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三國敘事,其實沒有多少可說。除了喝酒,《三國演義》所有的食饌都是虛寫,所有的宴饗都成了一種禮儀場面(或是埋伏了刀斧手的外事活動),很少提及食物本身。
三國敘事不能談吃,提及飲饌之事,明里暗里都有兇險之象。小說中這類事情甚多,不妨略舉數(shù)例。
董卓于省臺大宴百官,聞說司空張溫暗通袁術,當筵命呂布將其腦袋割下,眾官面面相覷,一個個嚇得小臉煞白。可呂布一轉身進了王允的密室,二人推杯換盞之時,已注定董卓滅亡之期。
后來李傕、郭汜交惡,起因就是郭汜常往李傕府中飲宴,太尉楊彪趁機向郭妻灌輸一整套飯局陰謀論。再往后,王子服等人衣帶詔事泄,便是在曹操夜宴上被拿下。曹操煮酒論英雄,讓劉備心驚肉跳,飲酌之際竟聞言失箸。
劉備赴宴,多半是朝刀斧上撞去,赤壁大戰(zhàn)前往樊口見周 瑜,飲宴之際豈知壁衣中密密麻麻排滿刀斧手; 后來赴東吳招親,周瑜又在甘露寺導演這一幕。前一次因關羽護駕人家不敢下手,后一次幸而吳國太認了這門親,這才化險為夷。
說來,東吳一班人最擅長在飯局上擺弄刀斧劍戟。就連老實人魯肅也動起這般歪腦筋,在陸口臨江亭擺下酒宴,本想逼關羽歸還荊州,卻弄出個關大王流芳千古的單刀會。許多年之后,東吳大將軍孫琳擅權僭主,吳主孫休用老將丁奉之計剪除之,在鼎食鐘鳴的宮廷筵席上將他摁住。
之前,太傅諸葛恪專權恣虐,正是被吳主孫亮和掌管御林軍的孫峻以同樣的方式干掉。孫琳乃孫峻從弟,孫峻死后權柄盡歸于他,可是他忘了當年孫峻正是在飯局上搞掉了諸葛恪。這樣的橋段真是屢見不鮮。
《三國演義》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幾處提到具體食物名稱,而且都稱不上什么美饌佳肴。讀者最有印象的一物,大概就是曹操之“雞肋”了。曹操拿不下漢中,屯兵斜谷,此際進退不得,心中頗糾結。庖人送來雞湯,正好夏侯惇入帳稟問夜間口令,老曹瞥見碗中雞肋,隨口以“雞肋”為口令。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可惜,主簿楊修由此悟出曹操已有歸計,結果招來殺身之禍。
還有,就是袁術最后的午餐或是晚餐,廚子端來麥飯,他嫌飯粗,不能下咽。兵敗之時軍中只剩三十斛麥麩,許多人都餓死,這廝竟要廚子拿蜜水來止渴。廚子說:“止有血水,安有蜜水!”袁術聽了,大叫一聲,嘔血斗余而死。生命以食物為保證,死亡卻與飲饌相偕而行。
以飲食名義加諸死亡之實,還有更具隱喻性的一例,就是曹操的謀臣荀彧之死。荀彧反對曹操晉魏公加九錫,使曹操忌之恨之,派人給荀彧送去“飲食一盒”。盒上有其親筆封記,臣僚得到這種賞賜應該是莫大的榮耀,可是打開食盒,里邊空無一物?!埃ㄜ鳎獣湟猓旆径觥?。
《三國演義》不寫人們吃什么,倒是大書飲酒之事。
開篇第一回,寫劉備、張飛看招軍榜文而覺意氣相投,“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隨后又來了關羽,“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桃園結義之前,是鄉(xiāng)村小酒店將劉關張撮合到一起,然后才有桃園中宰牛設酒,痛飲一醉。然后來了兩位中山商客贊助金銀馬匹,又是置酒款待?!吧蠄髧?,下安黎庶”之前,哥幾個已是喝得昏天黑地。
《三國演義》寫各種人物飲酒,自有不一樣的情態(tài)。赤壁大戰(zhàn)前曹操躊躇滿志,喝得頭重腳輕,立于船頭橫槊賦詩,這時被揚州刺史劉馥掃了興致,竟“手起一槊,刺死劉馥”。這老曹酒后總有故事,早年駐扎宛城時,喝醉酒便要尋妓,搞上了張繡的嬸嬸。已經(jīng)歸附的張繡這就拼命跟他死磕,竟讓曹操折了一子一侄和猛將典韋。
呂布也是喝酒喝出了問題,最后走投無路,終日窩在下邳城內與妻妾痛飲,以致“酒色過度,形容銷減”。當他痛下決心戒酒之時,部將侯成卻來送酒,這叫哪壺不開提哪壺,呂布竟把人家打得半死……這恰是導致他在白門樓被縛的直接原因。
小說最后一回,也有一番很特別的飲酒文字。鎮(zhèn)守襄陽的羊祜與東吳陸抗各守疆界,卻是互有通問,長相往來。羊祜叫軍士送還東吳這邊射殺的獵物,陸抗聞說羊祜善飲,便讓來人送去自用佳釀。羊祜部下恐有奸詐,說是這酒千萬不能喝,羊祜不聽,竟“傾壺飲之”。毛宗崗批曰:“關公飲魯肅之酒是大膽,羊祜飲陸抗之酒是雅量?!闭f的也對。
小說里難得有這樣一段溫情文字,敵對雙方將領改變不了戰(zhàn)爭格局,卻在酒壺中傳遞著一份關愛——豈止惺惺相惜,也是天下蒼生之念。
(摘自《味覺人生》)
有一扇朝北的窗的人,要比有一扇朝南的窗的人,提早十天得到秋天。天氣總有辦法彌補,北窗的春天也會遲來十天。
如果一個人同時擁有南窗和北窗,理論上,他可以將喜歡的季節(jié)延長或縮短。但很少有人察覺,擁有很多的人,對季節(jié)的感受往往會遲鈍一些。
——周慧《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