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fēng)景名勝處偶見有人刻字于墻壁之上,諸如“某某到此一游”之類,著實令人作嘔。有一次旅游,我突發(fā)奇想:如果來個“穿越”,請來“回眸而壁無全粉,揮筆而氣有余興”的唐代張旭題壁,那將會是一番什么樣的景象呢?
張旭(約675—759),字伯高,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九,故人稱之為“張九”。曾官常熟縣尉、金吾長史等。其最為人稱道的是書法,尤其是草書。因書法成就和對后世的影響,他被稱之為大師絕不為過。
張旭性格豁達(dá)超邁,不拘小節(jié),性嗜酒,喜交友。朱長文《續(xù)書斷》:“張長史,蘇州吳人也,為人倜儻閎達(dá),卓爾不群,所與游者皆一時豪杰。李白有詩贊他:‘楚人盡道張某奇,心藏風(fēng)云世莫知。三吳郡伯皆顧盼,四海雄俠爭相隨’。太白,奇士也,稱君如此,君之蘊蓄浩博可知矣?!雹?/p>
唐開元初年,張旭與賀知章、包融、張若虛以詩文并名天下,時稱為“吳中四士”。張旭首先是一位詩人,但他的詩作存世不多,《全唐詩》收錄的僅有《桃花溪》《山中留客》《萬歲樓》《九日登高》等幾首,而就這幾首就足以為他在燦若星河的唐代詩壇爭得一席之地。他最著名的詩作是《桃花溪》,詩云:“隱隱飛橋隔野煙, 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 洞在清溪何處邊?”此詩構(gòu)思曲婉,情趣深遠(yuǎn),畫意濃郁。在深山野谷中,云霧繚繞;透過云煙遙望,就會看到長橋橫亙在山溪之上,朦朦朧朧,若有若無,恰似水中望月。幽深的境界,神秘而令人神往。詩人描寫了桃花溪優(yōu)美的景色,以及通過對漁人的詢問,抒發(fā)了他對自由自在、安靜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也是他理想的世外桃源。
酒神精神——說張顛
張旭的母親是陸柬之的侄女,也即虞世南的外孫女。虞、陸二人皆為當(dāng)時著名書法家。
虞世南(558—638),生性沉靜寡欲,執(zhí)著向?qū)W,性情剛烈,直言敢諫,為朝廷忠臣,深受李世民敬重,被稱為“德行、忠直、博學(xué)、文詞、書翰”五絕。虞世南書法承二王之余續(xù),剛?cè)岵?jì),沖和圓融的筆致與遒勁老辣的筆勢相得益彰。他作書對工具不甚講究,往往信手拈來,而又能別有一番情趣,他強(qiáng)調(diào)姿勢和筆法的重要性,要姿勢正確、手腕輕虛。唐代李嗣真的《書后品》、張懷瓘的《書斷》、竇臮的《述書賦》以及宋代的《宣和書譜》等,都對虞世南的書法做出了很高的評價。竇臮說虞世南的書法“下筆如神,不落疏慢,無慚世珍”。《宣和書譜》以為世南晚年正書與王羲之相后先。
陸柬之(585—638),以書傳家。其書法先受于虞世南,而虞受于永禪師,可謂“皆有體法”,又學(xué)歐陽詢,晚年臨摹王羲之、王獻(xiàn)之父子。李嗣真《書后品》曰:“陸柬之學(xué)虞草體,用筆青出于藍(lán)”,工正書行書,隸書行書入妙品,草書入能品。草書筆意尤為古雅。又善臨摹,雖“工于效仿,劣于獨斷”,但有較高成就。終于成為名重一時的大書法家,與當(dāng)時的歐陽詢、褚遂良齊名。
張旭曾師從堂舅陸柬之之子陸彥遠(yuǎn),向他學(xué)習(xí)書法,陸彥遠(yuǎn)傳父書法,時稱“小陸”,官至贊善大夫。張旭又與賀知章友善。賀能詩文,善草書,愛飲酒,“青門抗行謝客兒,健筆違羈王獻(xiàn)之”。二人時常詩酒唱和,切磋琢磨,共研書藝。
從以上臚列可知,張旭的書法可謂師出名門,傳承有序。但是藝術(shù)的學(xué)習(xí)和創(chuàng)作不僅要有師承,還需要師法造化。悟性頗高的張旭“見公主擔(dān)夫爭路,而得筆法之意。后見公孫氏舞劍器,而得其神”。 唐《國史補》云:“旭言:‘始吾見公主擔(dān)夫爭路,而得筆法之意’”從公主與擔(dān)夫路遇②之事后,張旭領(lǐng)悟到了書法用筆與結(jié)字的穿插與揖讓。杜工部在《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氣行》詩中寫道:“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羧玺嗌渚湃章洌C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公孫大娘乃是當(dāng)時最頂尖級的舞蹈家,以“西河劍器渾脫舞”(即紅綢舞)知名。上下翻飛、舒卷自如的綢帶啟發(fā)了書法迷張旭,他“數(shù)常于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jìn),豪蕩感激”。
張旭得陸彥遠(yuǎn)親授,遠(yuǎn)追張芝、二王遺風(fēng),再師法自然,達(dá)到了“須臾變態(tài)皆自我,象形類物無不可”之境。大文豪韓愈在其《送高閑上人序》中贊之云:“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fā)之。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fēng)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zhàn)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故旭之書,變化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后世?!币淮淖陧n愈為文為學(xué)嚴(yán)謹(jǐn),從不輕易許人,而對張旭卻大加褒揚,由此可見張旭的書法成就何等了得。對此事,宋代朱長文在《續(xù)書斷》中亦有類似的論述云:“書之至者,妙與道參,技藝云乎哉!善乎韓子之知君志也,嘗稱君曰:‘喜焉草書,怒焉草書,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fā)之。顧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華實、日月列星。風(fēng)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zhàn)斗,天地萬物之變,可喜可愕,不寓天地,必于草書發(fā)之,故其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雹?/p>
性格豪爽的張旭喜歡喝酒、郊游、交友,開元年間曾與賀知章、 李瓚、李適之、崔宗之、蘇晉、李白、焦遂諸人結(jié)為“酒中八仙”。酒后每每揮毫作書,不計場合,詩圣杜甫有《飲中八仙歌》曰“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更是不擇紙筆,“凡見人家廳館好墻壁及屏幛,忽忘機(jī)興發(fā),落筆數(shù)行如蟲篆鳥飛,雖古之張(芝)、索(靖)不如也”。董逌說:“余謂張旭于書則進(jìn)乎技者也,可以語此矣。故凡于書,一寓之酒,當(dāng)沈酣,不入死生憂懼,時振筆大呼,以發(fā)其郁怒不平之氣。至頭抵墨中,淋漓墻壁,至于云煙出沒,忽乎滿前,醒后自視,以為神異,初不知也。今考其筆跡所寄,殆真得是哉!夫神定者天馳,氣全者材放,致一于中而化形自出者,此天機(jī)所開而不得留者也。故遇感斯應(yīng),一發(fā)而不可改,有不知其為書也。改神者先受之而忘乎書者,則自繼乎經(jīng)營之跡矣?!雹?朱長文在《續(xù)書斷》中寫道:“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不可復(fù)得也,世呼張癲。”⑤他在書寫欲望來臨時,無所顧忌,就在人家的墻壁或屏障上作書。有時酒醉,以頭發(fā)代替毛筆,蘸上墨汁,一揮而就。醒過來審視一番——牛! 這種癲狂的勁頭與其說是才情表演,不如說是情感的宣泄。書法家的悲喜都在這字里行間了。
詩人高適《醉后贈張旭》:“世上漫相識,此翁殊不然。興來書自圣,醉后語尤顛。白發(fā)老閑事,青云在目前。床頭一壺酒,能更幾回眠?!?一壺老酒,見癲狂之態(tài);一紙筆墨,書胸中塊壘。其實,堂堂七尺男兒,未必情愿沉醉于酒精,游戲于筆墨的。李林甫把持朝政,武則天再次受寵,官場的勢力角逐,使得政治環(huán)境險惡。張旭于開元十六年(728)隱退,借筆墨打發(fā)時光。
有酒盈樽的陶淵明喝的應(yīng)該是薄酒,度數(shù)不高,飲罷就寫詩歌,寧靜而淡遠(yuǎn);余光中在《尋李白》中說,“一斗酒,詩百篇”的李白喝的是好酒(值萬錢),喝完就“吐出半個盛唐”;張旭喝的是烈酒,他喝著酒,寫著字,宣泄著情感。于是,我們在張旭的書法里看到了蓬勃的生命,帶著酒后的高亢和真實。
關(guān)于張旭的性情,唐代詩人李頎的《贈張旭》寫得最是到位:
張公性嗜酒,豁達(dá)無所營。皓首窮草隸,時稱太湖精。
露頂據(jù)胡床,長叫三五聲。興來灑素壁,揮筆如流星。
下舍風(fēng)蕭條,寒草滿戶庭。問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
左手持蟹螯,右手執(zhí)丹經(jīng)。瞪目視霄漢,不知醉與醒。
諸賓且方坐,旭日臨東城。荷葉裹江魚,白甌貯香粳。
微祿心不屑,放神于八纮。時人不識者,即是安期生。⑥
被譽為精英的張旭,家徒四壁,荒草叢生;款待賓友,不屑功名;心游八極,揮灑人生。
燦若煙霞——談書法
筆畫連綿、字勢豪放的張旭開創(chuàng)了狂草之風(fēng)。他的書法和李白的詩、裴旻劍舞并稱三絕。妙筆生花,如峰頭云煙,氣象萬千,變幻莫測;似九曲黃河,一瀉千里,氣勢磅礴。它代表了盛唐氣象。張旭重法度而欲超越法度,重意象而又大象無形,重字形好似點畫狼藉。當(dāng)代著名學(xué)者熊秉明在其《中國書法理論體系》一書中曾這樣說:“張旭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極重要的人物。他創(chuàng)造的狂草向自由表現(xiàn)方向發(fā)展的一個極限,若更自由,文字將不可辨讀,書法也就成了抽象點潑的繪畫了?!庇纱丝梢韵胍娝麑埿袷呛蔚鹊耐瞥?!
張旭的代表作品有草書《肚痛帖》《古詩四帖》等以及楷書《郎官石柱記》。
《古詩四帖》可謂張旭的絕唱,為五色箋,橫192.3 厘米,縱 28.8 厘米。凡 40 行,共188 字。內(nèi)容是四首古詩。前兩首是北周庾信的《步虛辭》,后兩首是《王子晉贊》和《四五少年贊》(傳為南朝謝靈運作)。《古詩四帖》字形夸張,線條的粗細(xì)變化、用筆的輕重對比、用墨的枯潤相間,躍然紙上;字與字之間牽連引帶,行與行之錯落至極,所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fēng)。濃墨處如“屋漏痕”,枯筆時又似“錐畫沙”。整篇山呼海嘯,氣勢浩蕩。著名美學(xué)家宗白華先生曾說:“張旭的書法不但抒寫自己的情感,也表現(xiàn)出自然界各種變動的形象?!薄斑@些形象在他的書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畫,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像中國畫,更像音樂,像舞蹈,像優(yōu)美的建筑?!?/p>
張旭的另一名帖是《肚痛帖》,共44個字。開頭“忽肚痛”三字相對獨立,頓挫分明,用筆厚重,氣勢雄強(qiáng)?!安豢煽啊比志€條流暢,彈性與力感十足。第二行“是冷熱”三字重新蘸墨,十分醒目。第三行“欲服大黃湯”行筆如飛,似乎表明一個飽受病痛折磨的人急于服藥的心理。第五行、第六行完全草化,行筆連綿,一氣貫之達(dá)到高潮。整篇節(jié)奏變化由慢到快,用墨枯潤相間,為上乘佳作。
《郎官石柱記》是傳世的張旭書跡中唯一一件楷書作品。陳九言撰文、張旭書丹的《郎官石柱記》亦稱《郎官廳壁記》,唐開元二十九年(741)立于陜西西安。書風(fēng)峻峭遒逸、溫潤典雅。
世人對張旭的楷書歷來好評如潮。
唐朝韓方明《授筆要說》則說:“而至張旭始弘八法,次演五勢,更備九用,則萬字無不該于此、墨道之妙,無不由之以成也?!雹?/p>
東坡先生云:“今世稱善草書者,或不行真行,此大妄也。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今長安猶有長史真書《郎官石柱記》,作字簡遠(yuǎn),如晉宋間人。”⑧
董逌在《廣川書跋》中也說“及《郎官記》則備盡楷法,隱約深嚴(yán),筋脈結(jié)密,毫發(fā)不失,乃知楷法之嚴(yán)如此。失守法度者至嚴(yán),則出乎法度者至縱。世人不知楷法,至疑此非長史書者,是知騏驥千里,而未嘗知服襄之在法駕也?!雹?/p>
張旭在書法上獲得的成功不僅令上層人士贊不絕口,就連普通百姓也愛不釋手。
有文獻(xiàn)記載,張旭任常熟尉時,有一老人遞上一紙訴狀,張旭閱罷批示完,打發(fā)走人。過了幾天,那位老人又回來了。張旭不悅:你這人,竟敢影響我的工作!老人告訴張旭,其實那次本意不在告狀,真正意圖是索取墨寶進(jìn)行收藏。張旭聽了,驚訝起來。由此可見張旭的名聲的覆蓋面之大,更見他書法的雅俗共賞性。
蔡希綜評價張旭書法“雄逸氣象,是為天縱”。杜甫在《殿中楊監(jiān)見示張旭草書圖》一詩中贊揚了張旭“鏘鏘鳴玉動,落落群松直。連山蟠其間,溟漲與筆力”的藝術(shù)風(fēng)格;蘇軾評價:“長史草書, 頹然天放。”
唐開元年間,張旭將筆法授給鄔彤、徐浩等人。天寶年間顏真卿等也求教于張旭。后來的高閑、徐渭等人草法也受其影響。
造化與心源——張旭的啟示
我們從張旭的學(xué)書經(jīng)歷以及別人的評價中,不難看出,張旭狂草的魅力更多的是來自他對萬事萬物的細(xì)心觀察與思考。他想象力豐富,善于領(lǐng)悟。不管是從“公主與擔(dān)夫爭道”“公孫大娘舞劍器”那里受到的啟發(fā),還是“聞鼓吹”明白了書法的節(jié)奏感,都緣于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但在張旭看來,一切的自然和生命,都是其師法的對象。他自言:“孤蓬自振,驚沙坐飛,余自是得奇怪?!?此言原本出自鮑照的《蕪城賦》,張旭注入新意,專意書法,“探于萬象,取其元精”,終于“囊括萬殊,裁成一相”。
張旭是一位浪漫主義的書法大師, “達(dá)其性情,形其哀樂”,書法無疑是他最佳的抒情方式。
注釋
①朱長文 《續(xù)書斷(上)》, 《歷代書法論文選》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79年10月第一版,P315。
②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氣行》,張國祥《全唐詩全注全評》,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年11月第一版,P808。
③朱長文 《續(xù)書斷(上)》, 《歷代書法論文選》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79年10月第一版,P315。
④董逌《廣川書跋》,崔爾平選編、點?!稓v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3年8月第一版,P124。
⑤朱長文《續(xù)書斷(上)》, 《歷代書法論文選》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79年10月第一版,P316。
⑥李頎《贈張旭》,張國祥《全唐詩全注全評》,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年11月第一版,P171-172。
⑦韓方明《授筆要說》,《歷代書法論文選》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79年10月第一版,P286。
⑧蘇軾《評書》,崔爾平選編、點校《歷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3年8月第一版,P54。
⑨董逌《廣川書跋》,崔爾平選編、點校《歷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3年8月第一版,P125。
孟云飛:1972年出生于河南,教授、清華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博士后,現(xiàn)供職于國務(wù)院參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