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北京市第四十三中以數智賦能發(fā)展為契機,全面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實現了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推動學校朝著常態(tài)化、高質量發(fā)展的目標邁進。
【關鍵詞】智慧校園;數智賦能;提質增效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B
【論文編號】1671-7384(2024)07-027-02
近年來,教育部及各地教育部門紛紛發(fā)布相關政策文件,強調以“數智賦能”推動智慧校園建設,促進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面發(fā)展。北京市第四十三中作為西城區(qū)“小而精”特色校,通過了解師生需求、結合學校發(fā)展現狀,充分挖掘自身的辦學特色和發(fā)展?jié)摿?,制定了通過“智慧校園”建設,以“數智賦能”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等方面的建設,促進“教、學、管、研、評”協調發(fā)展,實現提升綜合辦學質量的五年規(guī)劃目標。通過多場景、高融合的數智項目的助力和賦能,讓教師更加有智慧地“研”、從而實現差異化地“教”,學生更加個性化、創(chuàng)新性地“學”,平臺更加科學化、系統化地“評”,學校更加人文化、便捷化地“管”。學校在幾年內,成長為辦學特色鮮明、數智化水平高的“新優(yōu)質?!?,實現了提質增效,從而助力師生發(fā)展。
智慧校園建設的整體設想及規(guī)劃目標
智慧校園包括現實校園和虛擬校園兩部分?,F實校園主要由智慧教學空間、智慧學習空間、智慧作業(yè)空間、創(chuàng)客空間、智慧圖書館、智慧食堂等組成。虛擬校園主要由校園門戶、教育教學系統、綜合管理平臺、媒體資源平臺、數據中心、安全中心等組成。
學校整合多個現有的數字化項目,以構建“人工智能+智慧校園”生態(tài)系統為最終目標,在不給教師增加額外負擔的前提下,本著集約統籌的原則,通過已有數字化項目間的融合貫通與深耕細作,幫助教師轉變教與學的思路。
推動課堂教學常態(tài)化、高質量發(fā)展
學校建構了“教-學-評”一體化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模型,從備課、教學實施、作業(yè)評價等維度,為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提供參考,而數智技術在相關模型中作為支持與工具,為模型的運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1.備課:數智技術賦能大單元教學設計
教師要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和教材,提煉出學科大概念;分析學情,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結合單元教學目標和評價目標,設計單元邏輯框架;分配課時、設置問題驅動;拆分任務、拆分問題,落實到每節(jié)課,關注過程性評價;評價環(huán)節(jié)運用數智技術進行輔助,實現“教-學-評”一體化的大單元教學設計。通過設計符合學生認知邏輯和知識邏輯的課堂學習任務,全過程、多場景采集學生課堂學習數據,讓評價活動嵌入教育教學和學習任務中,真正實現“教-學-評”一體化。
2.教學實施:保證以學生為主體,建構“學習課堂”
我們梳理了站在“學生”立場、具有“學習”導向、促進“學習”真正發(fā)生的校本化的“學習課堂”建構模型,提升學生學科知識結構化水平。
倡導教師在課堂上布置較低認知負荷的學習任務,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通過拆解任務、細化問題,讓學生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新知85ca323c453d7311eed96f3dd9ff24f34dc361a8750e3727321e5251e662f659識,形成基于自身經驗的有效方法;給學生留出反思時間,促進學生主動修正并完善自己的知識邏輯框架。
3.過程性評價:助力學校高質量作業(yè)體系建設
在關注“教”與“學”的基礎上,還要充分利用數據,通過科學的診斷和分析,進一步指導教學改進。我們提出了校本化的高質量作業(yè)設計的一般框架,以幫助教師從作業(yè)評價的角度開展行動研究。教師按照框架的環(huán)節(jié)設計單元作業(yè),學生使用后,數據會被即時上傳至數智平臺。教師登錄平臺查看作業(yè)評價報告,AI技術基于七大評價指標對單元作業(yè)進行綜合評價,并給出改進建議,教師根據評價結果重新調整作業(yè)設計,評價結果被有效應用于作業(yè)設計改進,助力教師提高作業(yè)設計能力。
建立學校校本資源庫,形成共享應用環(huán)境
我們利用西城“數智學習”平臺,建立高質量校本試題資源庫,把各級各類資源及學校教師編制的校本化試題資源進行電子化錄排,實現校內同學科教師間的分享、交流、使用,促進教師隊伍整體業(yè)務水平的提升。
使用“數智學習”平臺的“教考綜合評價系統”的出題、組卷、試卷評閱、成績分析等功能,減輕了教師的負擔,讓教師可以更加精準地了解學情,并結合學情聚焦問題、及時改進教學,真正實現了提質增效。
各類平臺常態(tài)化應用,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1.用好各類市、區(qū)優(yōu)質資源,讓學生“吃得飽”
學校教師指導學生用好市區(qū)各級平臺上的優(yōu)質資源,幫助學生實現預習、復習等自主學習。特別是在培優(yōu)方面,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西城數字學校的“優(yōu)秀學生課堂”中各校名師給學生錄制的學科輔導資源,讓不同需求的學生都能“吃得飽”。
2.數智賦能學科教學,讓學習效果“看得見”
學校體育組教師積極使用“智慧體育”大屏和智能運動心率臂帶,讓學生在體育課上的學習效果可測量、看得見,實時檢測到每個學生的心率,教師可以隨時調整課堂練習的強度。根據學生個體差異進行分層教學,實現了有針對性的指導和過程性評價,讓智慧體育因材施教成為可能,變得有“據”可依。
英語組教師使用AI課堂英語聽說互動教學項目,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運用答題器參與搶答,還可通過隨機抽簽讓學生自由表述,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教師通過查閱AI聽說助手采集到的答題情況,分析并幫助學生改正問題;通過點擊單個學生的答題情況,一對一有針對性地解決不同問題,實現了同一節(jié)課兼顧整體和個體的指導。
在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課堂上,教師帶領學生來到理化生數字實驗室,通過傳感器采集實驗信息,讓實驗現象轉化為數據圖像,學生一目了然地理解了實驗原理。
3.數智平臺關注個體差異,讓每位學生“不掉隊”
通過學科試點、年級推廣,直至2023年,“數智學習”項目實現了在學校全學段多學科使用。學生人手一根“智慧筆”,在用鋪碼紙打印的習題本上書寫作業(yè)或練習,在不改變學生書寫習慣的前提下,無感知、伴隨式采集學生的作答軌跡。教師可以在平臺上實時了解班級所有學生的作答情況,深度了解每位學生的思維路徑,精準聚焦班級學生的整體性問題和部分學生暴露出的個性化問題,及時進行指導和幫助。
4.學生畫像和個性化作業(yè)本,讓學習“定制化”
經過一段時間的數據積累,學生可以在數智平臺上查看錯題本,了解自己的知識薄弱點;生成個性化作業(yè),及時彌補知識短板。學生還可以查看基于“學生畫像”推薦的教師錄制的微課程視頻,彌補知識漏洞。
學生運用智慧學伴,遇到不會的題目可以向教師發(fā)起提問,教師利用智慧學伴筆盒錄制對應的題目講解,真正幫助學生實現個性化自主學習。
5.人工智能課程讓普通校的學生也能創(chuàng)新
學校給不同學段學生開設了人工智能通識性普及課程,鼓勵感興趣的學生體驗,還在校本選修中開設了與人工智能相關的課程,如“龍芯”機器人課程、Python編程課程、智能控制課程等,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計算思維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 語
數智賦能從“教”與“學”走向學校全方位管理,實現了校園智慧管理。通過數字平臺實現了學校通知、教師請假、調代課、線上報修、場地預約等校園管理應用,智能化設備及教室環(huán)境為學校營造智能化的教學、生活空間,學校的教、學、研、管、評以數據流的形式互融互通,數據服務于學校師生,幫助學校邁向數智管理、提升辦學效能。
注:本文系2023年度北京市數字教育研究課題“促進學生學習品質提升的校本高質量作業(yè)體系建構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BDEC2023020004)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