黨的軍衣是對的,這是立場問題,但也不能穿得太破了?!保梢姰?dāng)時穿得確實比較差),后來我們?nèi)プ隽艘簧砟刈右路推渌b。所以這可能就是在照片上江天輝和李步新比在一起戰(zhàn)斗的皖浙贛戰(zhàn)友劉毓標(biāo)、王豐慶早一步服裝規(guī)范化了的緣由。
時年,照片上的陳時夫25歲,江天輝30歲,李步新31歲,劉毓標(biāo)30歲,王豐慶32歲。要知道,他們都是土地革命時期的紅軍干部,每個人都有10年以上的“革命年齡”。他們從皖浙贛千山萬壑中走出來,九死一生,終于相聚,走進這張照片。他們又從這張照片中走出去,創(chuàng)造中華民族地動山搖的歷史奇跡。
父親江天輝于1940年5月28日在涇縣云嶺白果樹皖南特委召開的黨代會上,與曾山、李步新三人一起被選為黨的“七大”代表。由于黨中央要聽取各地黨的工作報告,經(jīng)項英、陳毅批準(zhǔn),先行赴延安參加黨的“七大”準(zhǔn)備工作。1940年8月,江天輝在新四軍江南及江北指揮部工作3個來月后,同郭述申、戴季英等一道從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出發(fā),經(jīng)洛陽八路軍辦事處奔赴延安,于1945年4月光榮出席黨的“七大”。
這張照片中的每一個人、每一個細節(jié),展開都能牽引出很多的歷史真實,演繹中國革命的艱難曲折和中華民族的脊梁靈魂。
“不怕困難,永遠跟黨走”,這張照片給我們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給予我們無盡的勇氣,照亮了我們?nèi)松牡缆贰?/p>
(責(zé)任編輯李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