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米粉的故事(散文)

      2024-07-31 00:00:00趙荔紅
      作品 2024年7期

      1

      我給國清留言:“找個做線面的人家,想去現(xiàn)場看看?!卑肴?,他回復:“線面沒有,米粉有?!本€面是我家鄉(xiāng)一種手工面,帶咸味,極細極長,又稱長壽面,我會在另一篇文章里談它。我家鄉(xiāng)的米粉,不是粗粗的桂林米粉、云南過橋米線,而是細如發(fā)絲的興化米粉,只流傳于福建莆田、仙游一帶,別的地方的我沒見過,福州、廈門的米粉,類似港粵一帶的星洲炒米粉,還是偏粗了。

      人與人的緣分,真是奇妙。譬如,初中、高中,無論怎么個分班、合班,國清和我,總在一個班上。許是家中排行老大,又或經(jīng)歷過什么,國清從小就顯得少年老成,心事重重;他既行事穩(wěn)重,凡事又肯擔當,似乎比我們這些毛毛糙糙的少年少女早熟,大家自然而然視其為大哥。往后分開,就算長期沒見面,平日也不怎么聯(lián)系,回到家鄉(xiāng),但凡遇點什么事,自然而然會找他。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自由之風吹遍大江南北,一切剛剛復蘇,一切在蓬勃興起,這種風氣,興盛于大城市、大學,吹拂到我的南方小城中學之末梢。我們才讀高一,雖說高考是重中之重,還是為時代風氣感染——辦文學社,讀王朔小說《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在“我的青春小鳥般一去不回頭”歌曲伴奏下跳交誼舞;辦黑板報,抄寫舒婷、北島的詩……國清是組織者之一。后來我在校文學社辦了份鉛印《蒲鐘》報;在班上,又與國清等辦了份刻蠟紙油墨印小報,名曰《求索》,取自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當時國清與父親、弟弟住在城里,母親和妹妹在鄉(xiāng)下,他家樓頂有個大平臺,我們七八個人常在那里聚,討論小報稿子,主要是玩兒。國清搬來寸棗、瓜子,新上市的荔枝、桂圓,我們喝著啤酒,背誦“黑夜給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尋找光明”……若是國清媽媽進城,我們就會有夜點心吃。常吃的點心,是湯米粉。莆田的湯米粉,最便當最常有的,是“飲糜湯燙米粉”,就是煮稀飯時,等“飲糜湯”(米飯湯)沸騰時,拿一把米粉在碗里,舀上一大勺“飲糜湯”,往米粉上一澆,再加一小把蝦米、一些蔥花調(diào)料、一勺豬油就可吃了,又清爽又美味;再有是“豆?jié){燙米粉”,煮沸豆?jié){,澆在米粉上,又鮮美,又絲滑。既是夜點心,也無“飲糜湯”,也無豆?jié){,國清媽媽煮的湯米粉,不過是清湯中加點蝦米、青菜、紫菜或蛋皮,下了米粉,沸騰一下就舀起,再滴幾滴芝麻油或一勺豬油,一人一碗,國清端上來,我們就吃得唏哩嗦啰、渾身冒汗,天下美味也不過如此……想起來,那時城市的燈光還沒那么刺眼,頭頂?shù)男切且策€閃閃發(fā)亮……

      高考后,我們這些人就散了。我去上海念書,國清考進省內(nèi)一所銀行學校。九十年代,下海經(jīng)商者是弄潮兒,國清會動腦子,定會在商界、金融界闖出一片天地吧?!后來我讀研究生,國清在一家保險公司工作,各自忙碌,也只在我回家鄉(xiāng)時聚聚。

      1998年寒假我回莆田,那是爺爺在世的最后一個春節(jié)。國清帶我去逛廣化寺。尾祭已過,春節(jié)未至,寺內(nèi)除了金身菩薩,竟只有我們兩個游客。高大的菩提樹,枝葉婆娑,樹下一方潔凈石桌椅,我們坐著聽葉片疏疏落落地在風中響,近旁一株遲桂花正開著,香氣似有若無,淡淡的不如秋桂濃郁,正殿右側(cè)短垣上擺著兩盆三角梅,一株紫色,一株大紅,在陽光下恣肆開放,閃閃發(fā)亮。出寺門,順泥路走,遇見一條小渠,是延壽溪的支流,通往東圳水庫。冬日小渠裸露著大片青色河床,一道細細的水流蜿蜒著,在陽光下好似浮動著一條銀緞帶。左近一片片深褐色稻田,短短的稻茬,沉默地泛著淺褐光色。稻田被暗綠樹木環(huán)繞,越過樹梢,是南方村舍的彎翹屋檐及白得發(fā)光的墻面,回看寺廟,明黃圍墻、棗紅寺門掩映在綠樹叢中,自有一種軒麗恬靜。

      我們沿小渠邊走,穿過田間小路,繞到廣化寺后山去。國清說,后山有條小道,環(huán)繞鳳凰山,可從廣化寺一直走到石寺巖去,沒多少人知道這樣走。南方冬日,微微寒意,國清毛衣外加件單夾克,我兀自穿大衣戴蓓蕾帽,一派北人打扮,爬上后山小道,已有汗意,脫去大衣,風從樹叢穿過,舒爽極了!小渠、田疇、樹木,村舍,皆在腳下矮了下去……廣化寺的黃琉璃屋頂反射著耀眼光芒,遙遠的村舍道路,模糊的城市樓宇,更遠的山巒水域,全都籠罩在淡淡青色霧靄中……順小道走。一路走,我一路絮絮叨叨地說些瑣事,學業(yè),老師,同學,愛人,父母,爺爺奶奶。我像是一個自我中心者,任由自己絮叨,并不在意聽者的想法,又或者說,因為聽者是國清,我就很放松,變得絮叨、好傾訴。短暫的沉默,我才意識到國清的傾聽與陪伴。國清小時沉默寡言,長大后,依舊是沉默寡言,一如既往是個好的傾聽者。我意識到一直只是自己在講,猛然剎車問道:“你怎么樣?”國清頓了頓,臉上閃現(xiàn)一個好看的笑容,說:“我挺好?!痹谖易穯栂拢艛D牙膏似的說起他的工作和生活,他愛人也在金融系統(tǒng),女兒上幼兒園了。他身上,似乎去除了少年時的重負陰郁,眼神有一種從未有過的歡樂輕松,雖依舊寡言,但整個人顯得明朗、健康、自信。他笑說:“你也挺好的……”那是九十年代末,我們正告別舊世紀,迎接新世紀。我們這一代人正在成長。所遇之事,并非皆能如意,但總覺得只要自己努力,一切都有希望,一切都會朝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順小道向石寺巖方向走。遇見七八座小寺廟、小庵堂、小道觀。我家鄉(xiāng)人,一輩子忙來忙去,只追求三樣事:嫁娶,起房,修廟。各村鄉(xiāng)都有自己的小廟,有供奉如來、觀音、彌勒、韋陀的,也有奉玉皇、三清,或斗姆星君、月老、文曲星,地方性的海神媽祖、修木蘭陂錢四娘、莆仙戲保護神雷海青,還有供奉桃園結(jié)義劉關(guān)張、唐三藏孫悟空、漢太傅蕭望之,等等。在民間,佛、道、儒三家往往混同,只要被塑為偶像,便得享香火。我自小受爺爺奶奶耳濡目染,見偶像須存一分敬意,不得胡亂拍照、不說不敬之語,一路行來,見著種種神龕,聞著香火氣味,便覺親切。我們正走著,迎面五個婦女排成一隊行來,皆身著紅衣,每人挑一擔,每擔一對紅漆竹圓盒:最前面一擔,左邊盒內(nèi)堆著高高的線面,右邊盒子是碼得整整齊齊的米粉,各貼一個“壽”字,盒子提梁皆扎了紅綢,緊接的一擔,是涂紅的壽桃糕和豬腳,后面幾擔盒子蓋著,不知是什么。國清說,是女兒送父親過壽的“盤擔”。我問:“線面是長壽面我明白,送米粉是什么意思?”國清齜牙笑道:“米粉像不像壽星的胡須?又白又卷。”又說,送“盤擔”的,須從出嫁女兒家挑盒子,一直走到父親家,傳統(tǒng)叫“一盤擔”,每擔挑十盒,一邊五盒,大大小小的盒子套在一起,但這樣太重了,所以也有分開挑的。我目送那些紅色身影遠去,嘆息道:“我在上海,那么遠——”

      回轉(zhuǎn)市區(qū),天已向黑。菜市場與電影院之間那條街邊,立著一個個紅色帳篷,亮著燈,遠看好似蹲著一個個紅燈籠。帳篷外支著爐子炒鍋、立著手寫菜單榜,帳篷內(nèi)大多只擺三四張矮矮的木桌椅。國清和我挑了一張座頭,點了幾種莆田特色菜:炒米粉,炒白螺,牡蠣煎蛋,花蛤湯。牡蠣與花蛤冬日里最肥美,花蛤大、肥、無沙、味鮮美;牡蠣得挑野生沒泡水的,加雞蛋拌地瓜粉入油煎透,要放多多的香菜;至于白螺,只比瓜子大些,外鄉(xiāng)人吃不到,也不會吃,本地人舀一大勺子放嘴里,竟能一個個嗦出螺肉,吐掉螺殼,這個菜專為下酒,邊嗦螺子,邊飲酒,邊慢慢“搭聊”閑話。至于炒米粉,那是硬菜、功夫菜,正宗不正宗,要看食材和手藝:須是我家鄉(xiāng)的上好興化米粉,純米做的,細如發(fā)絲,卻韌勁強,有嚼頭;配菜須是發(fā)過的干香菇切絲,豆芽,肉絲,干蝦仁,香菜,芹菜,若炒得米粉根根豎起,是油放少了,若是米粉煳了,是水放多了,要炒得油而不膩,順滑入味,又不焦黑貼底。只是一盞小燈,將帳篷照得紅紅彤彤,我們坐在小木凳上,吃著炒米粉,嗦著白螺子,抿一口名叫“蜜沉沉”的甜米酒,隨便聊一些日?,嵥橹拢饷媸浅床寺溴伒穆曇?、車軋過青石板的聲音,遠遠地,齊秦啞著嗓子唱:“不是在此時,不知在何時,我想大約在冬季……”

      2010年,國清來上海出差,住在浦江飯店,就是原禮查飯店,一幢維多利亞時期的巴洛克建筑,中國第一家西商飯店,瀕臨黃浦江。他已是某保險公司老總。我預備請他吃西餐,他卻說:“明天是中秋,要不要請你去吃正宗的家鄉(xiāng)菜?”我心想,上海哪來正宗莆田菜?就有人開車帶我們?nèi)ラh行區(qū)——走出家鄉(xiāng)的莆田人只有兩種:讀書人和生意人。國清帶我去的區(qū)域竟有個莆田生意人聚集區(qū),有經(jīng)營木材、瓷磚、外墻玻璃的,做鰻魚、蝦米生意的,進口咖啡烘焙分銷的,經(jīng)營醫(yī)療器械及藥材的,出租公寓樓做寓公的,銷售山寨手機的,開發(fā)電腦軟件的……小車七拐八扭停在一戶人家樓下,上樓進門就是一張大圓桌臺面,滿滿當當圍坐了一桌人,抽著煙喝著鐵觀音眼巴巴在等。國清一一和他們招呼、遞煙、用莆田話打趣,很熟絡(luò)的模樣,在上海,我反成了客人。主人家招呼著,流水端來大盤大碗,有莆田家常菜,燜鹵水豆腐,板栗捂小雞,篤蟶(蟶子去線后插立在罐里,加酒清蒸),牡蠣煎蛋,還有莆田中秋節(jié)必吃的飄著枸杞的老鴨湯,燉到酥爛的去皮香芋,一大“臉盆”的中秋主食,炒米粉。國清舀了滿滿一碗米粉給我,笑說:“吃吃看正宗嗎?”又說,食材都是當天從莆田空運到上海,廚師也是地地道道莆田人。在那樣的夜晚,吃著家鄉(xiāng)菜,聽著濃濃的鄉(xiāng)音,看國清紅著臉與他們拼酒……日子,似乎就是這么簡單、這么溫馨的……

      又過了些年。某日,國清電話同我說,他離職了,不在保險公司了。我頗吃驚,不知何以變故。他只淡淡地說,體制也束手束腳的,不如自己單干。中年離職創(chuàng)業(yè),于我保守性格,難以想象;但生意之事,我一無所知,說不上什么,便也不多問。往后,就聽他一忽兒做茶葉生意,一忽兒做干果;股票狂飆那年,他將幾套房子賣了,砸進股市,股市卻一路跌到谷底……疫情前,他頗興奮地與我說:如今是電商時代,正與人合股做電商。我心中頗不安:雖不懂生意,也知道電商最燒錢,大魚吞小魚,小魚吃蝦米,很可能抽走小生意人的最后一點資金;這些年,我所認識的不多的創(chuàng)業(yè)者,或關(guān)閉公司,或融入大集團,或移民,或躺平……這些話,終于沒說出口,見他朋友圈興興頭頭搞企業(yè)文化,想來是不錯的。往后各自忙亂,長久無消息,忽一日想起,三年疫情已過了……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高中畢業(yè)十周年,我們在莆田湄洲島聚會。沙石粗糲,海水湛藍。漲潮時,我們一群同學手拉著手,排成一排,直立著迎著洶涌的浪頭,浪頭將我們拋到高處,大家就狂笑……那時,竟是那般明朗、自信,我們自以為是弄潮兒,可與時代搏浪。人到中年,頭發(fā)斑白,才覺得,我們每個都只不過一條小魚、一顆貝殼、一粒沙,漲潮時分,被拋到高處,站在浪尖,隨海浪發(fā)出巨大喧響,便以為是自己的聲音,潮水退去,或一個浪頭打來,便跌下來,甚或被海水吞沒。就像那些魚兒啊,貝殼啊,沙子啊,或被海水卷走,沉寂在大海深處,或僥幸停留在沙灘,留點痕跡。

      2

      約國清到涵江區(qū)城隍廟接我,一同去看米粉加工。那一帶原有戲臺、教堂、舊市集、花鳥市場等,如今四下起高樓,比鄰還有一幢八爪魚狀巨型商場,城隍廟舊戲臺陷落其間,好似鋼筋水泥肌膚附著的一塊牛皮癬,陳舊,寒磣。

      國清的車準時停在路邊。他還是那般瘦削,只是兩鬢略斑白,眼角有魚尾紋,眼神略顯疲憊,其他也沒啥變化。我坐進車,自然而然,好似昨天才見過他。前排還有一人,國清介紹說:“我學弟阿林,我們?nèi)ニ霞铱醋雒追?,黃石鎮(zhèn)惠上村,莆田有名的專做米粉的村莊。”

      從涵江區(qū)到惠上村,一個多小時車程。有國清介紹,阿林相當客氣,一路上絮絮說個不休,說他自打出生,就在米粉堆里滾,惠上村目前有八千多人,基本做米粉為生,但多是老人、婦女,年輕人多離村另謀出路。他嘆息說,兒時是手工做米粉,現(xiàn)在則是機械或半機械制作,手工藝要失傳了。我就請他說說傳統(tǒng)手工米粉制作的工序:

      1. 洗米。將大米攪拌、洗凈,浸泡五小時朝上。地道的要選興化平原出產(chǎn)的黃尖米,做出的米粉是微黃色的。純大米做的米粉,韌道好,口感好,若是摻雜淀粉,雖降低了成本,但吃起來有塑料感。

      2. 磨漿。以石磨磨漿,再過濾去粗,口感更細膩。

      3. 壓干。以布袋裹緊米漿水,壓上巨石或重物,逼出水分成半干米團。

      4. 炊粿。將生米團上籠蒸熟。

      5. 打粿(礁粿)。蒸好的米團放在石臼中,腳踩石錘,反復錘打,直錘到米團晶瑩,這樣做出的米粉才能又柔軟又有韌勁。錘打時間不夠,米粉易斷,一煮就煳。

      6. 壓絲。錘好的米團放進壓榨桶,靠杠桿作用,將米團壓出桶叫壓絲或出條;米粉絲粗細與網(wǎng)格細密有關(guān),最細可達0.2毫米,細如發(fā)絲。

      7. 炊粉。將壓好的米粉絲攤在蒸籠架上,再蒸一遍,韌勁更好。

      8. 攤涼。蒸好的米粉絲盡快攤開吹涼,否則會糊成一團。

      9. 洗粉。蒸好涼透的粉絲以冷水淘洗,去掉黏糊的米漿水。

      10. 切斷。將長粉絲切成均勻的一段段。

      11. 攤把。用兩根竹筷將粉絲撐成四方塊一把一把分攤開。

      12. 晾曬。攤把后的四方塊粉絲一把把排到竹篾簾上晾曬幾小時直至干透。

      阿林笑道:“我對米粉的情感,是又愛又恨。說愛,以前我一家老小的生活、我們讀書的學費,全指著這米粉。說恨,就是太苦了。每天夜間浸好米,天蒙蒙亮父母就起床,磨漿、蒸粿各種忙亂,到打粿時,喊我起床幫忙,因為父母親兩個人得一起踩幾十斤重的石錘,需要我蹲在石臼邊翻米團,石錘下落瞬間,我得快速將米團翻轉(zhuǎn),每錘一下,我就得翻一下,手的動作得配合石錘下落的速度。小孩子早上睡眼惺忪、迷迷瞪瞪,稍不留神,手慢了,就被石錘錘到,痛得哇哇叫,還要挨父母罵。到晾曬米粉時,又得搶地盤。一村人都在做米粉,到處擺放晾米粉的篾簾,村中沒搶到地方,就得馱著篾簾爬到山坡去曬,山坡干凈無灰塵。但米粉又不能暴曬,最好有薄薄的陽光;又最好風大,風大,米粉就吹得蓬蓬松松。可是那篾簾多重啊,我瘦瘦小小的,要馱幾十斤一大片篾簾爬山坡,還得小心排在上面的米粉不要傾倒,又要和別家小孩子搶地盤……閩南這地方,常常剛出太陽,轉(zhuǎn)眼就下起雨,又得趕緊去搶著馱回篾簾,唉……別提多辛苦了……就這樣,一家子一天也只能做二十來斤米粉……”

      說話間,小車拐進惠上村。道路潔凈,多新蓋樓房,門外停有摩托車或小貨車。與莆田多數(shù)鄉(xiāng)村樓房不同,檐角無彎翹,屋頂不傾斜,樓頂皆有露天平臺。后來知道,如今米粉篾簾不用背到山坡去曬,而是曬在自家平臺。我們要拜訪的是方師傅,村中善做米粉的老法師。

      一個老人站在一幢五層樓房門前仰著脖頸張望,我們一下車,就迎上來握手。正是方師傅??瓷先ブ挥辛畞須q,頭發(fā)烏黑,只兩鬢微白,皮膚黢黑褶皺,身子干瘦挺拔,雙目炯炯有神,阿林說他年近八十,真是看不出!!老人熱情引我們進門,介紹說:其他樓層是自家居住,二樓會客,底樓一半是米粉加工車間、一半是包裝儲存,樓頂平臺用來曬米粉。他邊說邊帶我們走進底樓左側(cè)房間:大理石地面泛著白光,堆放著各種機器、蒸籠木架水桶,等等,操作臺皆是不銹鋼的,一塵不染。老人熟稔介紹各種機器及應用:磨碎機、壓力機、擠壓機、蓬松機、碾壓機、壓條機、蒸爐……以機器加工米粉,與手工制作工序大體差不多,除了如阿林敘述的、最辛苦的用石錘“打粿”環(huán)節(jié),是以擠壓機將米團擠成柱狀,將米柱擺在一起送到蒸爐蒸熟,冷卻后,再扔到蓬松機里去蓬松,然后放入碾壓機壓成薄片,再將薄片卷成團,放入壓條機“出條”。方師傅說,機械加工除了節(jié)省人力、提高產(chǎn)量外,另外的好處,是精確,想做多少米粉就做多少,壓榨、出條、蒸熟,設(shè)定好時間、壓力、粗細,這樣,出產(chǎn)的米粉質(zhì)量穩(wěn)定(當然也少了傳統(tǒng)手工的獨特性)。村中各家的米粉加工都不是大規(guī)模、全自動化的,都屬于半機械半手工,比如蒸熟后的米粉絲,還得經(jīng)過手工的漂洗、切斷、攤把,再人工排到竹篾簾上去晾曬。

      從加工車間向右穿過一道圓拱門,就是寬敞的倉儲間,米粉的包裝、儲存皆在此。右側(cè)有道旋轉(zhuǎn)樓梯通向各層樓,樓梯邊垂下一條粗麻繩,上面掛一個大竹籃,老人說,漂洗、切斷后的米粉就放在這個竹籃內(nèi),通過滑輪繩索傳送到樓頂平臺去,篾簾全都豎在平臺上,米粉就在平臺上攤把、晾曬,與傳統(tǒng)晾在大路邊、山坡上相比,這樣晾曬米粉更干凈,也更省力、省時間。倉儲間鋪著閩南獨特的棗紅地磚,三面墻都整齊碼著寫有“米粉”字樣的大紅描金盒子,有十斤裝和五斤裝的,都是等待出貨的成品。

      老人帶我們上旋轉(zhuǎn)樓梯,兩階一跨,大家夸他腿腳敏捷,他笑說自小干活慣了,從前每天要馱幾十斤重的米粉篾簾爬山坡,一天來回十幾趟。二樓是個會客廳,南面一排落地窗,寬敞透氣,靠窗一張海棠紅實木長桌八把靠椅,方師傅居中坐下,我們四圍入座,桌上一副花梨木長茶盤、一套紫砂工夫茶具,老人邊殷勤泡茶倒茶,邊用莆田腔濃重的普通話說:“呷茶,呷茶。”老人打小就做米粉,沒怎么上學,身上卻有一種從容自如、達觀通透的氣質(zhì);他身后墻上掛一幀放大的彩色全家福,大人小孩四世同堂,上書“78歲壽辰全家合影”。茶喝一輪,方師傅才問我是哪家媒體?顯然,作為村中做米粉的老法師,常有視頻、網(wǎng)站或報紙來采訪,如何應答,如何宣傳,他熟門熟路,很知道做好宣傳關(guān)涉村中米粉的聲譽、銷售。我說,我是個作家,想寫寫米粉的故事,他和陪同者就神色茫然。我是想知道,何以當我吃一份滋味地道的興化米粉,過去的一切,與米粉相關(guān)聯(lián)的人人事事,那些沉埋在記憶深海的細節(jié),會如沉渣泛起,如影像閃閃而過;我好奇的是,這興化米粉,它的獨特性如何能凝結(jié)轉(zhuǎn)成興化人的共同情感。去看一粒粒大米如何神奇變身為細如發(fā)絲的米粉,在對工藝知識的了解過程中,我或能尋找到這種凝結(jié)著時間與記憶,凝結(jié)著歡欣或痛苦、甜美或惆悵的一切一切情感的源頭。我不知如何向老人道出這些思緒,只說:“請您老隨便講講?!崩先撕团阃呔统聊恢獜暮握f起,國清忙接口道:“就講講以前做米粉是怎么生活的,現(xiàn)在又是怎么樣的。”

      方師傅這才笑道:“做米粉,以前真是辛苦啊,現(xiàn)在日子好過多了?!?/p>

      他便說起傳統(tǒng)手工做米粉的艱辛,一如阿林描述的。他普通話夾雜著方言說道:“戲文里講,‘賣油的女郎水梳頭’,過去我們做米粉的人家,卻吃不上米粉……舍不得吃啊……當年,米粉可是精貴得很,不像現(xiàn)在,有那么多東西吃,米粉就是普普通通的,小孩子都吃膩了不要吃了。以前,一般人家,只等生病了,吃東西無啥滋味,或者家里來客人了,才舍得下一把湯米粉吃吃,如果是炒米粉,那得費老多油,還要加各種配料,那得在中秋、春節(jié),或者有儂結(jié)婚做壽,總之是大節(jié)大日子,蜀厝儂(一家子)只敢炒一盆,大人小孩圍上來一人一箸(筷子)就吃光光了……你講怎生做米粉人家沒米粉吃?糧食不夠啊。我們這邊靠界外(沿海),田地本來就少,呆囝(小孩)又多,糧食就不夠吃。我們靠著有手藝,做了米粉,拿去換稻米,五斤稻米,只能做一斤米粉;換來了稻米,卻舍不得吃米飯,繼續(xù)拿來做米粉……那我們蜀厝儂平常吃什么?吃紅薯啊,一斤米粉可以換十斤紅薯呢,米粉是精細食品,我們做工的人,米粉吃到肚子里,就溜下去,不飽肚,紅薯能飽肚,靠著米粉換紅薯,就養(yǎng)活蜀厝儂了……”

      “一開始,每家做的米粉都由公家統(tǒng)一收購,價格阿沒什么好商量,從前靠手工做米粉,起早做到暗暝,一天也只做二十來斤,勉強維持用度,大人呆囝要吃飯,呆囝還要讀書,那是真真辛苦。到八十年代初,還沒形成正規(guī)市場,米粉做好了,就擔一擔,一村一村、一鄉(xiāng)一鄉(xiāng)去轉(zhuǎn)悠,偷偷去賣,當時大家都窮,平常肯買米粉吃的人家阿不多,有時候行阿一天,一把米粉阿賣不出。當時還不允許自由買賣,擔一擔米粉,竹籃上放點草枝遮遮,擔心被人發(fā)現(xiàn)偷賣,被當作投機倒把逮起來,罰款,關(guān)幾天,那就完蛋了,全家白干了……到后來,起鼓(開始)市場化了,有人到鎮(zhèn)上去開店,米粉做好了,就送到店鋪寄賣,有本事的人家,家己(自己)開一片店,家己做家己賣。不過競爭阿煞果(厲害),家家做米粉,就看誰家的米粉質(zhì)量好、價錢低。做太多,賣不出去,米粉生蟲發(fā)霉,不舍得扔,全家天天吃米粉,以前是做米粉人家吃不起米粉,到后來,小孩子看到米粉勒卜吐……”老人說到這里,咧嘴笑道:“現(xiàn)在好了,用機器加工,絕對準確,想做多少,就做多少。有專門批量賣給經(jīng)銷商、飯店,各家還開了網(wǎng)店零售,也有通過微信預訂的,根據(jù)訂單,做多少,賣多少,很精確,不囤積。我們?nèi)?,除了出去讀書工作的,留在村中的全部做米粉,生產(chǎn)、包裝、銷售一條龍。全村家家戶戶如此?!蔽尹c頭,心想,這也算是小規(guī)模電商的好處了,身在異鄉(xiāng),就能通過網(wǎng)絡(luò),買到地道的興化米粉,不必如過去,須從家鄉(xiāng)大包小包地帶。

      我們說話的時候,二樓靠近樓梯處還有一張小桌子,幾個穿紅衣的婦女圍坐著,邊用莆仙話聊天,邊做手工活,腳下堆著印有“米粉”字樣的禮品盒紙板,三個婦女正在折粘成盒子;桌上還放著好多卷紅色金屬扎帶,兩個女人正將扎帶剪成四十厘米一段。兒時聽爺爺說謎語,“四角四角方,用草縛腰方”,謎面正是米粉,米粉四四方方,腰間扎以稻草,如今是用紅色金屬扎帶來綁縛米粉的。方師傅介紹說,是他的媳婦、女兒們,晴天可以做米粉,她們負責洗粉、攤把、晾曬、包裝;陰雨天不合適做米粉,她們就在室內(nèi)做做手工。說到這里,老人嘆口氣:“下一代離開村里了,不愿意做米粉了。不要說傳統(tǒng)手工無人繼承,就像我們這種半機械半手工,還保留點自家特色的,也無人繼承了。往后就是工廠流水線生產(chǎn)的米粉,一模一樣,反正大家阿吃不出是好是歹,是純大米做的還是加了淀粉的,沒比較嘛?,F(xiàn)在好吃東西阿有許多,米粉就是普通食品,銷量是比較穩(wěn)定,但產(chǎn)量也不高,差不多維持吧……”

      臨別時,阿林各買了十斤米粉送給國清和我。老人拿給我們的是特級米粉,果真是細如發(fā)絲,白如瑩雪。他親手將米粉一把一把小小心心地放進紙盒,好似輕撫著一個個方頭方腦白白胖胖戴著紅肚兜的娃娃。

      3

      阿林走后,國清送我回家。他沉默地開車,我沉默地坐著。多少年了,我們并不陌生、疏離,也并非相互不信任;只是多年不見,許多話不知從何說起。我很想問問他這幾年過得怎樣,如今到底在經(jīng)營什么,卻不知從哪里問起。況且,若要他從頭細細說來聽,想必是很漫長、很煩人的。莆田人一向是報喜不報憂,喜樂大家共享,壓力與艱辛默默獨咽。而若談及創(chuàng)業(yè)過程的艱辛與愁煩,我又能為他做什么?空有安慰的話,虛弱無力,隔靴搔癢。“說來話長”幾個字,真真是人到中年的口頭禪吧?就好比我自己的生活,我的日子,就算是面對一個極熟悉親切的人,又從何處說起呢?“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別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边@首詞,少年時只是背誦,而今我們大家都斑白了頭發(fā)、松弛了面龐,生命之重壓在額頭印上深深的溝壑,才能體會其中之意吧?回想九十年代末,國清和我從廣化寺后山小道一路走到石寺巖,我一路絮絮叨叨,他雖是沉默不語地聽,但整個人顯得明朗、健康、自信,如今在他身上我似又看見少年時的重負陰郁。

      車停在我父母單元樓底下,我終于問他:“你怎么樣?”他轉(zhuǎn)頭笑笑,說:“還可以吧——你呢?”我說:“也可以吧。”沉默了幾分鐘,我打開車門,他幫我提米粉盒,放在我爸媽家門口臺階,笑著對我說:“今天太晚了,就不上去看你爸媽了。下次,下次時間寬裕點,我請你吃飯,我們好好聊聊。”

      國清鉆進小車,我站著,腳邊放著米粉盒,看著他將車開走了……

      母親看見米粉盒,眉開眼笑,打開來,邊看邊嘖嘖稱贊,說米粉很勻細,很干凈,一看就知道是上好米粉。她又拎出一袋她自己在市場上買的,各拿一把攤在手掌上比較,說她買的差些,讓我?guī)Ш玫娜ド虾?。我看著母親倒騰米粉,那個樣子,比我給她一萬元都更高興,我很理解她對米粉的情感。母親小時家中稻米少,每以地瓜、海貨補充生活,米粉更是精貴食品,只在生病了,或在中秋、春節(jié)這種大節(jié)慶,才可能吃到。母親對我說:“你出生在莆田城里,坐月子時,你奶奶不時煮湯米粉給我吃,當時是最好的東西了。”后來父母親在閩北工作,興化米粉只能從莆田帶過去,更是極珍貴的。而到我讀中學時,米粉已是許多人家的常備食品了。早自習前,或下學后等吃正餐前,奶奶常會先下一把“飲糜湯燙米粉”給我墊墊肚子。奶奶常說,“食龍食鳳,伓如蜀碗飲糜湯燙米粉”,意思將來無論如何富貴,也不忘記最初的那碗“飲糜湯燙米粉”。

      吃罷晚飯,母親要將米粉收拾起來,門鈴響了幾聲,門口站著一個中年男子,母親一見,就親熱地叫:“阿華來咯,阿緊進來?!痹瓉硎俏冶砀绨⑷A,大舅舅的長子。他微微謝頂,面孔瘦削、發(fā)黑,眉目卻秀氣,眼神文雅和善。他躬著背,微笑著,似乎見著所有人,都要小心恭候的樣子;左手拎一盒子景德鎮(zhèn)瓷器,說是給我的,他站著也不坐下,母親接了瓷器,邊說“偌厚意”邊叫他坐,叫了幾聲,他才屁股略略搭著椅子坐,局促,羞澀,手腳沒地方放的感覺。

      阿華只比我大一歲,我們同年上大學,同年畢業(yè),但這是我第三次見到他。

      第一次是我初二時,去鐵灶村看大舅。我爺爺家在莆田城內(nèi),位于興化平原,多產(chǎn)稻米,“山里”“界外”則少農(nóng)田,大人嚇小孩子總說:不好好讀書,就送到“界外”去,那是貧窮吃不飽飯的地方。我外祖家在鐵灶村,臨近“界外”,田地少,又不直接靠海,海產(chǎn)也不多;三年嚴重困難時,更吃不飽飯,逢閩北農(nóng)場招工,我外祖就與兩個舅舅、我母親一同去了農(nóng)場,單留大舅“看家”。1985年我去鐵灶村看大舅時,村中依舊窮,不像后來放開,沿海人做鰻魚、養(yǎng)牡蠣、種蟶子,賣到全國、海外去,許多人暴富。彼時,我從城里乘公共汽車,再坐三輪車,到村口下來,過橋一條小路,一路走,一路問大舅的房子。我拎一個竹籃,裝一籃子米粉,是爺爺教我送的禮物。有外人來村里,原是稀罕的,有人探頭好奇盯著,有小孩子帶我到大舅房門前。一平層泥屋,三間房盡是凹凸泥地,我坐在居中一間“廳堂”,無窗,光線單從大門入,一張方木桌、四把條凳外,再無別的家具,靠泥墻掛些繩索、斗笠、蓑衣,歪著扁擔、木桶、麻袋及其他農(nóng)具。我將米粉籃放在桌上,大舅笑瞇瞇一再說,“米粉偌好,汝阿公偌厚意”。表哥阿華站在泥地,瘦到佝背,胳膊細長,脖子也細,顯得腦袋大而沉,面目卻清秀,大舅喊他陪我“搭聊”,他卻一句話也無,比我這個客人還害羞。好一會,阿華顫巍巍端來一個大海碗,滿滿一碗牡蠣,往我跟前一放,垂著頭,一聲不吭。大舅叫我“阿緊呷,全部呷光”。我吃了幾口,實在難以下咽——那些牡蠣,只水中煮熟了,放很少鹽,也無蔥姜料酒,又淡又腥,滿滿一海碗,叫我全吃完。大舅說,接到我父親來信,知道我會來,卻不知什么時候來。家里沒啥待客的,這些牡蠣,是阿華早上走幾里地,到海邊礁石那挖來,是新鮮的。我后來見人在海邊挖牡蠣,須趕在漲潮前,用錘子之類工具將牡蠣從礁石上敲挖下來,再以海水淘洗,拎回家,剝殼剔肉,十來斤帶殼牡蠣,只能剝出一斤牡蠣肉,阿華端給我吃的滿滿一海碗,大約有一斤半牡蠣肉,不知他挖了多久。鄉(xiāng)下人也不曉得精細烹調(diào),也沒能放多多的油、再拌地瓜粉、雞蛋、香菜,煎成可口的海蠣煎,用精致碟子端上來?!峭肽迪牶髞碓趺礃恿?,我忘了,只記得很辜負大舅及阿華的心意。

      第二次見到阿華,是在閩北農(nóng)場。那年,我考進復旦,阿華考到南昌一所大學。他來閩北度寒假,已是個高高瘦瘦的青年,瘦得有些佝背,褲子衣服過短地吊在身上,頭小臉小,嘴上薄薄髭須,依舊是木訥害羞,不言不語。假期結(jié)束返校,我們一起從邵武上火車,我直達上海,阿華則去鷹潭轉(zhuǎn)車。父母送我們到車站。母親一再叮嚀阿華照顧我,她見我平日木木噠噠、行動慢慢吞吞,想想我是擠不上火車的。阿華一手拎我的大行李袋,一手拎一紙箱興化米粉——米粉是阿華從莆田帶給我父母的,母親舍不得吃,硬要我?guī)У缴虾Hァ覇螁涡北沉藗€挎包。綠皮火車呼嘯著噴著白煙氣過來、抖動著喘息著停下,一開門,所有人發(fā)聲喊,一擁而上。此時的我,如獲神力,一邊飛奔,一邊回頭喊阿華,我泥鰍般極其麻利地擠上了火車,阿華一手拎行李一手拎米粉,踉踉蹌蹌,眼看著擠上來了,又被一堆人推搡下去,左右上不了車。我就擠到一個車窗那,搖起車窗,大喊:“阿華!阿華!這邊——”表哥將米粉紙箱托舉過頭頂,我伸手拽進車窗,有人就要從車窗爬進來,車內(nèi)人都大喊道:“關(guān)上窗!快關(guān)上窗!”我夾在兩排座位間,央求一男子把我的米粉箱子塞到行李架上,這才定定神回頭去尋阿華,火車都快開了,才見他擠進車廂,一臉狼狽,一頭的汗。父母親還在車窗外隔著人群張望,我虛空地朝他們揮揮手,也不知道他們看不看得見,心中偷笑:還托表哥照顧我呢……

      這是第三次見到阿華,離開上次,三十多年過去了,我們都從少年青絲,轉(zhuǎn)成鬢角斑白。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要說什么,只模糊寒暄著,說我?guī)兹栈貋?,后天就要走,火車大概幾點之類的閑話。雖是同齡的表兄妹,中間倒似乎隔了千山萬水。阿華經(jīng)歷了許多事,眼神卻平和,或是看透世事沒什么怨氣,或是秉性恬淡與人無爭,或是心死了連欲望也沒了?很難區(qū)分。

      阿華的狀況,母親大略同我聊過。說他大學畢業(yè)后,分配在景德鎮(zhèn)一家挖陶土的礦業(yè),在辦公室做文員,廠里大學生本不多,無奈阿華是個“古意儂”(我家鄉(xiāng)話,指老實人,古,指古舊、久遠、木訥、執(zhí)拗),不會巴結(jié)領(lǐng)導,也不善交際,職務自然升不上去,好在坐辦公室,工資不高,倒還固定。大舅在老家給他許了一門親,莆田人結(jié)親,原需一大筆聘禮,當時沿海放開,許多人家靠海產(chǎn)品致富,表嫂家在山里,想想能嫁到沿海,又是村里不多的大學生之一,就沒要多少聘禮。沒料到,阿華所在企業(yè)原就經(jīng)營不善,后又出了礦難支付給家屬大筆賠償,工資漸漸就發(fā)不出,末了就是裁員。阿華在第一批裁員名單中,拿了一筆小小的安家費,就回老家去了。表嫂閑在家,原靠表哥一點工資過活,初時還能忍,見阿華下崗回家,怨氣加重,成天嘮叨數(shù)落。表哥在家受不了,就出去打零工,住在單位。如今是在我表弟的鞋廠管理車間。表弟只讀到初中,生意做得紅紅火火,表哥讀到大學,卻要寄食人家,這一點,表嫂心中不受用,總埋怨職務低、工資少、事情多。表哥自己倒無甚想法,一心勤勤懇懇工作。

      我和阿華說了會閑話,不知道再說什么。母親問阿華吃晚飯沒,表哥站起來擺手說:“廠里吃過了來的?!蹦赣H說,吃過了也再吃一點。她從我?guī)Щ氐拿追壑心昧艘话眩f給阿華煮一碗湯米粉吃吃。在我家鄉(xiāng),客人上門是不能空手的,多少帶點禮品;主人也總要煮些點心給客人吃,這是老派的禮數(shù)。兒時春節(jié),我跟爺爺去親戚家拜年,每到一家,主人定規(guī)要煮點心給我們吃,或是熱拌線面,或是湯煮米粉,至少也要水煮荷包蛋。人家煮了,客人定規(guī)要吃,吃了又不能全吃完,否則都是不懂禮數(shù)。比如,煮四個荷包蛋,只能吃兩個,不可以四個全吃掉,以前是窮,才有這個規(guī)矩。當年我一圈子拜完年,總會吃到走不動,口袋里塞滿糖果花生瓜子之類。我家里自然也早早準備了線面、米粉、紅團,預備做點心,還有零食,會有別人家孩子來拜年。預備這些東西的意義,就在于此,在于親人朋友的來來往往。如今物品豐盛,人情倒變得淡薄,米粉線面,零食雜餌,既不見珍貴,也稀薄了承載意義。

      已過了晚飯時間,沒有“飲糜湯燙米粉”。其實隨便什么配菜做湯米粉都好吃。母親將發(fā)好的干香菇、瘦肉、芹菜切絲,熱油炒炒,放湯水,加一把蝦米,燒滾,加入半把米粉,燒燒開就舀起來,撒一把蔥花,滴幾滴麻油。母親喊:“阿華——來呷米粉咯——”阿華朝我笑笑,起身去廚房,邊吃邊絮絮地與我母親說話。在姑姑面前,他話倒挺多。只聽他說,昨天老婆又和他吵,說他沒本事;說兒子大學畢業(yè),讀的是設(shè)計專業(yè),畢業(yè)生太多,工作不好找,干脆不找了,蜀日屆暗(一天到晚)窩在家里看手機、打游戲,愁死了;又說快三十歲了,也不談女朋友,一說結(jié)婚,就要老爸在城里買房子,還要車……中間聽我母親高聲叫道:“伊家己有本事家己去買!汝卜勒操孽命(勞碌命),養(yǎng)他那么大,吃穿都是父母的,還要這個,要那個……”

      米粉香氣從廚房飄出來,天已全黑了,我開燈,暈黃燈光柔和傾瀉下來,照亮電視機、茶幾、紫色三角梅、海棠色木沙發(fā)、沙發(fā)上的大紅描金米粉盒子……夜靜極了,只聽見阿華與母親的絮絮說話聲,阿華的輕嘆聲,湯勺輕碰瓷碗的聲音,喝米粉湯的聲音……

      責編:李京春

      玉山县| 丰镇市| 巴里| 苍梧县| 诏安县| 静宁县| 佛山市| 大兴区| 伊通| 岚皋县| 柏乡县| 石嘴山市| 东阳市| 盐源县| 关岭| 台山市| 红安县| 行唐县| 利津县| 昌都县| 称多县| 昭苏县| 邹平县| 赤峰市| 松桃| 民权县| 永康市| 义乌市| 英吉沙县| 岗巴县| 家居| 富平县| 澄城县| 安化县| 邯郸市| 浦城县| 合水县| 绥棱县| 惠水县| 界首市| 天气|