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大山道釘

      2024-07-11 07:23:16辛野焦元
      中國鐵路文藝 2024年7期

      辛野 焦元

      作者簡介:辛野,中國鐵路作家協(xié)會會員,吉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沈陽局集團公司文聯(lián)理事、作協(xié)副主席兼秘書長。供職于沈陽局集團公司吉林車務段。作品散見于《人民鐵道》《吉林日報》《沈陽鐵道報》《江城日報》《江城晚報》等報刊。

      焦元,中國鐵路作家協(xié)會會員。供職于沈陽局集團公司融媒體中心。作品散見于《中國鐵路文藝》《沈陽鐵道報》等報刊。

      2023年冬天,長白山北風呼嘯,滴水成冰。

      白茫茫的大山里,一隊人艱難前行。鞋子踩在雪路上的咯吱聲,在大山間回響。

      突然,他們發(fā)現(xiàn)一處涵渠被積冰堵住大半,若不盡快清除,將危及行車安全。一米高的涵洞,長三十三米,上壁與冰面之間空間很小。一名隧道工立即脫下棉襖,拿起電鉆和手鎬,彎腰爬了進去,趴在冰面上,一點一點地清冰。一時間,冰花四濺,他的臉上被飛濺的碎冰劃出了傷口,衣服也浸濕了一大片。

      此時,氣溫達到零下二十幾攝氏度,大伙輪番上陣,打濕的衣褲瞬間結成了“冰甲”。整整刨了一天,他們終于清除了涵洞內(nèi)的所有積冰。

      2023年1月6日,在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lián)播》節(jié)目中,“新春走基層”系列報道以“高寒鐵路上的‘守護人”為題,將這組鏡頭搬上熒屏。

      電視機前,橋隧工區(qū)的職工和家屬興奮不已,一個孩子指著鏡頭喊:“這是我爸,還有劉叔,都上電視了!”屏幕上,鐵鎬敲打冰面的撞擊聲扣人心弦。不久,畫面轉(zhuǎn)為一幅動人的場景:他們坐在雪地里,靜靜地啃起了面包……屋子里頓時變得鴉雀無聲。一位老母親悄悄地抹去眼角的淚水,而妻子則緊緊握住丈夫的手,無聲傳遞著彼此的溫暖與堅定。

      這是發(fā)生在沈陽局集團公司吉林通化工務段橋隧車間第一維修小組(以下簡稱第一維修小組)的故事。這個小組有十三名東北漢子,三十三年如道釘一樣,“鉚”在大山里,守護著高寒鐵路。

      這里條件艱苦,環(huán)境復雜,春天沙土漫天,夏天山洪頻發(fā),秋天低溫霜凍,冬天滴水成冰。這里作業(yè)艱難,或攀上幾十米高的鐵路橋高空作業(yè),或鉆進狹窄的涵管刨冰,或懸身陡峭巖壁清理危石……這就是第一維修小組的工作常態(tài)。

      盡管如此,他們依然扎根大山、埋頭苦干,硬是把地形復雜、基礎薄弱、病害多發(fā)的“擔心線”養(yǎng)護成了“放心線”。

      2023年4月27日,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發(fā)出向第一維修小組學習的決定,組織全省向他們學習。同時,第一維修小組被中宣部、國鐵集團授予“最美鐵路人”先進集體、“全國學雷鋒活動示范點”等光榮稱號。

      一名黨員一面旗幟

      第一維修小組的組員,都出生在通化這座紅色城市,生長在長白山區(qū)這條赤色山脈。他們從小聽著楊靖宇將軍的抗聯(lián)故事長大,骨子里流淌著紅色血脈。

      平時,除政治學習外,第一維修小組每季度都要組織觀看紅色電影,以錘煉黨性,堅定信念。他們把特級戰(zhàn)斗英雄楊根思的“三個不相信”——“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zhàn)勝不了的敵人”,當成班組座右銘,以此互相砥礪,共同戰(zhàn)勝困難,守護大山。

      他們將每年七月一日確定為班組“感悟日”,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楊靖宇烈士陵園、紅石砬子臨時戰(zhàn)地醫(yī)院遺址等,都留下過他們追尋精神力量的足跡。

      他們還經(jīng)常請退休老黨員回來上黨課,對年輕人進行教育,以此引導黨員和青工堅定信念,堅守崗位。

      2021年7月中旬,通化地區(qū)被一場七十年不遇的暴雨突襲,位于火車站附近的佐安河的水位急劇上升。

      暴雨引發(fā)山洪,進山的公路被沖斷,情況危急。第一維修小組緊急集合,趕赴現(xiàn)場搶險。等到了梅集線214公里處,線路已經(jīng)被沖空了一大截,湍急的洪水裹著山石和樹枝不斷沖擊著橋臺,再耽誤一會兒,橋臺基礎就會被掏空。

      險情就是命令!大家迅速將沙袋扔進缺口,可上百斤的沙袋瞬間便被洪水沖走。

      “是黨員的,跟我上!”

      工長劉傳雙將安全繩拴在腰上,扛著沙袋,第一個跳進齊腰深的洪水里搶堵缺口。七名黨員應聲下水,其他職工緊隨其后,堵缺口的堵缺口,清河道的清河道,他們在狂風暴雨中夯木樁、搭堤堰,筑起堵水墻,對長達十幾公里的數(shù)十段河道進行了徹底清淤,保證了河水排泄通暢。缺口堵住了,大家又開始用石塊回填路基。

      一筐筐淤泥運到岸上,一袋袋河沙筑起堤壩,臉上已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汗水,他們爭分奪秒地與山洪賽跑,與天公抗爭,一條河道清完立即沖向下一條河道,淤泥積滿又返回來再清理,沾滿泥水的衣褲緊緊裹在身上,他們卻渾然不覺。就這樣,大家的手掌磨出了血、雙腳泡得腫脹發(fā)白,每個人都成了“泥人”。

      整整三天三夜,他們堅守在河灘之上,最終戰(zhàn)勝了洪水,守住了橋隧涵洞。第一維修小組負責的所有橋梁安然屹立,隧道堅不可摧、暢通無阻。在那場水災中,黨旗始終高高飄揚在抗洪一線,飄揚在每個人心里。哪里有危險,哪里任務最艱巨,哪里就有黨員的身影。在搶險陣地上,最響亮、最鼓舞人心的呼聲就是:“我是黨員,我先上!”

      多少年來,無論面對洪水還是暴雪,只要有險情,第一維修小組這支鐵打的隊伍,都能沖得上、豁得出、打得贏。

      黨員宮汝文,是班組里年齡最大的。可別看他歲數(shù)大了,卻凡事都會給大家?guī)€頭。涵洞清淤往外抬土,別人兩人抬一筐,他一個人就扛一筐。有人要伸手幫忙,他卻說:“不用,不用,一人扛著得勁兒!”涵洞整治,和水泥、拌砂漿、抹面勾縫,他都搶在前面,他開玩笑說:“這是我的‘獨門絕技,你們這些小嘎豆子還沒出徒,可別想著‘偷師?!?/p>

      黨員趙寶臣,特別樂于助人,不但工作干得好,還是通化市紅十字藍天救援隊的兼職隊員,也是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愿者。他經(jīng)常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多次無償獻血。

      2018年9月的一天,下午五點多,趙寶臣接到通化市110求援,說是有“驢友”在市區(qū)最高峰白雞峰上迷了路,消防員因為已經(jīng)備勤,無法上山。剛下班到家的趙寶臣,顧不上吃飯就趕到現(xiàn)場,進山搜救。

      夜里的大山伸手不見五指,山高路陡,很多小路人跡罕至,且常有蛇蟲和猛獸出沒。趙寶臣顧不上這些,經(jīng)過四個多小時的努力搜救,終于把兩名游客安全護送下山。加入藍天救援隊十年來,趙寶臣參加過上百次救援,幫助過很多人脫離險境。他說:“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能多做一點是一點?!?/p>

      在第一維修小組的學習室里,整齊地擺放著各種榮譽證書。集團公司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集團公司技術能手、段安全生產(chǎn)標兵……三十多本閃光的榮譽證書,寫滿了他們的勵志故事。他們將黨員的責任與義務代入工作和生活,將入黨誓詞融入生命和靈魂,他們的身影始終熠熠發(fā)光。

      個個身懷絕技

      一人一生擇一事,一技一藝鐘一生!

      養(yǎng)護橋隧設備設施,不僅是體力活,更是技術活。在第一維修小組,無論工作再忙、條件再苦,大家都會堅持學技術、練業(yè)務。每個人都把“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記在心里,付諸行動。

      一個集體不是簡單的個體相加,只有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將各自的“長板”加在一起,才能發(fā)揮出強大的集體能量,才能為集體增光添彩。

      李志光是名電焊工。剛加入第一維修小組時,他發(fā)現(xiàn)工作中時常需要電焊作業(yè),可大家都不太擅長。他就自費買來專業(yè)書籍,晚上在家啃書本、學理論,周末就去單位練功場,一個人用廢料練焊接。不管夏天太陽炙烤,還是冬天嚴寒大雪,他始終堅持操練,經(jīng)常被灼熱的焊花燙傷,廢料也被他戳得“千瘡百孔”。2018年,他考取了電焊工職業(yè)資格證,成了班組的“電焊大拿”。有電焊作業(yè)時,他當仁不讓。

      趙寶臣擅長電工,之前在房產(chǎn)段時他就考了電工證。來到第一維修小組,修理維護的主要對象變成了水泵,需要知識升級。當別人玩手機看娛樂視頻時,他搜索的卻是水泵怎么修、各類故障代碼怎么處理等專業(yè)問題。光看并不夠,他還自己畫線路圖,邊畫邊琢磨電路原理。他知道,只有自己把圖畫明白了,才算是真正掌握了知識點。

      第一維修小組里還有楊若明這樣的多面手——經(jīng)驗豐富、技術精湛,什么活兒都學,什么業(yè)務都懂,什么崗位都能干。哪個崗位缺人,他隨時都能頂?shù)蒙先ァ?/p>

      后來加入第一維修小組的關龍喜歡各類機具,油鋸、棘輪扳手、發(fā)電機等機械設備他都愛不釋手,他主動承擔起保養(yǎng)機械設備的責任。遇到不懂不會的,他經(jīng)常會求助于老師傅孫立。在業(yè)余時間里,他也總是學習機具養(yǎng)護維修方面的知識。像棘輪扳手、發(fā)電機、打草機的日常應用和保養(yǎng),都是他業(yè)余時間在網(wǎng)絡上學會的。

      有一次砍樹時,關龍發(fā)現(xiàn)油鋸總是掉鏈子。下了班,他就趕緊去“取經(jīng)”?!皩O叔,這個油鋸老掉鏈子,你說是為啥?”經(jīng)指點,關龍開始檢查油鋸導板和鏈條,挨個環(huán)節(jié)排查,終于解決了掉鏈子問題。每次用完油鋸,關龍都會根據(jù)使用程度用銼刀處理鋸口。工區(qū)有四把油鋸,全部處理完至少需要一個小時,這也意味著關龍總要比別人晚下班。

      架梁作業(yè),需要人工使用活口扳手拆卸馬凳螺絲,每次光是卸螺絲,就需要一個多小時,非常耗時費力。關龍發(fā)現(xiàn)使用棘輪扳手可以提高效率,便提出了建議。劉傳雙逐級提報計劃,采購了兩個棘輪扳手,現(xiàn)場使用后對比發(fā)現(xiàn),同等作業(yè)量,拆卸時間節(jié)省了近40分鐘,作業(yè)效率提高了近60%。這件事讓大家都對關龍刮目相看,劉傳雙更像撿到了寶,笑著對他說:“看來你小子對機具研究還真有兩下子!”關龍感受到大家的信任,更加努力地學習機具養(yǎng)護維修技術。

      只要用心鉆研,就沒有戰(zhàn)勝不了的困難。

      在日常作業(yè)中,第一維修小組遇到過很多難題,有作業(yè)質(zhì)量方面的,有與行車安全相關的,甚至有需要臨時改造設備的,大家憑借各自的拿手好戲,總能輕松破解各類棘手問題。

      大橋水位線長期被水流沖刷,每年都需要重新粉刷。這項作業(yè)需要組員懸掛于橋上,通過繩索降至下方,腳下便是洶涌的激流。由于缺乏穩(wěn)固的支撐點,在進行粉刷時,必須努力克服來自繩索和身體晃動的不穩(wěn)定性。這活兒不僅考驗心理素質(zhì),也考驗體力和手法。

      “要是有個籃子就好了,坐在里面能節(jié)省體力,還穩(wěn)當,不怕抖動。”

      “對,焊個作業(yè)籃,人就坐在里面?!?/p>

      “繩索怎么綁需要好好研究,安全第一位,必須穩(wěn)穩(wěn)當當?shù)??!?/p>

      就這樣,大家說干就干、各顯神通,會鋼筋活的扳鋼筋做型,會電焊的焊花飛舞焊鐵籃,會油漆的揮著刷子刷籃面……

      作業(yè)籃焊好了,坐在里面畫水位線穩(wěn)穩(wěn)當當、不急不慌。一個看起來毫不起眼的小發(fā)明,讓這項作業(yè)變得更優(yōu)質(zhì)、更安全,也更輕松。

      大山里的天氣反復無常,冬天風吹雪、冰疊冰,夏天云攪云、雨淋淋。對橋隧人來說,汛期是每年工作壓力最大的時段之一。

      2022年8月的一個深夜,暴雨傾盆,短時強降雨導致梅集線一處下穿立交路面嚴重積水。趙寶臣和關龍接到通知,冒雨趕往現(xiàn)場。

      漆黑的夜,肆虐的風,雨衣阻擋不住四面八方刮來的雨,臉上、脖子里都是雨水,鞋襪全部濕透。

      現(xiàn)場比想象還糟糕,雨大風急,雜物淤堵在排水口,兩臺水泵被燒壞了。僅剩的一臺水泵還沒有自動控制系統(tǒng),也就是說不能在抽水至水位線以下時自動停止。他們面臨兩個選擇:一是現(xiàn)場盯守,手動操作水泵;二是在現(xiàn)場改造,實現(xiàn)水泵自控功能。

      “我來試試?!壁w寶臣猶豫了一會兒,還是決定一次性解決問題。

      “我配合你!”關龍堅定地說。

      作業(yè)面比較窄,兩個人擠在漆黑的夜色里摸索著電源線路,琢磨著怎么改才能更好地將控制器、傳感器連接到水泵。一根一根電線摸索,不停地在腦海里畫電路圖,忙活了將近兩個小時,他們終于為水泵安上了自動控制系統(tǒng)。看著積水水位一點點下降,他們內(nèi)心充滿了成就感。

      每一場攻堅克難,都以精湛的技術為支撐;每一次化險為夷,都以出色的業(yè)務做基礎。

      在鉆研業(yè)務的路上,第一維修小組始終深耕細作,日復一日淬煉技藝,打磨匠心。第一維修小組先后有三十四人榮獲集團公司和段技術狀元、技術標兵等殊榮。

      關鍵時刻沖上前

      大山里,受自然環(huán)境、天氣等因素影響,各種危及行車安全的險情頻發(fā)。搶險,就是第一維修小組最重要的工作內(nèi)容。

      鐵路線穿行于連綿的山嶺,沿線分布著千姿百態(tài)的奇巖怪石,或如云霞輕盈,或若靈猴欲躍,或似蛟龍出水……這些巖石背后潛藏著巨大隱患,它們隨時有可能脫落,成為危及列車安全的“定時炸彈”,第一維修小組必須及時處理這些潛在風險。

      峭壁上,雜草密布,組員們披荊斬棘,僅靠一根安全繩懸身,攀來蕩去,敲打巖石,測量裂縫。每次作業(yè),李志光都主動承擔起這項“命懸一線”的高風險任務。他手持沉重的鋼釬,蕩身崖壁。

      這項作業(yè),是對體力、耐力與靈活度的極限挑戰(zhàn)。要在相對安全的石脊上找準落腳點,動用全身力量,去撬動并擊落那些風化、松動了的巖石。每完成一處清理,李志光便向上大喊一聲,上面的同伴就松一些繩子,然后他再手攀腳挪去尋找下一個支點。就這樣,他像壁虎一樣緊貼在崖壁上,不斷尋找著落石和支點……

      又一個夏日,太陽如熾熱的火球懸掛天際,金色光線穿透稀薄的云層,灑在蜿蜒的山路上。在這條被綠蔭覆蓋的鐵路旁,第一維修小組正在與時間賽跑。幾棵枝繁葉茂的老樹被昨夜的暴風雨擊倒,橫亙在鐵路上。情況危急,時間緊迫,遠處的列車正呼嘯著駛來。

      一臺臺油鋸被連續(xù)啟動,這些鋼鐵巨獸的嘶吼聲震耳欲聾,如同雷鳴在大山中回響。當油鋸鋒利的鏈條穿透倒樹的表皮,擠壓進樹脈中時,木屑隨之飄灑,浸染著大家的汗水。這些陳年老樹,很快就成了破碎的木段,被撤下線路。在這場與自然的抗爭中,這群橋隧漢子的汗水與轟鳴的油鋸聲一道,刻入這片深林的胸膛。

      每年春運前后,長白山區(qū)的大量物資需要通過鐵路運輸,火車的往來更加頻繁。此時,第一維修小組會根據(jù)“天窗”命令,對鐵路橋進行檢修。他們身背工具,腰系安全繩,一層層打開鐵路大橋的蓋板,從狹窄的橋梁到墩腳,他們一步一步、一處一處、一寸一寸地巡檢。這項復雜的作業(yè),要求他們多次攀上爬下,不斷垂身彎腰,在極為狹窄的地方,還需要匍匐前行。一天下來,他們或直立或迂回的重復動作,要循環(huán)上百次。這樣的作業(yè),每周至少重復兩次。

      經(jīng)驗豐富的宮汝文,能通過目測、敲擊、聽聲,判斷隧道病害的等級與特點。他自創(chuàng)的橋隧檢查法,不僅是技藝的積淀,更是一種藝術形式的傳承。組員們經(jīng)常向他請教,汲取寶貴經(jīng)驗,以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

      宮汝文說:“隧道也是有生命、有語言的。能聽懂它們的語言,就能判斷出它們的使用狀態(tài)?!鼻脫羲淼缐Ρ跁r,發(fā)出清脆的啷啷聲是正常,表示隧道壁堅固。但是,如果敲擊時鳴響沉悶,發(fā)出咚咚的回聲,則預示著空洞的隱患。他說:“鐵路安全無小事,每發(fā)現(xiàn)一個潛在的隱患,就是在拯救千百人的生命,拯救千百個家庭。”這些聲音對他而言,比任何語言都更真實、更真切、更扣人心弦。

      一月的一個清晨,第一維修小組在巡檢過程中發(fā)現(xiàn),老嶺隧道側(cè)拱頂出現(xiàn)了大面積結冰。他們迅速反應,立即調(diào)整作業(yè)班次,以最快的速度組織起人力,開始現(xiàn)場打冰。

      零下三十攝氏度的極寒天氣下,大家輪番上陣。四米多長的打冰桿異常笨重且冰冷,舉不了幾分鐘就兩臂酸麻。但是,他們不敢有絲毫懈怠,堅持仰著頭舉桿打冰,直到腦袋暈眩、雙眼模糊、手臂僵硬。在體力流失和極寒天氣的雙重挑戰(zhàn)下,他們斗志不減,將肉體與精神推向極限。整整十五個小時,直至最后一塊冰被挑落,最后一袋冰被搬出,他們終于完成了這項艱巨的任務。

      十五個小時里,車廂中溫暖如春,乘客們透過車窗欣賞著水墨畫一樣的冬日美景,或暢談詩與遠方,或思念即將見面的親友、戀人……他們又怎會想到,第一維修小組的橋隧工正在怎樣的險境中抗爭,怎樣的冰涼刺骨穿透著他們,怎樣的辛苦汗水澆灌著這塊凍土。

      一列列火車轟鳴著穿過隧道,乘客們安然自得地享受著舒適愜意的旅途。第一維修小組的這些“隱秘英雄”,始終站在大山的背后,守護著這一切。

      難關面前,這支隊伍展現(xiàn)出了超凡的果敢和無私。這場與冰雪的戰(zhàn)斗,大家互相依靠,每個人手中的那把鋒利冰鎬,都依仗著隊友的力量。他們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默契,簡單重復的動作里,流淌的不僅是汗水,更是共鳴、互助和堅定。

      他們或旋轉(zhuǎn),或揮動,或拋擲,以手臂和鐵鎬作筆,在長白山余脈一頁頁厚重冰層上,勾勒出一幅幅充滿活力的畫卷,那是一種無形的藝術,一種跨越自然、戰(zhàn)勝極限的鮮明印記。

      冰層盡去,危險解除。在這樣的應急處置中,每一次的勝利都是彌足珍貴的。

      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協(xié)作才能創(chuàng)造奇跡。

      大山里的堅守

      梅集鐵路悄無聲息地伏臥在崇山峻嶺間,如同一條蛟龍靜靜地游走于天地之間,綿延不絕。對于這里的居民來說,“對面聲相聞,見面走半天”是生活常態(tài)。但是,在這看似寧靜的大山里,第一維修小組默默守護了三十三年。

      在第一維修小組,每一名組員都始終堅守崗位,他們像一顆顆道釘,牢牢地夯進鐵路沿線,用手中的扳手和鉗子來巡邏維護,編織起牢不可破的鐵路安全網(wǎng)。

      在大山深處守護鐵路安全,不僅要忍受工作的艱辛,更要守得住。老嶺隧道離工區(qū)七十多公里,荒無人煙,手機沒有信號,山上的值守點一年四季都離不開人。隧道看守兩人一班,七天一換,白天要清理線路兩旁的落石和倒樹,晚上要巡檢隧道進行打冰,時不時還會碰到各種野生動物。

      老嶺隧道口有一間小屋,是第一維修小組日夜守護的崗位,也是組員們心中的第二個“家”。簡陋的小屋是他們心靈的港灣,也是他們責任與忠誠的象征。

      平時還好說,逢年過節(jié)老嶺隧道也要留人值守。值守意味著無法與家人團聚,大家卻爭先恐后,都希望能夠在這個重要的日子里留下來。這不僅僅是因為責任,更是因為每個人心里都裝著班組里的兄弟。

      趙若明是第一維修小組的普通一員,他言語不多,干起活來卻從不含糊,連續(xù)幾年主動要求值班守隧。有一年,原計劃值班的同事臨時生病,趙若明沒有一絲猶豫,立刻挺身而出,替他值守。

      在老嶺隧道小屋,趙若明沿襲傳統(tǒng),在門上貼好春聯(lián)、福字,在炕上擺滿瓜子、花生和糖果,玻璃窗上如約結滿冰花,桌上則擺有豐盛的年夜飯。但他不能放松戒備,還需要在山里、隧道內(nèi)反復巡查,確保每一寸軌道安然無恙,每一處隧道暢行無阻,哪怕是在新年鐘聲敲響的時候。

      深夜,大山靜得讓人心顫,時針指向凌晨三點,山谷的沉寂被趙若明咯吱咯吱的腳步聲打破。巡線時,他帶著鎬把、鐵鍬,謹慎地穿行于隧道和鋼軌間,絲毫不敢懈怠。巡線結束時,晨光已照進小屋。

      因為沒有自來水,趙若明把水桶放在雪爬犁上,前往兩里外的河溝取水。他的腳步略顯急促,爬犁在雪地上拖拽出兩道長長的劃痕。到了取水點,他用水舀子敲開薄冰,輕輕舀起滿滿一瓢。清冽甘甜的空山水,入喉爽潤。

      趙若明拿出手機,撥通了愛人的視頻電話。取水點是大山里唯一有手機信號的地方,這里有守隧漢子眼中最美的風景和最甜的山泉。

      手機屏幕上,孩子在喊著爸爸,說媽媽煮了螃蟹和大蝦。妻子則笑著伏在孩子肩頭,向他拜年:“老公過年好,祝你們和隧道都能平平安安的?!甭牭眠@個鐵打的漢子,眼圈泛紅、滿眼愛憐。

      返回小屋,趙若明又忙碌在灶臺旁,煮起香氣四溢的餃子,柴火在爐膛里噼啪作響,像是爆竹聲在為過去的一年點贊。盡管身處大山,這里卻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

      一個寒冷的冬天,第一維修小組又迎來了新生力量?!?0后”的潘洋被調(diào)到第一維修小組,他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段不愉快的經(jīng)歷。這里的工作環(huán)境艱苦,被冰雪覆蓋的線路需要時刻維護和清理。對他這個轉(zhuǎn)崗職工來說,一切都太新,太不同,甚至有點不盡如人意。

      于是,他向段里提出要調(diào)走??稍谶@里工作了一段時間后,段里要調(diào)他去其他崗位時,潘洋卻堅決不走。他說:“跟著這么好的工長,這么好的老大哥,我心里踏實,哪也不去了?!睆淖畛醯目咕?,到現(xiàn)在的情感依賴,潘洋的心態(tài)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兩年時間過去了,潘洋一直感受著這個班組的溫度。組員們雖然表面看起來是粗糙的橋隧漢子,但個個充滿著濃濃人情味兒,他們是可以托付生命的好兄弟、好戰(zhàn)友。

      無數(shù)個春夏秋冬,從冰天雪地到烈日炎炎,作為班長的宮汝文始終帶領班組,在大山里披星戴月,檢查、修理、確保平安。他習慣每天在鐵道邊走上幾萬步,理由很簡單:“一天不走,心里就像缺點啥,感覺有啥事沒干似的。”這樣的生活節(jié)奏,對于宮汝文來說,早已成為生活常態(tài),成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班組里的“90后”

      隨著時光的流轉(zhuǎn),“90后”也已進入而立之年,開始承擔起更多的職責。在第一維修小組的十三人里,六名“90后”也理所當然地逐漸成為中堅力量。

      王宏志,這名“90后”青年在鐵道邊長大。經(jīng)過三年軍旅生涯的磨礪,他帶著榮譽和夢想,來到第一維修小組這片熱土,續(xù)寫他的青春篇章。

      王宏志的工作生涯始于一個凌晨,他滿懷期待地趕到單位報到。工長林樺最初讓他做些雜活,幫助他熟悉周邊環(huán)境。但很快,他便認識到這份工作并不是想象中那樣充滿傳奇,而是需要踏實勤奮,一步一個腳印地穩(wěn)步前行。

      一周后,林樺在點名會上,首次向大家正式介紹王宏志。林樺叮囑他:“從今天起,你的師父,就是我們的技術高手,有著多年工作經(jīng)驗的宮汝文?!?/p>

      嚴冬時節(jié),鐵路橋上積雪如銀,冰層如鏡。林樺和宮汝文帶頭,王宏志不遠不近地緊隨其后。探測不久就發(fā)現(xiàn)了需要換新的螺栓。宮汝文掏出扳手,王宏志滿臉期待地說了句:“師父,我來行不?”宮汝文與林樺交換了個眼神,心意相通。扳手從師父的手中傳遞給了徒弟。

      狂風中,王宏志忽略了高處作業(yè)的危險。隨著扳手加力,他的身子隨之傾斜。宮汝文和林樺瞬間出手,立刻拉住已經(jīng)向外傾斜出半個身子的王宏志。

      “擰螺栓,不能往橋外使勁!很容易把人晃出去……”師父的肢體動作里充滿嚴謹、嚴肅和嚴格。被嚇出一身冷汗的王宏志,慢慢體會到,每一個簡單動作的背后都承載著橋隧人的血汗和智慧。

      他跟隨師父認真面對每一項任務,全神貫注地學,扎扎實實地干。沒過多久,他已然掌握了大部分的業(yè)務技巧,越來越能體會到工匠精神的真諦。

      對于王宏志來說,理論學習是另一個挑戰(zhàn)。他反復咀嚼那些既枯燥又生澀的規(guī)章制度。師父的電話成了他的定時器,時刻提醒并勉勵他不斷復習,讓每一個慣性的記憶在腦海里始終盤旋,直到深刻。就這樣,王宏志每天都在重復著自己的努力。

      2017年,王宏志一路過關斬將,最終在段技能大賽中脫穎而出,榮獲技術狀元的殊榮。2018年到2022年,他接連被集團公司評為技術標兵和技術能手。

      對于王宏志而言,輝煌只屬于過去。他不僅關注著腳下的鋼軌,更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與期待。

      “90后”孫浩晰和肖政桐,是從客運段一起轉(zhuǎn)崗來到第一維修小組的,面對完全不同的工作環(huán)境和工作內(nèi)容,難免手足無措,一時無法適應。在組員們的鼓勵和期待中,他們選擇了迎難而上。經(jīng)過汗水和歲月的磨礪,他們逐步成長、日益成熟。

      2022年8月,“90后”葛昊明來到第一維修小組。樂觀向上的他,為這個集體注入了新的活力。面對工作上的困難與不便,他沒有退縮,反而始終保持著對本職工作的熱情。他心中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把自己變得更加強大,成為第一維修小組不可或缺的一員。

      工長劉傳雙滿懷深情地關照著每位組員,尤其是新加入的“90后”。當青工在重體力作業(yè)下顯得力不從心時,他總是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扛起重擔,為他們遮風擋雨。他堅信,時間與經(jīng)驗會將每名青工都鍛造成鐵骨錚錚的橋隧漢子,鍛造成第一維修小組組員該有的樣子。

      班長宮汝文,對待青工有著同樣的感慨與責任,“孩子們是我們帶出來的,我們必須把安全看緊,把他們扶上馬,送一程?!彼钪獙τ诿恳幻喙さ某砷L而言,最為關鍵的是什么。

      作為最早投身班組的“90后”,王宏志以其超越年齡的成熟和睿智,幫助和愛護著師弟們。不管誰表現(xiàn)出力不從心時,他都會站出來,為其緩解壓力。業(yè)余時間聚在一處時,王宏志便會分享自己在班組里的成長經(jīng)歷。

      “90后”的成長,為第一維修小組注入了生機。他們一方面在老師傅的教導下學習經(jīng)驗,一方面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對工作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他們不滿足于現(xiàn)狀,不斷推動自我成長,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熟練和專業(yè),最終以自己的實力和毅力,書寫了一串串感動人心的足跡。在這些故事里,有的不僅是他們的成長,更是第一維修小組跨越時代的最強音。

      2023年10月,段里給班組增加了四名新成員。其中,有兩名是“90后”,還有一名畢業(yè)于石家莊鐵道學院的“00后”。

      張津瑞,這個代表“00后”的新面孔,渴望揮灑汗水的機遇,通過不懈地“軟磨硬泡”,終于調(diào)到這個充滿傳奇的班組。他知道,在這里能夠?qū)W到更多技能,成為更好的自己。這些新加入的組員,就像一股新鮮血液,為班組帶來無限生機與活力。

      草木發(fā)芽,歲月流逝。

      大山里,一趟趟列車帶走了時光。第一維修小組一代又一代人,始終扎根在隧道巖石間,堅守在高寒鐵路上。

      隨著科技的進步,鐵路的發(fā)展,各種裝備不斷更新,第一維修小組工作和生活的環(huán)境也隨之不斷變化。然而,他們扎根大山、守護安全的決心始終不渝,如同磐石般堅定。

      在長白山脈的崇山峻嶺間,第一維修小組迎著風雪繼續(xù)出發(fā),鐵道邊的腳印延伸向遠方,很快被風雪淹沒……

      人生很美,大山很美,扎根大山的高寒鐵路人最美!

      乾安县| 苍梧县| 元江| 陇川县| 儋州市| 电白县| 德兴市| 台中市| 樟树市| 新疆| 阳高县| 雷州市| 静乐县| 大新县| 富平县| 雷州市| 女性| 中卫市| 鄂尔多斯市| 平度市| 兴义市| 寻乌县| 隆子县| 南木林县| 桃园市| 枣强县| 宝清县| 扎鲁特旗| 蚌埠市| 遂川县| 阳江市| 鹤山市| 五莲县| 威信县| 北流市| 从化市| 洛宁县| 呼伦贝尔市| 惠州市| 礼泉县| 鲁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