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家或者在工作中,肯定有過這樣的郁悶時刻:同樣一件事,你說了個意見,你家人或老板不當回事;隔了幾天,某個外人說了一模一樣的意思,家人或老板馬上奉為圭臬,言聽計從。其實你也別郁悶,我猜,你大概率也有過相信外來和尚多過相信自己人的時候。
人們?yōu)槭裁丛敢庀嘈磐鈦砗蜕袝罱?jīng)?這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經(jīng)驗告訴人們,從外面來的和尚,會帶有外部認知。
你和你的家人、同事,在同一個問題面前是自己人。自己人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你是我們的一部分,你在我的已知世界里。我和你朝夕相處,太同步、太同頻了,從常識上,我不相信你有遠超于我的見識,尤其是在下對上的時候。
舉個例子。假設(shè)王富貴和牛斯克的工作都是給蓮藕打孔,王富貴還是牛斯克的徒弟。牛斯克看王富貴的時候就會覺得,富貴懂的自己都懂,他對富貴沒有好奇和向往,也就不會對他有信服之心。
如果王富貴說:蓮藕要是先打孔再切片,工作速度可能更快。牛斯克就心想:閉嘴,你敢欺師滅祖。而這時候要是從西牛賀洲來了個劉秋香,秋香說:先給蓮藕打孔再切片,工作速度會更快。牛斯克馬上會說:學習了,這就改。
你看,在這個故事里,王富貴和牛斯克,就是“我們”?!拔覀儭边@個系統(tǒng)通常認為,系統(tǒng)內(nèi)的任何部分在靜態(tài)下,不會給系統(tǒng)帶來信息增量。
而劉秋香這個外來和尚相對于“我們”,是“他”?!八痹凇拔覀儭边@個系統(tǒng)之外,哪怕他在社會地位上比我們低不少,他也等于外部世界的獨立人格,他的認知等于信息增量。
這種信息增量的價值有兩層,一層是陌生認知本身,也就是“自己人沒聽過的知識”。另一層是陌生參照系,也就是“自己人已知的知識,在外來和尚的世界里可以多驗證一次,增加有效性”。
劉秋香是從西牛賀洲來的,她的意見雖然跟王富貴一樣,但牛斯克仍然覺得更有價值。這是因為同樣的意見,王富貴只是拍腦袋想出來的,劉秋香卻在遠方的西牛賀洲多檢驗了一遍。
這就是為什么哪怕是同樣的話,寧可聽外來和尚說一遍,好像也比自己人說要更可信。畢竟外來和尚平時所在的外部世界,對“我們”的世界來說就是一個陌生參照系。
《商業(yè)參考》舉過一個例子,小米請來日本的平面設(shè)計教父原研哉幫忙改Logo。原研哉研究了幾個月,把小米的Logo從直角改成了圓角,收了200萬元。網(wǎng)友們一聽氣壞了:“就這?給我200元就能給你改?!蔽也拢∶變?nèi)部的設(shè)計師更生氣,圓角Logo這個方案,當初肯定也是內(nèi)部設(shè)計師給過的備選方案之一。
為什么這么一個不新奇的改動,原研哉就能收200萬元?就是因為原研哉讀過更多的東西方哲學,見過更多的藝術(shù)理念,人家還給無印良品、醫(yī)院、地鐵站、東京奧運會都做過各種各樣的設(shè)計項目。所以小米內(nèi)部一個20多歲的設(shè)計師只能說出“我覺得圓角更好看”,但60多歲的原研哉卻能說出“我在40年間19種文化和376個案例當中驗證過,你這種情況圓角更適合”。
哪怕外來和尚沒有帶來增量信息,他也帶來了一個增量參照系。他所在的外部世界,有增量參照系價值。
同樣,國產(chǎn)大飛機C919在試飛考級的時候,既要到內(nèi)蒙古的極寒之地去試飛,也要到合肥的雷暴雨環(huán)境里去試飛,監(jiān)管和考試機構(gòu)才能把它的性能調(diào)到最優(yōu)。這也是把既有認知、既有能力帶到不同的參照系里去做交叉驗證。
所以,陌生認知和陌生參照系,就是我們要去著重尋找的信息增量。
(摘自“羅輯思維”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