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群詩閱讀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性的詩歌閱讀教學方法,倡導將關聯(lián)的詩詞知識整合進行多篇共讀,引導學生對文本內(nèi)涵進行深入探究,提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從“整合群詩作品的議題研學”“讀懂群詩內(nèi)涵的類比激學”“遷移群詩所學的表達活學”三個方面闡述了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組群·比物·知人”策略在群詩閱讀教學中的實踐,這個策略能夠提升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拓展其深度學習視域。
關鍵詞:組群·比物·知人 群詩閱讀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0.006
就語文學科的本質(zhì)而言,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部分就是表達能力素養(yǎng)。在群詩閱讀教學中,以“組群·比物·知人”的策略可以引導學生拓展語文素養(yǎng)學習視域,提高語言綜合應用能力,集中地指向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言語表達能力的提升。
一、精挑細選妙組“群”:整合群詩作品的議題研學策略
(一)據(jù)景整合群詩:選意象定議題
景,即詩詞中融合了作者情感的意象,包括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在今天,許多意象的本體已經(jīng)遠遠超越這個意象本身,被歷史與文化賦予了多重含義。教學中可以把意象相同或相近的多首古詩詞組合成群,讓學生深入領會詩詞意象的內(nèi)涵及意義。組合群詩時可以選取同一作者不同作品中的同一意象,也可以選取不同作者作品中的同一意象。
比如,教學李清照的《聲聲慢》時,為了更深刻地理解“滿地黃花堆積”一句中涉及的意象“花”,筆者把她的其他作品《醉花陰》《鷓鴣天》《如夢令》三首納入進來組合成群詩,輔以對《醉花陰》中的“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鷓鴣天》中的“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如夢令》中的“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等解讀,探究“花”的意象在李清照筆下的不同呈現(xiàn),也進一步理解作者的人生況味和思緒內(nèi)涵是不同的。
(二)緣人整合群詩:理作品定議題
圍繞作者整合群詩可以是同一作者同一時期的作品,也可以是同一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
比如,教學杜甫《登高》一詩時,筆者將他的《登樓》和《登岳陽樓》兩首作品拿來組合成群詩,引導學生理解“寫登樓或登高的作品沒有多少是歡快的”這一認識,同時也更深刻地理解杜甫在公元767年前后的心路歷程,解讀他悲傷背后的復雜心理。當然,如果要關照詩人在同時期、不同處境下的不同人生感悟,我們在教學中也可以選擇《望岳》《月夜憶舍弟》等作品進行組合閱讀。
(三)因情整合群詩:解主題定議題
情,即詩詞所表達的情感,也即詩歌的主題。教學中,學生閱讀同一主題的群詩作品,能多層次、有深度地感受、理解這一主題的精華。圍繞主題整合群詩,可以是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中的同一主題,也可以是不同作者作品中的同一主題。
二、“比”物連類尋異同:讀懂群詩內(nèi)涵的類比激學策略
(一)同質(zhì)求同,精讀 “析詩中之景”
求同思維是根據(jù)一定的知識或事實以求得某一問題的最佳或最正確的答案的思維,它使人思維條理化、邏輯化、嚴密化。針對多個屬性相同、指向相同,并且有相同閱讀期待與閱讀價值等核心閱讀點的文本,求同是教學的課堂圓心。
學生要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品詞析境”,借助凝練的語言進行聯(lián)想想象、品析思考,實現(xiàn)和古詩的對話。具體做法一是引導學生抓住詩“眼”,大膽想象,在虛實相生兩種理解中解讀詩歌意境;二是引導學生將同類詩句進行對比聯(lián)想思考,在思維不斷走向深入的過程中品味詩歌意象傳遞的深遠意境。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掌握解讀古詩“析詩中之景”的要領,進而學一知十,在領會多位詩人所表達的情感的基礎上歸納提煉古詩中“意象”表情達意的技巧和特點。比如,教學根據(jù)“雁”這一意象組合成的群詩,筆者帶領學生按照以上方法精讀《度破訥沙二首》這一作品,并鏈接到《太常引·送商參政西行》,引導學生將整組詩歌視為一個整體,進行比較閱讀,從而更好地把握“雁”在古詩詞中所代表的意蘊。
(二)同人比異,范讀“品詩中之人”
求異思維是在指思維中自覺地打破已有的思維定式、思維習慣或以往的思維成果,在事物各種差異之間建立“中介”,突破經(jīng)驗思維束縛的思維方法。針對作者的思想隨著生命狀態(tài)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的現(xiàn)象,以比異思維進行整合,往往能聯(lián)結(jié)出他們宏闊的生命狀態(tài)與生活感受。詩詞作品的作者所處的時代及其閱歷都和學生的認知相差甚遠。
在教學時,教師遵循認知規(guī)律引導學生以“知人論世”的方法走進作者。一是適時補充寫作背景,捕捉詩人的“情感波”;二是引領學生搜集、整理相關資料,拼集詩人的“生活史”,讓學生掌握解讀古詩“品詩中之人”的要領。
(三)同題發(fā)散,深讀“悟詩中之情”
發(fā)散性思維,是指突破原有的知識圈,并通過知識、觀念的重新組合,尋找更新更多的設想、答案或方法。
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一是巧借方法,打開誦讀視窗,指導學生學會吟詩悟情,感受詩中的古風古韻;二是巧用合作,打開思維閘門,指導學生學會深析悟情,感受詩中的情感。比如,在教學以“羈旅鄉(xiāng)思”為主題的群詩作品時,筆者選取了《采薇》和岑參的《逢入京使》、戎昱的《聞笛》三篇作品,并將《采薇》作為教學深讀對象。為了讀深、讀透《采薇》所表達的主題,筆者采用了分組研討的方式,通過挖掘《逢入京使》《聞笛》中的有效信息,對《采薇》進行了闡釋或者佐證,從而突破閱讀重難點。經(jīng)過研討,師生達成了一致:岑參《逢入京使》中“故園東望路漫漫”表達了對故土的思念,那條長路因為思念變得漫長,那場思鄉(xiāng)夢因為思念亦漫長,這與《采薇》中的“行道遲遲”是不同的。
三、知“人”論詩見風骨:遷移群詩所學的表達活學策略
(一)把遙遠的意象寫親近
古詩詞作品中,有很多的常用意象。在實際教學中會發(fā)現(xiàn),學生因為生活閱歷與閱讀經(jīng)驗的限制,很難理解這些意象及它們詩詞中的作用,因此自主讀詩,尤其是讀一首古詩時,學生往往難以準確把握詩歌的情感內(nèi)容。因此,在基于意象開展的群詩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活動將相關解讀進行遷移,讓學生通過“寫”的方式“親近”意象。
1.制作知識小卡片
學生根據(jù)研學的群詩歸納不同“意象”所表達的不同情感,可以根據(jù)典型意象梳理“意境特點”“典型詩句”和“典型情感”,制作知識卡片整理歸類,強化鞏固所學。以下是一位學生在課后自己整理的有關意象的內(nèi)容。
2.擬寫詩歌解說詞
學生選擇一首具有典型意象的詩歌,以意象為表達依據(jù),完整、逼真地再現(xiàn)整首詩的情境,以詩性的語言解讀詩歌內(nèi)容及情感。比如,在學習了柳永的《雨霖鈴》之后,學生寫下了這樣的一段詩情畫意之詞:“在那種冷落凄清的季節(jié)里,所有的人都會渴望一種相逢。 思念在分手后開始生長,長成佇立岸邊的棵棵楊柳,盼望著青衫上酒漬斑斑的你,乘一葉扁舟,從暮靄沉沉的煙波中駛來,傾訴千種風情。那曉風殘月依舊醉著,你可曾記得執(zhí)手相看的淚眼,離別里那是誰與你淺吟低唱呢?”
(二)把陌生的作者寫熟悉
在“精細講解”的古詩詞傳統(tǒng)教學中,大部分由教師介紹寫作背景,或由學生在課前搜集整理相關資料。這些信息的輸入相對較為籠統(tǒng),學生在生活經(jīng)驗、時代背景等方面很難融入詩歌情境,很難理解被概括成寥寥幾句的歷史事件曾經(jīng)給作者、給人民、給社會帶來多么巨大的影響。因此在基于作者開展的群詩閱讀教學中,教師最后還要創(chuàng)設活動將相關的解讀進行遷移,讓學生通過“寫”的方式“熟悉”作者。
1.撰寫作者印象記
學生真誠地走進群詩作者的生活世界、內(nèi)心世界,與他們進行心靈對話,并以“我心目中的**”為題,將群詩研學所得撰寫成一篇文稿,表達自己對作者的認識和評價。比如,在學完李清照的群詩閱讀之后,教師以“我心目中的李清照”為主題讓學生將群詩研學所得撰寫成一篇文稿,表達自己對作者的認識和評價。
2.擬寫人物頒獎詞
學生在歸納作家在詩歌選材、創(chuàng)作方式、表情達意方面的特色的基礎上,選擇其中的一個亮點以讀者的視角為該作者擬寫一則頒獎詞,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三)把粗疏的情感寫細膩
在詩詞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特別習慣于把古詩詞傳達的思想感情作為考點來記憶,卻從未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這就違背了在古詩詞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初衷。如何讓學生在古詩詞中發(fā)自內(nèi)心地隨著詩人悲嘆,隨著詩人吶喊,讓學生成為詩詞中共情的一分子,這一點對解讀詩歌情感主題很重要。
1.完成閱讀小報告
相同題材的詩歌,詩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學生根據(jù)研學的群詩,從“題材特征”“內(nèi)容情感”“常用技法”等角度歸納同一主題詩歌在表情達意上的特色,分類整理“送別懷人”“羈旅思鄉(xiāng)”“山水田園”“邊塞征戰(zhàn)”“詠史懷古”“詠物言志”等不同主題不同流派詩歌的特點。比如,表2的內(nèi)容是一學生在完成了“羈旅思鄉(xiāng)”詩之后整理出的內(nèi)容,用表格轉(zhuǎn)述。
2.撰寫詩歌推介詞
學生根據(jù)整理的閱讀報告,選擇其中的一類或者一首撰寫推介詞,可以從意象選擇、表達技巧、內(nèi)容主旨、題材風格等多個角度比較全面地介紹其整首,推介閱讀一首或一類詩歌。比如有學生推薦辛棄疾的《青玉案 元夕》:“這首詞極力渲染元宵節(jié)觀燈的盛況。有燈火輝煌、歌舞騰歡的熱鬧場面,花千樹,星如雨,玉壺轉(zhuǎn),魚龍舞。也有游人車馬徹夜游賞的歡樂景象,乘坐香車寶馬而來的,頭插蛾兒、雪柳結(jié)伴而來的。然而傾城的狂歡中,更襯托出了在‘燈火闌珊處’的‘那人’,讓我們借‘那人’的孤高自賞,進一步靠近了不肯同流合污的作者。于是構(gòu)思的新穎、語言的工巧都在曲折含蓄和余味不盡中慢慢地浮現(xiàn)了出來?!睆倪@一段文字的表述了,應該可以看到學生的“讀懂”。
總之,基于“組群·比物·知人”策略的群詩閱讀,從整合群詩作品到讀懂群詩內(nèi)涵再到遷移群詩所學,環(huán)環(huán)相扣,可以超越“閱讀”本身的教學局限,圍繞言語表達展開互動式、探究式等課堂教學體驗,聚焦言語表達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言語表達規(guī)律,這有助于通過連貫、系統(tǒng)的言語表達訓練實現(xiàn)教學的基本任務,提升古詩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陳靜《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語文思維的策略》,《課外語文》2021年第16期。
[2] 唐冬梅《語文群詩閱讀教學方法的探索》,《成才之路》2021年第21期。
[3] 王藍藝《群“詩”閱讀: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策略——以人教版高一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為例》,《教育科學論壇》2021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